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云南省晋宁县郑和公园地处昆明滇池西边的月山。月山南北走向,形似一弯秋月,故名月山。月山四周有七座小团山拱卫,形似七星拱月,故又称“七星拱月”。  相似文献   

2.
郑和是否确实是云南昆阳人?这曾经是一个长期的疑问。直至上世纪初年,随着郑和为其父在昆阳月山所立墓碑的发现和研究,这个问题才最终明确。但是,直至今天还有人在问,在众中的文臣武将中,明成祖为什么偏偏要选择一个山里人来统辖这支两三万人的世界上最大的远洋舰队?照常理推测,担任这个职务的人,本应该是"海边出生,大海里成长"。  相似文献   

3.
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县昆阳镇是伟大航海家、外交家、和平使者郑和的故乡.1981年,晋宁县人民政府将原月山公园正式命名为郑和公园。将250亩的丘陵地月山进行总体规划,经过二十多年的建设,在这块土地上根据历史文化名人公园的设想,建起了三宝楼、马哈只基、郑和碑林、郑和纪念馆、郑和故居、郑和纪念亭、郑和宝船池、三宝亭、故里亭、珍禽异兽园等十大景观,使郑和公园初具规模。  相似文献   

4.
郑和是我国明代伟大的航海家、外交家和军事家。公元1371年出生于云南昆阳州宝山乡和代村(即晋宁县城昆阳),12岁人宫,34岁奉命出使西洋,在28年的航海活动中,遍访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经济贸易,化交流和友好往来。郑和七下  相似文献   

5.
郑和之父米里金,原姓马,回族,世代信奉伊斯兰教,曾同郑和祖父去麦加朝觐,故尊“哈只”,乡民尊其父马啥只。马哈只生于甲中年十二月初九日,卒于洪武壬成年七月初三,享年三十九岁.马哈只去世后由长兄马丈铭奉枢安葬于云南昆阳州宝山乡和代村之原(即现在的郑和公园内).永乐三年农历五月初五端阳节,郑和请礼部尚书兼左春坊大学士李至刚为其父撰书“故马公墓志铭》碑文,并托人带回昆阳老家刻碑立于父篡前.  相似文献   

6.
福泉城南,沙河形成太极水(S形)从两山中间流过,沙河南面因山形如月故名月山,月山麓建有月山寺,旧为平越佛教胜地;沙河北面为福泉山,山上建有高真观为道教胜地。两山对峙,寺观相望而又正处于太极的鱼眼位置,  相似文献   

7.
寻访龟城     
龟城位于河西走廊以东的甘肃景泰县境内,因其城堡形似金龟,故名永泰龟城(寺滩乡永泰村)。1993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是保存比较完整的一座明代古城。  相似文献   

8.
畅游壶瓶山     
壶瓶山位于湘西北的石门县境内,主峰海拔2098.9米,堪称湖南的屋脊。其山体中空,外形如壶,顶围高凸,形似瓶颈,故名壶瓶山。我第一次来这里,在神景寨  相似文献   

9.
1986年10月间本文后一作者在高平县团池乡羊头山下发现一处细石器地点。1990和1991年秋,我们又进行了两次勘察,共采集石制品80余件。这是高平县首次发现的细石器遗存。羊头山距高平县城东北18公里(图一),以北魏至唐开凿的羊头山石窟著称于晋东南。山顶有一方形石塔,塔基为一巨石——在方塔一角凿有一羊头——形似伏羊,故名  相似文献   

10.
我国明代伟大的航海家郑和(1371—1435年)率领船队出使"西洋",是我国航海史上的伟大壮举。从明永乐三年(1405年)到明宣德八年(1433年),在前后近三十年时间内,郑和率庞大船队七次出洋,"涉沧溟十万余里",足迹遍及亚非三十余国,最远曾到达红海和非洲东海岸,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经济和文化的交流。江苏的南京、太仓等地曾是郑和居住和活动的地方,留存着不少有关郑和的文物遗迹。令年正当郑和第一次下"西洋"五百八十周年,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航海家,我们根据南京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的普查资料,将有关郑和在江苏的文物遗迹作一概要的整理和  相似文献   

11.
正在南京参加"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活动时,我看到郑和公园里的牌子上写着"永乐三年(1405),郑和从太仓刘家港出发,拉开下西洋的历史帷幕……"这个说法没错,但早在永乐元年(1403)、二年(1404)、三年(1405),朱棣已多次派太监郑和、尹庆赴东洋。明永乐二年(1404),郑和先到东洋日本,"谕其国王源道义"收拾倭寇问题。这个源道义不是国王,更不是天皇,实际上是握有兵权的大名。他答应扫寇,并捉了20多个盗魁来献。此任务完成后,郑和才开始率庞大舰队下  相似文献   

12.
郑和自永乐三年(1405)至宣德八年(1433)的28年间,七次下西洋,到达了亚、非洲3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世界航海史上谱写了光辉的一页。当时与郑和同行的王景弘,由于《明史》中无为之作传,故其事迹大多为郑和的光辉所掩盖,鲜为人知,这对于郑和下西洋的研究不能不说是个遗憾。本文拟就王景弘在下西洋活动中的地位与作用,以及东南亚有关王景弘与郑和随从的某些传说作一初步的论述,  相似文献   

13.
汪放 《郑和研究》2007,(4):68-69
众所周知,太仓是我国郑和研究较早的地方之一,也是我国郑和文化传播的积极倡导者。早在1985年,太仓就成功举办了郑和下两洋580周年纪念大会,开设了郑和纪念馆,对推动国内外郑和研究、郑和纪念活动产生了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1990年、1998年,太仓又先后成功举办了两次郑和研究学术会议。1998年,在市主要领导的关心和在省郑和研究会的指导和帮助下,发动和组织了本地的有关领导和文史工作者成立了太仓市郑和研究会。  相似文献   

14.
音德讷(1815年—1872年以后),满洲人,苏完瓜尔佳氏,宇伯起,白号诗圃、锄月山房主人。他是宗室文人德准的姑丈。在各种关于满族文人的载籍中,对他和他的诗集《锄月山房吟草》均无著录。因此,他事实上是一个被人们完全遗忘了的满族诗人。他所著《锄月山房吟草》从来未有刻印过,幸而四册珍贵的稿本尚存,使我们得以重新发现这位久被埋没的不幸诗人。  相似文献   

15.
郑和下西洋,从1405年(明永乐三年)到1433年(明宣德八年),先后进行了七次大规模的航海活动,遍访亚非沿岸3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人类航海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郑和下西洋的壮举得以实现,除了依靠船队船舶性能优良,组织系统严密,掌握了先进的航海技术,更重要的,还在于有一批统领船队的杰出的航海家。在指挥郑和船队的航海家中,郑和与王景弘是其中最重要的人物。由于各种原因,以往人们在论及永乐、宣德年间七次下西洋的历史时,却很少研讨王景弘在下西洋事业中的地位与作用,未能充分肯定王景弘的历史功绩。这不仅对王景弘这个历史人物是不恰当的,而且郑和下西洋研究因此也缺少了一个相当重要的内容。所以,重视和加强对王景弘的研究,不仅是要给予他应有的评价,使其在郑和下西洋历史上有应得的一席之地,而且也有助于全面了解郑和下西洋的历史。  相似文献   

16.
太仓与郑和的关系源远流长,特别是近25年来,太仓在纪念郑和、宣传郑和、研究郑和、打好郑和牌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本文对此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回顾和总结。  相似文献   

17.
明朝初年,明太祖朱元璋、成祖朱棣等对周边各国实行睦邻友好、和平相处的外交政策。自明永乐三年至宣德八年(1405~1433)的28年间,郑和率领举世无双的庞大船队7次下西洋,出色地完成了外交使命,为明初睦邻友好的外交作出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南京是郑和下西洋的决策地和始发港,太仓刘家港是郑和船队的出海港。郑和在江苏生活了34年,留下了众多的遗址遗迹。今年是郑和下西洋首航600周年,省委书记李源潮最近批示,“纪念郑和下西洋,要启迪公众的开放意识。”我刊特意召开专题组稿会,组织5位专家学撰写章,以纪念郑和这位中华民族伟大的航海家、外交家、军事家。组稿过程中,得到江苏省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筹备组成员、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季士家先生的热忱帮助,在这里一并感谢。  相似文献   

18.
<正>郑和下西洋作为一个内涵丰富的议题,肇兴伊始便受到了国内外多学科学者的关注。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就有学者提出建立"郑和学"的设想(蔺仲马《关于建立郑和学的刍议》,《郑和研究》第8期,1989年)。回溯100多年来的郑和研究史,其间经历过三次研究高潮。特别是2005年正好是郑和第一次下西洋600周年,国内外各种团体举行了形式多样的庆祝活动。在这一年中,学界对100多年的郑和研究成果进行了整理和反思。朱鉴秋主编了《百年郑和研究资料  相似文献   

19.
徐斌 《郑和研究》2002,(1):23-26
2001年是伟大航海家郑和(1371—1435)诞辰630周年,我们以敬仰之情纪念他在我国及世界航海史上创立的丰功伟绩。郑和七下西洋,是亚洲海上交通的重大历史事件,对15—16世纪东亚地区人类生活和国际关系产生深远影响。郑和下西洋的重要  相似文献   

20.
《郑和航海图》(下称海图)是明代郑和七下西洋经验的结晶。据称:“这一部地图昕表现的大概是明宣宗朱瞻基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郑和最末一次下西洋,图上的航程、地理,与祝允明《前闻记》所记宣德一次下西洋相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