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五国城遗址     
《黑龙江史志》2013,(9):2-2
<正>五国城遗址又称"坐井观天"遗址,位于依兰县城北门外,距哈尔滨市区261千米,占地面积3.8万平方米,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此处西濒牡丹江,东磅倭肯河,拉哈府山(俗称西山)和倭肯哈达山(俗称东山)东西屏障,素有"松花江门户"之称。  相似文献   

2.
依兰,旧称三姓.满语称依兰哈喇.依兰,即"三";哈喇,"姓"也.系因清初葛、卢、胡(或富)三姓赫哲氏族受招抚,从黑龙江徙居松花江、牡丹江、倭肯河流域一带,始定名三姓.其地正处于两江一河交汇处.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黑龙江省依兰倭肯哈达洞穴和饶河小南山M1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玉器进行比较研究,对玉器的组合、佩戴方式、玉材来源、葬俗等也进行了探索,从而会使我们对两座墓葬的文化内涵有进一步的了解.  相似文献   

4.
<正>依兰,旧称三姓。满语称依兰哈喇。依兰,即"三";哈喇,"姓"也。依兰,历史悠久,闻名遐迩。1950年倭肯哈达洞古人洞穴的发现,证明早在五六千年前新石器时期,  相似文献   

5.
俄罗斯远东博伊斯曼文化与倭肯哈达、亚布力遗址的联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俄罗斯远东南端的博伊斯曼文化与黑龙江省的倭肯哈达、亚布力遗址出土品比较 ,在陶器和石器方面有很多相似性 ,表现出密切的文化联系 ,构成亲族文化。亚布力遗址出土品有独特性 ,可以正式定名为亚布力文化 ,其年代与博伊斯曼文化的年代相当。  相似文献   

6.
温博坤 《黑龙江史志》2009,(5):F0002-F0002
依兰地处三江平原西部,西距哈尔滨市251公里,东距佳木斯市76公里。位于小兴安岭、完达山脉、张广才岭三山聚首之地,松花江、牡丹江、倭肯河、巴兰河四水交汇之处。总面积4616平方公里,辖6镇3乡、132个行政村,总人口40万。  相似文献   

7.
倭人和镜卑弥呼女王从魏明帝处携来一百面铜镜的事,在邪马台国的问题上也是一个重要事件。魏志倭人传——确切地说应叫《三国志·魏书》卷三十东夷传中记载着有关倭人的文章,同时在此书中也记载着倭国女王遣使的事。景初二年(实际上三年之说有力)六月,倭国女王派大夫难升米去魏的时候,倭国让他们将男生口四人、女生口六人和斑布二匹  相似文献   

8.
“水锡”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有关“水锡”的文献记载,对“水锡”一词所代表的物质作了详细考辨,指出“水锡”不是“倭铅”而是锡,宋应星《天工开物》“倭铅,京中名水锡”的说法是不能成立的,并就宋氏之说的缘由,提出了一种商榷性的意见。 宋应星《天工开物》“冶铸·钱”篇,在“倭铅”名下有脚注“京中名水锡”,这似乎在倭铅(金属锌)与水锡之间划了等号。因此,直至今日,科技史界普遍都将水锡一词当作倭铅(锌)的别名。然而,根据笔者的研究,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相似文献   

9.
对黑龙江省依兰县倭肯遗址2016年发掘出土的动物骨骼遗存进行整理,遗存共出土各类动物骨骼263件,可鉴定属种至少达15种,包括软体动物、鱼类及哺乳动物的骨骼。对动物的属种、骨骼表面的人工痕迹及骨角制品进行了鉴定与分析,并据此探讨该遗址居民的生业模式及手工业发展水平,复原遗址周边的生态环境,为进一步了解该地区的文化内涵提供了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10.
黑龙江省依兰县倭肯哈达洞穴遗存的发现与清理,是建国初期东北地区一次比较重要的史前考古的发现.然而在当时的条件下,由于发现的资料比较零散,同时又缺乏可供直接对比研究的材料,从而使对这一遗存的认识,不能不受到一定的限制.40余年后的今天,随着黑龙江乃至整个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工作的深入展开,以及材料积  相似文献   

11.
拜泉县是黑龙江历史上有名的产粮大县,曾有“呼海巴拜,绥化在外”之誉.拜泉县,原称“巴拜”,以县城西南之“巴拜泉子”(俗称大泡子)得名.清末设置县的建制,命名拜泉县,至今已有90多年的历史.但据笔者近来查阅一些史书发现,对拜泉设治之初的建制名称及其隶属关系的记载,存在截然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是始设县的建制,称拜泉县,隶属海伦直隶厅;另一种说法是始设拜泉设治局,光绪三十四年改称县,隶属通肯副都统管辖.尤其是新修《拜泉县志》(1988年出版),在《概述》、《大事记》、《历史沿革》篇等数处,均皆记载为:光绪三十二年(1906)成立拜泉设治局,光绪三十四年(1908)改称县,隶属通肯副都统管辖.  相似文献   

12.
日本学者星宫惠一先生著《关于毫县东汉慕‘倭人’字砖》一文,依据《后汉书·鲜卑传》等有关记载,认为东汉时期鲜卑族首领檀石槐于东汉光和元年(178年)左右曾东击日本,掠夺倭人数千人到中国,将其置之酒泉附近。星宫先生说:“总之,正史中记载倭人是确实的。但是,鲜卑人仅仅为了得到几个渔民,就跨越大海,大举进攻日本岛,掠夺渔民实  相似文献   

13.
黑龙江省新石器时代玉器出土的时间比较早。还在50年代初期,我国著名的考古学家李文信先生等考古前辈,就将依兰倭肯哈达洞穴遗存中的一批精美玉器,展现在世人的面前。存以后的年代里,尤其是最近10年来,随着我国考古事业的发展,文物机构的健全和有关工作人员的努力,近百件种类较全的玉器陆续出土在黑龙江省广袤的大地上。据目前资料,黑龙江省新石器时代玉器  相似文献   

14.
倭仁(1804-1871),乌齐格里氏,字艮峰.蒙古正红旗人,河南开封驻防.道光九年(1829)进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十二年授编修.道光二十四年任大理寺卿.咸丰五年(1855)任侍讲学士.咸丰六年擢盛京礼部侍郎.同治元年(1862)正月,擢工部尚书;二月,著授皇帝读;八月,授文渊阁大学士.同治十年,授文华殿大学士.卒谥文端.有<倭文端公遗书>传世.  相似文献   

15.
倭仁是晚清著名的理学家和保守派的代表人物,在晚清的学界与政界都有重要影响。但迄今为止,有关倭仁的史实讹误之处甚多,甚至以讹传讹。本文拟就所见略作两点考证。一、同文馆之争中的倭仁与慈禧关于1867—1868年的同文馆之争,有人认为是慈禧支持倭仁反对奕?..  相似文献   

16.
书讯     
正筹海图编(明)郑若曾著,李新贵译注,中华书局2017年7月出版。原著是一部丰富翔实的防海御倭专著,通过100余幅地图、13卷26万字,论述了我国明代沿海海岸海域的地理形势,沿海驻军、水寨、烽堠、瞭望哨等海防部署和海防设施,以及倭寇劫掠沿海的历史,入侵的时间和路径等。书中还收录了大量中日历史交往资料、朝臣和将帅提出的防海御倭方略、明永乐年以来的平倭战绩、抗倭战争中殉国殉难的军民事迹,以及明军的兵器和战船等军事装备资料,总结了明初以来海防和抗倭斗争的经验,在  相似文献   

17.
刘晓东 《历史研究》2013,(1):68-83,191
《虔台倭纂》是基于对嘉靖 "倭患"的深刻记忆,面对万历时期丰臣秀吉侵略朝鲜的现实危机,编纂而成的一部以 "防倭御倭"为主要目的的私人著述。通过对该书编撰群体及成书过程的分析,不难发现早在 "壬辰之役"之前,江西地区就已形成了较为深厚的关于 "日本"与 "倭寇"的地方知识储备。这部分来源于嘉靖年间曾任职于 "倭患"猖獗的东南沿海地区的大量江西籍官员,对"倭寇"相关问题的介绍与传播。江西籍官员对东南沿海地区平倭御寇斗争的参与,极大强化了两个地域间的内在精神联系,也成为其塑造、强化自身地方荣誉的一种重要方式。于是,本为 "倭患"地区自身的历史经验,也日渐成为某些"非倭患"地区予以认可、接受的一种共有的历史记忆。  相似文献   

18.
由南通市市区通往狼山风景名胜旅游区的公路旁,有一座傍河而立的土墩,称为倭子坟。倭子坟高约25米,南北各延伸长约39米。倭子坟原为明代防范倭寇时作联络用的烟墩,相传因埋葬部分倭寇的尸体而被称为倭子坟。  相似文献   

19.
“倭”是古代汉人对广义的日本人或政治势力的总称,但就其音、义的认识在中日两国之间长期存在争议,近世一些日本人认为“倭”字含有贬义.本文以中日两国古代文献和史籍对“倭”字的记述和使用情况为例,从“倭”的古代读音和字义以及亚洲其他民族的自称词等方面,对“倭”字进行再分析,认为“倭”字是音注字,没有特别的含义,也是当时和后来的日本人在接受这个音注字后普遍乐意使用的一个自称词,类似于今人所说的国号.对“倭”字义的曲解和排斥,乃是江户时代日本民族主义思潮兴起之后一部分人的事情.  相似文献   

20.
福建连江定海所城前身是"亭角澳巡检司",始建于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大德八年(1304年)四月,为防倭患与海贼,增设"定海千户所"。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江夏侯周德兴建定海所城。洪武二十一年,定海所城竣工后,改称"定海守御千户所"。景泰三年(1452年),为防倭内侵,镇守尚书薛希琏增设小埕水寨于定海守御千户所前,为当时闽海五大军事要寨。倭寇侵扰我国沿海200余年,定海所城一直是闽东沿海抗倭斗争的重要堡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