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评钱穆的中国社会演变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社会演变论是钱穆先生用以中国史研究的史学理论,其内容和形式有一个发展、变化过程。这一理论的基本内涵是:以政治制度的演变为主体、以“士人政治”的变迁为主线用以考察中国历史上的社会演变过程,它反映了钱穆先生关于春秋以前是“封建社会”,战国以下是“四民社会”而非封建社会的中国史观点。这一理论的意图在于:用中国历史上社会演变的有限性来证成中国文化精神传统的不变性,其理论实质是道统文化史观。  相似文献   

2.
曹爱萍 《神州》2013,(19):4-4
我们中华文明的包容性精神,是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思想体系,具有包揽世界万物的文化气魄。这种古老而优秀的传统思维,对于塑造我们的自身品格,有着重要意义。中国人处世之道及其行为方式是人类社会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内容,也是民族思维特色与文化个性的重要表征。中国传统讲究的是“儒家治世,佛家治心,道家治身”,可见儒释道思想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王建宁 《神州》2011,(10):181-182
新时期宝鸡地区火葬制度实施面临困难,老人,尤其是城乡结合部地区的新居民往往坚持土葬、抵制火葬。这不仅与宝鸡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宝鸡地区的丧葬文化传统有密切关系,更与中国孝道传统、中国人的整体性思维方式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4.
王建宁 《神州》2011,(23):181-182
新时期宝鸡地区火葬制度实施面临困难,老人,尤其是城乡结合部地区的新居民往往坚持土葬、抵制火葬。这不仅与宝鸡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宝鸡地区的丧葬文化传统有密切关系,更与中国孝道传统、中国人的整体性思维方式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5.
王晓艳 《收藏家》2022,(7):57-64
《尚书·洪范》有云:“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在中国传统社会里,人们以实现“五福”为生活的最高境界,“五福”合起来构成幸福美满的人生,“五福”中“寿”乃基础,“寿”是“五福”之首。祈盼长寿是人类普遍心理,是人类美好愿望。中国有着源远流长的寿文化,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寿文化有着漫长的产生、发展、演变历程,其内涵被不断拓展和丰富。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文化近年在大众生活中和学术界受到广泛关注。无论从哪一侧面来研究中国传统,无论其见仁见智有何不同,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中国的学术、文化、社会演进影响巨大,是一个共识。如何建构起既有深厚传统又有现代意识的学术和文化,这是当代中国建设所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期刊发一组青年学者关于这一话题的笔谈,展示他们关注这一话题的视角,期望对这一问题的讨论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文化近年在大众生活中和学术界受到广泛关注。无论从哪一侧面来研究中国传统,无论其见仁见智有何不同,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中国的学术、文化、社会演进影响巨大,是一个共识。如何建构起既有深厚传统又有现代意识的学术和文化,这是当代中国建设所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期刊发一组青年学者关于这一话题的笔谈,展示他们关注这一话题的视角,期望对这一问题的讨论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文化近年在大众生活中和学术界受到广泛关注。无论从哪一侧面来研究中国传统,无论其见仁见智有何不同,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中国的学术、文化、社会演进影响巨大,是一个共识。如何建构起既有深厚传统又有现代意识的学术和文化,这是当代中国建设所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期刊发一组青年学者关于这一话题的笔谈,展示他们关注这一话题的视角,期望对这一问题的讨论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9.
李崇 《神州》2013,(24):198-199
西方社会从古希腊时代就已经形成了他们一直引以为自豪并遥遥领先于世界的法治传统。即使在最黑暗的中世纪时期,这种传统不仅没有断绝。反倒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中得到继续的发展。但是在古代中国,这种优越的法治传统却无由完整并成功得以产生并运行。这在中西方同样灿烂的古代文明的对比面前,多多少少显得有些格格不入。我们可以得知中国古代社会之所以没有形成与西方社会一样优越的法治传统。是有其极其深刻的社会文化背景的。两个社会在政治、社会文化方面的巨大差异,是造成中国社会在法治传统方面表现出与西方社会诸多不同的根本原因。正是由于中国社会与西方不同的历史文化发展路径,才造就和催生了中国社会独特的历史文化传统。只是说,这种传统,运行在距离法治传统很遥远的轨道上,尽管是以一种正向态的姿势。因此,本文拟从中国社会历史文化背景的角度,通过对中西方不同社会政制和文化土壤的对比,以期对中国没有形成法治传统的历史缘由作一可能的分析。  相似文献   

10.
政治-社会史:深化史学研究的新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永志  戴巍 《史学月刊》2007,(1):117-122
自上世纪80年代社会史研究复兴以来,长期处于史学研究核心的政治史作为方法论的支配地位渐趋式微。但就政治与社会的密切关系、中国传统社会政治一体化的特征及社会史研究整体性目标的追求而言,“政治—社会史”的研究理应成为当前政治史研究的一个新路径。在坚持唯物史观、以历史学为本位的前提下,借鉴政治学、社会学与人类学等学科的理论与研究方法,由更广义的政治现象切入社会生活,考量政治与社会环境、社会结构、社会文化、社会治理等方面的互动关系及其影响,则可以深化传统的政治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传统的中国是一个以伦理为本位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里,人们习惯于将一切同伦理道德挂钩,它造成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具有浓厚的伦理道德色彩。与此相适应,我国传统文学作品在内容上所展示出来的,也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表现着对社会伦理道德的执着关注。我们若从这样一个更为宏观的文化视角去审视《水浒》,就不难发现,在《水浒》一书中,也同样积淀和储存了我们民族大量的历史文化观念,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儒家的伦理观念。本文试就这方面的理解略陈管见。一、“官崇拜”的民族文化观念“官崇拜”作为一种观念形态的东西,有其形…  相似文献   

12.
彭兆荣 《民俗研究》2012,(5):104-110
中国的饮食传统博大精深,充满智慧,是一门特殊的学问。然而在人们的生活和社会惯习中,饮食被置于“民俗”之阈,与“高雅”泾渭分开,这实在是本末倒置,亦有悖辩证唯物主义原理。饮食文化其实无妨为社会结构的特殊“文本”,全面体现社会语境中的“文法”,“面子文化”便是一个例证。  相似文献   

13.
本文拟用文化人类学和考古学的研究方法,阐述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关于生殖崇拜和祖先崇拜两种文化现象的理解,并对车广锦先生《中国传统文化论》(东南文化:1992.5期,以下简称“车文”)文中的某些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以便共同探讨,促进对中华文明起源中这一重要文化现象的学术研究。 一、关于生殖崇拜 文化人类学家认为:人类社会的生产始终是物质生产与人类自身繁衍两个方面。原始社会,人类对生殖器的崇拜表达了他们祈求生育,繁衍人口的强烈愿望。在生产力低下,人口稀少、生存环境恶劣的氏族社会,人类面临着自然的灾难、瘟疫和野兽的伤害,就必须以“生”的力量来战胜灾难和死亡。灾难越是深重,对生殖的祈愿便越强烈。这是一种遍及世界的历史文化现象,原始人类炽盛的  相似文献   

14.
董媛 《沧桑》2010,(2):150-151,202
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期是又一个东西方文明交汇撞击的百年。在此期间,以社会学比较研究闻名的德国学者韦伯和从事社会文化比较研究的中国学者梁漱溟都曾致力于东西对比前提下对传统中国的分析。尽管二者是某种程度上相对立的西方中心论者和东方中心论者,但针锋相对的背后亦有相同。二者对中国乡土社会的家族构成与传统文化中的经济伦理这一研究的相似处说明了社会构成模式与文化内在价值取向的互构关系。而二者在分析这一共同问题,尤其是在经济伦理方面表现出的东西方明显的差异,又生动地展现了历史的演进。  相似文献   

15.
由法返德:商鞅社会理想之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由法返德:商鞅社会理想之分析曾振宇崔明德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是什么?或者说中国传统文化的类型应如何概括?这是学术界目前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夏殷以上帝祖先崇拜为核心的原始宗教理论形态解体之后,诸子蜂起,异说纷呈,蔚为大观。那么,在这片学派理论之林的深...  相似文献   

16.
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期是又一个东西方文明交汇撞击的百年。在此期间,以社会学比较研究闻名的德国学者韦伯和从事社会文化比较研究的中国学者梁漱溟都曾致力于东西对比前提下对传统中国的分析。尽管二者是某种程度上相对立的西方中心论者和东方中心论者,但针锋相对的背后亦有相同。二者对中国乡土社会的家族构成与传统文化中的经济伦理这一研究的相似处说明了社会构成模式与文化内在价值取向的互构关系。而二者在分析这一共同问题,尤其是在经济伦理方面表现出的东西方明显的差异,又生动地展现了历史的演进。  相似文献   

17.
“中国梦”是一个曲折的历程,她经历了“辉煌-衰落-复兴”的三部曲。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发掘它们蕴涵的现代性力量。  相似文献   

18.
<正>中华文明之所以源远流长,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未曾中断的古老文明,端赖其文化精神的影响与塑造。中国文化精神中的“革故”与“鼎新”、“常”与“变”的结合,才使得中国文明得以新陈代谢、绵延不绝。《周易》中有革、鼎两卦。革,去故也;鼎,取新也,这是《周易·杂卦传》中对革、鼎卦义的总体概括,也是革故鼎新一词的最早来源。在中华先民看来,无论天地、宇宙,还是社会、人生,皆以生命的形态存在,  相似文献   

19.
孙百亮  梁飞 《攀登》2012,(6):74-78
“严复悖论”揭示了制度移植与文化适应性的困境。中西文化的差别以及文化的整体性和刚性是导致“严复悖论”的文化根源。“严复悖论”对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启示是:中国只能兼收并蓄,综合创新政治模式,走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道路;中国的政治现代化要着眼于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的内在关联性,整体协同推进;中国的政治现代化只能循序渐进,进行“增量改革”;博采众长,促进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是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新时期以来围绕秦至清的社会属性问题,学者提出了不同主张。近年来,李振宏教授发表了系列论文,认为秦至清的中国社会是典型的"皇权专制社会"。他的论证是从国家政体角度考察秦至清的社会性质的,是理论探讨与实证研究的结合。在重建中国历史体系和话语体系的讨论沉寂多年的情况下,这一观点值得重视,尤其是他的研究方法值得借鉴,即研究重大历史问题,首先应当谋求在方法论上实现突破;社会性质的宏观研究必须回归到历史层面的实证研究;历史研究要有整体性思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