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彦峰 《丝绸之路》2022,(3):134-138
中国画的核心语言是笔墨,它具有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是中国画美学精神的集中体现。在新时代背景下,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西方绘画的融入,使我们对中国画的传承与创新有了新的认识。只有充分了解中国画笔墨的特征和价值,才能对传统中国画笔墨进行深入思考。因此,文章通过阐述中国画笔墨的艺术特点,剖析笔墨语言在中国画创作中的意义和生命力。针对新时代下中国画笔墨传承创新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有关中国画笔墨传承与创新的问题,为弘扬中国画笔墨精神提供一定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记得有位学人评述中国画有两个表现系统,一个是线条化,一个是笔墨化。以此理论纵观中国绘画史,是否可以得出这样的判断——宋以前的中国画是线条化阶段,其突出点在于以线造型;宋元以后是笔墨化阶断,其突出点在于笔墨是中国画的筋骨、血肉。  相似文献   

3.
从中国画欣赏和创作的角度,谈中国画的本质特征,国画与西方绘画的关系、与中国古典哲学的关系,中国画的审美境界、中国笔墨文化等等,说明中国画是淡泊,养生,向善的艺术。强调“文”是进入中国画创作和欣赏的门槛,也是沟通画家和社会的桥梁。  相似文献   

4.
包晓钟 《丝绸之路》2011,(14):86-87
中国画是中国哲学思想的印证,中国传统思想中的“和”影响着中国画的形成和发展。本文主要就中国画的审美思想、构图、笔墨、创作意趣等作一简要阐述。  相似文献   

5.
黄燕 《收藏家》2012,(2):79-80
清代中期,"扬州八怪"诸画师相继谢世,画坛日趋沉寂。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上海作为通商口岸,工商业较为发达,一些书画家先后来沪上鬻画为生,并被社会各阶层所接受,海上画派已显端倪。西学东渐,他们把西洋绘画的技法引入中国画,并进行大胆的改革创新,对中国画的笔墨技巧及图式均产生了非常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叶磊 《黑龙江史志》2008,(24):63-63
笔墨在中国画的表现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但是一种造型手段,更重要的是其超越了造型的功用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审美对象,使其负载了鲜明的中国文化内涵。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来阐述笔墨在写意人物画中的重要艺术价值。笔墨是中国画特有的本质特征,是其它画种所不能取代的,具有很高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7.
崔振宽 《丝绸之路》2012,(11):44-46
我喜欢田庄的画,田庄的画既传统,又现代。 田庄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受过严格的现代学院教育,他的造型基础非常扎实,所以他的人物画有形象,不像传统文人画家的人物画,大都讲究笔墨而形象较概念化,田庄吸收了传统文人画的特点,所以他的人物画以线造型,避开了西洋画素描的明暗光影对中国画线型的干扰。他既画出了对象的结构特征,又画出了笔墨趣味。他能正确处理造型和笔墨的矛盾,这一点是非常难得的,很多画中国画的人物画家没有解决这一难题。  相似文献   

8.
朱晶 《神州》2011,(20):159
由于艺术家主观意志和感的参与,中国画除了运用线条的流动转折,墨色的干湿浓淡来表现物象,还追求一种更高的审美境界,即"无笔墨处之妙镜"。无笔墨处,就是一幅画的整个构图中的"虚白",可见虚白在中国画中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朱晶 《神州》2011,(9):159-159
由于艺术家主观意志和感的参与,中国画除了运用线务的流动转折,墨色的干湿浓淡来表现物象,还追求一种更高的审美境界,即“无笔墨处之妙镜”。无笔墨处,就是一幅画的整个构图中的“虚白”。可见虚白在中国画中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崔师瑜 《神州》2014,(15):51-52
中国画讲究笔墨的韵味,在教学中要充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这一要点,中国画的用笔和墨色的变化是中国画民族性的风格,只有中国画的笔墨纸砚才能描绘出其精神。笔墨对画家的要求也很高,通过画家的生活体验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通过对情景交融的创造方法与笔墨的追求达到天道合一的笔墨境界。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龙瑞先生提出的"正本清源,贴近文脉"为题,针对当代中国画的现状,从中国画产生的传统文化背景及其社会功能、审美、笔墨、皴法、结体等理法来论述其必要性,并就中国画教学和创作如何"正本清源,贴近文脉"提出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2.
中国画的笔黑语言,一向讲究“功力”的境界。所谓的“功力”,来自中国画形式语言长期演经营性质事所形成的笔墨状态。在外在上,它通过种种笔墨形态刺激视觉,让人们感受到通过笔力渗透出的练习达、稳健、厚重;在内在中,则通过形式语言程式化的“限制”和“规律”  相似文献   

13.
正伴随着2016新年的钟声,"水墨汤湖——湖北当代中国画扇面邀请展"拉开了汤湖美术馆新年展览的序幕。50位中国画画家,以精心绘制的厚礼——百幅扇面迎接新年的到来,展览在突显扇面画艺术笔墨菁华的同时,表达了艺术家对新的一年美好愿景的祝福。扇面画是历史悠久的传统中国绘画艺术形式,有圆形团扇和折式折扇等多种形式,集艺术鉴赏与生活实用为一体的独特形式深为历代民众所喜爱。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4.
《收藏家》2007,(10):97-102
根深蕴厚情真敬庭尧以自己的方式丰富了中国画的肌理,扩大了笔墨语言表现力。在绘画中,肌理指的是媒材通过工具或其它技巧作用于载体表现形式的独特效果,它是视觉艺术语言中最能发挥物质材料性能的方面。中国古代画家不使用这一术语,但早已注意到纸绢上笔墨肌理之美,笪重光曾指出,以湿笔运墨者,"墨之倾泼势等崩山,墨之沉凝色同碎锦",而用干笔皴擦者,"皴之缜密,明如屋漏而隐若纱笼"。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以来,画家们开始放眼世界取法借鉴,引进西方的肌理意识和制作方法成了不少中国画家求新求变的一种努力。不过,有些人把肌理与笔墨割裂开来,以西式肌理的制作性代替了传统笔墨的书写性,用毛笔以外的工具,水墨以外添加剂,去开发新异的画面肌理,结果是新的肌理出现了,但却脱离了传统的笔墨语言,失去了公认的中国画特色,在是否仍可视为中国画上引起争议。另一些画家则深信传统笔墨的自足性,基本拒绝引进新的媒材,反对一切非书写的制作手段,结果又导致了中国画艺术语言的守成多于突破。  相似文献   

15.
笔墨程式化是中国画艺术的重要原则和艺术经验,它在不同时代面临着或继承、或抛弃、或西化改造的现实纷争,折射着中国画艺术发展的时代困境。本文提出笔墨程式化是中国画艺术的独特遗产,理应审慎对待,既不能因循守旧,也不能全盘否定,要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对其进行重新思考,并在笔墨内涵、时代语境和传统文化修养三方面强化研究,吐故纳新,求新图变,以此来推动中国画艺术的时代发展。  相似文献   

16.
元代在中国古代绘画发展史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尽管历时仅近百年,但它却在继承唐、五代、两宋绘画艺术的基础上取得了更大的进步。其显著特点就是文人绘画的兴起。元代绘画重笔墨情趣,突出作品的文学性,着重体现诗、书、画的进一步结合,是中国画又一次创造性的发展。以竹石为题材的绘画作品和大批专擅表现竹石题材的画家的出现,也是元代文人绘画大发展的重要标志和显著特点。 元代画竹名家甚众。近人郑午昌先生在其所著《中国画学全史》一书中记述云:“元代四君子画,尤以墨竹为最盛。能作此类之画家,其泯灭不可考者不可知,以其可  相似文献   

17.
黄兰 《收藏家》2005,(6):73-76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在中国传统绘画人文积淀最为丰富的江苏大地上,崛起了以傅抱石、钱松喦为首、亚明、宋文治、魏紫熙为中坚的新金陵画派。以他们五人为主体的“江苏国画工作团”在60年代初,创造了跨越六省的二万三千里写生的壮举,既实现了以中国画这一古老画种反映新时代现实生活的命题,又实现了中国画笔墨语言与时俱进的丰富发展,  相似文献   

18.
说到湖北现代的中国画创作,张振铎、王霞宙、汤文选、邵声朗的名字是不能不提的。他们在传统笔墨基础上以线为骨,以墨为肉的表现方法,在中国画坛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画家贺飞白从湖北艺术学院附中毕业直升湖北艺术学院中国画人物专业,这一求学脉络表明了他不仅已亲炙张振铎等导师的现实主义艺术,而且理应负起续薪传火之责。  相似文献   

19.
戴惠庆 《钟山风雨》2012,(1):2-F0002
戴惠庆,笔名子衿,江苏常熟人,1955年生于上海,工山水画。上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临摹历代山水画名家名作,打下扎实的笔墨基础,以后又结合写生及创作实践,从山水画形式、技法、构图诸方面入手,进行大量的探索研究,收获匪浅。早期擅作山水手卷画,作品曾获奖于“深圳·香港1988博雅中国画大赛”。  相似文献   

20.
尹小晨 《神州》2014,(3):217-217
一幅好的中国画,不但应该准确传神的画出对象的特征,而且应该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中国画的学习及创作,以立意为先。中国画的立意法则主要体现在造型,线条,色彩几方面。对于中国画的学习,一要对中国优秀传统作品和今人的名作广泛的临摹,二是对自然界生动丰富的形象有广泛的写生,才能使画新意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