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华遗产》2007,(4):46-55
如果说屯堡是镶嵌在黔中古老而神奇的星河体系,那么,本寨、云山屯、鲍屯和九溪则是最耀眼的四颗。 走在屯堡四大名寨,仿佛时空逆转。我们难以想像,伴随不同文化冲突、交融、进退的历史长河,怎么没能抹平那些戍边军人留下的种种遗痕?为什么恰恰只在贵州,还能看到如此完整的古汉族习俗?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撑蓄屯堡人经历漫长岁月的冲刷而卓然兀立?  相似文献   

2.
任索  王怀义 《贵州文史丛刊》2006,(4):I0002-I0003
近年来,贵州乃至全国学术界对贵州屯堡文化的研究,方兴未艾,历史、文化、民俗以及旅游各个方面的专家学者纷纷聚集安顺地区,对屯堡文化进行了广泛地讨论和探索,取得一定成果。最近,贵州省文史研究馆程鹏飞副馆长和业务部门负责人应贵州南风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冉曙光董事长的邀请,两次赴安顺市西秀区参观考察了云峰八寨屯堡文化旅游景区和新建的贵州屯堡文化博物馆。同时会晤了安顺市暨西秀区有关领导和地方文史、屯堡文化研究者,并与南风公司达成初步意向性合作协议,欲利用文史馆特有条件,动员省内学术界专家学者,开展屯堡文化的全方位研究,进行屯堡文化专刊专著的编撰和召开各种学术会议,宣传和扩大屯堡人、屯堡文化、屯堡历史的影响,为地方文化事业、旅游事业的共同发展而努力。云峰屯堡文化景区,位于安顾市西秀区七眼桥镇辖地,距安顺16公里,贵阳80公里,面积20余平方公里。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历史文化名村云山屯为代表的云峰八寨,是保存大量明代军事遗迹和内涵丰富、形象多彩的人文屯堡,明代地戏——“军傩”及至今仍然保留的饮食,穿着等风俗习惯,是独特的、传统的秦淮文化,江南风貌。云峰八寨,云山屯最古,本寨最雄。云山屯建于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是明代军屯、商屯的代表,全屯由民居、商铺、寺庙、古道、屯门、屯墙、屯楼、戏台等组成,石街、石房、石瓦、石墙、石碾、石磨、石缸、石柜台,构成石的世界。本寨,一片丝袜房顶中矗立着七座石砌碉楼,穿插着似棋盘似迷宫的石建街巷,易防守,难进攻;所有民居一厅堂,两厢房、一照壁,镂雕木窗、刻花石础,木雕雀替,建起自然的、完全大徽派建筑。本寨是600年前明军驻屯军总部,相传镇远侯顾成曾驻防于此。贵州南风旅游公司,有志于贵州文化旅游事业的开发与发展,在安顺市及西秀区政府的支持下,开发利用云峰八寨丰厚的屯堡文化资源,欲打造第一流的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人文旅游景区。相继修复云山屯、本寨的屯堡文化遗产,建造了景区道路和相关场所,并设计、修建了保存600年屯堡文化、传承民族遗产的仿屯堡式建筑的贵州屯堡文化博物馆,以保护、传承,宣传屯堡文化为己任,以研究屯堡文化为课题。博物馆2006年5月1日开馆,并作为屯堡文化周暨屯堡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开幕式会场向世人展示,又以屯堡风情文化原生态表演进入2006年中国安顺黄果树瀑布节。不久的将来,这里会是屯堡文化研究中心,是屯堡文化的聚集地,是人文旅游的最佳景区。  相似文献   

3.
住石屋,穿明服,说明语,重义尚武,崇教识礼,如今被称为“屯堡人”的子民们,原来是六百年前汉族遗民的后裔,其独特的起居、生活、劳动和文化的源流,更是被称为华夏民族大家庭中汉民族的“活化石”,硕果仅存。那么,这些散布在贵州高原、被称为“屯堡”的石头村寨是如何形成的呢?“屯堡人”又是如何穿越历史风雨,走到我们面前的呢?  相似文献   

4.
来信     
《中华遗产》2007,(5):12-12
要现代化还是要传统?我是南京人,以前没去过屯堡,但关于屯堡的故事我早就听说一些。拜读了贵刊2007年4月号《屯堡:发现汉族古典生活》专题后,我对屯堡的印象更深刻了。我很向往屯堡的那种怡然自得的  相似文献   

5.
屯堡文化存在并延续至今已有了600多年的历史,而支撑其能够在现代化大潮冲击下而仍旧保持相对独立发展的内源性动力是它特有的文化元素。屯堡文化的内在聚合力使屯堡乡村社会形成一种内稳态机制,这种内稳态机制通过稳定社会结构来促进屯堡乡村社会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6.
杨坤 《江淮文史》2006,(1):142-152
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原来的生活是什么状态?什么样子?这是亘古以来,困惑人类自身的古老话题。那么,有没有一条时光隧道,能让我们穿越历史,返回时间的上游,直达先民的身边,去感受先民们的生活,去了解他们的服装、饮食、文化、建筑、民风?似乎只有在科幻小说或科幻影视的大胆想象中才有的场景,却在贵州高原上,奇迹般地出现在我们面前——在安顺市周围数十个屯堡中,生活着100多万屯堡人,他们是明代洪武年间,由江淮西迁云贵的遗民,600多年风风雨雨,他们耕戍田陇,守望家乡,顽强而固执地坚持着自己的服装、发型、方言、民俗、建筑等文化传承,在…  相似文献   

7.
随着经济全球化而带来的文化世界越来越走向趋同,因此,民族文化的挖掘和呼吁多元文化的并存已成为时代的旋律。近年来,屯堡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下的一个子文化备受中内外学者关注,而地戏作为屯堡文化的名片,它的探索与研究便成为屯堡文化开放化的标志。对屯堡地戏进行巫史传统的分析,一来符合多元文化的历史大潮,二来也是对传统中华文化的积极开发,倍感重要。  相似文献   

8.
我与屯堡     
高冰 《中华遗产》2007,(4):156-156
一提到屯堡,我就忘不了最初到屯堡村寨的经历。那已经是八年前的事了,那时我刚刚开始在屯堡拍照片。有一天,我拍照片入了神,忘了吃饭,下午两点过  相似文献   

9.
20世纪50年代,费孝通先生确证屯堡人为汉族后裔,屯堡的文化主体开始受到学界关注。史料记载与文化系统是判定屯堡文化主体杂糅的重要依据,亦是论争焦点,其发生学研究亦历经了汉族后裔到北方少数民族、北方少数民族到汉族地方集团的转变。回观屯堡文化研究轨辙,地戏傩戏之辩、屯堡族属之辩及屯堡社会形态之辩引领的民族志书写、人类学考察、社会学调查、历史学考证、文化学追根及民俗学实践的多学科研究,已然由资料学意义上的搜集整理转向跨学科研究,由描写研究转向理论研究,由"回望过去"转向"朝向当下"。  相似文献   

10.
有着奇特风俗习惯的屯堡 ,集中在以贵州安顺为中心的一带地方 ,从平坝至安顺的路上举目可见。初来者若遇上身穿“屯堡服”的妇女 ,会误以为她们是少数民族哩。有的屯堡人也自称“南京族” ,大概是把祖宗的籍贯当作族名了。更多的屯堡人则说自己是汉族 ,不过不是本地的汉族 ,老祖宗是在明太祖朱元璋“调北征南”和“调北填南”的时候跟了来的。屯堡的风俗习惯表现出的种种文化现象 ,近二十年来 ,随着地戏的出国出境表演 ,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学者和越来越多的游人的兴趣。这里 ,我写出自己关于屯堡文化的见闻和感受 ,也许能对有兴趣的人增添一些…  相似文献   

11.
《中华遗产》2007,(4):70-79
“古、大、深、精、美”五个字 是九溪人自己对九溪的概括。 古,言其六百年历史; 大,指六个世纪以来一直是 最大的屯堡自然村寨; 深,指其屯堡文化的底蕴深厚; 精,指九溪人精于各种屯堡技艺; 美,指九溪村环境优美。 其实,九溪还应再加一“灵”字来说其神韵,因为,屯堡人信仰的神灵多,庙宇也多,仅九溪就有三座……  相似文献   

12.
安顺屯堡人祖先,大多来自于明朝朱元璋军屯时期的江南南京等地,600年过去了,他们的子孙后代仍然坚守着以前古老的语言、服饰、民居建筑及娱乐方式,更是传承下了600年的古老地戏,成为屯堡人留给人类的汉文化的活化石。600年的家园,600年的江南守望,该是怎样的一种特殊情感,一种难以泯灭的思乡情怀呢?  相似文献   

13.
串寨调     
一、会面女你们可吃过晚饭?你们可关好{Jli?j圈?只全着十五月亮}习,士乏快出来玩.!今晚我们寨子很热闹,是因为姑娘从远方来串寨。要嗽白就要脸对脸,要唱歌就要心贴心。今晚姑娘来串寨,我们寨子会有红芋长出来;今晚姑娘来串寨,我们寨子会有桂花开起来。男丫尔们串到我们寨,我们心里真高兴。不是我们不愿下晒台,我们的心事你们摸不准。出来嗽一嗽,出来串一小,嗽的是白话,串的是伙伴。个晚结娘来串寨,过了半夜我们磕睡也不来;今晚姑娘来串寨,就是做梦我们也会笑起来。有心串寨不怕路遥远,有心唱改不怕惹人烦,‘脚杆了包断也情愿,喉咙“昌哑也…  相似文献   

14.
群山连亘的贵州,生活着这样一群人:他们住石头村寨,穿长袍大袖,演拙扑傩戏。走近他们,就仿佛走进了明朝人的生活。奇特的风情吸引着无数游客和学者前往观光、寻访。他们就是屯堡人——六百年前明朝军人的后裔。 14世纪中叶,朱元璋力挫群雄,一统中原,但在西南地区,前朝梁王把匝刺瓦尔密依然负隅顽抗。据《明史》记载:“梁王把匝刺瓦尔密,元世祖(忽必烈)第五  相似文献   

15.
安顺地戏是一种特殊的地域文化现象。它主要流传于安顺地区内带有“屯、堡、旗、营。关、哨、场”等地名的村寨。这些村寨居住的都是汉族,但他们与别地的汉族不同,具有独特的风俗习惯,在当地,人们称之为屯堡人。屯堡人并非安顺土著居民,而是明代朱元津调北征南,从江南各地迁居而来,他们为了适应战争环境及自身居住的安全,各自在聚居地修城筑墙,设置哨棚。于是出现了大量的姓氏称谓为名的村落,如汪官屯、张官屯等。以安顺为中心的黔中农村,几乎全是屯堡村落,生活着数十万计的屯堡人。屯保人最引人注目的风俗习惯,就是地戏,当地…  相似文献   

16.
这里的屯堡文化和安顺屯堡文化的不同之处,在于戍屯后裔与当地文化的融合程度,后者靠屯堡建筑的封闭性保留住自己的文化,前者则将自己的文化与当地其他民族的文化广泛融合,在融合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和创新。  相似文献   

17.
黔中屯堡文化性质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屯堡文化研究的状况作一定梳理,对屯堡社区群落现象进行研究,认为屯堡人创造了一种特有的文化。  相似文献   

18.
安顺城周的屯堡人的确风彩别致,所保存的屯堡文化实在丰富多姿!前来观光的游客,考察的学者纷至沓来,城东“云山统”也应运而热闹起来,这是大好事。但是,为了炒热“云山统”这一旅游景点,有人竟把它说成是明代屯军堡子,呼之为“明代一条街”,无视历史,随意张冠李戴,就大可不必了。统门上方那阴刻端方的“云山炖”三个大字无声胜有声,无时无刻不在告诉我们,它是“坤”,不是“屯”。检阅字、词典,“纯”有田陇(西北庄家称炖子)、草上填水、水流不通三义。而‘叱”,有聚集(勒兵而守曰屯,兵耕田屯田,戍兵驻所回屯堡)、高阜…  相似文献   

19.
龙圣 《民俗研究》2014,(5):81-91
四川冕宁菩萨渡周王邓三姓祖先故事的形成表明,作为屯堡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屯堡叙事,是一个历史结构的过程。从地方历史脉络尤其是村落生活语境当中的家族关系出发,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上述过程。屯堡叙事的建构与其说是对历史的一种记忆,不如说是对当下家族关系的理解和阐释。  相似文献   

20.
《文史天地》2008,(4):73-74
“迎汪公”是贵州安顺屯堡人祖辈传承的重要仪式。汪公名叫汪华,原籍安徽休宁,隋朝时成为徽州地方官,是一位以征战建功立业的英雄,被屯堡人作为屯田戎边的楷模信奉,并以同是汪公后代的意识来团结客居他乡的屯堡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