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英法联军为何只烧圆明园,不烧紫禁城?》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城,火烧圆明园,却没烧紫禁城,这是为何?笔者认为其中有以下原因——1.英、法两国政府都不希望清政府垮台,故联军尽量避免进攻紫禁城,以免将咸丰帝逼至拒降的程度,致使无法和中国议和,更不可直接推翻清王朝,导致中国陷入无政府状态。焚毁紫禁城,有极大可能会导致联军和清政府之间的战争扩大化,让太平军从中谋  相似文献   

2.
圆明园的第一主人是雍正帝,他继位后不出巡,所在之处除了紫禁城就是圆明园,最后又死在圆明园。雍正帝与圆明园结下了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3.
一九九○年十月二十三日,北京海淀区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召开“文史资料征集员”聘任会。 辽宁省民族研究所前所长金启孮教授应邀出席并讲话。金教授认为诲淀区的特点是清代圆明园、清漪园(即今颐和园)、静宜园(即今香山)等都在本区范围之内。咸丰以前,清帝一年之内,多在园居。海淀无形成为政治中心,至今澄怀园、朗润园、蔚秀园、成府等众所周知的地名皆是昔日王公大臣寓园遗址,且多环绕御园而建,而外火器营、健锐营、圆明园八旗等外三营,亦集中于此。据调查至今海淀一带农村、工厂之住户多为满族,乃清代銮仪卫苏拉后代,海淀区实为北京满族集中居住点,且为研究满学之未开垦的处女地,过去无人注意及之。此实为北京海淀区特点之一,应组织人力撰写资料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4.
正《告诉你一个真实的圆明园》在人们的印象中,圆明园是一座华美的帝王园居游憩之地,但实际上,它也是重要的听政理政之所。比如,"正大光明""廓然大公"等日常办事场所的命名;再如,《圆明园匾额略节》记载的"所其无逸""天君淡寂""审几慎独""自强不息"等匾额,几乎均为勉励君主勤于政事的座右铭。"乾隆全年有168天驻跸  相似文献   

5.
<正>在举世闻名的圆明园鼎盛时期,有所谓"圆明五园"之说,即圆明园中包括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熙春园和春熙院这五个御园。其中,圆明、长春、绮春三园的所在位置,学界无甚争议。熙春园经清代园林史专家张宝章、苗日新的考证,其位置在今清华大学范围,已成定论。唯有春熙院究竟在哪里争议较大。春熙院,在乾隆朝以前是一座赐园,名淑春园。目前发现的历史记载,最早是《钦定大清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朝鲜使臣的圆明园经验为主,探讨朝鲜士人圆明园印象的演变,同时分析圆明园由盛至衰的过程对朝鲜的影响。乾隆四十七年之前,朝鲜使臣未能亲眼目睹圆明园辉煌的一面,仅凭自己所持有的"小中华"意识以及儒家的观念,将圆明园视为"阿房"一样的皇帝娱游之地。而从乾隆四十七年开始,他们参加圆明园的礼仪活动,亲眼目睹圆明园宴会的辉煌,感受到了当时的乾隆盛世,此前"游戏之所"的印象被打破,并从圆明园中看到了"太平文物之盛"。但到了咸丰十年,圆明园遭到英法联军毁坏,昔日朝鲜使臣眼中盛世象征的圆明园已呈现出衰象。  相似文献   

7.
阚红柳 《清史研究》2022,(4):119-129
康熙朝是一宫多苑城市格局和宫苑二元理政模式确立的历史时期,对雍乾以后诸朝有深远影响,对清代宫廷史研究、清代皇家园林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自康熙朝奠基之后,一宫多苑主导着清代北京的城市格局,并深刻影响了皇权政治。一方面,御苑中心经历了从畅春园转至圆明园,再至颐和园的历史变迁;另一方面,园居理政发展为清代的政治特色,园林的功能被置于皇权的高度,得到政治制度、官僚系统的高度配合,进而成为王朝盛衰的象征。  相似文献   

8.
御园瑞蔬图     
《收藏家》2019,(12)
<正>立轴绢本尺寸114×62cm题识:御园瑞蔬图赞。雍正三年十月(1725秋)初五日,宣示圆明园畦圃莱菔一根九枝,红润鲜洁,彩色焕发,谨按瑞命纪曰:王者德被四海,则草木连理,果实骈蒂分枝。皇上德洋恩溥,御极以来,嘉庥瑞应,屡见叠呈,兹复观御园莱菔九枝骈蒂,天人交感之理,信可征也。臣廷锡谨进赞曰,圣皇德泽被九有,天禧地瑞集孔厚。黍谷九穗稻九岐,紫花菘根复呈九。九为乾德九为阳,九九相承宝历长。应与九英芝并列,濡毫拜进九如章。经筵讲官,户部左侍郎,内阁学士,  相似文献   

9.
从清雍正(1723-1735)朝起,历乾隆、嘉庆、道光,至咸丰十年(1860),圆明园一直是清帝在京城的行宫,也曾是大清帝国的政治中心。朝鲜是与清朝保持最亲密关系的国家,因而圆明园自然成为两国进行外交活动的一个重要场所。乾隆时期,每年正月上元节(元宵节)朝鲜使臣进入圆明园参加节庆活动,已形成一种定例。遇有特殊的庆典,在圆明园举办的重大活动也少不了朝鲜使者。在1860年10月圆明园惨遭西方列强洗劫焚毁前,进入圆明园人数和次数最多的外国人就是朝鲜使臣。他们不仅为维护朝清关系做出重要贡献,同时,留下了大量翔实生动的文字记载,是不可多得的…  相似文献   

10.
景山,明代称万岁山,俗称煤山,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改称景山。位于紫禁城神武门(明代称玄武门)外。它是一座以人工堆砌的土山为主体,并缀以亭台、楼阁、殿宇等建筑及花草树木的御园(图一),为明清两代皇帝游幸之地。  相似文献   

11.
梅家与皇家博仪与梅兰芳可谓世交,梅家三代都跟清宫有关。照清宫旧例,除由升平署承担宫廷演戏任务外,还随时要社会上的名角人宫演出,被传的伶人就叫作“内廷供奉”。梅兰芳的祖父梅巧玲即是一位内廷供奉,他在咸丰年间掌管京都的“四喜”戏班,颇有盛名,经常被传进宫里演戏。咸丰十年(186)夏,咸丰皇帝3旬整寿时大肆操办,曾命梅巧玲率四喜班进圆明园连演数日。其人较胖,遂有“御口亲呼胖巧玲”一句“竹枝词”广为流传,说明皇家对梅巧玲的演艺很是欣赏的。就在这次圆明园演出之后不久,这座“万园之园”就被英法联军洗劫并焚毁了。…  相似文献   

12.
倪瑞锋 《中华遗产》2014,(10):20-40
每个中国人的心中,都有一座圆明园。150余年前的那场罪恶之火,永无休止地在一代代国人内心深处蔓延,唤起悲痛、忧伤、自强……但圆明园却远远不止这些,经过清朝五位皇帝: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的不断经营,它成为集明清园林建筑之大成的“万园之园”。  相似文献   

13.
圆明园创建及八旗护军驻防是清代北京政治中心的部分职能向西北郊外转移的重要标志。圆明园八旗驻防户口在特定环境下形成了特定的增长过程和户口特征,为探讨清代八旗驻防户口提供了重要个案。一、圆明园及八旗驻防的设置圆明园始建于康熙四十八年(170年),系皇四子胤的赐园。园名为康熙御书。以镇登基后,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朝修建开拓,成为当时举世闻名、规模宏伟且又融东、西方造园艺术于一体的皇家苑困。后毁于英法联军与八国联军的两度焚掠。据雍正烟明园记》,早在雍正初年,已开始“建设轩挥,分列朝署”,即“构…  相似文献   

14.
<正>圆明园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经过雍正、乾隆两朝的大规模兴建,以及后来嘉庆、道光和咸丰皇帝的相继增建,成了一座景观组群多达一百余处的辉煌壮丽的皇家园林。圆明园的设计与修建不仅模仿了自然风光,蕴涵了宇宙模式,还借鉴了古人的诗情画意,荟萃了江南园林的精华,引进了西方的园林风格。当然,园内各式各样的建筑中还充盈着不可计数、琳琅满目的艺术品。不幸的是,这座享有"万园之园"美誉的大  相似文献   

15.
麴院风荷是圆明园四十景之一,也是乾隆南巡以前出现在圆明园中的西湖十景的代表作。作为九州与福海两大复合景区之间的过渡,因植物景观数典余杭麴院风荷而得名,实际是一处融合了多重意境和主题,因时、因地制宜的再创作。其理景造境与中国古代哲学理论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温故知新等一脉相承,与当代西方哲学思潮——解释学之间也有相通、相近之处,是乾隆初年圆明园江南题材风景创作的突出典例。  相似文献   

16.
清代咸丰、同治、光绪三朝,战乱不息,制政不稳,经济、文化衰落,景德镇御窑厂瓷器生产更趋萎缩,直落而下。从故宫博物院传世的这三朝青花瓷器来看,从制作工艺到装饰艺术等方面,整体水平明显下降,尤其是咸丰、同治二朝,就品质和数量而言,光绪青花要比前两朝好得  相似文献   

17.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握时代大趋势,回答实践新要求,顺应人民新期待,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这一主题,在治国理政的创造性实践基础上发表了系列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见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涵盖经  相似文献   

18.
微言     
<正>@凤凰网历史:【另类清朝:1860年清朝工业生产总值占世界第一】1860年的中国命途多舛:英法联军进京,火烧圆明园,咸丰皇帝仓皇北狩,并在次年死在热河行宫,新签订的《北京条约》,又为这个破败的帝国增添了高达800万两的赔款。而这一年,中国占全球制造业总产值的  相似文献   

19.
满族是北京的世居民族,在九十年代满族在京人口已近20万,在少数民族中,人口仅次于回族,居第二位。北京的满族人主要集中在东城区、西城区、朝阳区和海淀区。海淀区的满族人口居全市第一,近3万人。海淀区的满族人口比较集中是与清代在这里大规模地兴建皇家园林和驻札八旗兵分不开的。清代自康熙四十八年(1709)在明代由园基址上增修“三山五园”(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园、瓮山清漪园、还有畅春园、圆明园),使北京西郊30公里内出现了成群的皇家园林。其中圆明园在清代是仅次于紫禁城的全国政治中心,万寿山颐和园(原瓮山清漪园)…  相似文献   

20.
《周易》象数与紫禁城的规划布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易》作为一种文化思想体系,对明、清北京城的规划布局有着深刻的影响。本文从“象”、“数”、“义”、“理”四个方面阐述《周易》对紫禁城规划布局的影响,解读《周易》与紫禁城规划布局的关系对研究中华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