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45年8月,抗战取得了胜利,国民政府制定了《行政院各部会署局派遣收复区接收人员办法》,根据这一办法,国民党向各大城市派出特派员或接收委员,接收敌伪资产,被老百姓称为“接收大员”。 相似文献
2.
“先头部队”抢先劫夺抗战胜利之初,国民党政府军队均远处大西南,不可能在第一时间赶到沦陷区进行接收,这便给了身处沦陷区的各色“先头部队”以可乘之机。他们在重庆方面紧张部署的时候已捷足先登,在收复区内如上海、北平、天津等几个大城市,迅速掀起接收敌伪财产的狂潮。他们分别被人们称为“土行孙”、“穿山甲”和“变色龙”。 相似文献
3.
国民政府对抗战胜利之初期因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民政府对抗战胜利之初期因应可谓有得有失。得之一面为,当胜利不期而至之时,国民政府尚能在复杂多变的情势下大体掌控着纷繁之局面,重建其对收复区之统治,同时通过主动发起国共两党最高领袖会谈,以政治方式因应中共挑战,并通过利用日伪力量,稳定收复区局势,使其得以顺利接收,并获取大量物质资源。失之一面为,接收缺乏周密规划,混乱不堪,为官吏贪渎大开方便之门,若干私心自用之政策,广受社会批评与垢病,从而使其本因胜利而得来不易之声望。忽由高峰而低谷,同时以政治解决中共问题之企图未能实现,军队重新部署亦不尽理想。得失相较,得为短期实利,失则导致了国民政府失败命运。 相似文献
4.
5.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经过积极谋划,克服诸多困难,从日本手中接收了南海诸岛主权,派兵进驻东沙群岛、西沙群岛、南沙群岛(时称团沙群岛)。除了建立东沙和武德二岛气象台外,国民政府还派技术人员对诸岛屿进行测量、命名,绘制出《南海诸岛位置略图》以及各群岛地图,用11根断续线组成的U形线圈定了中国南海海疆范围,并于1947年12月1日公之于世。在中国政府收复南海诸岛主权的过程中,美英政府实际上采取了默认政策。中国收复南海诸岛主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联合国和同盟国赋予中国的权利,更是中国依据战后国际秩序所享有的权利。 相似文献
6.
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为推行南进战略,1939年武装占领南沙群岛并命名为"新南列岛"。日本投降后,法国军舰趁机驶入该群岛并立碑为记,企图将其变为殖民地。南沙群岛历来就是中国领土。面对领土、主权被侵犯,国民政府深感事态严重,向法军提出严正抗议,之后派遣舰队南下收复南沙。林则徐侄孙林遵欣然受命,经三次出航,历尽劫波,最终收复南沙群岛并向世界宣告中国政府对南沙群岛行使主权…… 相似文献
7.
现在,社会上关于郭老与安娜之间的故事出现了多种版本,特别是对郭老只身归国参加抗战后又与安娜之间如何联系的传说,很多是无中生有,空穴来风.首先,郭老从抗战胜利后至他去世,和安娜见面一共就有四次.第二,他们之间没有直接的书信往来.安娜有什么问题,或通过孩子,或通过组织,或通过我转达给郭老.有人说李一氓同志、夏衍同志曾为他们传递书信,我也为此去问过夏公,他们都否认有此事.现在,我愿将我了解的有关这方面的情况告诉大家. 相似文献
8.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经过积极谋划,克服诸多困难,从日本手中接收了南海诸岛主权,派兵进驻东沙群岛、西沙群岛、南沙群岛(时称团沙群岛)。除了建立东沙和武德二岛气象台外,国民政府还派技术人员对诸岛屿进行测量、命名,绘制出《南海诸岛位置略图》以及各群岛地图,用11根断续线组成的U形线圈定了中国南海海疆范围,并于1947年12月1日公之于世。在中国政府收复南海诸岛主权的过程中,美英政府实际上采取了默认政策。中国收复南海诸岛主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联合国和同盟国赋予中国的权利,更是中国依据战后国际秩序所享有的权利。 相似文献
9.
二战结束后,外交部配合其他行政职能部门为收复南海诸岛进行了一系列的具体工作,比如组织对新南群岛位置的确定及与团沙群岛之关系;全程参与团沙群岛收复会议,能够坚持维护国家的领土主权完整;在法军恫吓永兴岛、侵占附近之白托岛期间,外交部官员能够充分运用最新国际法与之进行有理有据有节的外交交涉,并积极为做好国际仲裁做好资料整理搜集工作。任何与军事有关的外交折冲一定是以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军事实力为基础的。国民政府只能抓住西沙群岛之核心永兴岛,而包括白托岛在内的南海大片岛礁并不能派员进行有效控制,从而为后来我国南海诸岛部分岛礁为越南等国侵占埋下隐患。军事实力固然是重要原因,国民政府高层对于国家海洋安全重要性的认识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 相似文献
10.
11.
二战结束前后美国对华政策问题再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抗战胜利前后的美国对华政策,目前学术界的两种有代表性的观点各有片面.本文首先界定了美国对华政策制定的影响因素:美国整体世界战略、远东国际关系格局、中国国内政治形势.由此,分析论述学术界两种有代表性的观点,尤其是主流观点的片面之处,指出抗战胜利前后的美国对华政策是促进国共合作,组成以蒋介石为首的联合政府.这一政策实施的时间是1944年春至1946年3月. 相似文献
12.
资源委员会与中国抗战的经济准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源委员会是抗战前设立的主要从事国防资源的调查、统计、计划与国防重工业建设的秘密机构 ,它的设立是直接为抗战作准备工作的。以往人们在论述抗战准备时 ,往往将目光集中在军事准备方面 ,然而现代战争与其说是交战双方军事力量的对抗 ,不如说是交战国综合国力的较量。因此 ,本文以资源委员会在抗战前的主要活动为切入点 ,分析、研究资源委员会为抗战所做的经济准备 ,并给予客观公允的评价。一九一八事变后 ,蒋介石一方面采取了“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 ,另一方面也着手进行抗战的准备工作。 1 932年 1 1月 ,经国民政府秘书兼教育部次长钱… 相似文献
13.
1942年2月4日至21日,战时中国最高国防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在英国驻华大使卡尔陪同下,对印度进行正式友好访问。此时,中国正处在抗战的关键时刻,身为全国最高统帅的蒋介石为什么要访问印度?其间他进行了哪些外交活动?其效果如何?本试图对此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4.
宋美龄与抗战初期庐山妇女谈话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抗战初期,在国共合作,全国一致抗日的形势下,由蒋介石夫人宋美龄出面,邀请各党各派各地妇女代表在江西庐山举行谈话会,共商发动全国妇女参与救亡工作大计。会议决定以新生活运动促进总会妇女指导委员会为全国妇女团体总机构,并拟订了一个《动员妇女参加抗战建国工作大纲》。这次集会对全国妇女抗日统一战线组织的建立、对其后妇女界参与抗日救亡工作,均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
抗日战争爆发后,我国的地方志编修大致在两个区域进行,一是国统区,一是日伪统治区。在乱世之中,修志能取得一定成绩,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方志工作者有比较强的责任感,视修志为抗战救国的一项重要任务,表现了鲜明的爱国主义精神。这也是在民族存亡关头学术思想转变的一个重要标志——总结历史经验,为抗战服务。 相似文献
16.
本文辑录抗日战争时期途经贵州的文教界人士对贵阳和贵州重要交通线上的城镇之观感。以综论、市政、交通、市场、服务业、物价、文教、民风人情、名胜、地方政治、政治人物、货币等门类(各类内以年份为次)分别编录。 相似文献
17.
18.
上海万国红十字会救济日俄战灾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日俄战争爆发后,为“医治战地因战被伤之战国及局外兵民,救护战地之无关战事因战被难人民”,1904年3月10日,中、英、法、德、美五国在上海发起成立“上海万国红十字会”,筹款募捐,添设分会,实施救援。三年中,救护出险、收治伤病、留养资遣、赈济安置总人数达46·7万人,谱写出一曲国际人道主义的颂歌。 相似文献
19.
陈独秀的抗战政见以其"汉奸"事件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在"汉奸"事件后,他与中共的政治对立使其前期抗战政见的内在矛盾进一步演化,其抗战理论与中共的抗战实践由脱离走向严重对立,由此从发动民众的全面抗战倒退到依赖国民党政府的片面抗战,并最终走向悲观主义的泥沼.但抗战救国仍是他思想的主旋律,他仍为中国抗战和社会进步作出了积极的努力. 相似文献
20.
此文论述了在全民抗战的大背景下,受到各方面因素的促进,香港华人民族教育的繁荣发展,及其对于香港社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