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逸周书·度邑》“依天室”一句,旧有解释为“依天之宫室”,或解释为“殷祀于明堂宗庙之天室”的,都是欠妥的。《度邑》中的“依”是依傍的意思;“天室”是天室山的省称,又叫太室山。青铜器铭中的“天室”,一般指明堂或宗庙中央最大的一间,是古天子处理政务或举行祭祀的地方,与《度邑》中的“天室”是不相同的。  相似文献   

2.
儒学是东方文化的主导,她对中华民族和东亚各国人民的精神文化影响最深、最大。而儒学文化又来源于周公创制的礼乐文化。《礼记&;#183;明堂位》载:“武王崩,成王幼弱,周公践天子之位以治天下。六年朝诸侯于明堂,制《礼》作《乐》,颁度量而天下大服。”这说明:洛邑文王明堂是中华儒学的发祥之地。不少学者预言:“21世纪是东方文化世纪”(见1994年12月6日《人民日报》)。所以抓紧开发中华儒学圣地——洛邑文王明堂,不仅对展示洛阳城市主体形象——文化名城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展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亦具有十分重大的文化价值。为了发掘开发的需要,现将有关古籍记载编辑于后。  相似文献   

3.
1.《唐虞之道》五号简释文[1]:亲事祖庙,教民孝也;大教之中,天子亲齿,教民弟也。裘锡圭先生指出“大教”当读为“太学”(《郭店》一五九:[八])。按:裘锡圭先生把“大教”读为“太学”,当是依据《礼记·祭义》如下的文字:祀乎明堂,所以教诸侯之孝也。食三老五更于大学,所以教诸侯之弟也。对比可知,简文所谓“大教之中,天子亲齿”的具体内涵就是“食三老五更于大学”。《礼记·文王世子》云:天子视学,……适东序,释奠于先老,遂设三老五更群老之席位焉。郑注:三老五更各一人也,皆年老更事致仕者也。天子以父兄养之,示天…  相似文献   

4.
“田畯”“后稷”考张希峰"田"一词,《诗》凡三见,曰《七月》、《甫田》、《大田》。三诗皆述农事,有套语"彼南亩,田至喜。"《七月》毛传:"田,田大夫也。"郑笺:"……耕者之妇子,俱以来,至于南亩之中,其见田大夫,又为设酒食焉。"朱熹《诗集传》:"田,...  相似文献   

5.
唐初,太宗崇尚儒学,贞观五年想建造明堂。大儒孔颖达等上表陈述各种意见。由于都是从文献到文献,众说纷坛,无法互相说服。因而太宗之世,未能建成。高宗即位的第二年)──永徽二年(公元651年)七月,便诏令诸曹尚书及左右丞侍郎、太常国子监秘书官、宏文馆学士等共同详议明堂制度。郡臣都附庸汉儒,一部分提出以郑玄为代表的“五室”之说,另一部分提出以卢植、蔡邕为代表的“九室”之说,相互对立;还有另外进呈其他的明堂图样,不一而足。这次议论,仍然是“诸儒纷争,互有不同”,高宗“以九室之议,理有可依”,令孔官学士详定…  相似文献   

6.
于薇 《史学月刊》2022,(7):38-52+75
通过对《逸周书》中《王会》《明堂》两篇文献详考、绘图可见,其所述诸侯朝觐天子的仪式中,诸侯政治等级除常见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外,在仪式空间、诸侯站班等细节中,还存在一种“三等”结构。所谓“三等”,即举行仪式的空间呈上、中、下“三层”或内、中、外“三重”;在仪式中,诸侯距天子远近、莅位尊卑、站班高低也分为“三等”。“三等”诸侯的身份分别对应同姓、异姓和庶姓。“三等”结构反映的是天子与诸侯之间的血缘亲疏关系。周代国家政治规则中诸侯权力结构是多类型、多层次的,其中血缘性因素对封国政治的影响十分突出。朝觐礼中“五爵三等”形态背后的权力结构由周初血亲原则主导下的诸侯分封引发,也显示了分封制对于周代血缘政治的塑造。  相似文献   

7.
唐史所见张建章其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史所见张建章其人陈光崇《旧唐书》卷180《李全忠传》云:李全忠,范阳人,广明中,为棣州司马。有芦生于室,一尺三节,心恶之,谓别驾张建曰:"吾室生芦,无乃怪欤?"建曰:"芦,茅类,得泽而滋,公家有茅土之庆,殆天意乎?其生三节,必传节钺者三人。公勉树功...  相似文献   

8.
傅举有 《收藏家》2010,(5):29-34
中国古代盛行佩剑之风,尤其是战国和汉代,只要是有点地位的男子,几乎是无不佩剑的。《后汉书·舆服志》刘昭注:"自天子至于庶人,咸皆带剑。"考古发现,一些规模较大的战国男性墓中,大多有剑随葬。汉画像石、画像砖、帛画、壁画上,多有佩剑的男子(图1-4)。在当时,  相似文献   

9.
杜春媚 《清史研究》2001,(4):104-106
明清之际士人生存境遇之艰难,舆论之苛严,在今天已经近乎是常识性的言论。在类似"土室"、"牛车"①的自我禁锢中和诸如"有死无贰"②、"我久欠一死矣"③、"吾此心安者死耳"④的语境下,明清之际的士阶层被人们毋庸置疑地划归为一个自守、缺乏生气的群体。        然而如果深入遗民生活,不难发现一些异样的声音。        张自烈是一个很平常的遗民,他在《复陆县圃书》中说"心苟同,迹不必皆同。使尽如土室之离母,寝车之不蹈地,诈盲之不见妻,识者必谓之固,必非避乱守身之正。"⑤       易代之际…  相似文献   

10.
有关竹简古《穆天子传》的纪时问题,从1915年之后的二十年间,先后有丁谦《穆天子传纪日干支表》、刘师培《穆王西征年月考》、顾实《穆王西征年历》等专发表,还有日本小川琢治《穆天子传考》后附的《穆天子传西征日程表》。当时是把《穆传》认作西周史书,所以大都依据古历和  相似文献   

11.
两周的大武舞是举行礼时所跳的重要舞蹈。《礼记·明堂位》云:“季夏六月,以礼祀周公于大庙,……升歌清庙,下管象,朱干玉戚,冕而舞大武。”注曰:“朱干,赤大盾也。戚,斧也。”《礼记·祭统》云:“夫大尝,升歌清庙,下而管象,朱干玉戚以舞大武。”周天子举行礼时,要跳大武舞,载歌载舞。王国维认为,鲁国礼、天子视学养老、天子大祀等,皆舞大武①。有学者研究说,周天子在视察学宫和宴会诸侯时,也舞大武②。总之,大武舞是当时非常重要的礼仪性舞蹈。大武舞表演时有干、戚两种道具。西周时期的文物中明确可以肯定作为大武道具者只有“…  相似文献   

12.
“隐几而卧”诂正王作新"隐几而卧",见于《孟子。之《公孙丑下》。其文曰:"孟子去齐.有欲为王留行者坐而言,不应,,隐几而卧。"此表现了孟子待客时的不敬姿态和冷漠态度。可"隐几而卧"当为何种姿态呢?东汉赵岐注作"隐倚其凡而卧"。日久天长.大道多隐,故清...  相似文献   

13.
《吕氏春秋.开春论》:“周厉之难,天子旷绝,而天下皆来谓矣。”“谓”,高诱注:“谓天子也。”刘师培曰“高注,谓天子也。则高本谓作谒”。元刻本、明张登云刻本“谓”作“请”。  相似文献   

14.
关于“天孙”的理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朝鲜学者朴时亨在《为了渤海史的研究》一文中,以日本文献所记的渤海文王大钦茂致日本王的国书中曾“自称”过“天孙”为由,并同传说中高句丽始祖朱蒙之父是“天帝之子”相联系,认为渤海王室是对高句丽王室血统的直接继承。对此,笔者不敢苟同,提出下述看法与朴氏商榷。首先,“天子”并非高句丽王之专有称号。据《辞源》所记:“古以君权为神授,谓君主秉承天意治理人民,故称天子。”《诗·大雅》常武篇也有“徐方既同,天子之功”的记  相似文献   

15.
宋代修史制度最为严密,其名目有《起居注》、《时政记》、《日历》、《实录》、《国史》等。朱弁《曲洧旧闻》卷九记载:“凡史宫记事所因者有四,一曰《时政记》,则宰相朝夕议政,君臣之间奏对之语也;二曰《起居注》,则左右史所记言动也;三曰《日历》,则因《时政记》、《起居注》润色而为之者也;……四曰《臣僚行状》,则其家所上也。”但根据这四种史料修成的,还只是《实录》,而《国史》还要在《实录》的基础上,广采博收,严加考订,确定义例,更修纪志。所以,元苏天爵《滋溪文稿》卷二十五《三史质疑》云:“天子动静则有《起居注》,百司执事则具于《日历》,合而修之日《实录》,有  相似文献   

16.
契丹族的再生仪,属于辽代礼仪中的嘉仪。再生仪带有较强的民族特点和时代特征,是契丹族礼俗文化的主要内容之一。 关于再生仪,在《辽史》卷五十三《礼志》中记载:“再生仪:凡十有二岁,皇帝本命前一年季冬之月,择吉日。前期,禁门北除地置再生室、母后室、先帝神主舆。在再生室东南,倒植三岐木。其日,以童子及产医妪置室中。一妇人执酒,一叟持矢箙,立于室外。有  相似文献   

17.
王天海君新著《穆天子传全译》(以下简称《全译》),我从头至尾地细续一通,它使我昏花的老眼为之一亮,枯寂的心田为之活跃。平心而论,它算得上是近二十年来古籍整理研究中的翘楚之作。《穆天子传》号称难读,虽经清人洪颐馆、陈逢衡之补正及近人刘师培、顾实之疏释,仍有多处不能的解。王君之《全译》,出人于诸家之训估,泛览于历史地理,剖折毫芒,顿中肯要,轶出前人著述处甚多。其书有下列诸特点:1.全书平实,无丝毫骄矜肆意抨击之风。清人城外中地知识不富,释《穆传》往往狭于禹域之内,故不能开展;清末民初中外交通大开,域…  相似文献   

18.
《呂氏春秋·開春論》:"周厲之難,天子曠絕,而天下皆來謂矣。""謂",高誘注:"謂天子也。"劉師培曰"高注,謂天子也。則高本謂作謁"。元刻本、明張登雲刻本"謂"作"請"。故孫鏘鳴曰"謂諸侯皆請共伯爲天子也"。許維遹曰"正文謂字非請即謁矣"。清人洪頤煊則引《爾雅》"謂,勤也"爲釋。以  相似文献   

19.
王璟 《史学月刊》2006,(8):123-124
从有文字记录的历史来看,华夏音乐文明之初就伴随着与其他各民族音乐间的水乳交融,《路史·后纪》十三注引《竹书纪年》有云,“少康即位,方夷来宾,献其乐舞”;又《礼记·明堂位》云:“纳夷蛮之乐于大庙,言广鲁于天下也。”(郑祖襄《中国古代音乐》,中央音乐学院内部资料,第25页  相似文献   

20.
孟子说:"《春秋》,天子之事也。"这一说法对探讨先秦中国学术发展意义重大。西周时期的王官之中,史官至关重要,甚至被称为"天子之左右手",史官所记录的"史记旧闻"则是孟子所谓"天子之事"的重要载体。然而,在"礼坏乐崩"的春秋社会,史官的职责及其命运都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在"王命不行"的背景下,孔子作《春秋》,他是以布衣身份代史官行"天子之事",这标志着由史官到史家的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