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郴州,是湖南省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位于湖南省南部,湘江上游,南与广东毗邻,东界江西,西邻广西,北达中原。境内溪流密布,丘陵起伏,自古是粤、桂通至中原的必经之地。近几年来,郴州地区文物事业管理处为配合基建工程施工,清理发掘了一批东周时期的墓葬,现将出土有陶鬲的墓葬简报如下。郴州所辖面积为1.94万平方公里,而本文介绍的这批出土陶鬲的墓葬,仅相对集中于郴州市区内高山背(小地名)方圆约1平方公里的范围内。高山背处在郴州市内的东北部,地势相对较高,郴江水从东向西而流。一、墓葬形制这批随葬陶鬲的墓葬共…  相似文献   

2.
陶鬲是古代人们的蒸煮土器和做饭用的炊具,它在古代人们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考占学上往往将这一器类,作为文化分期和时代推断的重要器物之一。近些年来,孝感地区通过文物普查,发现了许多西周时期的遗址、遗存发墓葬。其中经过发掘的遗址,墓葬有大悟县的吕王城,四姑墩,孝感市的聂家寨、白莲寺,安陆县的晒书台,黄陂鲁台山等遗址和墓葬,以及应山吴店镇墓葬。出土了一批丰富多彩的陶鬲,陶鬲是这一地遗址和墓葬中常见之物,在整出土陶器中占有一定的比例,据  相似文献   

3.
南京博物院  镇江博物馆 《东南文化》2021,(1):80-87,中插2-中插4
丹阳双眼墩土墩墓现存两座土墩,均为“一墩一墓”形制.两座土墩均遭盗掘,出土遗物不多,其中D2发现器物群(Q1) 一处,出土一组共10件器物,包括印纹硬陶坛、印纹硬陶罐、印纹硬陶瓿、夹砂陶鬲、灰陶盆各1件,原始瓷豆5件.根据墓葬形制以及出土遗物,推测其时代为西周晚期.  相似文献   

4.
板栗岗楚墓群南距常德城区12公里,1997年至1999年,常德市文物处和鼎城区文物管理所对这批墓葬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共发掘墓葬75座,其中东周墓68座。东周墓按墓葬形制分为三大类:带墓道的土坑墓;带二层台与龛的土坑墓:简单的土坑墓。出土随葬器物262件,其中陶器245件、铜器15件、铁器1件、石器1件。陶器组合形式主要分为日用陶器组合和仿铜陶礼器组合两大类。日用陶器组合的器物有鬲、罐、钵、豆等,仿铜陶礼器组合的器物有鼎、敦、壶、盒等。墓葬年代从春秋晚期到战国晚期后段。这批墓葬的发掘为楚墓和楚文化的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新材料。  相似文献   

5.
2012年陕西省考古研究与铜川市考古研究所在铜川至黄陵高速公路建设中发现了一处西周早期墓地。该墓地位于铜川市耀州区石柱镇活龙村,共发现33座中小型竖穴土圹墓。随葬器物以鬲罐组合为主。陶鬲为西周早期常见的联档鬲。墓葬中有毁兵而无腰坑和殉狗现象表明这可能是一处典型的周人墓地。这批资料为研究西周早期关中北部的周人分布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相似文献   

6.
统计分析的方法应用于考古学是以定量化的研究代替定性分析的过程。本文将因子分析的方法应用于郑州洛阳地区出土陶器器形的研究中,以描述陶鬲形制的变化,并检验此变化和商文化演进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杏花文化的侧装双鋬手陶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侧装双手陶鬲是龙山时代分布于太行山脉两侧的杏花文化最具特征的标识性器物。据侧装双手陶鬲的形态变异及其层位关系,可排出其形态的演变序列。侧装双手陶鬲的制作工艺也相应地基本上经历了两个相继发展的阶段:前一阶段是受陶影响而产生的“式鬲”,由分制的鬲足和鬲身整合成全器,因鬲足的接法不同而形成宽弧裆和平裆;后一阶段才是真正意义的鬲,即抛弃鬲身靠鬲足的联接形成全器主体,并形成尖角裆。此型鬲工艺演变表明:工艺革命只是工艺演进的量的积累到一定程度出现的质变。它虽是变革传统,但它的发展速度、方向,又受传统以及传统中的矛盾逻辑地向前展现的轨迹或定式所影响乃至制约。没有革新与革命,就不能打破传统,然而传统确是伴随革新或革命的影子。这在纯粹的工艺中,则仅是惯性或为惰性思维,但工艺却是社会中的工艺,则又不能不涉及社会中不同人们的不同观念乃至利害矛盾以至冲突,甚至激起一部分人站出来捍卫祖法、保持传统的说教与斗争。这种陶鬲的排序,分别适用于岔沟、双务都、乔家沟和游邀、临水与杏花村诸遗址的杏花文化分期或文化阶段划分。这种陶鬲的谱系研究表明,杏花文化是一自具特征、演变清晰、源流有自,并对其周边地区产生了重要文化影响和起了重要作用的考古学文化。  相似文献   

8.
西汉南越王墓出土的数件遗物,具有陶质、中空、内装砂粒、器物外表镂空或装饰有纹饰等特征,发掘报告中按照陶响器进行了命名;徐州狮子山楚王墓出土有外形相似的遗物,却作为洗浴器具命名。通过对比和研究相关器物本身的结构形态、出土位置和伴出物等因素,可以推断南越王墓出土的这几件"陶响器"的真实功能可能也是洗浴用具。  相似文献   

9.
山东地区龙山文化晚期的陶鬲,相对国内其他地区来说,出现时间较晚。从目前已经出土的素面陶鬲位置来看,基本上是沿着古代济水的走势发展的,已有研究显示这或许和大规模的族群迁移有关。在山东地区已经出土的陶鬲中,外形呈素面的占绝大部分,具有浓厚的当地文化特色。在龙山文化后续的岳石文化中,几乎看不到素面陶鬲,这也为年代的推算提供了参考。本文首先阐述山东龙山文化,介绍素面陶鬲的来源和背景,而后就其分布情况进行论述,最后以山东德州出土的具有代表性的陶鬲为例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岔沟陶鬲与峪道河三足瓮的时代问题张德光(山西省博物馆)一陶鬲是人们比较熟悉的一种古代炊器,它延续时间很长,变化亦很大,是考古界研究古器物分期断代的一种重要资料。石楼岔沟遗址H1发现的陶鬲,原发掘报告定为庙底沟二期文化,在当时是已知发现较早的陶鬲,因而...  相似文献   

11.
重庆长寿县出土的明代窖藏金银器王豫一九八一年重庆市长寿县城内火神庙街出土了一批明代窖藏金银器。器物均置于一瓷内。出土时瓷已散失,部分银锭由当地银行收集,余下器物被重庆市博物馆全部追回。现将这批出土金银器整理、介绍如下。一、出土器物这批文物除四张金箔、...  相似文献   

12.
吊尖遗址包含新石器时代和西周两个时期的文化遗存,新石器时代发现了一批屈家岭文化和石家河文化的墓葬和瓮棺葬,这批墓葬出土器物如盆形鼎、大口罐、豆、杯等具有鲜明的地方文化特色。西周时期遗迹多为灰坑、灰沟,从鬲、罐等器物组合分析,大致相当于西周中晚期。  相似文献   

13.
1991年11月,岐山县北郭乡樊村农民在村北取土时,发现铜斝、戈各1件,后送交岐山县博物馆。县博物馆随即派员前往出土地点勘察,发现现场已遭破坏。据发现者介绍,与这2件铜器同出土的还有2件陶鬲,惜已残为碎片。在调查时又征集到近年樊村出土的铜器5件,陶器8件。现将部分器物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14.
洮河流域上游达勿村北的一个山梁上,当地村民利用自制的探条对此山梁(白土梁)进行了非法探测、盗挖,盗挖面积3000多平方米,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队得知消息,迅速汇报于上级主管部门,于2008年10月1日对白土梁进行了正式发掘,出土器物大多为陶器,有马鞍口双耳红陶罐、马鞍口双耳灰陶罐、大口罐、单耳罐、单耳杯、三足鼎、石纺轮、石斧等,出土器物基本完整,少量的残破,未出土陶鬲、刀币,出土器物由甘南藏族自治州博物馆(以下简称州博物馆)收藏。  相似文献   

15.
<正>柳孜运河遗址经过1999年与2012年两次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遗物,包括瓷、陶、石、铜、骨、木、铁器等。其中瓷器数量最多,种类最丰富。在北宋地层出土的耀州窑系青瓷较多,器形种类主要为碗、盏,根据器物特征可判断这些耀州窑系青瓷应为河南省临汝窑所产。为方便研究,盏可以并入碗类中进行研究。本文将就该遗址出土的这批耀州窑系青瓷碗进行鉴赏与讨论。  相似文献   

16.
种建荣  杨晓芳 《文博》2010,(6):10-14
本文在梳理西周时期陶大口尊材料的基础上,通过器物形态的比较,并结合陶大口尊的出土背景分析,认为扶风五郡"琱生尊"是模仿周原地区西周居址遗存中陶大口尊造型而制作的。进而根据铜尊铭文内容及窖藏出土环境,探讨了其铸造地与召公采邑地望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河南省焦作马村汉墓和白庄汉墓出土彩绘陶仓楼数量众多,类型丰富。为了科学保护修复彩绘陶仓楼,通过X射线衍射仪,X射线荧光分析仪,岩相分析,热膨胀测试等技术手段对这批彩绘陶仓楼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发现,这批陶器为当地取土烧制的加砂陶,陶片结构较密实,器物制作以模为主,部分是模制后粘贴而成,吸水率和表气孔率较高,烧成温度和岩相分析发现陶片有釉化现象。研究成果可为后续保护修复处理彩绘彩绘陶仓楼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8.
《文博》2018,(6)
郭家崖秦墓地是一处与居址共存的大型墓地。北区共发掘的37座秦墓葬时代为战国,除一座为南北向外,其它全为东西向布局。可分为竖穴土坑墓与洞室墓两大类。葬具比较简单,多数为一棺,部分为只有盖板,没有边板的立柱框架棺椁结构,还有瓮棺。葬式除2座不清、1座未发现遗骨外,其余全为屈肢葬式。随葬器物比较简单,以陶器为大宗。陶釜最为常见,以往常见的大喇叭口罐与陶豆、陶簋不见出现。M36、M41出土的2件戎式高领袋足鬲最为典型,属于姜戎文化序列,与M8出土的秦式弧裆鬲反映的完全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文化。这类鬲分布区域与时代特征十分突出,是探讨先周时期羌戎文化与周、秦文化渊源关系的重要器物。  相似文献   

19.
<正>20世纪80年代末期富平县城关乡东化村农民取土时发现陶棺12具,后送交给县文管所,县文管所收藏了这批陶棺。陶棺出土情况及墓葬形制不详。陶棺出土地点东100米为圣佛寺,现将这批灰陶棺及圣佛寺相关情况介绍如下:一、陶棺  相似文献   

20.
客省庄文化单把鬲的研究——兼谈客省庄文化流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客省庄文化是分布于渭河流域的一种重要的史前考古学文化。单把鬲则是这一文化中最具特征的标识性器物。本文运用大量详实的资料,从层位学、类型学以及制作方法等多个视角,对这种典型器物的分类及其排序等问题作了详尽的论述,揭示出单把鬲形态的演进轨迹,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客省庄文化的流向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