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沧桑》2001,(2)
关露(19077~198212),女,原名胡寿楣,自名胡楣,山西省右玉县人。少时 父母早亡,寄居北平外婆家。关露十七八岁时,因不满封建包办婚姻,同妹妹胡绣枫一起逃 至上海,入上海法科大学法律系学习。1928年暑期,又考入南京中央大学文学系,学习勤奋 ,成绩优异。1931年岁末,关露回到上海开始文学创作,并加入“左联”。期间担任党的地 下交通员,积极参加中华妇女促进会、诗歌会等活动。“一·二九”淞沪抗战爆发,她在丁 玲的率领下,到闸北前线慰问英勇抗战的十九路军将士。之后,关露以笔为武器,积极从事 诗歌创作,揭露国民党卖国求荣的行径,唤起民众坚持团结抗战的必胜信念。1936年,关露为电影《十字街头》谱写了《春天里》插曲。次年春天放映后,《春天里》 风靡大上海,不论是男女老少人人会唱。同年11月,关露的代表作《太平洋上的歌声》出版 ,在广大的读者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各种报刊发表了大量的评论文章,再次使关露声名鹊 起,成为上海文坛的一位知名作家。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关露按照上海地下党的指示,继续留上海,从事进步文化活 动。这时,她一面在启秀中学教书,一面开始创作《新旧时代》,并在《上海妇女》半月刊 连载,受到读者的喜爱。1938年春,关露加入中国  相似文献   

2.
潘柳黛(1920-2001)是一位颇有才华的女作家,她原名柳思琼,出生于北京的旗人家庭,受过良好的教育。十八岁时,潘柳黛只身南下到南京的报馆求职,由于她才华出众,很快就由誊稿员做到了记者。后来,潘柳黛又到上海发展,以"南宫夫人"等笔名发表了一些直抒胸臆的散文和小说,崛起于上海文坛。她与张爱玲、苏青、关露并称为当时文坛的"四大才女"。  相似文献   

3.
[编者按]本刊曾于1989年第6期发表了胡绣枫同志所写《我的姐姐关露同志》一文,介绍了关露同志的生平,现刊出商务印书馆原党委副书记陈锋同志此文,供读者更具体地了解关露同志“文革”前后特别是“文革”中铁骨铮铮的共产党人的表现,谨对其革命的一生致以敬意。...  相似文献   

4.
关露,原名胡寿楣,又名胡要楣,1907年生于太原。30年代著名的左翼女作家,与丁玲、张爱玲齐名,她的许多诗篇当时已被广为传诵。作为一位颇有影响的、极富才情的女作家,关露创作了不少反映自我、呼吁社会解放的小说。她的作品风格迂回婉约、感伤沉郁,抒发了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激励着人们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奋斗。抗战时期,关露接受共产党的派遣,先后打入上海汪伪特工总部“76”号和日本大使馆与日军海军报道部合办的妇女刊物《女声》,策反汪伪特务头子李士群并收集日伪情报,为民族解放做出了重要贡献。新中国成立后,关露…  相似文献   

5.
舒平 《纵横》1996,(11)
曾活跃在30年代文坛的关露,后来却一度失去了发表作品的权利;曾冒着生命危险打入敌特内部的她,却背着“汉奸文人”的罪名,饱含长达27年的冤屈。《关露:在坎坷和误解中走完一生》一文讲述了这位女作家传奇般的生命历程。  相似文献   

6.
海潮 《文史博览》2005,(6):33-33
关露、潘柳黛、张爱玲、苏青曾是蜚声上海文坛的四大才女。  相似文献   

7.
李风白,原名李泽鑫,中共党员,世界和平理事会中国部秘书,翻译家、艺术家、诗人.1903年4月出生于湖南芷江,1984年4月在北京病逝,终年81岁. 为毛泽东当报童 李风白的父亲李高泳从日本警官学校毕业回国后,被当局安排在南京创办警务学堂,因迅速打开工作局面,李高泳很快被提升为南京警务督察长兼区局局长.李风白4岁时被父亲...  相似文献   

8.
1934年8月的一天。南京宪兵司令部的监牢里,闷热难熬。突然,牢门打开了,一个文弱的青年被推了进来。他慢慢挪到窗口前,伸手握着铁条,对着窗外凝视着……这位青年25岁,名顾衡,字屏叔,号孟方,化名翟大来、李君实。15岁时,他从家乡无锡转学来南京,在东南...  相似文献   

9.
关露,原名胡寿楣,20世纪30年代著名作家。1939年受中共地下党派遣,到汪伪特工总部“76号”策反特务头子李士群,后又打入日本大使馆与海军报道部合办的《女声》月刊任编辑,成为著名的“红色间谍”。抗战胜利后,被国民党列入汉奸名单。新中国成立后,她又因汉奸罪名两度入狱,前后长达10年之久,出狱时仍然顶着“定为汉奸,不戴帽子”的污名,直到1982年3月23日获得平反。  相似文献   

10.
1912年,孙中山在南京任临时大总统时,深切关注女权。一日午后 2时,有中国社会党女党员林宗素到总统府拜见。林时年30余岁,思维敏捷,开朗健谈,她一见孙中山, 便提出要实行男女平等、女子参政。  相似文献   

11.
陈独秀17岁时(1897年7月,光绪二十三年),以秀才身份,与大哥陈孟吉等一起乘船,首次走出安徽到南京贡院参加考举人的江南乡试。同年冬他写出《扬予江形势论略》一举成名。这半年奠定了他一生走与政治结缘的人生之路的基础。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在南京考场  相似文献   

12.
1853年的阳春三月.太平天国起义军攻克南京。“天王”洪秀全满足于半壁江山到手,开始关门当太平天子.全心投入到金碧辉煌的“小天堂”里。他从41岁进南京,到1864年6月52岁时自杀,11年中从未迈出过京城一步。只有一次坐64人抬的大轿出宫,去探视生病的东王杨秀清。那时他正值壮年,却既不指挥杀敌,也不过问朝政,搞得老对头曾国藩也莫名其妙:  相似文献   

13.
1937年12月11日至16日,日本“南京大屠杀60周年全国联络会”为了日中两国人民子子孙孙长期友好下去,不忘过去的历史,在日本军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和屠杀南京30万军民60周年之际,邀请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唐顺山(84岁)、骆中洋(76岁)、伍正禧(74岁)和中国学者及德国《拉贝日记》持有人莱因哈特夫人等,在东京、大阪、京都、名古屋、福岛、熊本、冈山、广岛、金泽、神户等10个城市,举行南京大屠杀6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和听证会。  相似文献   

14.
在迎接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的日子里,我脑海里频繁出现两个永远忘不了的历史画面:一是“八一五”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那一天我的直觉感受;二是紧接着我亲历芷江受降的那一幕。那时,我是23岁的小伙子;如今,我已经是83岁的老头子了。我们这一代人,都是在抗日战争中成长起来的。1931年“,九一八”日本铁蹄踏上我东北三省时,我才9岁。但是,我永远也忘不了:停在南京江边的日本军舰的炮声隆隆震得我们家的玻璃窗直发响。1937年,卢沟桥事变时,我15岁,初中刚毕业,就跟着父母开始过逃难的日子。一家大小十来口人,从南京逃到武汉、长沙而重庆,被日本飞机…  相似文献   

15.
《旅日高僧东皋心越诗文集》出版(日)杉村英治心越禅师(1639—1695年)从中国来到日本长崎是在德川第四代将军家纲执政时的延宝五年(1677年)正月十三日,当时他39岁。心越6岁时明朝皇帝毅宗自杀,北京落入清军手中。虽然明朝又拥立福王在南京建立政权...  相似文献   

16.
刘赦 《东南文化》2003,(2):51-55
美丽的江南小城丹阳,近现代出过一位大画家,教育家吕凤子先生先生。吕凤子先生原名浚,号凤子,早年画名”江南凤”,后改名“凤先生”,以字凤子行世。1886年7月7日生于江苏丹阳,1959年12月20日卒于南京。他自幼聪慧好学,童年时代即爱好诗词、绘画、书法;吕凤子先生15岁时进学秀才名列前茅,被誉为“江南才子”;1905年废科举后,进苏州武备学堂学习翌年考入南京  相似文献   

17.
陈白尘生涯录中国现代著名剧作家、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民主同盟盟员、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陈白尘同志,因病于1994年5月28日零时15分在南京逝世,享年86岁。陈白尘同志原名陈增鸿、陈征鸿,1908年3月1日生于江苏省清...  相似文献   

18.
郑和十九世孙、原南京邮政局教育科教员郑自强同志,因心肾衰竭医治无效,于2008年2月3日21时37分逝世,享年80岁,郑自强同志在南京邮电系统工作40余年,曾创造出2年收发电报406万字无差错记录,发明编制了(《去报局名薄》、《电报码》两本实用有效资料并培养了一批业务骨干,为南京市邮电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为此先后荣获1956年全国先进生产者,1984年南京市劳动模范,  相似文献   

19.
1987年7月6日,原日军第十六师团二十联队士兵东史郎(时年75岁)、增田六助(78岁)和上羽武一郎(71岁),由于心灵上的内疚,在京都会见记者,把自己1937年在南京战场上写的手记、日记公诸于世,表示“决不许再发生那种悲惨的战争”。与此同时,二十联队其他一些下级官兵的阵中日志,也陆续公开发表,引起了日本国内外的注意。这些记录是战后日军遣返回国时,在广岛检查随身携带物品时漏检的(如  相似文献   

20.
“像她这样一生经历了那么多苦难坎坷曲折离奇的身世的人,在中国妇女界是少有的,在中国文艺界更是少有的。”──诗人许幸之在悼念关露座谈会上的发言她在冤案彻底平反后悄然弃世。她死得寂寞凄凉。她的死引起了社会和文坛的震动1982年12月5日,一个寒风凛冽、大地冰封的日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