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徐渊 《中国钱币》2015,(2):29-35
<正>一一场因袁世凯复辟帝制所引发的护国战争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1月22日,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声明,如清帝退位,袁世凯赞成共和,当即辞职,推袁为总统。2月12日,袁世凯借着辛亥革命的冲击力逼迫清帝退位。次日,袁即宣布:"共和为最良国体,世界公认","从此努力进行,务令达到圆满地位,永不使君主政体再行于中国"1。孙中山履行诺言辞职后,临时参议院选  相似文献   

2.
颐和园摭忆     
颐和园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最后建造的皇家园林,至今已有二百多年历史。颐和园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首都对外开放的橱窗。 我自1949年春天来颐和园工作,40载于兹,追怀往事,不胜感慨。 颐和园是1928年7月1日 才正式改为公园的 辛亥革命爆发后,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建立,2月12日(清宣统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清宣统帝(溥仪)宣布退位。原任清朝总理大臣,后代表清室议和,而后又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袁世凯,在议和过程中曾商定清帝退位后,民国  相似文献   

3.
一、“袁大头”的渊源 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令江南造币厂归财政部管理,主张把铸币权集中于中央政府,并着手定币制。不久,袁世凯在中外势力扶植下,迫使孙中山于民国元年四月一日让位,故币制问题未及整顿。袁世凯出任大总统后,当时的北洋政府进行了币制改革,改革酌原因有三:  相似文献   

4.
正孙中山在任临时大总统时就曾说过,大总统之位非袁项城(袁世凯)莫属,将来袁世凯推翻清政府后,他会将大总统之位还于袁世凯,因此自己只是"临时大总统"。1912年2月,孙中山兑现诺言,将大总统之位让于袁世凯。1912年8月,孙中山入京晋见新任大总统的袁世凯,受到袁世凯热情而盛大的接待。那段时间可以说是孙中山与袁世凯两人的蜜月  相似文献   

5.
从1912年2月12日袁世凯借辛亥革命党人之声势,逼迫清宣统帝退位,3月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直至1928年张学良“东北易帜”,中国历史进入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历时十余年。此间北洋第二号人物“北洋之虎”段其瑞,威风凛凛,一再出头,成为北洋军阀史上名噪一时且颇具争议的人物。  相似文献   

6.
《黑龙江史志》2012,(14):26-31
<正>中华民国公元1912年(民国元年)1月1日—1949年(民国38年)9月30日军阀统治时期公元1912年(民国元年)1月1日——1931年(民国20年)9月18日1912年(民国元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成立。2月12日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宣布退位,统治中国268年的清王朝灭亡。  相似文献   

7.
唐凌 《广西文史》2004,(2):3-12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延续2000多年的封建统治,以皇权为核心的中央集权制分崩离析。在新的社会体制尚未建立之际,各地的封建军阀为了扩展自己的势力展开了激烈的争夺。1912年2月,袁世凯逼孙中山退位,掌握了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实权后,各地封建军阀之间的争夺依然在进行,袁世凯的统治地位很不稳固。以陆荣廷为首的桂系是清末民初迅速崛起的一个政治、军事集团,其发展速度之快,影响之大,为许多地方势力所不及。  相似文献   

8.
史学界在论及1912年袁世凯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一事时,几乎众口一词说是孙中山“让位”给袁世凯的。然而历史事实表明,革命党人和南方独立各省,从开始酝酿到具体筹组民国临时政府,始终都是选定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后来选了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是独立各省与革命党人的权宜之计,事实上是替尚未来归的袁世凯行使主持政府的大元帅。孙中山所任始终是一有临时总统之名、无临时总统之实的“虚位待袁”的总统,系临时承乏。后来孙中山的卸任交印实属“还位”而非“让位”给袁世凯。  相似文献   

9.
刘小宁 《文史精华》2011,(7):11-17,1
辛亥武昌起义爆发后,短短几个月,全国独立的省份已达17个.东南重镇南京亦于1911年12月2日宣告光复。各省代表从武汉移驻南京,选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并决定于1912年1月1日在南京举行临时大总统的就职典礼。孙中山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孙中山由沪乘车前往南京1912年1月1日上午。孙中山从上海哈同花园乘马车出发直驱上海北站。  相似文献   

10.
《文史月刊》2011,(8):46-46
1912年,是民国元年。这一年的2月,清帝退位,民国正式告成。袁世凯成为一些国人心目中的“中国第一华盛顿,世界第二华盛顿”,欣然接下了孙中山让出来的临时大总统。不过,他想要最终就任,还有一个小门槛要跨,就是要南下南京当这个总统。其实,在设置这个门槛之前,孙中山还设了另一个门槛——策动临时参议院,把他在任时候的美国总统制,改成了半总统制,即所谓法国体制。总统和内阁之间,添加了一个总理。害得民国请的美国顾问古德诺,大呼胡闹,不明白为何中国要学糟糕的法兰西。  相似文献   

11.
发生在1912年的北京兵变曾给北京这座古老的城市和人民生活带来极大的破坏。同时,这场兵变最终导致了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和袁世凯在中华民国奠都及袁就任临时大总统地点斗争中的失败。  相似文献   

12.
伍廷芳在晚年隐居后受到革命浪潮的推动毅然投身辛亥革命。南北议和期间,伍廷芳作为南方全权代表先后与北方代表唐绍仪、袁世凯就清帝退位优待问题展开唇枪舌战。重点争论了退位清帝的名号、居所以及禁卫军编制等问题。清帝退位优待问题关乎民主共和体制根基的牢固性,伍廷芳坚持施行清帝退位、拥护民主共和,革命立场坚定。优待清帝的处理是伍廷芳综合南北实力,在稳定全局的前提下实现民主共和之选择。  相似文献   

13.
辛亥革命使清帝退位、民国建立,孙中山被推选为民国临时大总统,但袁世凯很快取而代之。孙袁的政治博弈涉及到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及民众心理等诸多方面,揭示出当时中国政局的极其复杂性,相关的分析能进一步深化辛亥革命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辛亥革命使清帝退位、民国建立,孙中山被推选为民国临时大总统,但袁世凯很快取而代之。孙袁的政治博弈涉及到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及民众心理等诸多方面,揭示出当时中国政局的极其复杂性,相关的分析能进一步深化辛亥革命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戴煌 《炎黄春秋》2009,(1):71-72
多年前读到一篇文章,很有感触。 据这篇文章的作者说,他读到中华书局1991年8月出版的《孙中山年谱长编》和其他相关史料记载:1912年4月1日,孙中山先生为促成南北统一,毅然辞去了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让位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并于当月20日乘船去福建游察。当船抵马尾时,他看到欢迎他的人群中和水面的大小船只上,都闪动着“欢迎孙大总统”和“孙大总统万岁”的大小纸旗和布条。他很不高兴地说:我已辞去了临时大总统,为什么还要这样高抬我?他并对上船迎候的福建都督孙道仁说:“这太不成话了。  相似文献   

16.
袁世凯窃取临时大总统后,即加紧向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势力进攻。他一方面和黎元洪勾结,杀害了武昌首义人员张振武和方维,另方面便虚伪的表示拥护民主共和,借以欺骗麻痹革命党人,甚至当时孙中山也曾被袁世凯的虚假面目所蒙蔽,说“十年以内,大总统非袁莫属。”黄兴更幻想实行所谓“政党政治。”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和袁世凯的伪装和蒙骗, 许多同盟会员都在幻想着依靠袁世凯来实现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作为当时议会政治积极推行者的宋教仁,为了争取在国会中占到优势,便把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1912年8月)。国民党是由同盟会联合了一些旧官僚和立宪派分子组成的,妥协是它  相似文献   

17.
过去一般著述认为袁世凯正式提出清帝退位的时间,为1912年1月16日。桑兵先生在大作《袁世凯〈请速定大计折〉与清帝退位》中,"重判"或"改判"为1911年12月25、26日间。此说值得商榷。确定袁世凯上奏清帝退位的时间,应以《袁内阁请速定大计折》为主要根据,分析奏折中两处至为关键的叙述,结合其他相关史料进行综合考察,可证上奏时间仍为1912年1月16日,而非1911年12月25、26日间。  相似文献   

18.
辛亥革命发生不久,1912年元月一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标志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由于形势的需要,元月八日经南京参议院议决,孙中山临时大总统批准,针对国内外,发行一种“中华民国军需公债”。由于该公债为中华民国成立后发行的第一种公债,又系孙中山亲自批准,因此深受公债收藏的重视和喜爱。  相似文献   

19.
桑兵 《近代史研究》2019,(3):153-159
侯宜杰先生的商榷文主要提出袁世凯"不可能在1911年12月27日以前奏请清帝退位",甚至在1912年1月16日《请速定大计折》上奏前,也没有必要动议清廷退位。而《正宗爱国报》1912年1月3日刊载的《清内阁致八旗都统衙门函》,与《请速定大计折》同时拟订,为后者的简约版,主旨正是动议清帝退位。实则袁世凯此举是被迫应对民军代表的谈判前提条件。唐绍仪辞去和谈代表后,清帝退位的暗中磋商即再度重启。  相似文献   

20.
张代春 《史学月刊》2006,(10):124-126
孙中山退位、袁世凯上台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件大事。对于这段历史,自民国以降,占主导地位的有袁世凯“窃取”说(陈旭麓:《中国近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孙中山“让位”说(李新:《中华民国史》第一编下,中华书局,第491页)及孙中山“还位”说(陈一容:《孙中山“还位”辩证》,《史学月刊》1997年第3期)。我以为,单从某一方面某一立场来看,以上观点不无道理;但倘若把这一事件置之全局,则有说理不足之嫌。以下笔者试图将孙中山与袁世凯之间的这一“过节”置于当时的背景之下,从纷繁复杂的历史表象进入现场,从积极层面探寻孙中山退位、袁世凯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