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勒柔"的起源农历六月的热贡硕果累累,是一个丰收的季节,也是民间活动非常频繁的季节。"勒柔"(藏语,意为娱龙。泛指龙舞、神舞、军舞三种民间活动。)便是其中  相似文献   

2.
《神州民俗》2007,(8):16-16
大朗镇大井头社区龙舞。民间又叫“耍龙”,形式品种多样。它舞得活、舞得圆、神态真、套路多、速度快是布龙的主要艺术特征,整个舞蹈有龙出洞、龙抢宝、龙背剑、龙叹气、龙砌塔、龙抱柱、黄龙滚、倒挂金钩、太子骑龙等舞龙套路,舞者动作矫健,舞姿变化多端,技艺娴熟。[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是吉祥的化身。每逢佳节,各地都有“玩龙灯”的习俗(亦称龙舞)。成都市双流县黄龙溪亦不例外,而且种类多、特色显。兹介绍如下:火龙黄龙溪的火龙灯舞起于东汉。盛于南宋。古镇先民根据“黄龙见武阳赤水”与民间传说关于主宰光明与黑暗的“烛龙”、主管风雨的“应龙”的神话。以及“龙生九子”的故事,创造了“火龙灯舞”...  相似文献   

4.
<正>降龙罗汉与伏虎罗汉,是中国信仰的罗汉群体中最为著名的两位。作为佛弟子与觉悟的佛教圣者,罗汉受到佛教僧俗的崇敬,并被奉为修行的榜样。至迟在公元五世纪,罗汉造像就已出现于中国佛教艺术中[一]。但罗汉像真正的繁荣期是十世纪以后,主要得益于佛教艺术的进一步中国化,以及中国人创造的、完全不同于印度典籍所述的某些罗汉组群的新起源和罗汉们的新职责、新住地、新名称。罗汉造像繁荣的标志之一,就是在印度原有的  相似文献   

5.
赵雪芬 《丝绸之路》2010,(22):22-25
罗汉源自印度,而罗汉艺术产生于中国。在罗汉的发展过程中,十八罗汉成为我国罗汉信仰的主要内容。炳灵寺这座地处汉地的藏传佛教寺院,佛教艺术深受汉文化影响,藏、汉两种风格的佛教艺术在此交流、融合、发展,第126窟十八罗汉就是这两种佛教文化相互作用下的杰作。  相似文献   

6.
杨乃运  王玉玺 《旅游》2012,(2):70-73
"中国龙王"别从天上找,别从神话传说中找。可以从传奇中找。他的"中国龙王"的名号是中央电视台和各大新闻媒体叫响的,也就是说,他是民间之人,而且生活在现今这个时代,是咱身边的人。是凡人也是龙舞界名人。他的名字叫王玉玺。"中国龙王"是中国龙舞艺术之王中国,有中国龙王称号的有两位,一位在考古界,是恐龙研究的权威学者,老专家,另一位就是他——王玉玺。他是中国民间龙舞艺术的大鳄。中国龙舞艺术,大家都熟悉,逢年过节、重大庆典、体育赛事、旅游节一般都会亮相。龙舞艺术的形式各地区、各民族是不一样的,种类繁多、绚丽多彩。中国是多民族国家,领土辽阔,以龙为图腾,在龙的造型和舞蹈形式上体现出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相似文献   

7.
查玛之舞与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彤 《文物世界》2002,(3):39-43
在内蒙古各地的藏传佛教寺庙中.几乎每个季度都要举行一种带有娱乐性质的法事活动——跳查玛。届时,寺庙中喇嘛身着色彩鲜艳的龙(蟒)袍,头戴各种面具,装扮成各种光怪陆离的形象,有菩萨、罗汉、弥勒,有须发飘然的老,有面目狰狞的厉鬼,有牛、马、鹿、狗等动物。他们按照规定的剧情及顺序上场表演。附近的信徒或民众齐聚庙前围观、助兴,场面隆重而热烈。查玛的舞与乐,是藏传佛教艺术中的奇葩,是蒙古民族精神寄托的载体。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分析宁夏贺兰山山嘴沟所见伏虎罗汉入手,梳理了汉藏罗汉图像的差异,重点考察了藏传佛教罗汉中伏虎罗汉、布袋和尚与达摩多罗图像的来源。作者认为,达摩多罗名号与图像的形成与吐蕃禅宗、禅宗保唐派、唐五代行脚僧及其变化的宝胜如来信仰密切相关,并与佛陀波利以及流行于两宋的布袋和尚信仰相互交织。论文解释了新罗僧与宝胜如来的信仰如何引发藏传罗汉达摩多罗与宁夏贺兰山之间特殊的联系,这些错综复杂的信仰与图像演变是中国11—13世纪多民族美术关系史的集中映现。  相似文献   

9.
手龙舞     
正手龙舞,形成并流布于宣城市绩溪县境内的一种民间龙舞,起源于南宋时期。因每条龙均由孩童双手撑举,故称"手龙"。手龙舞是由10-13岁男女儿童组成的群舞,男童剃瓦片头,穿红围兜及马裤,女童扎羊角辫,穿彩色短袄裤,演出人数可增减,一般为20名男童擎手龙,10名女童举龙珠。道具手龙旧时以稻草为原料扎制,现以竹篾及绸布为原料,加以彩绘装饰,整体短小轻便,龙头处装有竹柄供握举。演出时,可一手举龙头舞动,将  相似文献   

10.
罗汉(阿罗汉),在佛教中是修行达最高果位(档次)的和尚,地位次于佛尊和菩萨,但贴近民众而备受尊奉。因为佛寺主尊各佛,高踞于渺茫的西方极乐世界,只能响往,尊而不亲;菩萨大士协助佛尊度众生,有时也历下界,而毕竟非我族类,难以高攀;罗汉则不同,依佛的嘱咐不入涅槃,常住人间为众生造福,穿的是普通和尚服,使人感到亲切、崇敬。外来佛教发展到唐代已经中国化了,其标志之一就是崇奉罗汉的风行。在林林总总的佛象中,最有活力的为罗汉的画象雕塑,可说是中国佛教文化中的精华。广西虽地处边陲,但出现的罗汉象与罗汉碑,也不失为历史的文化瑰宝。  相似文献   

11.
蒋聪昳 《文史月刊》2012,(Z3):27-27
龙这一形象最早出现在我国古代的图腾崇拜文化中,人们认为它是一种能够呼风唤雨并能够帮助人们消灾赐福的神物,所以,在后来发展起来的龙舞文化中,人们将龙舞作为一种蕴含着祈福、娱乐等内容的文化,并在一些传统和现代节日中经常出现的活动。在我国几千年的岁月发展过程中,龙舞文化已经成为一种蕴含广大人民群众智慧、表现民族繁荣昌盛人们生活如意的精神象征。  相似文献   

12.
李然 《文物春秋》2011,(6):56-60
承德罗汉堂是外八庙之一,建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是一座汉地风格的寺院。现建筑已无存,仅余古松16棵,原陈于堂内的508尊罗汉仅存193尊,现陈列于普佑寺中。本文对罗汉堂的营建、建筑规制及罗汉像的成造等进行了简述,以期还原罗汉堂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13.
《世界》2009,(7):174-174
时尚!动感!激情!火热!刚刚过去的6月,热浪袭人,全北京都聚焦在娃哈哈HELLOC逗舞大赛上。娃哈哈携手浙江卫视、优酷网、韩国JYP公司共同发起的HELLOC逗舞大赛北京站的比赛,于6月3日全面开赛.为散落在北京各处的舞蹈达人搭建了一个释放青春激情.秀出专属“逗舞”的完美平台。  相似文献   

14.
<正>有的佛教寺院设有五百罗汉堂。"五百罗汉"来源于一个佛教故事。据说摩羯陀国有一千个僧人。其中五百个是凡夫僧,五百个是罗汉僧。所谓罗汉僧,是指  相似文献   

15.
河北省易县三彩罗汉于民国初年被发现,后均流落到国外,被世界各大博物馆或私人所藏。这批三彩罗汉时代早、体量大、制作精美,诚为希世之珍。有关报道、研究文章多见诸于国外的刊物,而国内却鲜见。为此,我们刊发几篇专稿,以期引起国内学界的关注和了解,并使之研究有新的进展或突破。  相似文献   

16.
《山茶》2010,(8):42-42
葫芦笙舞是彝族花保人的民间舞蹈,流传于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西畴县鸡街曼村。花保人是彝族的一个支系.总人数在2000左右.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文字。曼村为彝族花保人聚居的村落。  相似文献   

17.
传说中的佛教十八罗汉,在历史上是有其人的,并广泛塑造于我国的各寺庙殿宇中,这十八罗汉指的是: 举钵罗汉:名迦诺迦跋厘隋阁,原是一位托钵化缘的和尚。 伏虎罗汉:名宾头卢尊者,曾降伏老虎。 喜庆罗汉:名迦诺伐蹉尊者,原是古印度一位雄辩家。 看门罗汉:名注茶半托迦尊者。  相似文献   

18.
1974冬,旺苍县苍龙乡柏林村社员张雨光在屋后张家湾积肥时,于岩脚石穴中拾得川陕省工农银行叁串印模一块,同年,由县化馆征集,现收藏于旺苍县管所。  相似文献   

19.
易县罗汉于民国初年被发现,后均流散到国外,被各大博物馆或私人收藏。本文追述了上世纪20年代德国汉学家德里希·珀津斯基偶然得到罗汉的信息并两赴易县寻找罗汉的过程,并对这批罗汉的历史背景、制作年代和地点、流传经过及保存现状等作了探考和介绍。  相似文献   

20.
《收藏家》2005,(11)
此卷明代白描画家汪徵凤的《白描罗汉》,题签为清代乾隆时期“五大臣”之一、著名文人张照(清初大收藏家高士奇的女婿)题写:“汪徵凤白描罗汉,次等,荒一,乾隆九年春月,臣张照等奉敕编次”。这是张照在编撰《秘殿珠林》时所写。此卷落款是“楚黄汪徵凤薰沐谨写”,后钤“徵凤”白文小方印。此卷七玺齐全,上有“乾清宫鉴藏宝”和“秘殿珠林”二印,原是收藏在清宫内的乾清宫,著录于《秘殿珠林》初编卷十,第125页(见《石渠宝笈·秘殿珠林》合卷本,上海书店出版)。汪徵凤是活跃于明代中晚期的画家,其生卒年待考。此卷中罗汉的造型各异,神态自如,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