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早在1932年5月,就有一支抗日军队从山西省汾阳军校开拔,奔赴察北,反击侵华日军。汾阳军校的前身是冯玉祥领导的国民联军创建的西安中山军事政治学校,也称西北军事政治学校,简称西北军校。迁至开封后改称开封军校。这个学校的党组织是1926年李大钊派人组建的,邓希贤(小平)曾任该校的政治处长兼政治教员,并任该校中共组织的书记。1930年冯、阎联合讨伐蒋介石失败后,冯的十多万军队被打垮,他只带了警卫队、开封军校和零星残部约千余人撤到汾阳,改名为汾阳军校,继续传播爱国抗日思想,培育抗日军事人才。冯玉祥对保存下来的骨干力量十分珍惜、重…  相似文献   

2.
1922年6月,陈炯明叛变,一度使孙中山陷入绝境。这次事变使这位革命先行者深切意识到建立自己军队的必要性。之后在与苏联、中共的多次会谈后,确定了建立军校的方案。1923年1月23日,孙中山以军政府大元帅名义正式下令筹建军校,命名为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因其所在地为黄埔而被称为黄埔军校。学校以孙中山为总理,蒋介石为校长,廖仲恺为中国国民党党代表,初设政治、教授、训练、管理、军需和军医六部。一时间国共两党精英都在军校任职任教,培养出了大量人才。  相似文献   

3.
1926年冬天创办于武汉的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以下简称武汉军校)②,是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的分校。武汉军校虽然在形式上是国共合作的学校,但负实际责任的却是中国共产党著名的政治活动家恽代英,中国共产党在军校的力量较强,所以,军校实际上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支革命武装力量,而军校学生,亦是革命斗争中的一支有力的生力军。笔者有幸成为武汉军校的一名学生,参加了军校组织领导的许多革命活动,现摘要回忆如下。报考军校1926年冬,武汉军校政治科主任邓演达派陈维中到重庆会同国民党四川省党部共同办理招生事宜。当时重庆有两个国民党省党部,…  相似文献   

4.
谢文雄 《百年潮》2013,(4):21-26
中共黄埔军校第一任党支部书记作为入校之前的中共党员,蒋先云在黄埔军校积极开展宣传活动,宣传三大政策,在学员中影响很大。蒋先云的出色表现,引起了周恩来的注意。在为校军教导团选派连党代表时,周恩来将蒋先云列为第一人选。蒋先云担任连党代表后,在周恩来的领导下,规定了士兵的政治训练计划。在对学生继续进行政治教育的同时,担负起对教导团士兵进行政治训练的任务。1924年秋,在中共广东区委军事部长周恩来领导下,成立了中共黄埔特别支部,蒋  相似文献   

5.
金佛庄,1897年生,浙江省东阳县横店良渡村人,中国共产党早期优秀军事将领,浙江省最早的党组织——中共杭州小组的成员,黄埔军校的创建人之一,历任黄博军校第一期第三队队长,教导第二团第三营营长,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二团党代表、团长,总司令部警卫团少将团长等职。1926年12月,被军阀孙传芳部杀害于南京雨花台。  相似文献   

6.
在黄埔军校建校80周年之际,来自全市的黄埔同学代表欢聚一堂,在这里举行纪念大会。我代表中共武汉市委和市委统战部,代表政协武汉市委员会向到会的各位黄埔同学,并通过你们向我市所有的黄埔同学,表示热烈的祝贺和诚挚的问候。  相似文献   

7.
1982年7月24日,当年黄埔军校党代表廖仲恺的儿子廖承志,给这所学校校长蒋介石的儿子蒋经国写了一封信,信一发表,就象海峡间的涛声拍击人心,两岸中国人发出盼望统一的强烈呼声。廖公感怀旧事,在信中回顾了一段历史,“国共两度合作,均对国家民族做出巨大贡献。首次合作,孙先生领导,吾辈虽幼,亦知一二。再次合作,老先生主其事,吾辈身在其中,应知梗概。事虽经纬万端,但纵观全局,合则对国家有利,分则必伤民族元气。”廖承志亦知一二的那次合作,就是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的直接结果。1923年6月12日到20日,中共“三大”…  相似文献   

8.
我是黄埔军校第四期毕业生。1924年8月,我离开贵州遵义老家,10月到上海军校招生办事处报名投考,初试被录取,领到15元路费乘轮船去广州在黄埔军校报到,次日在校本部复试。考试极为严格,数理化外语等均须命题笔试,笔试后又有口试,由当时政治部主任邵力子面试,数日后得通知已被录取,编入军校入伍生三团五连受训。数月之后学校改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校长是蒋介石,于是各团入伍生又举行转学考试。1925年Ic月甄别考试后我被录取为军官生,分配在军校军官第二团九连受训。1926年3月18日,全团正在早餐.忽奉校部命令.命我们学生…  相似文献   

9.
邝允丽 《纵横》2008,(1):62-62
在我走过的岁月中,50年前的一件事,令我终生难忘。1953年,我从军校毕业后,分配到政务院机要处工作,和陈其贤同在一个处。我们从相识、相知到相  相似文献   

10.
徐平 《湖南文史》2002,(6):55-61
从民国初年到全国解放的近40年里,在北洋政府和国民党政府的军队里,派系繁多,山头林立。其中,有三个因军校而得名的名派系:“士官系”、“保定系”、“黄博系”,号称“陆军三大系”。这三个派系的成员分别毕业于三所名军校:日本士官学校、保定军官学校、黄埔军官学校。  相似文献   

11.
抗战胜利后,中共的土地政策从战时的减租减息,到1946年相对温和的"五四指示",继而于1947年一跃转向比较激进的《中国土地法大纲》,再到1948年中共中央反左纠偏。很多年来,许多研究中共土地改革史的学者,对这段错综复杂的历史争论一直没有停止。到底是中共高层对实际情况判断错误,还是康生、陈伯达的做法和汇报作了误导?著名...  相似文献   

12.
从民国初年到全国解放的近40年里,在北洋政府和国民党政府的军队里,派系繁多,山头林立。其中,有三个因军校而得名的著名派系:“士官系”、“保定系”、“黄埔系”,号称“陆军三大系”。这三个派系的成员分别毕业于三所著名军校:日本士官学校、保定军官学校、黄埔军官学校。  相似文献   

13.
安然  荣燕 《文史精华》2002,(11):25-29
曾在1931年到1934年掌握了中共中央领导大权、使中国革命事业遭到重大损失的王明,其发迹的起点是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因其对理论的教条及善搞宗派而得到校长米夫的赏识。在米夫甚至不惜违反组织原则的大力扶植下,这个并无革命斗争实践经验的普通的中共留学生,一步登天到了中共高层,从此教条和极左在中共党内大行其道达4年之久。详情请见《米夫扶植王明上台的前前后后》一文。  相似文献   

14.
1924年2月,陆军军官学校(因军校始设黄埔长洲岛,故通称“黄埔军校”)在广州南堤设立筹备处,历时三个多月,讨论决定了军校创设之初的校章、教职员的任免、学生的招考等各种事项。5月9日军校开课后,改为驻省办事处。驻省办事处伴随着黄埔军校在广州的办学而存在,直至1930年9月黄埔军校在广州停办,驻省办事处也随之裁撤。  相似文献   

15.
抗战时期的黄埔军校情况复杂,不仅分校众多,且不少军校生由军校委托各专门军事学校代训,仍属军校建制。抗战时期,黄埔军校四分校及为军校代训的三所专门军事学校迁入贵州。贵州为军校的发展提供了相对稳定的环境,培养大批基层军官,有力地保存了抗日力量。军校也对当地教育等方面产生了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6.
者阴山·1984     
正一1983年8月,我从军校毕业到陆军11军31师93团2营5连任3排长。半年临战训练以后,1984年3月底的一天晚上,我们连队受命开拔到了云南省麻栗坡县长田乡,被分配到一个叫"上八"的小村庄。这里离中越边境线第十号界碑仅有200余米。1984年4月28日凌晨,我们在阵地  相似文献   

17.
陈红民  魏兵兵 《安徽史学》2005,(4):63-70,114
国民革命时期,中共进行了积极而卓有成效的宣传工作,对国民革命的进程和国共两党的关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本文通过对1923-1925年中共机关刊物<向导>周报的考察,分析中共在此时期宣传策略的转变和宣传话语的特点,即中共如何将"左派"、"右派"、"阶级斗争"等概念引入国民革命的过程,从而勾勒出国民革命期间中共在宣传上从被动到主动,争取到宣传强势,并最终将阶级斗争理论与国民革命结合起来的轨迹.  相似文献   

18.
1933年春,冯玉祥率总司令部卫队团及西北军校二期毕业的青年军宫,由汾阳县峪道河北上抗日,在张家口成立了民众抗日同盟军.我时年16岁,正在大同省立第三师范学校初中念书,有冯总部的青年下级军官到师校动员学生抗日.我们20几名学生随该军官,夜坐火车到了张家口.军校改名为干部学校,仍学军事.有两个大队,我被拨入第一大队二中队,中队长张清波是河南人,西北军极一期毕业,分队长都是二期毕业的.大队长初是苏联军校毕业的,姓  相似文献   

19.
膝杰主政训处务,刘僵群、刘咏尧他调民国二十四年(1935)2月末,“民族复兴运动”之骨干滕杰,自欧洲考察回国后,被蒋氏派来军校主持政训处务,滕来校后,原挂名处长刘健群因病休养辞去职务。未几,校部复令时任军委会军事交通研究所所长之酆悌兼任处长,而以滕杰为副处长,代行处长职务,原副处长刘咏尧则调军校毕业生调查科主任(至是年10月,调查科易名中央各军校毕业生调查处,以刘咏尧任处长,黄雍为副处长),主持军校各期毕业生联络事宜,在校外设有办公处,军校团体(复兴社等)的活动有时以调查处名义进行。  相似文献   

20.
蒋介石在黄埔军校政治思想的矛盾及其演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埔军校是第一次国共合作创办的军事政治学校。研究军校的历史,不可避免地要对军校校长蒋介石的思想进行一番剖析。蒋介石,从担任黄埔军校校长到取得国民党最高领导地位之前(即1924—1927年)的政治思想是有矛盾的。这种矛盾主要表现为他对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既不可能公开反对,又不可能真正实行。他治校、治军的言论、行动,无不反映着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