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友华 《收藏家》2007,(6):15-18
洪州窑是唐代六大名窑之一。唐陆羽《茶经》记载:“蹦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寿州、洪州次……岳州瓷皆青,青则益茶,茶作白红之色;邢州瓷白,茶色红;寿州瓷黄,茶色紫;洪州瓷褐,茶色黑,悉(皆)不宜茶。”《茶经》对洪州窑的所在地以及瓷器之类型等均未提及。  相似文献   

2.
赏读洪州窑     
张文江 《收藏家》2008,(3):53-58
唐代六大青瓷名窑之一的洪州窑,最早见载于唐代“茶圣”陆羽(733804年)于广德二年(764年)著的《茶经》:“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寿州、洪州次……洪州瓷褐,茶色黑,悉不宜茶。”陆羽寥寥数语,将当时闻名干世的洪州窑打人冷宫,洪州窑从此披上一层神秘面纱,长期以来人们对这一南方青瓷的重要生产基地知之甚少。  相似文献   

3.
高学训 《收藏家》2010,(7):61-64
洪州窑是我国古代南方六大著名青瓷产地之一,关于这一点,人们或许早已从唐代品茗大家陆羽《茶经》的论述中略知一二。但对洪州窑青瓷的整体面貌长期仍然缺乏足够的了解。随着近年来许多洪州窑遗存不断面世,尤其是那些图案装饰丰富,器物线条流畅,釉汁莹润,仿宫廷金银器高档瓷器的出土,逐渐引起了海内外青瓷研究学者的兴趣:洪州窑青瓷中这类精美典雅的器皿,当时一般普通百姓是用不起的,那么是不是继越窑秘色瓷之后的又一种宫廷贡瓷呢?  相似文献   

4.
高学训 《收藏家》2011,(2):41-46
洪州窑青瓷是我国古代长江以南六大青瓷窑系之一,成熟于东汉,终于唐末,前后历经800余年。洪州窑青瓷品类繁多,造型各异,艺术性极高,在我国青瓷制造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尤其是洪州窑青瓷反映当时社会生活和人文图腾为对象的各种动物形象塑造,极具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5.
自南昌朔赣江而上,南行60公里即至丰城市。素有“煤海粮仓金丰城”之称的丰城市位于江西省中部,赣江下游,鄱阳湖盆地南端。东界临川、进贤,南临崇仁、乐安、新干,西接樟树、高安,北连新建、南昌。赣江自西向东斜贯全境,把市境分成两部分。境内湖溪遍布,水网发达,丘陵与低山连绵不断,森林茂密,资源丰富。闻名中外的洪州窑遗址就坐落在这一方青山秀水之间。洪州窑遗址分布范围广,规模巨大,历史悠久,工艺精湛,产品多样,是青瓷的发源地之一,亦是我国南方汉唐时期重要的青瓷烧造基地。与同时代的其他青瓷窑址相比,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在制瓷工艺方面有诸多创新,极大地促进了古代陶瓷业的发展,在中国陶瓷史上谱写了光辉的一页,是我国陶瓷文化的珍贵遗产。鉴于该瓷窑遗址的重要性,1996年11月由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相似文献   

6.
随着2012年景德镇蓝田窑的发现和发掘,出土了大量的青釉瓷器。通过对窑址及出土陶瓷文物的整理与研究,专家提出蓝田窑是目前为止景德镇发现的早期烧制青瓷的窑址之一,其中出土的部分青瓷应为唐代时期烧造。因此,研究蓝田窑唐代和五代时期青瓷对探索景德镇早期青瓷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鉴于此,本研究以唐代和五代景德镇蓝田窑青瓷为研究对象,利用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仪、热膨胀仪等对24件唐、五代蓝田窑青瓷样品进行了测试,对比分析了唐代和五代景德镇蓝田窑青瓷的组成和工艺特征,为研究景德镇早期青瓷及其初步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7.
<正>一、前言唐代陶瓷的发展格局素有"南青北白"之称,具体表现为以浙江越窑青瓷与河北邢窑白瓷制作工艺上的分庭抗礼。但这并不意味着只有南方瓷窑制作青瓷或只有北方瓷窑烧造白瓷。"建国以来的考古资料证明,青瓷、白瓷,南北皆有……"[1]南方青  相似文献   

8.
岳州瓷因唐代陆羽的《茶经》而著名,但他眼中的岳州瓷与考古发现的岳州窑是不同的概念。陆羽对岳州瓷的评价主要基于质地和颜色两个标准,我们可根据这两方面特征来对照考古学上的岳州窑的产品。岳州窑是一个从东汉延续至晚唐、烧造规模逐渐扩大的民间窑场,包括湘阴窑和长沙窑两个前后相继的烧制阶段,大致可以8世纪中期的安史之乱为界。湘阴窑阶段以丧葬类明器和无彩青瓷为主,部分无彩青瓷中的精品在长江流域及中原北方高等级墓葬中常有发现,这类精品青瓷一直延续到长沙窑阶段,陆羽所见岳州瓷可能正是这部分无彩的精品青瓷。8世纪中期以后的长沙窑阶段在烧瓷工艺和装饰上走上了创新发展的道路,以生产高温釉上彩日用青瓷为主,装饰风格上出现了浓郁的西亚和中亚风格。岳州窑产品一直沿水路向外输出,范围由两湖地区逐渐扩大至整个长江沿岸、中原、华北、岭南及"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各国,成为唐代最重要的民间贸易瓷窑。  相似文献   

9.
刘毅 《收藏家》2010,(6):23-28
中国境内发现的高丽青瓷,无论是传世品还是考古发掘品,数量都不很多,但其中却不乏精品。在历年出土的高丽瓷器中,有一些年代准确,也有一些断代问题需要探讨,这些器物年代的准确识别,对于高丽青瓷的整体分期断代具有比较重要的参照意义。  相似文献   

10.
蔡定益 《沧桑》2009,(1):152-153
儒、释、道三家对茶圣陆羽都有巨大影响,其主要著作《茶经》既充分体现了儒家中庸和谐的美学思想,也深刻体现了佛教禅宗茶禅一味以及道家自然天道的审美意境。  相似文献   

11.
张港 《文史天地》2005,(1):47-48
世界上最早的关于茶叶专著《茶经》,是我国唐朝的陆羽写的。《茶经》的问世,标志着我国茶文化发展已经达到很高的程度,是唐代中国人民关于茶的经验的总结。作者陆羽收集历代茶叶史料并记述亲身调查和实践的经验,对唐代及唐代以前的茶叶历史、产地和茶的功效、栽培、采制、煎煮、饮用的知识技术都作了阐述。  相似文献   

12.
我国是茶树的原产地,有关饮茶的起源,最早见于唐陆羽在其《茶经》中指出的:“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并引《神农食经》“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说明我国饮茶,是始于遥远的史前时代。  相似文献   

13.
周筱赟 《史学月刊》2006,(1):124-126
唐人陆羽的《茶经》,是我国茶业发展史上一部重要的作,从“茶之原、之法、之具”数方面对茶叶的起源、栽培、采制做了全面的论述,成书后不久即广为流传,以至“远近倾慕,好事家藏一副”。(《封氏闻见记》卷六,丛书集成初编本,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北宋陈师道在为《茶经》所作的序言中高度评价陆羽的贡献:“夫茶之书自羽始,其用于世亦自羽始,羽诚有功于茶也。上白宫省,下迨邑里。外及戎夷蛮狄,宾祀燕享,预陈于前。山泽以成市,  相似文献   

14.
《史记》申司马迁重视人物容貌品评,为文学人物形象塑造提供两条类型途径:恶人有恶貌;好人有美貌。由于存在较多特例,司马迁又修正自己的容貌观念,超越外在形貌束缚,重视人物的道德品质、历史功绩、社会影响等让人生价值得以延续的本质内涵,从而开辟了塑造文学形象类型的第三条途径:矮小丑陋的形象却因高尚的道德品质、巨大的历史功绩或深刻社会影响而更令人尊敬。  相似文献   

15.
《世界》2010,(3):192-192
1月末尾的晚上,寒冬冰雪才初见消融,海淀剧院便上演了一场气氛火热、叫好声爆棚的迎春大戏——贺岁舞台喜剧《手机》未演先热,不仅在酋演前几个月便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随后更有各路媒体鼎力加盟,宣传阵势马力十足。  相似文献   

16.
《上海地方志》杂志于2007年第5期刊发了“2006年中国方志系统年鉴10件大事”,其中《张家港年鉴》改革创新的成果被列为第六件大事。该大事记述:2005~2006年度《张家港年鉴》连续获得3个“特等奖”——首届中国地方志年鉴评比特等奖、全国第二次年鉴编校质量评比特等奖、江苏省第四次地方志优秀成果评比特等奖。这些成果的取得,关键是有以下3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陆羽的茶经和唐代茶文化的产生,有着深刻的思想根源和广泛的社会背景,陆羽的《茶经》作为中国第一部茶业著作,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本文透过《茶经》,从科学、文学艺术、哲学等方面对茶文化的内涵进行解读。希冀通过对《茶经》内涵的挖掘在现实生活中带给人更多文化和心灵上的启迪。  相似文献   

18.
在姚绶存世及见于著录的作品中,存在着若干需要解决的问题。笔者通过对其中几件作品的考证、分析,得出结论,认为姚绶《行书诗笺》是从钱选《浮玉山居图》卷中散佚出去的一段题跋,《吴山归老图》卷是后人拼配之作。此外,本文还通过对姚绶生平部分内容的考察,确定了3件见于著录的姚绶作品为伪迹。  相似文献   

19.
一、宋代茶文化简述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是中国古老的饮料,我们祖先很早就知道饮茶的好处,初为药用,继为茶饮。历史上,以茶汁当饮料,至少可以追溯到汉代;把饮茶作为一种社会时尚,则是从唐代开始的。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奠定了茶道的形式和内容,饮茶由此开始讲究境界,强调饮茶体验人生的茶道,茶文化也逐渐形成,并迅速传入日本、  相似文献   

20.
清代乾嘉考据学家王鸣盛的考史著作《十七史商榷》虽以考史为主,但其中也穿插一些史论内容。或先考证史实,然后对其议论;或直接议论历史人物和评论历史事迹;或以述代论,因此构成了《十七史商榷》“史”、“论”兼俱的特色。其中,评骘各家书法义例和品评历史人物是其重点。本文拟对王鸣盛品评历史人物的特点作一论述,以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