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 毫秒
1.
在民主党成了和自民党没有多大区别的一个政党,“饭+咖喱”和“咖喱+饭”而已12月16日举行的目本众议院选举中,自民党获得480个议席中的294个,取得了压倒性胜利,党代表、前首相安倍晋三将会再次担任首相;执政民主党的席位则急剧下降到57席,失去了3年前获得的政权。而在2009年8月举行的第4S次众议院选举中,民主党曾获得历史性的308席,二战后第一次由非自民党的政党单独组阁。当时人们对之寄予厚望,称之为“2009年体制”,也就是希望民主党能成为和自民党旗鼓相当的政治势力,建立一种有日本特色的两党制。  相似文献   

2.
行云何处去?     
<正>记录,是一种行走在路上的态度;记忆,是一张碎片拼接的地图。我们都是在路上的人,时间与空间的切换,让我们不断离开熟悉进入陌生。当我们渐行渐远,现在与过去、此地与彼处、人与人、人与物、人与事之间就是一份相互牵挂的记忆。试与问,朝朝暮暮,行云何处去?路途或许很远,但毫无疑问这是一次精神之旅,起点,就在脚下。一样的山河岁月,不一样的视野。生命的历程就像蒲公英,那么,属  相似文献   

3.
重写晚清史     
马勇 《安徽史学》2011,(3):13-15
今年是辛亥革命一百年周年纪念,这就意味着历史上的大清王朝已经消逝了整整一百年。一百年来,中国历史几经变迁,按照传统中国正统史观,清朝对于我们今天应该是前朝的前朝。然而由于历史发展的特殊性,我们没有这样做,反而将清朝视为前朝,于是晚清的历史对于我们今人而言,犹如胜利者去写自己的成功史,于是也就留下许多还可以继续探讨的空间。  相似文献   

4.
<正>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变化及其与人类活动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自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现代历史地理学诞生起,因其独有的研究理论和研究内容,其研究的学术价值和现实参考价值日益受到重视。我国历史地理学的相关研究机构纷纷成立,专门从事历史地理学的  相似文献   

5.
晚清史研究的新趋向朱英近十余年来,国内近代史学界对晚清史的研究日趋重视,推出了一大批新的研究成果。与此同时,原本非属史学界的一些研究者也对晚清史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特别是1989年以后,晚清史的研究似乎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几乎形成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晚清...  相似文献   

6.
<正>在国内学术界,晚清史的研究对象为1840年鸦片战争前后到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这段70多年的中国历史,这已是大家的一个共识。晚清史的独特性在于,它既是断代史清史研究的一个自然组成部分,也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从学科史角度,对清朝灭亡以来的国内晚清史研究做一比较扼要宏观的回顾,对于我们今天更好地认识晚清史学科的独特性,建立一个与断代史清  相似文献   

7.
<正>相较于"民国范儿"在当下的门庭若市,先前长期在中国近代史体系中占据主力位置的"晚清七十年",如今多少显得有些落寞。但凡翻阅一下那些素负盛名的学术期刊,便可发现,近十余年来,晚清史领域的研究成果不仅始终在一个较低的比例上徘徊,有较大影响的成果更是寥若晨星。特别是当  相似文献   

8.
晚清重臣陆宝忠的日记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马忠文先生曾经撰文推介,引起了学界的关注和期待。笔者在整理全部现存未刊八种十四册陆宝忠日记之后,着重揭示其对晚清政局的观感、对晚清人物的臧否以及晚清变局中的个体角色定位与生命感悟三个面相,对马文做些补充说明,以便于学界能更好地理解和利用这部宝贵的日记史料,并有助于推进晚清史研究。  相似文献   

9.
晚清史学的文化视野张佩国从大文化的角度看,任何社会历史均应被看作文化演进过程,自鸦片战争至辛亥革命这70余年的历史也不妨作如是观。晚清时期,物器制造、体制设施、民众文化心理诸文化层面均有了空前深刻的变化,此不详论。这里,紧要说明的是,对于这一全方位的...  相似文献   

10.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大局为重,实践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还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出力,梁漱溟对中共的态度有所好转。在此背景下,受毛泽东之邀,梁漱溟于1938年1月访问延安。梁漱溟此次访问延安有两个初衷:了解中共对抗战的态度及做法;了解中共今后是永久放弃内斗还是暂时与国民党妥协。为期18天的考察使梁收获颇丰,解答了心中存在已久的疑惑。  相似文献   

11.
张剑 《史学月刊》2007,1(6):48-52
《钦定宪法大纲》是清末一个重要的宪法性文件,是各方政治势力博弈的结果。大纲的产生自有其合理的一面。虽然大纲带有浓厚的封建性,但诸多条文仍不乏合理性、进步性和民主性。大纲在中国宪政史上确立了根本法的地位,确立了二元制君主立宪政体,初步确立了分权模式,初步确立了权利义务观念,与西方宪政初步实现了形式上的对接。  相似文献   

12.
晚清议改科举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晓红 《史学月刊》2007,1(10):39-48
废除科举并非清统治者的初衷。迄道光至光绪,长达半个多世纪,议改科举的主流,多以讲求实学、增广科目、取材标准多样化为基本取向,希望以老树嫁接新枝的方法,激活科举制生机。朝臣疆吏们先后至少有18份以上要求增设科目的改革方案,正式奏呈清廷,最高执政者亦并多次谕令部院大臣讨论议复。由于整个统治集团的观念更新滞后,礼部等机构恪守夷夏之大防,阻挠变制,总理衙门鉴于反对派势大而采取等待姿态,经济特科的举办又一波三折,以虎头蛇尾告终,使得科举制失去了逐步内在更新的最佳时机,后起者不得不考虑除旧布新的彻底变革。  相似文献   

13.
故宫学是运用历史学、博物馆学、历史文献学、建筑考古学等学科的理论方法,对明清时代北京皇宫之物化和精神遗存,以及以该皇宫为中心展开的后续文博收藏进行综合研究的专门学科。一般意义上的明清史中有大量内容与故宫学中历史类研究重合,故如欲使故宫学的史类研究具有不可替代之特殊意义,需要在方法论意义上凸显故宫作为一个特殊政治文化场域这一视角。由此视角出发,可见故宫作为明清庙堂政治的核心场域,其内大量事物具有符号象征意义,其规制、理念、行为方式和惯性构成独一无二的政治文化语境,与庙堂之外的政治、文化、社会、民生产生差异、关联和互动,若能在具体层面切实推进研究,故宫学的历史类研究即有不可替代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有清一代 ,国家财政与皇室财政分隶户部和内务府管理。清前期 ,户部与内务府尚能各司其职 ,相互扶助 ,处于良性循环。晚清以降 ,由于外来势力的经济侵略、社会经济的发展变迁与皇室开支的迅速扩张 ,户部不仅难以摆脱入不敷出的财政困境 ,还须应对内务府的频繁需索 ,国家财政的正常运转受到极大束缚 ,最终彻底崩溃。  相似文献   

15.
清末滇缅划界谈判是近代中缅边界变迁和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本文借助外交档案和条约舆图等资料,对中英谈判涉及的滇缅边界划定和变迁过程作细致复原。光绪年间《中英续议滇缅界务商务条约》和《中缅条约附款及专条》的签订基本划定了滇缅中段的边界线。中英对“分水岭”地理认知上的矛盾,对尖高山以北段未定界的交涉产生重要影响,结果使中国事实上丧失了对尖高山以北、扒拉大山—高良共山以西小江流域的领土主权。在南段未定界,双方对边界会勘依据有诸多分歧,难以取得共识。清末中英关于滇缅边界问题的谈判结果,基本塑造了当今中缅边界的走向,对其后民国时期与20世纪60年代中缅两国的边界谈判和最终划定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6.
媒介形态与晚清公共领域研究的拓展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刘增合 《近代史研究》2000,26(2):237-265
本在以往近代中国公共领域研究的基础上,从广义媒介角度考察了近代中国社会化和舆论空间的扩张问题。章注意到关注近代化和精神系统对开拓公共领域和市民社会问题研究的重要性,所以着重从大众媒介和辅助媒介两方面入手,研究了它们与近代公共空间不断扩张的有机联系;章认为,近代公共领域的扩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各方面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经济社会系统与化精神系统各自从不同的领域构筑着近代公共领域的基础,由于各子系统运作规律的差异和封建政权对其采取的不同政策,导致近代公共化和精神领域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并未呈现良性互动的性质,其疏离对峙的一面更为明显,从而成为封建政权最终颠覆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收藏家》2013,(5):77-81
在故宫收藏众多的各类铺垫当中,其中就有一部分漳绒磺地的铺垫,做为炕单用于在清代宫廷生活当中。用作为炕单,可追朔到“尧作毯”的记载,开始人们是“席地而坐”,为了隔潮舒适便有了坐垫。后来人们在炕、床等器物上铺用了炕垫,炕垫之上为了防尘美观装饰的需要罩上了炕单。到了清代在日常居室布陈,需用相当数量的炕草,呈现这一局面由多种原因促成。身为满族的清统治者,早在关外屋宇的格局特点是“屋无堂室,敞三楹,西南北土床相连,曰-L!字炕”,并干“炕上用芦席,席上铺大红毡”。  相似文献   

18.
国外清末新政研究专著述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清末的最后10年,是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一个关键时期。在这10年里,清政府面对外力的压迫和国内要求变革的形势,为继续维护其统治,自1901年开始,在政治、军事、经济、教育、社会等各个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有关这段历史,国内外的学者已做了不少的研究。但遗憾的是,在日益国际化的今天,研究清末新政的中外学者之间并没有进行很好的交流和沟通。有鉴于  相似文献   

19.
核心价值概述 明清皇家陵寝是指建于中国明清时期的皇家陵寝建筑群,是大型建筑群与自然环境有机融合的创造性杰作,是14-20世纪中国历史上最后两个古代王朝(明、清)文化和建筑传统的独特见证.遗产包括2000年列入的明显陵、清东陵、清西陵,2003年列入的明孝陵、明十三陵,以及2004年列入的盛京三陵(清永陵、清福陵、清昭陵).  相似文献   

20.
废科举后清末乡村学务中的权势转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沈洁 《史学月刊》2004,(9):98-108
科考废止,学堂制度植入乡村社会,引发了乡村社会内部权力格局的变动。依据科举制度安身立命或完成上升性社会流动的原既得利益群体,遭遇到不同程度的困厄命运。与此同时,随着学务权在地方行政系统中重要性的日益显著,造成了新的权力资源在国家一社会以及乡村精英内部各派势力之间的重新分配。过渡时代的乡村权力网络、不同群体以兴办学务为契机分别置身其中,分享权力又相互争夺对权力的主导权。他们之间的这种矛盾关系,又并非处在一种简单的“新”、“旧”对立或现代与传统的对立当中。掩映于简单对立之下,实为地方权力资源因地域、时势等条件的差异在不同利益群体间的重新配置。学务场域内权力关系的变动折射出过渡时期乡村社会内部复杂的权力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