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是中国汉族民俗传统节日。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元宵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元宵节又称元夕节简称元夕,春灯节简称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元宵节又被称为"上元节"。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  相似文献   

2.
每年正月初九举办“放赦”活动,人们通过这种方式祈求村舍人口平安,风调雨顺、消灾免难、五谷丰登天下太平。因“放赦”活动的历史久远,致使“放赦”这一民间宗教活动的真正含义逐渐被人们所淡忘,加上“放赦”活动属于民间社火的一部分,久而久之人们大都把原来祈求赦免天下苍生的“放赦”,称之为现在的放社火——“放社”。  相似文献   

3.
新疆的银币,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是东西方货币文化的结晶,并且品种繁多,美不胜收,历来为中外钱币界所珍视。但奇怪的是除了一种在1949年铸造的壹圆银币外,其余的新疆银币,不管币面写着什么名目,统统都叫做“天罡”。民间还有“大天罡”、“小天罡”的叫法。这是个颇为有趣的问题。笔者对此作了一些初步探讨,以就正于有道。  相似文献   

4.
尹洁  许晔 《环球人物》2020,(6):59-62
1月25日,武汉封城第三天。“仿佛老天知道武汉在闹‘新型肺炎’,鼠年正月初一整整下了一天的小雨。我们一家四口已经是第二天没有出门。听从指挥,宅在家里,就是最大的贡献。”2月8日,封城第十七天。“过去我要早起,6点起床,7点到办公室,不堵车。现在则是天天睡到自然醒,有点提前退休的感觉……这17天,可以说是惊心动魄,起伏跌宕,天天都有热点,信息多到煽炸。”  相似文献   

5.
京西太平鼓     
《文史月刊》2013,(1):2
京西太平鼓,是受河北太平鼓的直接影响,流行于京西地区的一种民间舞蹈艺术。击打太平鼓象征着"太平安乐",清代宫廷中旧历除夕也要击打太平鼓,取其"太平"之意,所以北京也称太平鼓为"迎年鼓"。太平鼓在每年的腊月和正月最为活跃,在当地的岁时民俗活动中很吸引人。太平鼓具有一套完整的民间肢体语言,如:因过去妇女缠足形成的韵律特征"扭劲"、"颤劲",男性舞者  相似文献   

6.
春节是我国最大的民间传统节日。春节古时叫“元旦”。汉武帝时,司马迁创造了《太初历》,确定了正月为岁首,正月初一为新年。此后,农历年的习俗就一直流传下来。民间有关“年”的传说及春节习俗很多,现就大同地区的春节习俗略作介绍。 节日习俗 大同地区的春节,一般从农历腊月初八就开始,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才算结束,有时甚至于到二月二止。民俗有“忙腊月,闹正月,拖拖拉拉到二月”的说法,这正是春节习俗的真实写照。 农历腊月初八为腊八节,相传佛祖释迦牟尼在这一天悟道成佛。是日,大地霞光万丈,万物生辉,佛教徒们视该日为佛主的“成道节”…  相似文献   

7.
筱筠 《中国土族》2017,(1):15-16
在我省农村,素有“锣鼓不响,庄稼不长”的说法.新春,各地的社火演出队浩浩荡荡,喜庆出行,村庄、集镇,甚至城市街道异常热闹红火,正月这几天因此便成了热闹非凡的“狂欢节”,而流行于河湟地区的黑社火,别具韵味. “灯官老爷”把福送,刘海撒金钱、一年好运到,旱船、花轿闹新春……在互助土族自治县红崖子沟乡上沙沟村,从每年的农历正月初六起就开始热热闹闹耍社火了.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农闲时期的上沙沟人,通过正月里这一场场热闹的社火,表达着自己心中最质朴的愿望.  相似文献   

8.
韩艳 《神州》2010,(2):76-79
春节俗称“过年”,原名“元旦”,隋代杜台卿在《五烛宝典》中说:“正月为端月,其一日为元日,亦云正朝,亦云元朔。”“元”的本意为“头”,后引申为“开始”,因为这一天是一年的头一天,春季的头一天,正月的头一天,所以称为“三元”;因为这一天还是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称“三朝”;又因为它是第一个朔日,所以又称“元朔”。正月初一还有上日、正朝、三朔、三始等别称,意即正月初一是年、月、日三者的开始。  相似文献   

9.
甘政权 《江淮文史》2012,(2):166-168
1823年2月15日即清道光三年正月初五,民间接财神的日子。庐州府合肥县东乡磨店新科秀才李文安家一派欢声笑语,不仅是欢庆节日,也不仅是庆贺李文安刚刚获取功名,而是因为李家再添一丁。根据风俗,正月初五这一天,财神赵公元帅走下龙虎玄坛,随机来到百姓之家,为其带来财运和吉祥。  相似文献   

10.
颜林 《巴蜀史志》2012,(3):39-40
农历正月十五是我国民间传统的元宵节。又叫上元节、灯节。按民间的传统习俗,在这一天,要举行舞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等文化娱乐活动。其中,最吸引人、最具特色的是舞龙灯,即龙灯舞。时值壬辰龙年新春佳节,龙年说龙,漫谈“龙灯舞与龙图腾文化”,以助节日雅兴。  相似文献   

11.
颜林 《巴蜀史志》2012,(1):39-40
农历正月十五是我国民间传统的元宵节.又叫上元节、灯节。按民间的传统习俗,在这一天,要举行舞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等文化娱乐活动。其中,最吸引人、最具特色的是舞龙灯,即龙灯舞。时值壬辰龙年新春佳节,龙年说龙,漫谈“龙灯舞与龙图腾文化”,以助节日雅兴。  相似文献   

12.
<正>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春节年俗中最后一个重要节令。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元宵节节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据一般的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不过,正月十五元宵节真正作为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  相似文献   

13.
正元宵节燃灯、赏灯习俗的由来,大致有以下几种说法。说法一: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说法二: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为上元节,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十月十五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说法三: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大权独揽朝中老臣  相似文献   

14.
微博热议     
《环球人物》2013,(3):12
环球人物杂志V:日前,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纪夫以民间人士身份访问南京。他在遇难者纪念石碑前默哀,题字时还刻意将名字中的"由"改成象征友好的"友"。然而,他在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第一个万人坑前仍冒出一句:"这是真的遗骸吗?"  相似文献   

15.
秋阳 《贵阳文史》2014,(6):78-79
正这件芙蓉石雕,既是一尊精美的艺术品,又具有厚重的文化内涵,对我来说,尤为珍贵。留下这尊芙蓉石雕,让它成为人与鹤同寿的永远的象征。去岁暖冬,阳光亮丽。翻过年来,老天突然变脸,一场大雪铺天盖地,来了个倒春寒。数九毕竟已经过半,两三天就冰化雪消了。无巧不巧,恰在这时,偶得一宝,喜出望外,一股暖流涌入胸怀。春风得意,畅快非常。那天,在一家古玩店,店主将其新近出品的"五花石"拿出来让顾客鉴赏、挑选,其中有田黄、芙蓉、都成,都  相似文献   

16.
过年说祭灶     
正祭灶(农历腊月二十三)是一项在中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传统习俗。北宋时期,腊月二十三祭灶的风俗就已经广为流行了。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说,从农历的腊月十五到正月十五,当时京城汴梁城里的大街小巷"皆结彩棚,铺陈冠梳……间列舞场歌馆,车马交驰。"农历腊月二十三和二十四这两天,人们就开始焚香祭拜灶神,称为"祭  相似文献   

17.
在众多的新疆五分小天罡银币中,有一枚极为独特又较为罕见的品种,这就是“四满文”小天罡(天罡一词是中亚一带突厥民族对银币的称谓,原意为腾格,后被新疆的汉人将其音译为天罡,并沿用至今)。  相似文献   

18.
正甘肃河西走廊西端祁连山脚下古城重镇——酒泉民间传统节日颇多,俗有"四大节,八小节,二十四个末末节"的说法,每个节日都有固定的饮食,春节是较大的节日,人们常说"宁穷一年,不穷一节",足以说明对"过年"的重视。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扫房、送灶神开始,到正月十五日落灯结束,前后20多天。这期间有打扫卫生、洗澡、理发、杀猪宰羊、购置年货等很多富  相似文献   

19.
正元日:正月初一,一年开始。人日:正月初七,传说女蜗创世,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上元:正月十五,张灯为戏,又叫"灯节"。社日:春分前后,祭祀祈祷农事。寒食: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这一日,禁烟火,只吃冷食,所以叫做"寒食节"。清明节:四月初,扫墓、祭祀。端午节: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五月节等;"端午节"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七夕:农历七月  相似文献   

20.
春节,俗称过年,川西民间最盛大的传统节日。“爆竹一声除旧岁”,“总把新桃换旧符”。从腊月初到除夕,谓“备年”;从除夕到正月初五,谓“过年”;从正月初六到正月十五,谓“贺年”。成都锦江、都江堰、崇州、邛崃、龙泉的一些乡镇接连唱几十本(天)大戏,要足足欢庆三四十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