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叶音说是科学的古音学产生之前人们对上古音的一种认识,其中虽然也有一定的合理内容,但非科学的成分是其主要方面.以陈第、顾炎武为代表的对叶音说进行了大张旗鼓的批判,但真正使叶音说彻底失去藏身之所的是清代学者段玉裁.段玉裁的明确的古音史观、科学的合韵说和对上古声调的独到见解,对叶音说的批判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洪小斌 《丝绸之路》2011,(24):77-79
在明末清初的古音学研究中,顾炎武有开创之功。他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离析唐韵以求古韵,分古韵为十部,奠定了后来古韵研究的基础。顾炎武的音韵学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音学五书》中,全书凡38卷,分为《音论》(3卷)、《诗本音》(10卷)、《易音》(3卷)、《唐韵正》(20卷)、《古音表》(2卷)。《唐韵正》是《音学五书》中顾炎武用功最勤、卷帙最大的一部,与五书之《音论》、《诗本音》、《易音》、《古音表》一脉相承,密切关联。在《唐韵正》中,顾炎武对一些韵部的历史演变作了考证,其中不乏精彩之论。本为主要以顾炎武古韵阳部庚韵字为例,探讨了顾炎武古韵研究的方法、成果与得失。  相似文献   

3.
《说文解字》形声字中正篆与重文声符呈异部变换,是造字者按照不同的读音分别造字所成。根据古音系统归字的需要,在字音规范的过程中,取其中一个字的读音为正音,确定归部,另外一字必然改变原来的读音并随正音归部,那个变读字就会出现古音归部与谐声不合的情况。这种不合造字实际的"失谐"现象不是"音近"谐声。  相似文献   

4.
庚信是中古重要的韵作家。一生留下三百余首诗,成为研究当时语音的重要资料。本作以术铎出版社1983年出版之《先秦汉魏晋南朝诗》中所载庚信325首诗作为据,系统地考察了庚信诗中的用韵情况。以之与《广韵》相对照,考其韵部分合之异同,指出其与《广韵》所异,颇有助于我们去了解庚信所处时代的语言真面貌。  相似文献   

5.
《说文解字》形声字中正篆与重文声符呈异部变换,是造字者按照不同的读音分别造字所成。根据古音系统归字的需要,在字音规范的过程中,取其中一个字的读音为正音,确定归部,另外一字必然改变原来的读音并随正音归部,那个变读字就会出现古音归部与谐声不合的情况。这种不合造字实际的"失谐"现象不是"音近"谐声。  相似文献   

6.
从韵书发展、传承的源流关系来看,《增修互注礼部韵略》和《古今韵会举要》两部韵书是《洪武正韵》和《韵学集成》两部韵书在编排体例和韵字归类等方面传承和参酌的主要韵书,是它们要传承的"旧韵"。虽然《洪武正韵》和《韵学集成》都分别对宋元时期的两部韵书进行了传承,体现了传承"旧韵"上的同源性,但二者在传承"旧韵"的体例上又有较大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存古和定正的不同和释字体例的不同等方面,深入探讨二书在体例上传承"旧韵"上的区别,对进一步弄清二书在声韵调等音系因素上的区别,进而研究其音系的关系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7.
于安澜先生的《汉魏六朝韵谱》分“两汉谱”、“魏晋宋谱”、“齐梁陈隋谱”。三谱即三个时期。“两汉犹近先秦,魏晋宋即入新时期,至齐梁以下与切韵大同矣。”(钱玄同,1936年与于安澜书)因此,该书是研究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语音发展的重要参考献,但它也存在材料失收、字失校、误认韵脚、韵段划分失当等问题。本仅对《汉魏六朝韵谱》中的沈约韵谱进行补校。  相似文献   

8.
徐锴并不像钱大昕等人说的那样,完全不懂古音。关于古音,徐锴有如下看法:古音质,古者反音为疏;旁纽,所谓古字音与今小异;古今音异;叶韵。现在看来,这些观点在徐锴当时还是较为“先进”的,实属难能可贵。另外,徐锴对形声字与其声符之间语音关系的探索对段玉裁的“凡同声者必同部”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9.
莫友芝<韵学源流>是一部颇有影响的音韵学史专著,世传诸家刊印本均出自赵幼渔校钞本,于手稿本皆未见用,所存讹误缺漏不少.本文以前人未见之莫友芝<韵学源流>手稿为底本,重校世传莫书各种印本讹误衍脱231条.兹举其要者6例以窥一斑.  相似文献   

10.
宋吴械<韵补>是一部著名的古音学著作,书中征引先秦至北宋赋多达728条.其中有些赋句不见于宋以前的其他典籍,有重要的辑佚学价值;也有些赋句与通行本文字有异,为赋的校勘与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书中引赋偶有阙误,利用时需要加以甄别考辨.  相似文献   

11.
《文献》2021,(4)
台北傅斯年图书馆藏有乾隆年间《九经补韵》稿本一部。其内容分《诗补韵》《群经补韵》两篇,以古韵廿一部列《诗经》、群经、《楚辞》韵段韵字,页眉处有王寿同、王恩炳签记数则,经考察可判断为王念孙《古韵谱》的原稿。《九经补韵》完整保存了《古韵谱》的内容及体例,可用以复原其本来面貌。另外,卷首还附有"古韵廿一部"所分《广韵》韵目,首次展现了王氏古韵分部详情,具有较高学术价值。《九经补韵》是研究王念孙古音学及清代学术史极为重要的文献资料。  相似文献   

12.
本讨论了唐何超《晋书音义》的音切和释义。其音切反映了中唐语音的实际.可与《切韵》、《一切经音义》作比较;又反映了一些语音发展规律。其释义以揭示中古新生词、新生义为主,保留的《说》、《字林》材料很有价值。  相似文献   

13.
敦煌发现的道骞《楚辞音》残卷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它在《离骚》经方面的文献价值有三:一是异文,其中既有未见于其它版本的异文,也有虽见于他本,而《楚辞音》可对其有所佐证的异文。二是破除通假,还原本字,这一类以"某字宜作某"的形式出现。三是辨析异文,定夺是非。《楚辞音》在王逸注方面的文献价值主要表现在提供了一种早期文本形态,并对《文选》各版本王逸注起到无可替代的佐证作用,同时也使王逸注在流传过程中的历史面貌有了更为清晰的展现。  相似文献   

14.
《说文解字》引《诗》四百一十六条,与今本毛诗或同或异.前人对比虽有所研究,然或宗毛、或宗许,难免有失公允.钱大昕说:“今世所行九经乃汉魏晋儒一家之学.许慎生于东汉全盛之时,诸儒讲授,师承各别,悉能贯通.经师之本互有异同,其文异而义可通者兼存之,以俟后人之决择.”《说文解字》引《诗》与今传毛诗异,非许慎以己意为之,实乃有所本.汉代传《诗》者,有齐诗、韩诗、鲁诗、毛诗.今齐、韩、鲁三家诗均逸,唯毛诗得传.然许慎著《说文解字》之时亦得见三家诗,故于三家诗、毛诗兼收并蓄,由此而保存了后世所不易见之资料.利用这些资料探究《说文》引《诗》与今本毛诗异之所在,对《诗经》研究不无帮助.今考《说文》引《诗》与今本毛诗所异为文字假借、古今字、联绵字所致.今择例释之.  相似文献   

15.
清华简《金滕》与传世本在内容上大致相合,但所存在的一些异文颇可注意。本文就简本“秉璧音硅”之“音”及相关文字做了深入探讨,指出其应释读作“戴”,义同于“加”,今本“植”乃是其同音借字;并对上博简以及清华简((系年》中的有关字例做了进一步讨论。  相似文献   

16.
田炜 《考古与文物》2012,(2):103-105
西周金文和战国晋系古玺中有一个从从世的字,旧有"朑"、"■"、"■"、"■"、"■"、"■"和"百世"合文等多种释法,莫衷一是。本文通过字形的比较分析,支持释"■"的观点,并进而指出"■"、"世"二字的古音相近,"■"实际上是一个两声字,是"世"字的异体。本文还通过对"■"字及与其形近诸字的形体辨析,指出战国齐系古玺中一个被释为"眅"的字应该改释为"■"。  相似文献   

17.
正承接上文,笔者现在再来分析"诗坛新韵编撰乱象"的第二部分:关于《十三辙》"五支齐"韵部的分合。该韵部包含四个韵母"-i、er、ü、i"。对应于前文"佩文韵府:中国古典诗韵的终结者——三谈平水韵兼论诗坛乱象"中表2的第六、第七、第八、第九等4个横行。这是一个很特殊、也是分歧最大的一个韵部。为什么《十三辙》中"支(-i)儿(er)齐(i)鱼(ü)"会归为一个韵部?韵母"-i"与[i]到底有没有区别?笔者认为,在这里有必要先交代一下《十三辙》的来  相似文献   

18.
高天霞 《丝绸之路》2009,(12):78-81
《广韵》反映的是隋唐时代的语音面貌,其206韵与反映上古语音面貌的30韵部相比,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本文主要讨论了《广韵》屋韵字在上古的韵部归属,认为《广韵》屋韵的一等字在上古属屋、药两部;《广韵》屋韵的三等字在上古属觉、幽、职三部。  相似文献   

19.
清代学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体"为人体十二大块骨部的总名,既不合乎许慎的本义,也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体"字相舛.文章从文字学、词汇学、语法学以及中医学等角度,全面审慎地考察了"体"字的释义元语言"总"、"十二"、"属",论证了补遗"脉"的合理性,探讨了"体"字的异体词,揭示了"体"字的科学而富有中国特色的丰富意蕴.  相似文献   

20.
一个世纪以来,中外学者们利用敦煌汉藏对音材料研究唐五代西北方音,成绩卓著.目前已经刊布研究的汉藏对音材料,由罗常培《唐五代西北方音》时的5种增至20多种.在研究唐五代西北方音的全浊声母是否送气、喻三喻四是否有别、精见二系是否合流、鱼虞二韵是否混淆、阳声与入声韵尾是否脱落、浊上变去等声韵调问题上,汉藏对音材料都不失为重要的参考资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