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序言中指出:"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的景象。"这句话并不是指工业发达国家为工业落后国家树立了未来现代化的样板与前景,而是指前者向后者预示了未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造成的不可避免的"现代的灾难"。从现代化研究的视角看,"未来的景象"并不是指"现代化的样板与前景",而是指"现代的灾难"。  相似文献   

2.
自“五四”以来,每当论者就中西文化特征作比较时,常见列出若干个对照项目,展示其异质或异趣特性。诸如:前者主静,后者主动;前者强调和谐统一,后者强调竞争与分离;前者重义,后者重利;前者重农抑商,后者重工重商,前者重人治,后者重法治;前者尚专制,后者尚民主;前者以家族为本位,后者以个人为本位……等。直观地看,这类比较似乎颇有道理,但如认真校诸于史实,就难以令人信服。如说中国传统文化“主静”,虽也可以举出一些依据,但人们也可从《易经》和《论语》等等典籍和众多史书中列举出一大批实例来证明中国传统文化恰恰是主动而非主静的;而且,不少西方  相似文献   

3.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可以从理论上认识,也可以从历史上认识。从历史上认识,最重要的是弄清改革开放前后两个时期的历史及其相互关系。党的十七大报告关于改革开放事业与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系的论述,为我们正确认识这一问题提供了重要指导思想。只要根据这一指导思想考察改革开放前后两个29年的历史,就会清楚地看到,前者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后者是开创并全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前者是后者的基础,没有前者的成就和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做基础,就没有后者的飞速发展;后者是前者的继承、扬弃和完善,没有后者的改革开放,前者也难以为继。前后两个29年虽然有很大区别,但都内在地统一于科学社会主义原则之下。  相似文献   

4.
罗海明  甄峰 《人文地理》2005,20(4):9-14
本文运用中国大都市区界定指标体系,根据2002年数据对长江三角洲大都市区进行了重新划分。从划分的结果看,后者与前者相比发生较大变化。而中国大都市区界定指标体系对这种变化表现出了一定的不适应性,因此本文试图通过中美大都市区界定指标体系的比较研究为中国大都市区界定指标体系的修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从中国古代的历史经验看国家有效调控经济所必需的政治保证周明生一个国家的经济生活与政治生活总是密切地联系着的。中国古代每当国家对经济生活实行比较有效的管理和调控之际,一般也就是政治较为清明和安定之时,并且后者总是作为前者的氛围环境、前提条件、政治保证而...  相似文献   

6.
从文化哲学看洋务运动时期的“新学”与“旧学”之争余秉颐洋务运动时期思想界议论的中心。是“新学”与“旧学”。前者指从西方传来的学术、文化。义称“西学”;后者指中国固有的学术、文化。又称“中学”。这一时期介入“新学”与“旧学”之争的。不仅有洋务派与顽固派...  相似文献   

7.
刘德斌 《史学集刊》2003,(2):108-109
农村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研究领域备受关注的重大问题,其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国内外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最近,侯建新所著《农民、市场与社会变迁——冀中11村透视并与英国乡村比较》(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2002年10月版,以下引文除标注出处外均见该书页码),为深入理解中国农村现代化问题开辟了一个崭新的视野,并为解决当代中国农村发展问题提供了许多有益启示。该书透露着作者多年来对历史、现实和理论深入探索中所凝结的浓郁的忧思与睿智,是近年来难得一见的高质量学术著作。 一、该书以20世纪上半叶冀中农村为研究对象,并与工业革命前的英国乡村展开比较研究,着重探求中国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经济社会史诸多方面的关系及其发展轨迹。这是一个崭新的视角。 从时间向度上看,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与工业革命前的英国相差三百年以上,把二者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研究,难免会引起一些学者的狐疑,甚至出乎一些人的意料之外。但是,从时代性上看,二者确实又具有某种共时性。“从传统农业转向现代农业,从农业国转向工业国,即从现代化宏观发展的历史阶  相似文献   

8.
部落联盟模式、酋邦模式与对外战争问题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在近些年中国国家与文明起源问题的讨论中,谢维扬教授的国家起源理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它的基本框架是,在人类社会早期国家的产生道路上,有部落联盟和酋邦两种模式。通过前者产生出来的国家,政治特征具有民主的性质,如雅典和罗马。通过后者产生出来的国家,政治制度则是专制性质的,如中国、阿兹特克、印加和祖鲁。这是由于,部落联盟制度从本质上看,是一种民主的、平等的、无个人性质权力点的制度,  相似文献   

9.
卞敏 《东南文化》2007,(4):60-64
从世界现代化进程看,城市现代化作为现代化的一个载体,本质上是一种历史文化现象。从这一视角考察城市现代化问题,文化生态是城市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内涵。南京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其文化生态主要包括六朝文化、明文化和民国文化三个方面。在城市现代化的进程中,应当充分发挥文化生态的功能,展示出人文关怀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0.
论文从中国式现代化的视角来审视侨乡建设的成就及未来侨乡建设面临的新使命,从国家重大战略发展的角度思考了侨乡建设。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侨乡建设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侨乡的形成、发展与形态转变,是现代化在中国乡村实践的一种类型。中国的侨乡建设具有显著的阶段性表征,是中国乡村现代化的缩影。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实现共同富裕是包括侨乡在内的中国乡村建设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1.
西方社会学家们将社会一分为二成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前者是落后的、封闭的、静止的;而后者是先进的、开放的、流动的。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区别是显见而且多层次的,本文着重从社会交往的视角展现二者的不同。传统社会的社会交往是封闭式、依赖性、单一化的;而现代社会的社会交往则是开放式、自主性、多样化的。同时,社会交往与社会进步之间存在着辨证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李志明 《神州》2011,(8S):15-15
一、从乳品业潜规则看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2008年,中国爆发了两场大地震,一是汶川地震,二是由三聚氰氨引爆的乳品业“潜规则”引起了全行业的信任危机。如果说前者是天灾难以避免的话,后者完全是不该发生的人祸。由此也反映出我国存在的普遍道德缺失有多严重:我们天天都在冒着生命危险吃着各种东西:鸭蛋里有苏丹红、大闸蟹里有避孕药……简直防不胜防。  相似文献   

13.
预备立宪失败的原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预备立宪与立宪运动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前者由清政府领导,后者由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立宪派领导;前者依赖各级政权自上而下地贯彻推行,后者系人民自下而上地要求请愿;前者确立的是君主大权政治,民主非常有限的政治,后者追求的是议会政治,真正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对前者有支持拥护的时候,而更多的是监督、批判和抨  相似文献   

14.
潘志平 《史学集刊》2004,2(4):60-68
泛突厥主义是近代以来的民族主义政治思潮 ,也是极端的民族主义运动 ,与土耳其有着不解之缘。在长期的的历史演进过程中 ,泛突厥主义与泛伊斯兰主义、宗教极端主义及“东突”势力交织在一起。目前 ,泛突厥主义不仅已沦为极右翼反动思潮 ,而且对许多国家的安全、稳定和生存构成威胁 ,而且毫无任何积极意义可言。如果从其政治和文化两个层面上看 ,前者时起时伏 ,但一次次失败 ;后者经常在“突厥学”的学术包装下 ,不绝于缕。从后者来看 ,泛突厥主义仍将对 2 1世纪的国际政治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70年以来,中国历史时期疆域与政区变迁研究的标志性成果有两项:一是《中国历史地图集》,二是《中国行政区划通史》。二者在研究缘起、研究旨趣、运作方式及研究成果的表现形式上都有所不同。总体上,前者体现了政区地理的"通代研究",后者则在前者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为"断代政区地理研究";前者代表了中国传统沿革地理向近现代历史地理学的转型,而后者似显示出历史疆域政区研究向历史学的回归。此外,70年来的疆域政区研究在旧史料的整理和新出史料的解析和运用、新的研究视野和GIS科技手段的使用、历史政治地理学理论的建设等方面,均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相似文献   

16.
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主要由文物古迹组成,这些文物古迹兼有世界遗产和以《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保护对象为代表的本国遗产的双重价值。两个价值体系本质相同,均是关注保护遗产的历史、艺术、科学、文化和社会价值。但长期以来,由于世界遗产价值表述方式与我国不同,所关注的角度也不尽相同,前者是从全球视角看待遗产要素,更加关注中国遗产对世界文明和社会进步的贡献,而后者则采取国内视角,更加关注遗产对中国历史、艺术、科学、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贡献。这给作为世界遗产构成要素的文物古迹的保护和管理实践带来困惑。对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和不同之处的分析,对世界文化遗产及其构成要素的保护和管理实践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周克林 《华夏考古》2012,(3):107-119
本文从神像观、祭祀观和财富观诸方面讨论了摇钱树与早期道教教义之间的关系问题,认为前者并不符合后者的教义主张,应该不是后者的遗物,而应是民间宗教的产物。  相似文献   

18.
遗产认同:概念、内涵与研究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遗产产生、发展及其遗产本质属性特征的视角提出了遗产认同的概念,并从“遗产身份”和“遗产认同”两个角度解释了遗产认同的内涵,即前者强调遗产的客观属性,后者强调主体对遗产的认知。在此基础上,根据遗产与认同的四种交叉关系,作者提出了遗产认同相应的研究路径,即从时间视角的遗产化过程分析每个阶段的遗产认同;以尺度的视角从表征层面的空间身份和文化身份特征理解遗产认同;从非表征层面的遗产实践分析相关者如何通过具体行动表征和重构自己的身份认同。遗产认同概念的提出与研究不仅可能丰富新文化地理学的景观研究理论,也为遗产旅游地治理提供理论借鉴,未来还需对遗产认同与遗产保护利用关系做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9.
赤峰东山嘴遗址属于夏家店下层早期。该遗址简报有目前这一文化唯一的遗址平面图。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两类灰坑:一种是距房址很近的规整的深坑;另一种是距房址较远的不规则浅坑。前者主要出土陶器与农具;后者多出与手工业相关的器物,其中骨针多为完好的。简报认为前者是窖穴,后者是垃圾坑。我们认为前者应为窖穴,但后者应是从事家庭手工业的场所,这里地穴式房址采光极差也可以印证这个推论。通过对另外十几个夏家店下层文化的遗址房屋出土物的分析也发现有农具集中和非农具集中的两类房屋。这种现象还有待更多的资料来证实和解释。  相似文献   

20.
历史学与社会学是两门不同的学科,一般说末,前者侧重于“历时性”(diachrony),后者侧重矛“共时性”(synchrony),前者主要是“叙述”(narrative),后者主要是“分析”(analysis),前者强调“作用”(agency),后者强调“结构”(structure)。而把这些互相对立的倾向“打通”“整合”,则是“社会史”学者面临的挑战和任务。美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