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尽人皆知,契丹小字《大金皇弟都统经略郎君行记》(简称《郎君行记》)是刻在唐乾陵的武则天碑(简称《无字碑》)上。谁也不曾想到,除此以外,还有一块《郎君行记》石刻。1982年10月28至11月2日期间,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刘风翥和于宝麟为拓制无字碑上的《郎君行记》曾前往陕西省乾县乾陵公社石马大队第三生产队(即司马道村,俗称石马道村)。11月1日上午,因风大,无法拓制无字碑上的《郎君行记》,便在乾陵朱雀门遗址散步。刘风翥突然发现东边石狮后  相似文献   

2.
《大金皇弟都统经略郎君行记》碑(简称《郎君行记碑》),位于陕西乾陵陵园内。碑文刻在无字碑阳面正中(实为该碑上题刻),碑文四周以五至十公分宽的线刻蔓草花纹边拦构成一个圭额、长方形身的碑面;碑额阴刻篆书坚行汉文文字,“大金皇  相似文献   

3.
《文物》1982年第3期所刊《乾陵》一文中,提到著名的《大金皇弟都统经略郎君行记》碑,说是"用女真文写成"。我认为此说不确。经中外学者研究,现已断定《郎君行记》是用契丹文字书写的。对此,《文物》1966年第1期刘凤翥同志已作了说明。1980年出版的金光平、金启孮著《女真语言文字研究》一书里也明白指出:"(刘师陆)误  相似文献   

4.
在唐高宗李治和女皇帝武则天的合葬陵乾陵上,耸立着两通大碑——《述圣纪碑》与《无字碑》。笔者对《无字碑》进行了考察,现叙述于后。《无字碑》(图一)通身取材于一块完整  相似文献   

5.
王翰章 《文博》2001,(2):57-59
陕西乾县西北五华里梁山上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合葬的乾陵,有一座形体高大的无字碑,高7.53、宽1.86、厚1.3米,螭首方座,两侧刻有云龙纹,底座刻狮马纹,线条流畅,雕工精美,是一件及其珍贵的盛唐时期石刻。此碑原来未刻一字,金代以后有人在上面刻了十三段题记,最著名的是金天会十二年(公元1135年),用女真文刻的《金皇弟都统经略郎君记》。  相似文献   

6.
《东门行》“咄”字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门行》“咄”字考叶桂桐一、《东门行》句读之争《东门行》是汉乐府中的名篇,"由于它充分地体现了人民反压迫、反剥削的斗争精神"①,因此历来的选家,特别是本世纪以来的选家,在选编汉乐府的诗歌时,没有不选它的;而建国以来的各种权威性的、非权威性的文学史,...  相似文献   

7.
初读《入海记》与《枣林杂俎》、《北游录》,发现这三部书,两位作者,有值得注意的关系,随笔札记,作为“史源学实习”的习作,就教于专家、学者。《入海记》作者查慎行(1650—1727),原名嗣琏,字夏重,一字他山。后更名慎行,字悔余,晚年自号初白庵主人,而初白之名特著,康熙42年进士,“特除编修,扈从塞外者三,岁时风土悉纪以诗,每进上辄称善”。初白于书无所不窥,工书法,尤以诗  相似文献   

8.
谈《搜神后记》中的“恶”字刘钊《搜神后记》(据中华书局1981年汪绍楹校注本)卷六"白布鬼"条记载了下面一则故事:乐安刘池苟家在夏日,忽有一鬼来住刘家。初因间仿佛见形如人,著白布垮。自尔后,数日一来,不复隐形,便不去。喜偷食,不以为患,然且难之。初不...  相似文献   

9.
正不同于中原王朝传统选官方式,契丹宗戚子弟通过候补郎君在宫中担任侍从侍卫,换取入仕资格。辽代具有起家资格之郎君除牌印、御盏、祗候郎君外,《辽史·百官志》"北面著帐官"条下同牌印、御盏等局并列,有"本班局",下设"本班郎君"(1)。贵族子弟萧阳阿、耶律仆里笃、耶律适禄、耶律斡特剌、耶律棠古皆补本班郎君入仕(2)。学者推测本班郎君很可能是隶属于诸部落、族帐和院本部的郎君(3),实际并非如此。统和七年(989年)三月"乙  相似文献   

10.
(一)正文: (1)第53页第三行:“北齐刘书”,“书”当作“昼”。(2)第53页第四行:“阜城刘书”,“书”当作“昼”。(3)第53页倒数第一行:“傅增相湘校录本”,衍“相”字,当去之。(4)第54页第13行“《记附》第二十一”,“《记附》”应作“《託附》”。(5)第54页第二十二行:“伯三五四六”,“三”当作“二”。(6)第54页倒数第四行“……顾廷龙教授请求”,“求”应作“教”。(二)注释:  相似文献   

11.
1989年4月24日,都江堰市两河乡石城村罗家坡村民,在修复一个叫“七仙洞”的山洞时,洞壁坭土偶遇暴雨冲刷后,发现一通南宋绍定元年(1228年) 镌刻的《薛仙洞记》碑。碑高1.3米,宽1.1米,嵌入洞4米处壁间。碑之上横排篆书“薛仙洞记”四字,碑文竖排真书29行,行32字,笔力雄健,至今完好。《薛仙洞记》碑载,该洞为青城七十二小洞之一,与青城八大洞之首太一洞相连。其洞深约千米,开扩处可容数百人。其间怪石嶙峋,支洞交错,异香馥郁,神奇莫测。洞之深处,有一小溪自岩缝中出,音韵清  相似文献   

12.
林艳 《福建史志》2001,(1):67-69
“孟郎君”(又称孟府郎君)是福建南音界广为崇拜的“先师”。他在福建南音界的地位非同寻常。从事福建南音的人及南音爱好者都自称是“郎君子弟”。每年春三、四月,秋九、十月间,闽南各南音社阁都会分别择取吉日举行“郎君祭”大典,即按一  相似文献   

13.
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以后,隔雍正经乾隆、嘉庆两朝,一个世纪的时间,避暑山在曾经以清政权在北京紫禁城以外另一个政治策源地的重大历史作用而存在。避暑山庄是由康熙帝缔构,康熙四十二年兴工,四十六年初具规模,即被启用,时称“热河行宫”。当时的建制状况,从画家冷枚绘制的《热河行宫全图》可见一斑①。康熙五十年(1711),热河行宫“另辟建前宫”(现称正宫)告成,圣祖正式命名题匾,始有“避暑山庄”之称。并以四字选景标定康熙三十六景,为之绘图、赋诗、作记。清圣祖《御制避暑山庄记》(以下简称“山庄记”),是记述这座…  相似文献   

14.
辽代因修起居注而设记注官,但《辽史·百官志》南面朝官所列起居舍人、起居郎并不是记注官,所谓的“起居舍人院”也并不存在。辽代的记注官为使职化差遣之职,由牌印郎君、翰林都林牙等兼任。牌印郎君属于皇帝身边近侍,隶属于牌印局,翰林都林牙(总知翰林院事)属于朝官中的文官,可能隶属于大林牙院。辽代记注官皆以契丹文化人充任,这与辽代皇帝为中心的政务运作系统普遍使用契丹语有关。辽代记注官所编《起居注》失之于略,根源在于诸司供报送录制度不健全,以及记注官听闻议政的权力有限。辽代记注官之设,既弘扬相延数代的编修《起居注》传统,也具有多民族文化交融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文物》2020,(9)
正即将刊布的《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第十辑中收有一篇时令类文献,简文以"凡行称之道,月六称,岁四合"开宗,其后分别记述了"六称"的具体日期、行事的利弊及其成效。所记称行之事均属布政的内容,应专为执国柄者而作。其内容专记一个月内之事,在时令类文献中尚属首见。简文原无题记,今依摘字命篇的原则,暂题为《行称》。《行称》并非一件独立的书卷,它与同辑收录的《病方》原抄写在一卷竹书上。这卷竹书每简长约32.5、宽约0.6厘米,竹简正面地尾处有  相似文献   

16.
蔡副全 《文博》2009,(4):40-47
东汉摩崖《西狭颂》与《都阁颂》、《石门颂》并称“汉三颂”。清末张祖翼提出近拓《西狭颂》笔画肥肿,神气索然,乃吴大敬剜洗所致,是说证据不足。然《西狭颂》摩崖“正文”、“文前题记”及文后第一行“题名”的确有刻洗迹象。《五瑞图》下题名第四行“记”字也系后人重刻,其重刊时间约在嘉庆十七年(1812)至道光二年(1822)间,《西狭颂》剜洗亦或同时。另外,《西狭颂》正文末“时府”二字,字形、刀法、位置均与整篇不和谐,当为摩崖刻竣后补刊。  相似文献   

17.
《重修营山县记》石碑,现竖立于营山县人民政府大院内,碑高2.35,宽1.4、厚0.21米,碑首呈弧形,碑额篆书“重修营山县记”六字,下为正文,记修城事甚详。(图一)此碑乃明武宗正德十二年(1517年),湖北武昌人严杰任营山知县时,邑民助之重修县城,城工完竣,乃泐石记事,树之衙前。  相似文献   

18.
一、碑文句读 一九九二年,法门寺在拆除清代建筑大雄宝殿时,从房基内挖出明弘治十八年(1488)刻立《重修法门寺大乘殿之记》(以下简称“大乘殿记”)石碑一通,出土时碑已残碎,经我们拼对,残长270,宽100,厚40厘米。碑弧首,圭额内篆书“重修法门寺大乘殿之记”,额旁线刻二龙戏珠,碑周边沿一圈二方连续忍冬花草。铭文楷书,碑文共30行,满行52字,字径3厘米。碑阴为功德铭,字多残缺,漫患不清。现将正文摘录於后:  相似文献   

19.
刘宇生 《文博》2003,(6):55-59
同治九年(1870)《敕修西岳庙记碑》,螭首龟跌,通高360CM,宽77CM,篆书13行,行32字,碑额篆书“敕修西岳庙记”,左宗棠撰并书,章寿彝钩勒上石,华阴县(今陕西省华阴市)知事张国钧立于西岳庙,现保存完好。碑文中凡语“帝”、“皇”、“敕”字处,均依制空两字,但“臣”字则未依制小写偏右。文曰: 同治元年华渭回乱,纠关陇种族与民,  相似文献   

20.
《建康实录》记刘宋史事全据裴子野《宋略》为蓝本之说,首倡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后为周中孚《郑堂读书记》卷一八、张忱石《建康实录·点校说明》全盘接受,几乎成为不易的确论,迄今未见有专文予以质疑。《建康实录》引用《宋略》之处确实所在多有,此则蒙文通《宋略》存于《建康实录》考——附《〈宋略总论〉校记》一文论之甚详。其中可以确认者,有“裴子野曰”十六则分见卷一一、卷一二,又有佚文四条见卷一三小字夹注。此外,虽为该书所采录但未曾说明引自《宋略》者也为数不少,如卷一四末所录文字其实就是《宋略·总论》。但即便如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