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我的父亲     
我的父亲丁达三于2000年10月10日12时40分在贵阳逝世,享年94岁。今年农历11月10日是父亲百年寿辰,谨以此文对他老人家表示永久的纪念。父亲去世的头一年,即1999年的6月20日,老人家写了一首短诗“:九四年华瞬息过,一事无成愧疚多。有时学写隶书字,大体相似喜心窝。”父亲把这首自嘲短诗写在宣纸上,并邮寄给我。“一事无成愧疚多”,这是父亲的心里话、真话。他觉得自己一生无所作为,虚度年华,愧对桑梓,愧对子孙。我担心老人家这种心态,有碍他的健康。趁父亲93岁寿辰之际,我撰写了一副对联,并请我的老同学、父亲生前极为赞赏的书法家戴明贤书写…  相似文献   

2.
今年9月是谷城伯伯一百周年诞辰,也是伯伯离开我们将近两年的时候,记忆又一次把我带入了清晰的昨天。他老人家生前对我的关怀、教诲和勉励的情景,一幕一幕地出现在我的眼前。 1994年夏天我到上海出差期间,公事之余每天都随伯母一同去医院探视病中的伯伯。当时,他老人家腰间挂着一个盛胆汁的塑料口袋,可精神尚好,仍很健谈,像过去一样事事关心,问这问那;思维清晰而敏捷。对一位年近百岁的老人来说实属不易。我在沪期间,正值江泽民主席刚去探望他老人家不久,伯伯向我介绍了一  相似文献   

3.
正尽管徐明庭老师92岁高龄了,对于他的离去,我还是毫无思想准备,还是觉得太突然太突然。前两天还在同妻子商量去看望徐老,正考虑如何爬上他住的七楼,仅仅过去两天,想不到他老人家就驾鹤西去。这一天是2019年1月15日。惊闻武汉文史战线的这位老战士的离去,心里顿觉空落落地:今后有事能问谁?多少年来,我们碰到疑难问题,都是向徐老求教呀!在我的卧室里,常年放着徐老送我的  相似文献   

4.
今年四月七日上午卜时许,卜居永和市的张老乡长志韩光生打电话给我,说他收到本刊(《黔人》杂志)发出的信,已经写好一幅字,庆祝香港回归,希望我便中去他府上取回,因他年迈,近年几乎是足不出户。他老人家的情况,我很了解,的确婉谢一切应酬,多年已不出门,以便颐养天年,所以我立刻回答,如果他老人家认为方便,今天下午两点多钟到他府上,他老人家说可以,就此约定。我准时前往,婆婆(我们晚辈习惯上对志老夫人的尊称)开门,迎我进入客厅,特别给我沏了一杯茶。志老知我已到,很快出来。他说,麻烦我跑这一趟,甚感抱歉,同时拱…  相似文献   

5.
徐天祥 《古籍研究》2002,(4):136-139
吴老离开我们已经七年了。吴老又一刻没有离开我们。我的案头有他老人家送给我的好几本作,书页上苍劲的题字还散发着淡淡的墨香;我整理的两本古籍里有他写的序言,序言中洋溢着一行行热情鼓励的话语;我收集的杂志里有他的许多章,章中有他老人家议论风发的字。每当我翻检它们的时候,老人那音容笑貌便栩栩如生地浮  相似文献   

6.
忆周总理     
今年3月5日是周恩来总理诞辰一百周年。总理生前,我同他老人家有过多次接触,在一段时间内,总理曾直接领导过我工作。总理的音容笑貌、平易近人、远见卓识、忘我的工作精神,给我留下难忘的印象。在他诞辰百周年之际,特撰写短文,表示我对他深切的怀念。(一)在太原听周副主席演讲我第一次见周恩来是在1937年8月上旬,地点是太原。抗战前,我在北平民先总队部负责组织工作,“七·七事变”后党组织决定我离开北平到保定设立临时总队部,与全国民先联系,而原先总队部的队长李昌等在北平坚持工作。到保定,彭真同志要我把临时总队部迁往…  相似文献   

7.
摄影大师吴印咸在延安吴恒一九九五年九月三日,是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纪念日;九月七日,是我父亲吴印咸逝世一周年的日子。如果他还健在,应是九十五周岁了。他老人家与抗日战争有着一段不同寻常的联系。他说:“1938年我到延安去了,原因是咱们党想拍电影。由袁牧...  相似文献   

8.
我去采访庄则栋,最初是由于他的姐姐庄则君来访引起的。采访中,她告诉我,她的外祖父是上海滩鼎鼎大名的犹太巨贾哈同。她的奇特身世,引起了我的兴趣。于是,我为她写了《庄则栋的台湾姐姐》一文。 文章发表后,我把它寄给了庄则栋,从此我跟庄则栋有了联系。  相似文献   

9.
辛亥革命前后的政治舞台上有一个重要的幕后人物赵凤昌,在近年出版的有关辛亥革命的著作中已很少提及。赵凤昌是江苏常州人,系我外祖父赵映沅(1851—1934年)的族弟,故与我外祖父家几代人有来往。我幼年就听母亲赵奂辰叫他“四叔叔”,有一年族人间有人忽然惊慌地告诉我母亲:“‘洋行’里的  相似文献   

10.
王定烈老将军是我的老朋友,我曾多次采访过他老人家,也多次邀请他参加我们组织的各种活动。老将军有着传奇的经历,有着亦将亦兵的情怀,有着淡薄名利的情操……让我难忘的,是将军在空军的那个小院。每到夏天,菜地里  相似文献   

11.
2000年11月8日 ,应省文史馆和普定县政协的邀请 ,我和妹妹陪母亲专程到贵州省西部偏远的小县普定去。普定是外祖父任可澄的故乡。母亲兰仪是他的第十四个女儿。外祖父早年离乡 ,后定居省城 ,母亲和我们晚辈从未到过外祖父的故乡。十月小阳春的天气格外风和日丽 ,明净清沏的夜郎湖、普定县广袤的田野 ,让人心旷神怡。当地政府的热情接待 ,让我们感受到故乡的温馨。省文史馆馆长赵少伏、张启成以及黄万机教授等和我们一起来到外祖父的出生地———马官偏坡寨。(一 )外祖父是清末、民初活跃于贵州政界、文化教育界声名鹊起、影响深远的…  相似文献   

12.
享誉海内外,深受国人尊敬的最后一位辛亥革命老人喻育之,于1993年3月14日晚在汉口寓所安祥逝世,享年104岁。喻老在世之时,我曾多次登府拜谒过他。记得是在1989年端午节上午,我又怀着崇敬和求教心情,再次看望他老人家。那时他虽已百岁高龄,然仍耳聪眼明,  相似文献   

13.
光阴流逝,如白驹过隙。匆匆间,敬爱的朱老总离开我们已经30个年头了。在我的一生中,非常幸运的是能在朱老总身边工作了6年多,能够目睹他老人家的风采,聆听他老人家对我的教导,至今他的音容笑貌如同昨日,他的亲切教诲依然在耳。[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新发现陈独秀的一首民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来.我在研究陈独秀时,为了弄清一些史实,曾经多次访问过郑超麟老先生。有一次他对我说:陈独秀写过一首民歌,题目是《国民党四字经》,但却未能提供准确出处。最近,我在检索资料时,终于发现在1927年12月26日出版的《上海工人》报第43期反面中缝里载有这首民歌,现将全文转录如下:  相似文献   

15.
家有祖传铜质香炉,雕花镂空,小巧玲珑,是外祖父的珍爱,传给了外婆。再后,外婆传给了母亲。外祖父是大清光绪年人,生于1887年,殁于日寇飞机轰炸绍兴城的那一年。今年秋天的一个晚上,我第一次见到并捧起了这尊香炉,揭开紧合的炉盖,悉心抚摸里里外外,我知道我是在抚摸一段历史,在挚情地怀想一个人,虽然远在天国的他,看不到也永远不想知道他走后发生的一切。  相似文献   

16.
郑有慧 《世纪》2023,(1):74-79
<正>先祖父郑逸梅先生(1895-1992),一生做两件事,一是教书,二是写作。其实他老人家一生中最为有趣的事情是交友。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他备了好多本通讯录,以姓氏笔画为序,用查字典的方式来记录。以至于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父亲又为他老人家编排了一本新的通讯录(不包含60年代之前的朋友),里面登录的新朋友有数百位之多。从70年代初至90年代初,二十年中又结交了很多新朋友,朋友们络绎不绝,或登门拜访,或讨教聊天,题词写序……  相似文献   

17.
刚过去的农历年对我而言是个很不开心的节假日,原因之一是异国的老师丹尼尔·贝尔先生于2011年1月25日去世了。虽然贝尔先生享年91岁,按中国传统算是“自喜事”,可总有悠远深沉的哀思阵阵涌来。老人家生前,我最后一次对圉内媒体谈起他的健康状况,就是在《南方人物周刊》上。那时我有预感.这辈子恐怕再也见不着他了。果然。  相似文献   

18.
李春光 《炎黄春秋》2003,(11):24-25
两年前,有一天李春光同志到我家来,说起胡耀邦怎样处理傅聪回国演奏的情况。我在听了之后,认为应该设法公开发表。为此目的,我请他把情况写出来给我。他一回家就写。2001年8月15日晨写完,17日寄出。18日我收到后,不久,他又去美国了。原先我对他说,我打算根据这个材料,自己写成文章拿出去发表的。所以在材料前李春光同志写了“光远同志参考”六字。可是看过之后,我觉得还是就用他本人所写的文字为好。我觉得他对事实写得具体真实,并且从他叙述的傅聪回国演奏一事前前后后处理的过程中,可以看出胡耀邦同志的为人,看出他处理问题既有高度的原则…  相似文献   

19.
老友施拉姆     
美国友人传来施拉姆先生的噩耗,使我非常悲痛,我们是研究毛泽东而结识的好朋友。1980年后,他多次作为这方面的美国学者来中国,以及我应邀到美国访问,我们都开门见山侃侃而谈,使我得益匪浅。2005年我88岁时,他为我写了一篇祝寿文章《李锐是我的朋友》,其中有对我的勉励之言:"我们每次见面,他的直率和富于挑战性的见解总是令我耳目一新。"毛泽东是20世  相似文献   

20.
冯玉祥的五个遗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冯玉祥先生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有重大影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他的一生,留下了许多颇富传奇色彩的故事,可说是脍炙人口。然而,说起他五写遗嘱的事,恐怕知道的人就不会多了。冯玉祥先生在三、四十年代曾五次写过遗嘱。1932年1月28日,淞沪抗战爆发,蒋介石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3月24日,冯玉祥怀着对国民党政府的不满和失望退隐泰山,5月5日,上海停战协定正式签字。冯玉祥坚决揭露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罪行,感到有生命危险,特于6月14日写好遗嘱,史称“泰山遗嘱(一)”,主要内容如下:“我是当兵出身,我是穷小子出身,我是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