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梁方健 《民俗研究》2004,(2):182-184
古代中国素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礼”是我国古代社会最重要、最基本的特征。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就是“礼”的文化,中国政治就是“礼”的政治,中国历史就是“礼”的历史。传统礼学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而以现代学术视角对传统礼学进行探讨研究则是清理文化遗产、弘扬传统文化的题中应有之义。丁鼎博士的新著《〈仪礼·丧服〉考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7月)就是一部对传统礼学进行现代阐释的成功之作。  相似文献   

2.
“冯友兰与中国传统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方平由国际儒学联合会、中国哲学史学会、河南大学、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等单位联合主办的“冯友兰与中国传统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于1997年10月26日至28日在河南郑州、开封两地举行。冯友兰先生(1895—1990...  相似文献   

3.
《天柱文书》首辑凡22册68卷,近已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透过大量新公布的文书史料,不仅可以更好地了解清水江文明,推劲区域学研究的健康发展,同时也能丰富文书学的成果宝藏,扩大中国乡土社会的资料取用与认知解读范围,从而大有裨于吾国学术文化事业的兴盛与繁荣。  相似文献   

4.
《天柱文书》首辑凡22册68卷,近已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透过大量新公布的文书史料,不仅可以更好地了解清水江文明,推劲区域学研究的健康发展,同时也能丰富文书学的成果宝藏,扩大中国乡土社会的资料取用与认知解读范围,从而大有裨于吾国学术文化事业的兴盛与繁荣。  相似文献   

5.
分亦必然,合则俱伤蒋国保中国古代学术传统。重“文”轻“理”。轻“理”者。非谓排斥自然科学,而是指作为一种文化选择取向,中国古代学术传统否定自然科学有治国安邦的价值。由此可以推论。相对于轻“理”而言的重“文”.其实并非只承认人文科学有存在的价值,而是强...  相似文献   

6.
黄河文明与中国传统文化导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近年来在中国人文科学领域里,兴起了不断探索“文化”与“文明”的热潮,诸如“文化”与“文明”的内涵、文明起源的标志、文明的多元和一元、传统文化评价等等。它们既是学术问题,同时也是与现实社会密切攸关的问题。它的出台,是社会和时代的需要。为了深入的探索黄河文明与中国传统文化,首先从宏观的角度分析“文化”与“文明”的有关基本问题。任何一个民族共同体总是有他自己的文  相似文献   

7.
民国既是福建修志的变革时期,也是福建方志理论从传统走向现代的更新时期。彼时福建方志理论界在西学潮流、进化史观和新史学影响下,思想活跃,视野广阔,观点新颖。无论是在方志编纂实践上还是方志理论研究上,都强调有所创新和有裨实用。代表人物就是林传甲。  相似文献   

8.
西方传教士与晚清的格致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在封建社会里,中国的学术文化长期被儒家经学所笼罩,实用的科学技术被视为“形而下”的末艺,不受重视。明清以来的八股取士制度,进一步强化了这种趋势。士子束发就学,要在八股文上耗费半生的功夫,除了追求功名利禄以外,毫无用处。至于在学术思想上,到了乾、嘉以后,则是“汉学”和“宋学”并立,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显学”。汉、宋之间又互争正统,势同水火,断断不休;这不过是儒家经学内部的争论,无补于国计民生。  相似文献   

9.
陈其泰 《史学集刊》2023,(2):121-128
治学理念是研究者根据本学科的特点和主观抉择总结出来的,治学理念形成之后,应当在研究工作中得到认真践行,并且与时俱进,予以提升、发展,这对学术工作的创新有重要作用,需要认真地反思和总结。“从文化视角研究史学”是从学术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治史理念,主要是将历代史学名著的成就置于一个时代的社会思潮、文化走向之中,考察史家对时代特点的认识;同时又通过史学名著,考察中国文化传统如何得到继承和发扬,展现出怎样的特质和魅力,对推动社会前进和学术发展产生了什么作用。运用这一双向考察的理念与方法,对中国史学演进道路和史学名著进行创造性阐释,发掘其非凡成就、哲理内涵和宝贵价值。在此基础上,考察传统学术的精华何以通向马克思主义,探寻“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点”和“传统思想中的闪光点”相贯通的内在逻辑。继而,探索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如何锻造,这也是对“史学与中国文化传统双向考察”这一理念的进一步践行和提升。  相似文献   

10.
海峡两岸“传统社会与当代中国社会史”学术研讨会综述定宜庄1995年8月12日至14日,海峡两岸“传统社会与当代中国社会史”学术研讨会在北戴河召开。这个研讨会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与台湾联合报系文化基金会合作举办的。来自海峡两岸各科研机构与高等院...  相似文献   

11.
为纪念“五四”运动70周年,深入探讨“五四”对中国的影响及知识分子在现代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总结自“五四”以来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矛盾撞击和相互交融的历史经验及历史教训。由北京中国文化书院、二十一世纪研究院(北京)、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香港大学中文系四单位经过近一年的筹备,联合于6月1日至3日在北京举办了“‘五四’”与中国知识分子国际学术研讨会”。 参加大会的有来自新加坡、澳大利亚、日本、南朝鲜、美国、苏联、中国及港台地区的130多位著名学者专家。与会者主要以“五四”与中国知识分子问题为议题,就五四与传统文化、五四与西方思潮、中国知识分子在近、现代的历史地位与作用等学术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会议除主题发  相似文献   

12.
现代中国的文化走向国际学术讨论会召开文泓由中国现代文化学会与海南大学联合主办的“现代中国的文化走向国际学术讨论会”,于1993年12月8日到13日在海南省海口市召开。这是中国现代文化学会成立以来,继1991年12月在北京举办的“近代东西方文化关系国际...  相似文献   

13.
汉儒理念与价值观研究的方法论问题之理论篇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陈启云 《史学集刊》2005,54(4):82-89
臧知非《两汉之际儒生价值取向探微》(《史学集刊》2003年2期)的立论,和我近年考析汉儒的文字针锋相对,感觉有必要对考论汉儒所牵涉的一些史学理论和方法提出来讨论。本文“(一)理论篇”讨论法国“年鉴学派·心态史回转到人类文化历史学”的新趋向;这是转向到美国人类学大师罗拔·列德夫(Robert Redfield,1897—1958)所重视的文化“大传统”——对整体文化发展变化的多元和全面意义的理解,综合为文明史的研究——“人文·精神文明”。以中国传统观念来说,聚焦于文化“大传统”,是以“君子”的“价值”理念,来理解和批判两汉儒生;聚焦于文化“小传统”,是以“小人”的“行径”来体认两汉儒生。顾炎武以“大义”、“节义”等理想理念来评论《两汉风俗》;吕思勉、蒙文通(以及臧文未指名的钱穆师和我)则以汉儒“要改正当世社会组织”(传统谓之“济世淑世”)的“志士仁人之公意”、“洪流”来解释新莽政权之兴起;这都是从儒学的“人文精神”“淑世理想”和“学术理念”(文明“大传统”的价值理念)着眼;因而成为聚焦于文化“小传统”价值取向的臧文批评的标的。本文续“考论篇”将进一步讨论在历史考证和分析上研究汉儒的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14.
由中国现代文化学会胡适研究会、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联合发起的“胡适与中国新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于1995年6月21日至24日在上海举行,来自海内外的五十余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与会者就胡适与传统中国文化,胡适与现代中国文化以及胡适的治学方法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文史摘     
辛亥革命时期学术文化的变迁随着辛亥革命时期巨大的政治变动和西方文化的大量输入,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新变化,在研究理念和研究方法上,注重进化伦的宣传和应用,关注社会现实,具有强烈的功利主义色彩和实用价值,使学术研究与辛亥革命研究的客观实际紧密联系在一起。梁启超,章太炎、严复和王国维四位学术大家的涌现,提升了清末民初的学术水准。“史学革命”与“文学改良”开创了用新理念研究传统文化的新局面。新型的社会学、哲学、教育学、军事学、政治学、自然科学等学科的崛起,给中国学术界注入了新鲜血液。总之,辛亥革…  相似文献   

16.
徐寿、华蘅芳是近代中国两位著名的科学家,他们的科技活动主要是在洋务运动期间进行的。因此,通过考察徐寿、华蘅芳的科技活动,也可窥见洋务运动与近代科学技术的某种关联。一徐寿(1818——1884)和华蘅芳(1833——1902)是同乡(江苏无锡人),又都是在中国社会处于“一大变局”的时代放弃科举转而学习自然科学的。徐寿“幼娴帖括,习举业”,“继以为无裨实用,遂专究格物致知之学”,“凡数学、律吕、几何、重学、  相似文献   

17.
宫廷绘画是宫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某些独特的风格和特点。狭义上也可以称为“院画”。在北京建城850周年、故宫博物院建院78周年之际,座落于明清两代皇宫遗址的北京故宫博物院于2003年10月15日至20日举办了“中国古代宫廷绘画国际学术研讨会”。这是继1990年首次独立举行“明代吴门画派国际研讨会”后,故宫又一次单独举办的大型古代绘画学术研讨会。为配合这一国际学术盛会,还在故宫绘画馆相应举办了《历代宫廷绘画特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副部长、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在开幕式上开宗明义地说:“故宫博物院主办中国宫廷绘画国际…  相似文献   

18.
公元 2 0 0 0年是中国传统纪年中的龙年 ,也是被学术界公认的“中华第一龙”发现 13周年。为纪念“中华第一龙”出土 13周年 ,同时将龙文化的研究引向深入 ,由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中国太平洋学会、河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中国侨联、河南省濮阳市人民政府、河南省侨联六家联办 ,濮阳市文化局承办的“龙文化与现代文明”学术讨论会 ,于 2 0 0 0年 4月 11- 14日在“中华第一龙”的出土地濮阳市隆重召开。参加大会的海内外专家学者 5 0人 ,大会共收到论文 45篇。现将本次讨论会的学术内容综述如下。一、龙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关系——或者说 ,龙文…  相似文献   

19.
抗日战争时期,美国国务院开展文化外交,设立中美文化关系项目,通过多种路径与中国进行文化交流,向中国民众展示美国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中国人了解美国。通过中关文化关系项目,美国在抗战时期加强了美国文化在中国的影响,也增进了中关两国在知识、学术、教育和文化等方面的合作。美国对华“文化外交”,是其对外文化战略的组成部分,服从于美国的整体战略和对外战略,目的在于通过各种文化交流,在中国塑造有利的“美国形象”,输入“美国理念”,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对方。  相似文献   

20.
潮汕传统民居是潮汕文化的主要载体,体现潮汕文化的特质。潮汕民居不仅显示中国古典传统建筑的中轴线特征,具有与中原民居相类似的文化内涵。并且无论是在布局上,还是在伦理功能的调控上。潮汕民居更显示一种以“中心”为基点的“向心围合”特征,蕴含潮汕人民“北极崇拜”的天人合一文化思想,曲折展示潮人崇宗敬祖,追求和谐的民系心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