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7-18世纪是闽南人海外移民的高潮时期,也是台湾移民社会形成和发展时期.台湾移民以闽南人为主,可说是闽南社会在海峡对岸的延伸.推动闽南人移民海外的内因是明中叶以来的人口压力,而16世纪中叶欧人东来以后带动的商贸和东亚、东南亚沿海地区的开发使对中国商贩和劳力的需求大增,则是吸引闽南移民的拉力.在整个17-18世纪,始终存在着华人海上商贸和海外移民的互动.闽南人冒险、重商的人文精神,则是使这种推力与拉力作用得以实现的主观原因.17世纪20年代以来,由泉籍郑氏集团主导的海外华商网络和台湾开发则是台湾泉籍人多于漳籍人和泉籍人主导台湾商贸的主要原因,这与17-18世纪海外华商网络和华人社会以闽南人为主、闽南籍者又以泉府人居多是相一致的.  相似文献   

2.
《神州》2012,(13):14-16
在闽南地区,"陈林半天下"的说法在民间广为流传。《闽南姓氏》调查数据显示,闽南目前共有700多个姓氏。其中,陈姓人口有数百万人,为闽南第一大姓氏;林姓人口也有数百万人,位居第二。据有关人士调查,闽南姓氏的来源主要是中原人口的三次大迁移。西晋年间有过"衣冠南渡"的历史,中原姓陈、林、王等望族为避战乱,带着家眷从  相似文献   

3.
台湾话的本源是闽南话。由于闽南人移入台湾的聚居区不同 ,一般说 ,泉州人的聚居区多为泉州话 ,漳州人的聚居区多为漳州话。日本霸占台湾期间 ,有两次调查数据足可说明闽南话的广泛范围。 190 7年《日台大辞典》揭示 ,台湾讲闽南话有 2 30万人 ,占全台湾人口 76 6 6 %。 192 6  相似文献   

4.
正近代台湾的寺庙建筑深受闽南建筑文化的影响,在台湾处处可看到闽南建筑风格的寺庙。闽南建筑风格分为漳州派和泉州派。在台湾的匠师中,陈应彬、叶金万与王益顺被称为台湾寺庙建筑"三大匠师"。王益顺为泉州惠安人,而陈应彬和叶金万都是漳州人。陈应彬(1864—1944年),是台湾知名大木匠师,承继漳派大木作技术,在台湾寺庙建筑史上占有一席地位。陈应彬的祖先是南靖县人,约于清乾  相似文献   

5.
客家人向以重视教育自豪,客家人重视教育的理由除中原衣冠贵族的集体潜意识外,应有其实际上求生存的理由。清朝统治时期六堆客家人在举业上的表现,明显高于台湾南部时属凤山县且人数众多的闽南人。本文即在探讨清统治时期,台湾南部六堆客家人重视教育的主客观环境因素,初步探讨清时期六堆客家人重视教育的可能原因。  相似文献   

6.
台湾历史上是一个移民社会,据1926年日据时期的调查,全台湾375万汉人中有311万人祖籍为福建,约占83%。福建人中,漳泉府籍共约300万人,占闽省籍人的91%台湾为什么会形成以闽南人为主的社会,这还得从17-18世纪闽南人大量移民台湾说起。  相似文献   

7.
正男人刮脸剃须不足为奇,而女人刮脸剃须恐怕听说过的人就不多了。在闽南和台湾,不但有女人刮脸,还有不用剃刀的"挽脸"法!闽南和台湾方言"挽"乃拔的意思,"挽脸"就是一种用纱线拔除脸上汗毛的古老美容法。早年,在闽南民间,姑娘出嫁前夕既要洗发、梳妆,还要"挽脸"。闽南人习称没有出嫁的闺女为"查某根",而"挽脸"后,就意  相似文献   

8.
《神州》2012,(13):23-25
没有一种方言能像闽南话这样,在向外播迁的同时,既保持自己语言纯正的血统,又与外族语言有如此深度的接触和融合。不可否认,早期原住闽越人在被汉人同化的过程中,极少量的闽越族底层语残留在闽南方言中,但汉语无疑是占据主要地位,从而使闽南方言成为汉语方言的一支。闽南话又称河洛话。五胡乱华时期(304-439年),中原的"衣冠八族"  相似文献   

9.
林长华 《民俗研究》2002,(3):197-198
在方言相通、风俗相似的台湾、闽南,相当多的人向来宾介绍自己的配偶时,习惯称之为“牵手”,甚至未婚情人也不例外。在闽南拍摄的故事片《寡妇村》中的对白也多次出现“牵手”。  相似文献   

10.
“巴图鲁”,意为勇士,一说为蒙古语,一说满语,有多种音译。前面还往往加上“刚勇”、“毅勇”、“诚勇”之类满汉语杂糅的“勇号”。看来,从前我国北方某些马背民族都有这个专门赐给骠悍健儿们的美称。元杂剧《汉宫秋》中也出现过“把都儿”一词,似乎说明远在汉时匈奴人即早有这一称呼。如果说中原的汉族农业文明一直高于北方马背民族的游牧文明,历史上却多次发生北方马背民族长驱直入中原,以强有力的暴力手段制服汉人,谋取乃至成就霸业的事实。不过,远从公元三、四世纪的十六国(台湾柏杨先生则认为达十九国)次第割据中原时代起…  相似文献   

11.
赵焕军 《神州》2012,(13):1
中原是史,闽南就是诗。史海沉浮、风雨如晦,闽南始终与世隔膜,不让人看清它的真实面目。自古以来,它便浸透了某种隐秘氛围、边缘色彩及怪倔含义,这种扑朔迷离的印象恰是河洛文化的古风遗韵,曲折或曲径通幽地表达出中国最正统文化塑造的精神秩序。诗性与历史交相辉映,孕育了一个不为外人所知的最纯粹的传统中国。悉数深厚的历史渊源,既有中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部分地区,龟被视为贬物,然而,台湾和闽南人对龟崇爱有加,不但不避讳,还把龟当作“福、禄、寿、喜、财”的象征,自古以来就有崇龟风习. 在闽南沿海地区有此传说:明清之际,郑成功募兵在东山岛操练水师,备战收复台湾.时逢酷暑,饮用水十分困难,这事令郑成功大伤脑筋.  相似文献   

13.
赵焕军 《神州》2012,(5S):1-1
<正>中原是史,闽南就是诗。史海沉浮、风雨如晦,闽南始终与世隔膜,不让人看清它的真实面目。自古以来,它便浸透了某种隐秘氛围、边缘色彩及怪倔含义,这种扑朔迷离的印象恰是河洛文化的古风遗韵,曲折或曲径通幽地表达出中国最正统文化塑造的精神秩序。诗性与历史交相辉映,孕育了一个不为外人所知的最纯粹的传统中国。悉数深厚的历史渊源,既有中  相似文献   

14.
郑庆平 《南方文物》2022,(5):264-271
<正>闽南地区指现今行政区划中的厦门、泉州和漳州三市及其所辖的晋江市、石狮市、南安市、金门县、惠安县、安溪县、永春县、德化县和龙海市、漳浦县、云霄县、东山县、诏安县、平和县、南靖县、长泰县、华安县,主要分布在九龙江流域和晋江流域,面积约2.5万平方千米。闽南地区远离中原,早在秦汉之际,生活在闽南的古代先民是百越族的一支——闽越族。晋唐时期,中原汉族人口数次大规模南迁,进入闽南,  相似文献   

15.
福建人迁台历史始于闽越时期。宋元时,有不少中国大陆的汉人入台,明末至清中叶,更是数量大增。移民台湾的以漳泉人为主,他们先在台湾西部沿海平原地带登陆,再由南至北,遍及全岛,落地生根。台湾有千余姓氏,由福建移民入台带去的有500多个。台湾很多地方都以闽南语发音的"厝""仑""坑""寮"来命名。闽台两地同宗同祖者,共编族谱、齐修祠堂,或台湾人来闽寻根,往来十分密切,闽台同胞的宗亲观念成为促进闽台交流和联系的纽带之一。  相似文献   

16.
“喜不见喜”作为一种婚姻或生育的礼俗的民俗禁忌,在闽南有很深的渊源和影响,主要体现在限制新婚或生育的交往行为上,是人对生育、对生命诞生的细致入微的关切,也表达了闽南对人际交往的细腻关心,背后包含着神秘的命运观和阴阳和谐思想等中国传统的观念,体现了闽南人们独特的社会心理和行为方式。  相似文献   

17.
谢惠雅 《南方文物》2009,(3):162-164
闽南与台湾有着深厚和不可分割的历史渊源,文化、习俗一脉相承,以砖木石结构、红墙赤瓦的传统古厝民居最为典型和常见,被称为“红砖民居”,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遍布闽南的厦门、漳州、泉州的大部分地区和台湾西半部及金门、澎湖,涵盖了闽南语族的分布地区。  相似文献   

18.
一衣带水、血脉相连。百年前曾在台湾高雄任知县的中原人曹谨,因其勤政爱民,至今仍被台湾人民深深地怀念着。在李登辉大搞“台独”的今天,台湾百姓自发来到曹谨故里,寻拜曹知县的墓地——  相似文献   

19.
10世纪前的中国西北边疆经历了开拓、稳定和演变等过程,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发展阶段,边疆发展的各种形态与主要特点尽皆呈现。南农北牧既是西北边疆的基本经济形态,也是历史上中原农业王朝与北方游牧民族角逐态势延伸的主要依据;在作为边疆主体的中原或内地王朝、客体的西域地区和旁体的北方游牧民族等三个主要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西北边疆的政治地理范围时有伸缩,而多种统治体制并存、边疆问题与民族问题一体化等特点也贯穿于这一时期西北边疆发展的整个过程。  相似文献   

20.
浮滨文化是商末周初活跃于闽南、粤东一带的一支东南沿海土著文化。该文化中常见的璋、戈等皆为中原夏、商文化的代表器形,这些文化因素如何辗转进入东南沿海长期以来众说纷纭。文章通过剖析浮滨文化玉石器中包含的外来文化因素,初步蠡测中原文化因素进入粤东、闽南的时空、路线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