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云帆 《神州》2014,(6):22-22
英国作家狄更斯的代表作《远大前程》讲述了主人公皮普的远大前程梦想由虚无到实现再到幻灭的人生历程。小说以多条线索共同建构起故事中不同人物的自我救赎与自我发现的心路历程。在主人公皮普的自我救赎之路上曾出现过两个重要的男性人物形象,他们在故事情节中都与皮普建立或者形成了类似父子的关系,在皮普人生的不同阶段扮演着这个孤儿的“父亲”的角色,并深刻影响着这个孤儿的自我救赎过程。本文通过对这两个人物形象特征的分析,对“父亲”形象在皮普自我救赎、人格本质的自我发现过程中起到的作用进行了浅显分析。  相似文献   

2.
启蒙精神一直以正面的形象活跃在人类的现代化进程中,但随着人类社会各种生存危机的出现,人类开始对启蒙精神进行反思,法兰克福学派的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本文是从霍克海默和阿多诺的著作《启蒙辩证法——哲学断片》出发,探讨了启蒙精神的自我异化,在启蒙精神中的理性至上与无限追求人的自由中寻找了自我救赎的途径,以期实现启蒙精神的自我救赎。  相似文献   

3.
汪海 《神州》2012,(29):8-8
日本现代作家村上春树的小说《挪威的森林》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小说中描写了日本青年在成长中的孤寂、空虚、困惑、迷乱及矛盾等情感,通过爱情故事展现了生活在工业文明带来的碰撞与冲突下的年轻一代,都市空间愈狭小人与人之间的疏离却愈大,书中主人公在都市生活中迷失了自我,在迷失中寻找生命的救赎,本文从《挪威的森林》人物生存状况出发,反思了在社会发展中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和谐发展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张爱玲笔下的《半生缘》以细腻的手法刻画了曼桢这个女性形象,传达了作者在文化历史纬度之上对女性价值的思考。曼桢在“外在张力场”(其“在而不属”的生存挣扎与世钧“属而不在”的妥协思想的矛盾)以及“内在张力场”(目的和手段的分离)的折腾下,不断地被“他者抛弃”和“自我抛弃”,其自我救赎的热望最终被全面瓦解,成为文化传统价值“圣坛”上的“祭品”。  相似文献   

5.
史铁生一生坎坷,命运多舛。但他正视苦难,践行过程,以个体独特的视角和生存方式来关注死亡,沉思生命,寻找救赎之路。他认识到人应该以乐观的态度对待死亡,人生的意义在于创造过程的美好与精彩。他以自我的生存方式体现着生命的意义,实现着人生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面对社会上存在的种种负面元素,如果我们不闻不问,不思考也不表达,那我们无异于植物人。 电影《我是植物人》通过不可思议的巧合,把我国医药系统的一个"明规则"的潜在邪恶揭露了出来,鞭辟入里地拷问社会体系对金钱欲念的放纵。影片最后,女主角在戏剧漩涡的核心处完成了自我救赎,在一定程度上抚慰了观众的良心。  相似文献   

7.
王功权终于愿意面对活生生的人(而且是媒体人)而非在微博上讲述自己的私奔故事,对于他来说,这或许足一种最终的解脱,也或许足一种自我的救赎。没有人知道,在他愿意开口之前,他会经历怎样的挣扎。  相似文献   

8.
在罪恶感与空虚不断加剧的晚年,亲鸾将唯物自然融入宗学理论,构筑起“自然法尔”的这一哲学体系。然而,自然法尔并非反映了一种客观的自然规律,其以“他力”为核心的理论实质,实际体现了对佛力的至上信念和绝对依赖,充分展现了晚年亲鸾自我救赎的心境及高远的宗教理想。  相似文献   

9.
20世纪上半叶,古老的中国正经历着痛苦的涅檠.西藏——作为中国的一部分——也同样面临千年未有之变局。外国入侵、人心不一、中央政府无暇顾及。这片有着千年历史的雪域高原在外来因素的刺激下,也开始踏上艰难的自我救赎之路。擦绒的军事改革、龙厦的“求幸福者同盟”和邦达饶嘎等成立的“西藏革命党”,无疑是部分有识之士推动西藏近代化做出的宝贵探索。  相似文献   

10.
JUNE     
《世界》2012,(6):185-185
1日-10日,由郭晓冬领衔主演的话剧《钢的琴》将在上海艺海剧院上演。该剧描写了一群男子汉的自我救赎,他们乐观、真诚,有创造力,又不失诙谐幽默。票价为100元-580元。  相似文献   

11.
刘镇伟 《丝绸之路》2013,(4):114-115
雪漠的小说《猎原》以一种平静的姿态叙述了西部农民真实生活的场景。《猎原》在平静的叙述下有着对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的深度思考,真实地记录了西部一代人的生活。本文从《猎原》切入,探讨雪漠平静叙述中对农业发展与生态保护、个人生存与自我启蒙的深度思考。  相似文献   

12.
论文从印度加尔各答华人社区的衰落与生存困境、印度文明传统环境下华人的生存适应与社会融入障碍、中国文化传统影响下印度华人心理文化调适的局限等方面,探讨了华人在印度社会中的心理调适过程及其心理社会均衡的实现情况。华人在印度社会遇到的是种姓制度、宗教认同和单惠型为主的交换模式,与华人的家族及宗族认同、信用借贷型为主的交往模式产生了较大冲突。这种冲突使华人与印度社会形成隔绝,并难以实现社会地位、安全、情感等方面的满足。印度华人根据生存环境调整生存策略,以符合华人基本人际状态的方式,实现心理与社会的内外交互平衡,却又加剧了其封闭性、保守性,使其未能成功利用印度社会的制度和文化谋求自我发展、实现自我革新,因而诉诸外部世界,通过再移民来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和新的发展机会。这是造成印度华人社会持续衰落的内在根源。  相似文献   

13.
在唐传奇中,有一个较为新鲜的文学现象——“妓女仙化”现象,这类作品往往把妓女称作仙女或者妓女死后化为仙女。这一现象的创作实质就是唐代的文人士子们面对自己尴尬的生存境遇而采取的一种诗意救赎方式,文人士子以此来弥补人生缺憾,达到心理平衡。  相似文献   

14.
上回学人聚会,流沙河先生论民间信仰,一语既出,众人叫绝,好像在说自己,又像说这时代。他说,"吾人的世俗宗教,一言以蔽之,就是36(计)加72(变)等于108(将)。自我救赎就是先智谋加权变,最后忍无可忍,就拜关公、宰鸡头,该出手时就出手。青年马克思,对父亲为了生意而改宗加  相似文献   

15.
北京女孩林静:有人说,旅行是一次华丽的冒险;是逃离现实尘嚣的归零;是一种对未来的展望与躁动:是一次心灵的自我救赎。而她的每一次旅行,  相似文献   

16.
论文以美国华人文学作家哈金的《自由生活》为例,探讨新移民知识分子作为少数族裔在美国的生存经验和自我价值实现的过程。作为新移民知识分子在美生存经验的写照,哈金的《自由生活》通过武男的奋斗经历为挣扎于"必要性"和"奢侈性"之间的华人新移民知识分子提供了可资借鉴的道路——按照从"必要性"到"奢侈性"的奋斗路径,通过空间转移、自我放逐等手段实现"必要性"和"奢侈性"的统一,解决物质上的生存压力和精神上的存在危机。新移民知识分子在"必要性"和"奢侈性"之间的生存经验也有普遍性,对那些挣扎在谋求生存与自我实现之间的普通人也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7.
王文娟 《神州》2012,(30):243-243
在当前就业重压下,大学社团以就业、创业为导向,以增强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激发大学生自主就业创业的潜能。参加学生社团活动可以提高实习实训效利,因此,本文着重探讨了大学社团在实训基地活动内容及发挥的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王秀凤  马福亮  郝爱芹 《神州》2012,(19):238-238
长期的作文教学实践中,我们绝大多数教师沿袭的仍然是学生作文教师改的传统方法。教师们尽管付出了大量艰辛的劳动,学生们的作文水平却总是在低谷中徘徊不前,收效甚微。这就说明作文批改由教师一手包办的做法存在着弊端,有改革的必要。那么,如何改革作文的批改方法,才能把教师从劳而无功的作文批改的重压下解放出来,才能多快好省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呢?我认为努力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和习惯,是实现“解放”与“提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人性的弱点导致了人生的悲剧,人们在悲剧之后又开始救赎,然而,一个悲剧的结束其实是另一个悲剧的开始。电影《生死朗读》深刻地阐述了人性弱点与救赎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李奕圻 《世界》2013,(11):24-33
在朱丹的眼里,旅行要么是为了缓解忙碌的工作,要么是在探索过程中完成自我审视和自我对话。如果单纯因为累了想释放,她会去像马尔代夫、巴厘岛这样的地方,看海这种无需经大脑思考的行为让她放松;如果想要感受人文气息,她会去澳门、西藏,体验从未体验过的生活,感受从未感受过的味道,并从中完成自我审视和自我对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