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一谷正鼎(1903—1974年)的政治生涯并不如其两位兄长夺目,但早期的谷正鼎比谷正纲更为活跃,在德国留学期间,他更是早于谷正纲加入国民党。被苏联驱逐回国后,他曾代表苏联回国人员做旅苏报告。1928年初,他担任宣传部部长丁惟汾的秘书,经常代表丁出席各种会议、发表演讲,不久被国民党中央派任为北平市党部指导委员兼常务委员。"三一四"事件后,他与谷正纲一同正式加入改组派,成为了改组派与蒋介石争夺舆论  相似文献   

2.
彭芊芊 《黑龙江史志》2009,(4):20-20,32
1924年1月,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孙中山在广州主持召开了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次大会制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承认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把国民党改组为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联盟。这次大会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开始。随后,全国大部分地区都以国民党左派和共产党员为骨干改组或建立了各级国民党党部,共同领导当地的革命运动,支持北伐战争。  相似文献   

3.
陈布雷(1890~1948年),浙江慈溪人。原名训恩,字彦及,号畏垒。1911年,毕业于浙江高等学校。1912年3月,加入同盟会。1927年2月,由蒋介石介绍加入国民党。曾任国民党中央党部书记长、国民党中央候补监察委员、中央宣传部副部长、中央政治会议副秘书长和蒋介石侍从室第二处主任等职,系蒋介石的高级幕僚,且有“文胆”之称。1948年11月13日在南京自杀。  相似文献   

4.
鲍罗廷与蒋介石在广东的崛起郭盈宏1925年,广东政治舞台的蒋介石在“廖仲恺案”发生前,他的职务仅为黄埔军校校长、军事委员会委员、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军长,连政府委员都不是,在党内的地位则更低。然而至北伐前夕,他已成为国民党内集党政军大权于一身的人物。蒋介...  相似文献   

5.
国民政府成立后,汪精卫在推进党军体制、强化权力的过程中,与蒋介石产生越来越尖锐的摩擦,直至1926年发生"三二〇"事件。事件后至8月下旬北伐军击败湖南境内吴佩孚势力期间,蒋介石大力更动党军体制。体制的变易,既是党军、文武两对主从关系变化的结果,又强化着军主党从和武主文从。体制的变更表明:虽历经改组,国民党依然受制于各军事实力派;国民党政权及其军队仍旧带有深厚的宗法派系的烙印。尽管体制更易,改组后党治为表的大势却不可逆转。从短期看,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军人地位的上升,迎合了战争时代的要求,对北伐及定都南京有不小的正面价值。但从长期看,不能不说国民党政权的军事烙印太深,向现代政党政治的转型并不成功,这给党政军的未来命运埋下了重大隐患。  相似文献   

6.
抗战时期,国民党为实现"抗战建国"的任务,朱家骅被任命为国民党中央组织部长,积极推进国民党的党务建设,尤其重视与日军反复拉锯的湖南省。朱家骅与时任第九战区司令长官、湖南省政府主席薛岳广泛沟通,改组国民党湖南省党部,由组织部空降人选到湖南省党部担任执委,以平衡派系之争,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朱家骅遭遇了CC系等派系的攻击,不得不辞去国民党中央组织部长,湖南省党部再次改组,此前所派驻的执委被迫离开。由此可观,抗战时期国民党省市党部建设受到了派系冲突的严重制约,人事难以保持稳定。而一个没能强化组织建设与作风建设的执政党,注定了其不良命运。  相似文献   

7.
蒋介石一生中有许多幕僚,但真正有才华又有谋略的为数不多,而杨永泰正是其中的佼佼者。杨永泰,字畅卿,1880年生于广东茂名。早年受过严格的传统教育,后入广州高等学堂、北京法政专门学校学习。毕业后,在《广东报》任记者、编辑,以文笔流畅、思维敏捷、立论深刻而名满珠江。1912年当选为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国会议员。护国运动后,以张耀曾、李根源等人为代表的国民党人组织政学会(又称政学系),杨永泰参与了会章的起草,成为政学会的一名重要成员。护法运动中,政学系投靠西南军阀,策划改组军政府排斥孙中山。作为政学系成员,杨永泰参加了改组后的…  相似文献   

8.
卢荻 《百年潮》2007,(6):47-51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败退台湾的国民党蒋介石集团不甘心失败,不断派遣特务潜入大陆,进行爆炸、袭击等阴谋破坏活动,甚至窥测时机,采取各种极其卑劣的手段谋杀新中国党政军领导人。其中,中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华南分局第一书记、广东省人民政府主席兼广州市长、广东军区(后华南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叶剑英就是特务重点谋杀的对象之一。由于广东公安部门和广大人民群众密切协作,最后国民党特务均以失败而告终。  相似文献   

9.
陈济棠(1890—1954),字伯南,广东城防(今属广西)人。1929年他乘广东军政首脑李济深与蒋介石矛盾无法调和之机,取代李济深,独揽广东大权直至1936年下野,达八年之久。本文谨就陈蒋矛盾进行初探。一、第一次领衔反蒋1930年4—11月,蒋与冯、阎的中原大战以蒋获胜告终。蒋介石踌躇满志,企图乘机建立其个人独裁统治,宣布于次年5月5日召开国民会议,制定约法,选举总统。但他的制定“约法”主张遭到了具有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国民党元老、立法院长胡汉民的坚决反对,“约法之争”成为蒋、胡彻底决裂的导火线。1931年2月28日晚,蒋以晚宴为名,将胡骗到国民党中央党部扣押并软禁于南京郊区的汤山。胡被扣后,不甘屈服,立即秘密传信给  相似文献   

10.
毛邦初斗蒋     
秋思 《文史春秋》2005,(11):51-52
1949年蒋介石逃到台湾后,于1950年3月复任“总统”之职。为了能巩固自己摇摇欲坠的统治,度过危机,蒋介石着手对国民党的政治、军事进行改组,同时对官吏们进行整肃:一方面是驱逐千夫所指的贪官污吏,以改善国民党的公众形象。另一方面则要冻结那些与美国关系密切、精明干练、有可  相似文献   

11.
台湾地区的政党很多,大约有100个,但主要的只有四五个。国民党是历史悠久的政党,由孙中山先生创立,其前身为中国同盟会。1912年,同盟会联合4个小党派改组为国民党,1919年正式称为中国国民党。1949年12月,国民党中央党部从大陆迁到台北。2000年3月,国民党在“大选”中落败,沦为在野党,势力大为削弱。现任党主常为马英九。  相似文献   

12.
刘大禹 《民国档案》2013,(1):117-124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为实现抗战建国的任务,蒋介石命朱家骅出任国民党中央组织部长,加强了对国民党的党务整顿.朱家骅通过组织与人事的调整,试图控制各省市党部,加强基层党部的督察,树立党部形象;提高县市书记长地位,推进基层党政融合.朱家骅的党务整顿受战时政治环境之限制,党内派系严重.在平衡派系政治的需要下,党务整顿被蒋介石所废止,但开启了战后党务革新与改造的先河.  相似文献   

13.
曾碧漪原名曾昭慈,1907年生于广东南雄,1923年她在广州甲种工业学校就读时,刚从法国回来的李富生和蔡畅来到这所教会学校,一个西服革履,一个身着花裙,他们俩的一通演讲,唤起正在寻求真理的曾碧漪的革命激情。这年,她成为共产主义青年团团员,还参加了妇女解放协会。在广州这个革命摇篮里,曾碧漪满怀热情地参加革命活动,她到黄埔军校、农讲所、政治讲演班听周恩来、毛泽东、恽代英等共产党领导人讲过课,也听过国民党领导人廖仲恺的课。1926年党组织让她回到故乡南雄,出任国民党党部妇女部长,兼县农协妇委书记。还委任她为广东妇…  相似文献   

14.
李里 《民国档案》2017,(1):67-74
国民党一大代表选举着眼于未来的国民党改组规划,而非现有的党员分布格局。因此国民党一大采取了地域代表制,结果引发了代表名额之争。在组织尚不完善、党务重心仍在广州与海外的背景下,选举纠纷通过孙中山增加指派代表名额予以仲裁调解。而国民党二大,是在孙中山去世后,国内党务在国民政府、革命军与群众运动推动下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召开的。国民党二大的代表选举采取了混合代表制,为政府、军队与群众运动中的新兴党部配置代表名额,并通过中央党部指导监督各地代表选举,更具包容性与规范性,体现出国民党改组进程中代表群体的组织化、部门化的变化趋势。相对而言,西山会议派在上海主持的"二大"则在代表选举中延续了一大的模板,影响有限。  相似文献   

15.
1948年12月25日,新华社发布了43名国民党战犯的名单,这一名单基本上囊括了当时国民党政府党政军大员。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尘埃落定, 从第一个死去的戴季陶,到最后一个离世的宋美龄, 这43名战犯的人生发生了哪些变化,他们的最终结局是怎样的呢? 第一号战犯蒋介石:悬棺待葬蒋介石(1887-1975),名中正,字介石,浙江奉化人。1949年,蒋介石逃至台湾,当时在解放  相似文献   

16.
中国国民党早期军队政工制度的演变:1924-1928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江沛 《安徽史学》2008,3(4):57-66
在孙中山的“党治”理念及苏联“党军”体制影响下,中国国民党于1924年改组后积极倡行“党在国上”、“党在军上”的政治制度,在黄埔军校教导团时代,即仿效苏联红军实施以党代表为中心、以政治部为具体实践单位、辅以自上而下建立党部的三位一体的政工制度。1925年7月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后,这一体制在黄埔军校生为主体的军队内基本保留。因国共间的猜忌,国民革命军政工制度随着“清党”运动而产生重大变异,党代表制废除,政治训练部地位下降,军队党部更是形同虚设。试图控制军队的国民党,却被以蒋介石为首的军人反控,形成了事实上的“以军干政”、“军强党弱”现象,成为此后影响民国政治走向的一大因素。  相似文献   

17.
潘建华 《史学集刊》2017,(5):108-117
败退台湾后,蒋介石先后起用吴国桢和陈诚对台湾省政府和行政院进行改组。但陈吴二人改组伊始即生嫌隙,改组后的省、院又在许多问题上产生冲突。国民党政权原本的政治常态是行政院向地方省政府发布命令,省主席对行政院负责。但退台初期的省院纷争却颇有例外,可谓"异态"。本文梳理国民党政权在退台初期"一岛两府"的特殊环境下,蒋介石与吴国桢、陈诚之间围绕省政府与行政院的人事、职权等问题的互动博弈。在考察蒋介石处理省院纷争之决策经纬和心路历程的同时,探讨政治设计、执政理念、人物个性等因素对当时省院关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败退台湾后,蒋介石先后起用吴国桢和陈诚对台湾省政府和行政院进行改组。但陈吴二人改组伊始即生嫌隙,改组后的省、院又在许多问题上产生冲突。国民党政权原本的政治常态是行政院向地方省政府发布命令,省主席对行政院负责。但退台初期的省院纷争却颇有例外,可谓"异态"。本文梳理国民党政权在退台初期"一岛两府"的特殊环境下,蒋介石与吴国桢、陈诚之间围绕省政府与行政院的人事、职权等问题的互动博弈。在考察蒋介石处理省院纷争之决策经纬和心路历程的同时,探讨政治设计、执政理念、人物个性等因素对当时省院关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中央社是国民党统治时期的国家通讯社。它于1924年4月1日在广州成立,当时只是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下面的一个新闻发布机构,叫做“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宣传部通讯社”,设在广州越秀路53号的惠州会馆,也就是国民党广东省党部内。由梅恕曾任主任。主要任务是按日将社稿寄往梅恕曾设在欧洲的中欧通讯社,供该社在海外转发。  相似文献   

20.
1946年底国民党召开"制宪国大"后,不顾中共与民盟的抵制,于1947年拉拢民社党与青年党两"友党"进行政府改组,组成多党联合执政。民、青两党试图利用此次机会积极参与政治。青年党要求甚多,民社党意见分歧。蒋介石面对政党杯葛,为迅速完成政府改组,被迫多方沟通,妥协退让。国民党虽完成了改组,并继续占据政府主体地位,却不得不分身处理复杂的政党关系。政府改组加剧了国民党内外政党纷争,政局更为不稳,国民党政府进一步走向虚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