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自二里岗上层时期出现带盖青铜器,盖钮即其一个组成部分,且其制作有浑铸与分铸之别。本文搜集和研究钮分铸青铜器,先讨论两件钮先铸器,再讨论铸铆式后铸钮诸器,并与浑铸钮和榫接式分铸钮的器物相对照。铸铆式后铸工艺可上溯至二里岗晚期,可能与南方青铜器的风格形成有关,可视为南方铸铜作坊个别铸工的秘技。先施于器鋬和器耳的后铸,中商晚期用于铸造器钮,但初期铸接的铆头粗糙,至殷墟早期设计为蝉形或圆饼形,并有装饰。对这一工艺历程的梳理,可以揭示出铸铆式后铸传入安阳的过程:铸工被迁到安阳铸器,器物具有南方工艺特色;但他们受到排挤,铸器有限,且传人很少,以至此技在殷墟晚期消失。而殷墟多数钮的浑铸或者榫接式后铸,均是技术选择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分铸法"是指青铜器物的器体(以下称主体)与其附件如:耳、、足、柱等(以下简称附件)分开铸造或一件青铜器物整体经先后两次以上铸造而成的一种铸造工艺。它是对整体造型较为复杂,某些构件不能联体制范或减少整体制范块数,降低浇铸时范块错位所采取的一种制作方法。一、"分铸法"的种类"分铸法"又可分为分铸嵌入法、分铸铆接式铸法、分铸铆接法、分铸铸接法、分铸焊接法。1.分铸嵌入法是指先铸附件后铸主体,即先将铸好的附件放置主体模上的应附件处,制作主体范时把附件的一部分嵌入主体范内,再浇铸主体,从而形成整体。此法起源于早…  相似文献   

3.
殷墟青铜器以造型复杂、纹饰繁丽而名世,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复杂化的分范技术而外,另一点就是多样的装饰技术,除了繁复的三层花纹,浮雕和立雕的兽头状附件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而这些附件与器物主体的连接方式,主要是分铸法(铸接)和焊接技术,而其中分铸技术应用更为普遍和常见。本文描述了分铸法的几种方式,并探讨了分铸法在商代的发展历程。指出分铸法具体可分为榫卯式后铸法、铆接式后铸法、榫卯式先铸法、包裹式先铸法四种方式,有的青铜器会综合利用上述方法,采用多次铸接的分铸工艺。推测该种方法出现在早商向中商过渡的时期,在殷墟二期得到了非常普遍的应用,但到殷墟四期,浑铸的倾向有所加强。  相似文献   

4.
我国铸行铁钱,以宋代最盛。铁钱主要分西北铸及两淮铸,西北铸始于川陕;两淮铸泛于长江南北。北宋铁钱大部分出于西北铸。自宋徽宗以后,南铸铁钱大兴,及至乾道年间,为两淮铸行铁钱极盛时期,端平铁钱最后出,元兵入江淮,铁钱绝迹。唯西北铸铁钱持续至咸淳年间。铁钱的铸造,与铜钱同,以沙作型。在流通的大量铁钱中,有兄弟钱之别。  相似文献   

5.
正私铸指犯罪分子或团伙非法铸造钱币,以牟取利益的行为。自西汉铸币权收归国有开始,私铸始终禁而不绝,可谓中国古代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一个痼疾。私铸是货币史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有关清代私铸—尤其是乾隆朝私铸问题已经引起一些学者的关注,如叶世昌、王光越等学者对私铸政策[1]、成因及政府采取的措施[2]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一些成果。但乾隆朝私铸仍有一些重要问题有待进一步探讨,如私铸的规模、私钱参与流通的方式及价格、私铸的利润等。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乾隆朝刑科题本中现存较多私铸案例,为了研究的方便,本文以十年为间隔,抽查乾隆二(题本上报时间,下同)、十二、二十二、三十二、四十三年(四十二、五十二年无私铸案件)共计四十八起私铸案例,并结合相关文献的分析,拟对该时期私铸问题及其影响有一个较为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6.
古钱     
大明、弘光、隆武、永历通宝南明诸王所铸。1644年鲁王朱以海在浙江铸大明通宝钱;1645年福王朱由崧在南京铸弘光通宝钱;同年唐王朱聿键在福州铸隆武通宝钱;1646年桂王朱由榔在肇庆铸永历通宝钱。钱文及径,重大略如明历朝所铸。后郑成功沿用永历年号。今见行书永历通宝、篆书永历通宝当二型钱,系郑成功铸  相似文献   

7.
孟倩 《文物春秋》2023,(4):19-26+95
李三孤堆楚王墓是目前发现的规格最高的战国晚期楚国王室墓葬,出土有72件带铭文铜器,其中以带有“铸客”或“铸器客”铭文的铸客类铜器数量最多。基于前人研究成果,经全面梳理国内外文博机构所藏铸客类铜器,共统计出42件(套),其中有6件铜器铭文中虽无“铸客”或“铸器客”词组,但在造型、纹饰或铭文写法上与铸客类铜器存在紧密关联,亦可纳入。结合楚简和楚国玺印材料对铸客类铜器铭文进行分析和考证,铸客可能是地位高于冶师与佐的掌管铸造的楚人职官,其所铸器物的使用/保管机构大多为与饮食相关的内府机构,服务对象为楚国王室成员。  相似文献   

8.
四川钱币化素以开拓创新而闻名于世。军用不足刘备铸直百五铢,成汉首创年号钱汉兴,世界第一张纸币宋交子,抵制英帝经济侵略首铸帝王像藏洋,以《革命军》诗句立意铸雄狮币,反对通货膨胀铸“生活过高地方请求铸此平价”铜币,马兰钱系列艺术币,红军发行布质货币、“赤化全川”铜币,抗日时期铸“开罗纪念”币……  相似文献   

9.
现属安徽省安庆市的舒州同安监,始置于北宋熙宁八年(1075年),停铸于南宋嘉定七年(1214年),历时约140年。在北宋时期,以铸铜钱为主,年铸量在十万贯左右,在当时全国20多个钱监中,铸额不大,但管理出色,曾获朝廷葆奖。南宋时期,以铸铁钱为主,铸量常年在二十万贯以上,约占全国铁钱铸量的三成,最多时年铸额竞达三十万贯,是当时全国铁钱铸量最多的一个钱监。  相似文献   

10.
杨豪 《岭南文史》2006,(3):19-24
龙纹是南方麻江类型铜鼓上的一种纹饰,其他早期流行铜鼓还未有铸。除个别有作单一形象的龙外,余都见以双龙朝对形式,中间分别或加铸“寿”字(即形成双龙朝寿)、加铸旃旗(即形成双龙朝旆旗)、加铸珠(即形成双龙朝珠或献珠)、加铸宝物(即形成双龙朝宝物)、加铸一印文(即形成双龙朝印文)等等。  相似文献   

11.
阿克苏铸钱局于光绪四年(1878年)九月十五日正式开铸。所铸为红钱一文小平钱。正面铸“乾隆通宝”,背面穿左满文、右维文“阿克苏”地名,未加“当五”、“当十”字样。光绪九年(1883年)铸局归阿克苏道署专办,规定“其鼓铸钱文以四成铸为‘乾隆通宝’,六成铸为‘光绪通宝’,阴面加‘当十’二字”。  相似文献   

12.
大明通宝到底于何时铸行,多年来一直没有定论,至今泉界争议犹多。据史籍记载,大明通宝的铸期有多种说法:洪武年铸说;嘉靖六年铸说;隆庆年铸说;万历年中铸说;南明鲁王铸说。历年来经过泉家学的不懈探讨研究,如今洪武、嘉靖、隆庆三朝铸造之说基本已可持否定态度。  相似文献   

13.
1994年12月,河南省卢氏县官道口乡山崖边距地表约1.5米深处出土一批半两钱,同出还有铜鼎1件、小铜铃2件和铜器残片。洛阳博物馆将其收藏。从钱币伴出物看,这里应是一座墓葬。这批锈结的铜钱共260枚,皆圆形方孔,钱面铸“半两”二字,钱文高挺,朴拙浑厚;背部平素无纹。钱的大小厚薄各异,可分为大、中、小三类。1.大型计59枚。直径31毫米以上。周边不甚圆,无内外郭。穿多较小,径大多为8——9毫米。铸工较粗劣,有的有沙眼。铸柄较宽,铸口多样。有上铸口、下铸口、上下铸口、左铸口、右铸口、左右铸口、铸口不明显的等。钱体厚重,…  相似文献   

14.
清乾隆时的私钱和禁私钱政策叶世昌清乾隆年间的私铸和私销一直难以禁绝,后期尤为严重。私销毁坏国家铸币,而又往往是私铸的前奏,因此高宗多次强调私销之罪重于私铸。乾隆三十四年(1679年),因浙江巡抚永德奏中把熔化制钱私铸小钱按私铸定罪,被高宗批评为“所见...  相似文献   

15.
《新疆钱币》2005年第一期刊载了李吟屏先生所撰《关于古于田自铸和仿铸的中央王朝钱币》一文,并在该刊封三登载了《关于古于田自铸和仿铸的中央王朝钱币》的“四块铁范残片”彩照附图。  相似文献   

16.
三铢钱在《史记·平准书》、《汉书·食货志)中已不十分清楚,三铢为孝武所铸,则无疑意。但三铢铸罢于建元,还是铸废于元狩,自来两种分歧,或说始铸建元元年(前140)罢于建元五年(前136)或说元狩四年(前119)铸至元狩五年(前118)废,可喜山东莱芜首  相似文献   

17.
丁军 《文物》1982,(10)
沈阳故宫博物馆曾在海城县征集到一件努尔哈赤时期的文物——云版。云版铁铸,为一种打击乐器,因版的上下两端形状如云,故名云版。此云版高55.5、宽44.5、厚0.3厘米。版的上端有小孔,可以穿绳悬挂;下端正反两面均铸隆起的葵瓣式"音顶",为打击点。版的正中铸铭文:"大金天命癸亥年铸牛庄城",两行十一字,书法工整。"大金天命癸"五字为双勾阴文,"亥年铸牛庄城"六字为阳文。正面两端铸四朵缠枝牡丹花纹,背面下端铸两枝牡丹花(见图)。  相似文献   

18.
众所周知,咸丰年间铸大钱,户部是有定制的。小平称通宝,当五十及其下称重宝,当五十以上称元宝。由于福建省自行决定铸大钱的时间早于户部颁行的时间,故宝福局铸咸丰大钱的特征独树一帜。其它各局均循户部之制铸行,并无异样。  相似文献   

19.
叠铸式陶质钱范是在卧式散铸钱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有资料表明 ,叠铸式陶质钱范最早出现在西汉早期 ,在汉半两盘形铜母范上可捕捉到早期叠铸陶范的信息。但叠铸范在西汉早期并不占主导地位 ,在新莽钱币铸造中叠铸范逐步得以普及 ,东汉五铢铸造中叠铸范已成为主流。 1 986年 1 2月在陕西耀县有汉五铢叠铸陶范出土① 。东汉以后 ,我国东南部自孙氏吴政权起 ,东晋、宋、齐、梁、陈相继更迭 ,国都均置建康 (今南京 ) ,由出土与发现的六朝钱范以及铸钱遗物显示 ,六朝凡官方铸钱大多采取叠铸工艺。六朝时期虽然政权数易 ,但是在对铸钱和制范…  相似文献   

20.
扬州是隋唐铜镜的重要产地。本文通过梳理和分析这一时期涉及扬州铸镜的相关文献,并结合考古发现中若干可能与扬州有关的铜镜实物,初步探讨了隋唐时期扬州铸镜业的兴起,上贡的不同形式及过程,铸镜的特征以及铸镜业的性质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