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2003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于2006年生效以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框架内,开始出现谨慎利用非遗保护来促进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举措。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以下简称"委员会")一直在审慎对待此问题。最初,委员会主要关注非遗保护中商业化的负面影响;后来,讨论发展为承认对非遗的经济利用可以对其可持续性、振兴以及相关社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通过回顾历届委员会会议和《公约》缔约国大会会议的辩论,可以洞见有关该主题的讨论是如何发展的。在日本的遗产发展实践中,注重将遗产保护与地方发展相结合并逐步修订了文化遗产相关法律。根据修订后的法律,遗产政策的实施权力下放到地方行政部门,遗产保护行动的主要目标是促进各地区和当地社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2.
朱刚 《民俗研究》2020,(5):5-12
现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术史研究中,以1989年《保护民间创作建议案》和1997年《"宣布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计划》为核心的事件史梳理已经取得一定成果。相较于前者,既有研究对《"代表作"计划》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脉络的关注仍显不足,对其与2003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之间内在联系的认识也相对滞后。就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演进史的全面抽绎而言,将那些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纳入过程性分析,并从特定的历史脉络出发进行系统性阐释,或可有助于学界进一步建构对于国际文化政策演进基本过程的多向度认知。  相似文献   

3.
湖北现有3处世界文化遗产,3项《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项目以及1项中遗筹备项目。"十二五"以来,为促进世界文化遗产的有效与合理适度利用,发挥遗产的文化与社会价值,实现世界遗产保护的可持续发展,湖北省在推进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法制建设、开展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编制、完善遗产监测体系、进行保护与管理机制建设、实施文物保护工程、采用科技手段与多学科交流、开展世界文化遗产的突出普遍价值研究等方面做了很多努力,逐步建立起以法制建设、保护规划、管理机制、保养维修、学术研究为保障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  相似文献   

4.
<正>俄罗斯的历史文化遗产非常丰富,在这个有悠久历史的国度,人们非常珍惜文化遗产,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俄罗斯联邦宪法》中专门有保护文化遗产的条款:"每个俄罗斯公民都有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义务。珍惜历史文化古迹,是实现拥有文化财富权利的重要途径。"《俄联邦文化遗产法》指出"文化遗产是俄罗斯人民的精神财富,保护国家文物是联邦政府的首要工作之一。"2014  相似文献   

5.
<正>中新网重庆2017年3月31日从重庆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获悉,重庆首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地方性法规《重庆市大足石刻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已于重庆市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将于2017年6月1日起施行。该条例共5章37条,将进一步加强大足石刻文物保护工作,为处理好大足石刻旅游、文化等开发利用活动与保护的关系提供法制保障。大足石刻是全世界8个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石窟类遗产之一,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艺术、科学  相似文献   

6.
概念梳理是研究的基础。目前国际社会影响最大的法律文件——《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中所定义的"文化遗产"概念所指对象范围大体对应于我国《文物保护法》的"不可移动文物",即建筑(群)、遗址等,这与概念产生的背景因素相关——正是社会思想的发展促进了公众对"公共遗产"的关注,注重对建筑类遗产的保护。而我国现在所广泛运用的"文化遗产"概念,则在《公约》等文献理念的基础上,体现出进一步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正>为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和《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明确"十三五"时期文化遗产保护与公共文化服务科技创新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科技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了《国家"十三五"文化遗产保护与公共文化服务科技创新  相似文献   

8.
康丽 《民俗研究》2020,(1):13-18,156
2003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的出台与推行,令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工作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广泛关注。这种关注不仅表现在《公约》缔约国数量的增加与各国相关实践的深入,也展现在《公约》及其相关国际文书中所强调的多边对话、相互尊重、以社区为中心等一系列由理念构成的工作原则在各缔约国保护实践中的逐步内化。只是在内化过程中,上述国际理念与缔约国复杂的文化事实磋磨出各种"水土不服"的现象。检省这些现象所展露的困境与经验,探讨其背后的新文化保守主义的行动哲学,有助于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中国模式寻求更多的可能性,让上述理念不至变为囿束,转而成为推动中国乡村振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相似文献   

9.
国务院最近下发《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进一步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决定从2006年起,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通知》指出,要充分认识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我国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  相似文献   

10.
正除中国外,日本以11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位居第二,韩国则以3项与印度并列第三。日韩两国与我国地域相近,农耕文化起源与发展联系密切,尽管经济快速发展,但对传统农耕文化的重视以及其农业文化遗产发掘与保护的经验,对我国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机构设置与技术支持日本建立了由每个GIAHS地代表组成的全国性网络(J-GIAHS Network),不定期轮流组织各遗产地之间的交流活动。每个遗产地都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成立了遗产推进协会。形成了政府制定遗产保护规划、  相似文献   

11.
<正>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是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两个重要方面,也是促进地区发展和农业永续的基本前提。自2005年"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首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以来,多学科的综合研究不仅使古老的农业景观和农耕技艺重新复活,也为农业文化遗产的发掘与保护工作带来了灵感。农业文化遗产与其他遗产类型相比,最显著的特点是它与人们的生产、生活融为一体。因此,以村落为中心的社会生态系统便是遗产保护的重中之重。换言之,如果村落荒芜,  相似文献   

12.
自从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以来,中国掀起了一场空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热,中国政府不仅马上批准了公约(成为世界上批准公约的第六个国家),而且正着手颁布一部《非物质遗产保护法》,这种高效率与紧迫感令人激赏,但同时也令人忧虑:我们真的领会了国际上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之精神吗?  相似文献   

13.
朱刚 《民俗研究》2023,(6):55-68+153-154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3年《非遗公约》通过以来,在全球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引发了一场全新的范式转换。遗产作为一种社会、政治和文化现象,其识别、认定和保护的过程无不渗透着人类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故其界定和理解也必定以非物质的主体性阐释为依据。非遗保护虽在实践上晚于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但在认识论维度则实现了重大的革命性突破,是谓“所有遗产都是非物质的”。非遗保护作为一种国际文化政策的在地化实践,对民俗学等诸多学科提出了方法论上更高的要求。《非遗公约》以社区为中心的方法论基础,不仅框定了保护遗产及社区受益这一最终实践目标,同时也呼吁学术界生产兼具学理性与对策性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4.
成都三国文化遗产旅游存在整体发展不平衡,缺乏统一发展规划;保护形势较为严峻,宣传力度不足;旅游开发深度有待深入等问题。按照《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国家标准,成都地区的三国文化遗产从旅游资源角度,可以划分为3个主类、6个亚类,共计16个基本类型。树立"全域旅游"发展观念,分类开发;加强三国文化遗产保护,提高宣传力度;发挥武侯祠龙头带动作用,加深三国文化研究,丰富三国文化旅游产品等有助于成都地区旅游竞争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5.
正2016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发布。《纲要》中增强农产品安全保障能力部分提到,要"推进农业与旅游休闲、教育文化、健康养生等深度融合,发展观光农业、体验农业、创意农业等新业态。"这种政策上的利好让农业和旅游的融合发展再次成为各界讨论的热点。2016年1月,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第一次提到了"农业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6.
世界遗产申报审议环节是每年遗产大会的热点和焦点,一方面是由于世界遗产日益深入人心,影响力越来越大,另一方面也得益于40多年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①各缔约国参与遗产保护管理与申报论辩能力的显著提升。然而,由于申报审议规则的不完善,以及各申报国背后巨大的利益驱动,往往在项目申报环节增加不少多方的"不合作博弈行为"。这些博弈案例既反映了咨询机构与世界遗产委员会的部分成员在OUV评判"标准"、"真实性和完整性"理解、以及"保护与管理状况"等三个关键方面存在理解上的差异和分歧,表明世界遗产概念经过40余年的发展形成的新理念,正在影响到世界遗产评估、遴选、保护以及管理理念的发展。而如何使对缔约国的支持、评估程序更加公正、透明,也已成为咨询机构和世界遗产委员会、缔约国共同面对的挑战。  相似文献   

17.
<正>"中心"成立十多年来,在全球环境基金、农业部国际合作项目、中国工程院重点咨询项目等的支持下,从生物多样性评估、多功能农业发展、生态旅游开发、生态补偿与多方参与机制建立等方面开展了农业文化遗产动态性保护与适应性管理的研究与实践,有力支撑了联合国粮农组织、农业部以及地方的相关委托项目,是全球范围内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农业文化遗产研究团队。  相似文献   

18.
(一)文化遗产之说,或日"文化遗产"一词,自打2005年12月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的发出和中国文化遗产日的确定以后,在全国文化文物界,在媒体传播之间,陡然升温,使用频率之高,可谓空前。一些相关的专业人士也随之发表论述、诠释性言论,强调国务院新  相似文献   

19.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于2003年10月17日公布后,"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新名称开始出现,给遗产保护理论界提出了一个新的研究课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非物质性"或称"无形性"也成为该学术界意见分歧和争议的课题。研究必须从概念的演变过程切入,并且必须结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立法的背景和目的及其价值取向思考,才能全面了解和掌握公约里"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中的"非物质性形态以及与其相关的"具有物质形态"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空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非物质形态"对象的主次关系。  相似文献   

20.
4.遗产保护体制改革阶段2000年12月,在由20余个机构和组织代表组成的指导小组的指导下,EH发布关于英格兰历史环境保护政策的研究报告《场所的力量》,开启了持续的至今尚在进行的遗产保护管理改革。报告强调历史环境和"场所",保护是要在保存历史环境的需要和变化的需要之间寻求一个平衡,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