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清初,鄂伦春族在传统的氏族型社会福利之外出现了新生的政府型社会福利。历经民国、伪满到新中国建国初期,氏族型社会福利制度在国家管理等因素的影响下逐渐终结,政府型社会福利逐渐壮大并最终取而代之。同时,政府型社会福利也从清初的"统治利用型",经过民国的"平等扶助型"萌芽与伪满时期的被废除,于新中国建国初期转换为"平等扶助型"的社会福利制度。 相似文献
2.
3.
4.
晋东南地区包括长治市和晋城市,传统民居遗存非常丰富。以晋东南地区的传统民居作为研究对象,选取了299个村落,将每个村落60%以上的传统民居形态作为该村落传统民居类型的划分标准,运用聚类分析法做分类,得出窑洞、房窑混合、二层楼屋、一层土石木房屋4个类型区。并用GIS做核密度分析,得到各类型传统民居的主要分布区。在此基础上,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两个层面运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方法探讨了晋东南传统民居类型的形成机制,认为自然环境是基础因素,地形地貌及建筑资源的分布影响着传统民居的修建材料、建筑环境及类型分布。人文环境包括明清商业手工业的发展、传统文化和明清社会动乱,对传统民居的立面形态、细部装饰、院落布局的样式等有一定作用,是晋东南传统民居类型形成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农业地理环境是农业生产诸自然条件中影响最大的因素之一。历史过程之中,以地理环境条件为基础,伴随农业生产技术的纵深迈进,农业经济的开发与中心转移呈现出明显的层次性与地域性特征:率先是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旱作农区,次为长江流域稻作农区,进而是高寒农区的开发。 相似文献
6.
探讨了鄂伦春族桦树皮工艺传承的历史演变过程和社会生产基础,分析了鄂伦春族桦树皮工艺的\"乌力楞\"集体传承方式在定居前后发生的变化,从桦树皮工艺传承的前提、载体、程序三个方面提出了新时期鄂伦春族桦树皮工艺传承的方式,即先理解桦树皮文化的内涵、注重桦树皮工艺传承的软硬件两种载体以及文明有序地传承桦树皮工艺。 相似文献
7.
8.
地理环境与西夏历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学江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2,17(2):135-150
西夏时期 ,气候寒冷干燥 ,地表多荒漠。人们砍伐森林、开垦土地 ,境内植被有所破坏。在干冷气候与人为活动的双重作用下 ,土地沙化现象较为明显。自然条件决定西夏经济以畜牧业为主 ,农业比重不大 ,基础较为薄弱 ,与中原地区互通有无 ,发展周边贸易成了西夏生存的必由之路 ,因而西夏对中原王朝有着很强的依附性。严酷的生存环境 ,频繁出现的饥荒 ,使得能骑善射的西夏军队极富掠夺性。对外征战不止 ,大肆劫掠财富、抢夺人口、侵占土地 ,成为西夏历史的一大特点。地理环境制约着西夏经济发展水平 ,但是特有的地形地貌却延缓了国家的灭亡。境内四周环绕的山脉、荒漠 ,宛如天然屏障 ,外敌难以深入 ,西夏因此得以长期立国。西夏后期 ,环境恶化 ,频繁出现的干旱和强烈地震加速了西夏的灭亡 相似文献
9.
环境史与历史地理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这篇文章有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考察了环境史作为历史学科一个独特子集的出现 ,并讨论了它的发展过程 :首先讨论了它的开始是植根于北美的资源保护和知识史 ,其次讨论了它的伦理演化和基本要点 ,最后讨论了它更具国际主义和跨学科性的关于自然中的人的观点。同时也考察了环境史研究的各种模式(主要是人类学的 )和议程。第二部分考察了主要历史和文化地理学家对环境史所提出的更大的人与自然的争论的贡献。着眼点主要关注四个研究领域 :(1)地球的变化和改变 ,(2 )全球扩展和资本主义经济 ,(3)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 ,(4 )栖息地、经济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第三部分考察了一些争论对于两个学科的意义、共性和挑战。结论是两个学科在“场所故事的叙述”中有许多互相帮助和学习的东西。 相似文献
10.
<正>鄂伦春族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具有明显东北内陆特色的鄂伦春族文化。其中鄂伦春族的丧葬习俗受其宗教信仰的影响较深。"鄂伦春"是民族的自称,是"山岭上的人"之意,也有解释为"使用驯鹿的人"。他们大部分生活在黑龙江,内蒙古地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