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正>一、前仰韶时代城邑(7000-5000BC)这是东亚大陆城邑的初现期。已发表材料的城址13处,均为环壕聚落。在北起辽河,南至长江流域、钱塘江流域的广大地域均有分布,而以钱塘江流域上山文化的环壕聚落最早。其中兴隆洼文化的环壕聚落最为集中,计5处。此外在黄河中游的裴李岗文化、黄河下游的后李文化、淮河中下游的顺山集文化以及长江中游的彭头山文化和皂市下层文化中都有分布,属于彭头山文化的澧县八十垱遗址甚至出现了最早的土围的迹象(图一)。  相似文献   

2.
在日本,有关环壕聚落的发现与研究,可以追溯到50年代以前。进入50年代以后,列岛各地发现的环壕聚落与日俱增,分属弥生时代各期乃至古坟时代。据统计。截止1990年,经过调查发掘的弥生时代环壕聚落已近80处(图一),其中不乏经大面积揭露者。随着这些遗址的发现与发掘,日本学者对于环壕聚落的研究亦日趋深入,在诸多方面展开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山东章丘市小荆山后李文化环壕聚落勘探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小荆山遗址是山东后李文化时期重要的环壕聚落遗址。本文着重介绍了小荆山遗址环壕的形状与结构、环壕内地层堆积。通过分析发现 ,小荆山后李文化时期环壕的西半部利用了自然冲沟 ,东部为人工开挖而成。文章对环壕聚落内居址、墓葬的布局进行了探讨 ,进而认为 ,在山东地区 ,早在七八千年以前就存在着环壕聚落 ,其后的大汶口、龙山文化时代的一些遗址中也有环壕存在的迹象。小荆山后李文化的环壕是山东境内目前发现最早、结构最清楚的环壕 ,它的发现 ,将带动山东地区史前聚落形态及环壕聚落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城是我国文明起源与发展的重要元素。在距今约8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我国环壕聚落就已出现,因地域的不同而功能各异。北方地区只是起到边界的作用,而南方地区和中原地区主要是为了防水。城址出现于距今约6000年~5000年的仰韶时代,三大地区城址的发展各自独立,并呈现出不同的特色,但其产生都与环壕的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资讯·国内     
《大众考古》2022,(7):10-11
<正>甘肃张家川:圪垯川遗址圪垯川遗址是一处距今6100—5600年的大型聚落遗址。聚落中心广场内发现一座目前所见仰韶时期单体规模最大的粮仓,容积近60立方米。广场周边有100余座房屋,外围有三道环壕。山西闻喜:上郭遗址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在上郭遗址仰韶晚期偏早阶段的H50内清理出土一枚石雕蚕蛹,说明山西南部涑水河流域在仰韶时期已经养蚕。通过发掘,推定上郭古城就是两周时期晋国重要都邑“古曲沃”。  相似文献   

6.
东北环壕聚落开始于距今 80 0 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结束在战国晚期。据辽西地区考古资料 ,可划分三个阶段 :即兴隆洼文化期 (6 0 0 0~ 5 0 0 0BC) ;红山文化期 (470 0~ 30 0 0BC) ;夏家店下层文化期 (2 0 0 0~ 10 0 0BC)。迄今在下辽河、嫩江中下游、吉林的中部和东部也发现环壕遗址 ,并呈序时性的由西向东延展分布。东北环壕聚落的形态和结构特征不同于黄河流域的中原与南方地区。中国东北的环壕形式对朝鲜半岛和日本出现的环壕产生了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7.
曾丽 《东南文化》2021,(1):97-107
抚河中游先秦时期的聚落存在环壕与山岗两类形式.以江西省金溪县为例,抚河中游先秦时期的聚落发展分为4个时期:新石器时代晚期,环壕聚落作为重要的防御据点而产生;夏至早商时期,聚落规模呈现衰退的趋势;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为聚落的大发展时期,山岗聚落急剧发展,呈聚集分布之势,而环壕聚落的防御功能不再具有显著地位;西周中晚至春秋早...  相似文献   

8.
蒋刘遗址位于陕西省咸阳市泾阳县蒋刘乡蒋刘村东北侧,为一处仰韶晚期大型环壕聚落。2021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该遗址进行了发掘,发现大量窖穴、陶窑、瓮棺葬等遗迹,出土了年代集中、数量丰富的仰韶晚期遗物。通过此次发掘,明确了遗址的南部边界,初步确定了遗址的储藏区和陶器生产区,为探讨泾河流域仰韶文化分期、仰韶文化中晚期过渡、聚落布局和形态特征、社会发展进程等问题提供了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9.
师村遗址西南距盐池约7公里,是目前大规模发掘的距离盐池最近的仰韶早期聚落遗址。2019至2020年,吉林大学考古学院等单位对师村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发现了丰富的枣园文化至东庄类型时期遗存,填补了运城盆地仰韶时代早期考古发现的空白。师村遗址新石器时代遗存,在考古学文化谱系研究上,对研究晋南地区新石器时代仰韶早期向西阴文化的演化过程及其与周边文化区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在聚落考古研究方面,为研究陕晋豫地区以及黄河流域仰韶早期聚落形态提供了重要材料;在生业方式研究方面,为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养蚕缫丝"以及生态环境、生业方式与文明起源等问题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0.
2015~2017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杨官寨遗址环壕聚落外东北部进行针对性考古发掘,发现1处年代与环壕聚落相同的大型公共墓地。该发现属首次确认的庙底沟文化墓地,填补了相关考古发现的空白,为杨官寨遗址聚落整体布局、庙底沟文化聚落形态、埋葬习俗、人种类型、人群血缘关系、社会组织状况等重大课题的研究提供了科学材料。  相似文献   

11.
关于环壕聚落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作为一种聚落形态,环壕聚落较早就引起了日本考古学界的关注,其相关的发现最早似可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以前。这类遗存在我国的发现时间也不为晚,始于50年代西安半坡遗址的发掘。但长期以来,同类遗存在田野考古工作中被发现并得以确认者却寥寥无几。自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这类聚落遗址在各地不断发现,才日渐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同时,因“环壕聚落”一词道出了这类聚  相似文献   

12.
约8000年前中国北方草原,是农业兼畜牧狩猎的生活方式,聚落形态已出现环壕型聚落,可以发展为环墙型的城。红山文化时期的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渐出现较多的围墙式的城,城邑萌芽造成古代城邦时代。内蒙古中南部及东部,有多个地区的石城出现,其面积大小不一,较大者当是聚落的高级中心,较小者应是氏族聚落或祭祀区等。这些城址有些墙内外具壕沟、马面、角台,但未见有城楼建筑;城内有区隔规划、道路、窖址等。到距今3000年左右的夏家店上层文化时期甚少沿用下层文化的城址,似乎说明此时已放弃城居聚落形式,而此时也正值气候往干冷变化,游牧生活乃逐渐展开。  相似文献   

13.
淅川县沟湾遗址仰韶文化遗存,依据层位关系,结合出土器物的组合、特征及其演变规律可将其大体分为四期,其年代分别与枣园类型晚段、后岗类型、庙底沟类型和大河村类型早段约略相当,基本包括了仰韶文化早期晚段至晚期早段的整个时期。遗址外围发现有仰韶文化不同时期大、小两条环壕,是一处保存比较好的环壕聚落遗址,填补了汉水中游地区史前聚落考古的一项空白。  相似文献   

14.
夏族兴起于古河济之间的考古学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考古发现的古河济地区中心即今濮阳龙山古城聚落群的考察,可证濮阳即文献所称禹都阳城。整个豫东鲁西自仰韶至龙山时期聚落的急剧增长以及大批龙山古城的涌现,说明了以夏后氏为首的夏族在这一带的兴起。通过古河济地区聚落的骤兴与相邻豫西、关中等地聚落的衰退相对比,结合古代中原气候环境的变迁及相应人口结构变化,更显示出古河济地区在虞夏之际已发展成四方辐辏、聚落繁庶的经济文化中心。  相似文献   

15.
史前聚落围沟是一种与聚落环壕、城址城壕有很大区别的聚落设施,中国史前聚落围沟许多特点在时间上、空间上存在一种由南向北逐步推进演变的历史现象,其形成发展既受制于自然环境;又受到人为与社会原因的制约。  相似文献   

16.
本次调查在屈家岭遗址周边新发现8个新石器时代遗址和石器采集点,是一处新石器时代的大型遗址群,其分布范围远远超过以往的认识,其中屈家岭遗址是在遗址群中具有核心地位。调查还发现包括屈家岭遗址、钟家岭遗址、冢子坝遗址的大环壕系统,另外还可能存在仅限于屈家岭遗址南部的小环壕系统,这是继三次发掘后对屈家岭遗址群聚落结构与聚落形态演变的突破性认识。  相似文献   

17.
东汉时期,南匈奴单于庭四度迁徙其驻地。汉朝先将南匈奴单于庭安置于距五原郡西部塞的八十里处,即今内蒙古乌拉特中旗川井镇至新忽热苏木一带。同年,迁入云中郡西部,大致相当今内蒙古土默特右旗、土默特左旗境。之后,再迁至西河郡美稷县城(今准格尔旗榆树壕古城)。至熹平元年至五年间,单于庭第三次由美稷迁至离石县域左国城(今山西吕梁市方山县南村古城)。中平六年,南匈奴单于庭由左国城四迁至河东郡平阳县(今山西临汾市)。  相似文献   

18.
陕西高陵县杨官寨新石器时代遗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杨官寨遗址发现大量新石器时代遗迹和遗物。其中保存较好的环壕聚落,为探索庙底沟文化的聚落布局与社会结构等提供了极为重要的资料。大量半坡四期文化遗存的发现,丰富了关中中部地区特别是泾、渭河交汇地带该文化的内涵;尤其是制陶作坊的发现,对认识当时的社会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2007~2010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和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在河南禹州瓦店遗址考古发掘中,发现龙山时期的大型环壕,环壕围合的瓦店遗址面积达100多万平方米,是目前所知河南境内发现的规模最大的龙山时期聚落遗址。在考古研究中使用土壤学的土壤微形态分析方法,为深入研究瓦店壕沟的功能与性质等问题提供了新的方法和视角。  相似文献   

20.
中原史前聚落分布与特征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原地区的史前聚落有2000余处,有丘岗台地型、河谷阶梯型、平原台地型等几种.在不同的区域,聚落类型有所不同,大致可分为五大区域.以防御设施的有无为标准,中原史前聚落可分为初步发展期的聚落即少有防卫设施的聚落,快速发展期的聚落即环壕聚落以及嬗变期的聚落即城垣聚落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