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云与粮食统购统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云是20世纪50年代起实行的粮食统购统销政策的提出者和设计者。他提出和制定这一政策,可以追溯到抗战时期在陕甘宁边区对棉花、食盐实行统购统销的尝试。陈云提出该政策的最初动机是为了解决当时粮食供销矛盾,但其根本目的,则是要将这些商品的生产和分配纳入国家计划之内。粮食统购统销实行后,陈云向中央提出“三定”办法,平息了统购统销过程中国家与农民的冲突。该政策最初是一种临时性、过渡性的政策,但后来逐渐演变为一种经济运行体制,成为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一个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2.
在1953年10月开始的粮食统购统销中,邓小平和陈云进行了密切合作。在全国粮食紧急会议上,邓小平和陈云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实行粮食统购统销的必要性,为这一政策的顺利出台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在政策开始实施后,邓小平和陈云在宣传教育、政治动员和部署落实等方面分别做了大量工作,共同推动了粮食统购统销工作在各地的顺利展开;面对粮食统购统销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邓小平和陈云积极应对,通过完善政策,使粮食统购统销工作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3.
黄勇 《黑龙江史志》2012,(21):69-72
最近几年,粮食统购统销政策研究颇受关注。粮食统购统销政策研究在原有丰硕成果的基础上,取得了很大进展,出版和发表了许多著作和论文,研究领域得到扩展,新观点源源不断,史料发掘得到注重,实证研究得到加强,新方法得到引用,粮食统购统销政策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境界。以下拟就这些研究成果作一简要叙述。  相似文献   

4.
对粮食实行统购统销,是我国执行了三四十年的一项基本国策。1953年国家在农村全面贯彻实施粮食统购统销,但执行之初出现过不少矛盾和问题,造成了农村关系紧张的局面。为了改进和完善统购统销,1955年2月召开的全国财经会议讨论了农村问题和统购统销问题,并起草了《关于迅速布置粮食购销工作,安定农民生产情绪的紧急指示》,  相似文献   

5.
1953~1957年的河南在统购统销初期实施粮食票证制度,经历了初创时期、基本成型时期、确立时期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粮食票证制度的形成,对于保证粮食统购统销政策的贯彻实施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并成为粮食统购统销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6.
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在湖北的实施及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在湖北的实施及影响朱丹1953年底,统购统销─-新中国财经战线上的第二次"大战役",正式拉开了序幕。湖北省自1953年至1978年实行了以粮食和其他主要农副产品为对象的统购统销政策,并且做了大量的有关工作,对湖北乃至全国都产生了巨大的...  相似文献   

7.
自 2 0 0 1年 5月 1日起 ,全国各省区同时停止办理《市镇居民粮食供应转移证明》和《农村粮食供应转移证明》手续。至此 ,伴随全国人民走过近 50年风雨历程的“粮食关系”终于完成了其历史使命 ,光荣“退休”。粮食关系是我国自 1 953年开始实行粮食统购统销管理体制以来的产物 ,它的退出标志着统购统销管理体制已不再适合社会的发展需要 ,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对于许多人来说 ,并不很了解粮食统购统销体制近 50年来在促进经济发展和保持社会稳定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 ,更无法全面了解历朝历代在新疆的粮食工作的具体情况。近日出版的《新疆通志…  相似文献   

8.
郭峰 《丝绸之路》2011,(2):16-18
建国初,我国的粮食问题突出,为此,国家先后出台了统购统销政策。本文以甘肃省武威县为例,分析了统购统销政策实行初期武威县粮食产量及购销状况及其具体影响。  相似文献   

9.
统购统销是我国政府在1953年开始对粮食、棉花、油料等主要农产品实行有计划的统一收购和统一供应的一项政策。这项政策一直持续了32年之久,直到1985年改为粮棉合同定购制度为止。它的实行对于建国初期城乡资本主义粮食工商业抢购粮食、囤积居奇、哄抬粮价和缓解粮食供求矛盾以及社会主义粮食购销制度的建立和完善,都起了很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李静萍 《沧桑》2008,(5):118-119
1953年是我国实施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第一年,也是国家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进入大规模建设的第一年。随着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始,我国城镇人口迅速增加,使城乡粮食供应面迅速扩大,需求大幅度增加。这就使得粮食的产需矛盾、供求矛盾日益尖锐。中共中央实施的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关系着5亿农民和8000万城镇居民的吃饭问题,事关重大。为了完成好统购统销任务,陈永贵反复在大寨村党支部生活会上讲,不厌其烦地做群众的工作,挨家挨户地动员。由于陈永贵长期引导大寨社员树立顾全大局的思想,在大寨逐渐形成了爱国家、爱集体、甘于奉献的良好精神风貌。这种精神风貌使大寨粮食连年增产,年年多向国家卖粮,社员又无怨言,这不能不说是陈永贵思想教育的成功,大寨人思想领先的表现。  相似文献   

11.
“民以食为天”。粮食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四川改革开放30年来.“一日三餐,军需民食”让人们深切感受到粮食流通体制发生了的深刻变化,短缺经济下的粮食计划供应已成历史.丰富的市场粮源极大地改善了居民膳食结构。30年来,粮食购销体制循着从“高度计划下的统购统销到双轨制再到市场购销”的改革路径.经历了粮食收购从“统购到定购再到市场收购”.  相似文献   

12.
徐振伟 《世界历史》2020,(1):88-107,I0005
二战后,日本经济凋零,粮食短缺问题严重,国民生计惨淡,社会矛盾丛生。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美国占领当局分别从外部和内部开展粮食援助和粮食强征。这一系列政策在实现美国自身的经济需求与政治目的的同时,也确实对日本的农业与社会步入正常化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之后日本的经济腾飞奠定了坚实基础。战后初期的粮食政策连同日本经济复苏后美国长期实施的粮食倾销,共同构成了二战后美国对日粮食战略的主要内容。美国的粮食战略缓解了战后初期日本严重的粮食危机,部分解决了美国国内的粮食过剩问题,改变了日本人的饮食结构与饮食习惯,挤压了该国粮食的生存能力和发展空间,影响了日本的粮食安全乃至政治、经济主权与独立发展进程,也加剧了美日间的贸易摩擦。  相似文献   

13.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粮食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位于黄土高原上的陕甘宁边区,粮食生产环境不算优越,但为了渡过抗战最艰难时期,中共和边区政府在增加粮食生产和保障粮食供应上做了巨大的努力。一是做最广泛的农民动员和组织劳动力,通过开垦荒地扩大耕地面积以增加粮食总量;二是规范和调整粮食管理与供给制度,最大程度的节约用粮,以保障粮食供给;三是制定限制粮食出境和用粮食酿酒,以减少粮食消耗。上述三个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首先,边区的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都有大幅度提高。其次,通过调整政治与经济政策,建立比较合理的粮食制度,以减轻农民负担,解决了与民争食的问题。粮食问题的成功解决,成为边区渡过抗战最困难时段的首要因素之一。因此,在讨论边区自给问题时,粮食生产因素不能忽视。  相似文献   

14.
导读     
<正>作为从农家走出的中共最高领导人,毛泽东一向重视、依靠农民,也最关心农民的疾苦。在农民性命攸关的粮食问题上,他更是力图避免重蹈苏联覆辙。因此,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一再批示"减"、"免"农民负担,甚至多次直接干预中央粮食征购计划。但最终,他却支持粮食统购统销,使减轻农民税赋化为泡影。是什么原因促成毛泽东的态度变化?又是什么样的"大仁政"使得他将照顾农民看作"小仁政"而最终舍弃?请看著名历史学家  相似文献   

15.
亳县统购统销反右倾的严重后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家对农村从1953年实行粮食统购统销。当时的政策是:“多余多购,少余少购,不余不购”和“多缺多供应,不缺不供应,什么时间缺,什么时间供应”。这个政策在安徽亳县深得人心,广大农民踊跃把余粮卖给国家。在以后的几年里,购了过头粮,回销粮卡得较紧,但农民口粮尚可吃饱。1958年“大跃进”以后,形势发生了急剧变化。粮食统购统销是在高估产下的高征购,在低标准和时有脱销的情况下统销。1958年———1960年,三年粮食统购统销情况是:1958年全县农业人口71万,粮食实产4.55亿斤,征购任务3亿斤,完成15119万斤,占任务的50.39%,商品率33.8%,人均负担…  相似文献   

16.
正我是湖南省隆回县七江镇杨家村的农民,粮食"统购统销"虽然过去很多年了,1970年代由顾武祥和孟津津创作的二胡曲《喜送公粮》,描写农民们运送公粮的喜庆场景,至今仍不失为一首经典名曲常常响在耳畔。下面就我个人所亲听、亲见、亲历的有关"送公粮"的情况,作一个杂忆。  相似文献   

17.
粮食贸易在世界贸易史上历来占有极为特殊的重要地位。这是因为粮食不仅是“民以食为天”的人的必需品,而且是现代经济发展必不可缺的原料和战略物质。也正是因为它具有不同于一般的经济贸易的特别价值,所以某些国家在粮食贸易的背后总是隐藏着交换意义之外的某种政治因素或其它用意,而且还有一种可能作用于社会各个方面的牵动力量。  相似文献   

18.
1961年元月28日,安徽省无为县昆山公社破获了一起"中国劳动党"反党反政府暴动未遂案件,逮捕了首犯黄立众和骨干分子吴舜臣、方荣舟、焦兆祥、焦水云、汪正权、汪必贵和潘荣明等8人,缴获了"劳动党党章"、"宣言"(又称"告全国同胞书")、"标语"、"口号"、"杀人条例"、油印机(包括钢板、蜡纸、铁笔等)、"入党申请书"、花名册及粮食、  相似文献   

19.
1985年我国发生了粮食大减产。该年粮食总产量37911万吨,较上年减产2819.7万吨,降幅达-6.9%。这是自1959—1961年"大跃进"后,又一次粮食大减产。这一次粮食大减产,使人均粮食产量从390公斤跌回到358公斤(按当时的收入水平和营养水平,粮食供需平衡的标准是人均原粮385公斤),打破了粮食问题已经过  相似文献   

20.
赵明  甄江红 《人文地理》2000,15(5):68-71
内蒙古地处中纬度内陆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干旱和半干旱面积占自治区总面积的80%以上。长期以来,形成的观念是内蒙古地广人稀、资源丰富,尤其是"文革"期间,在牧民不吃亏心粮口号的驱使下,将大向积林草地辟为粮田,导致草场的退化和土地的沙化。本文分析内蒙古人口发展和粮食生产的历史和现状,揭示在PRED系统中,人口增长与粮食生产面临的主要问题,结合内蒙古"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要求,提出控制人口数量,提高粮食单产水平,实行退耕还草还林、降低耕地总量,保持人均粮食产量的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