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古籍在长期传抄、刻印中往往产生错误,如讹文、脱文、衍文、倒文、脱简、错简等等大量存在.历代学者,尤其清代学者如卢文弨、王念孙等人,在纠正古书的错误上做了大量的艰巨的工作,这就是校勘之学.做校勘工作需要的知识很多,如文字学、训诂学、逻辑学、语法学等,而音韵学也是其中重要的一项.因为古籍中有的是韵文,如《诗经》《楚辞》等,即使在散文中也往往用韵,如《易经》《尚书》《三礼》《三传》《老子》《庄子》《墨子》《荀子》《论语》等等.如果在韵脚处有校勘问题,往往可以根据押韵的情况,推断出原来的面貌.  相似文献   

2.
胡培翚《仪礼正义》继承了以往《仪礼》学校勘的优秀成果.该书选用《仪礼》唐石经、清黄丕烈重刻宋严州单注本(严本)作为校勘底本,并用多种《仪礼》善本作参本,本着"宁详无略,用郑氏家法"、"详载各本经注异同"之校勘原则,综合使用多种校勘方法,为《仪礼》经、注文字的勘正作出了较大贡献.该书校勘特色鲜明,在校勘中能广采众本,并断...  相似文献   

3.
该文对王念孙《读书杂志.逸周书》在校勘上论证不足、理据有误或校勘有误处进行评议,加以补正。  相似文献   

4.
隋代墓志文献中俗字泛滥、典制史实隐晦不明,加大了墓志梳理和阅读的障碍。文章在认真对照、研读拓片和相关释文的基础上,利用文字学、词汇学、校勘学等方面的知识,对隋代墓志释文校勘中的不足和疏漏之处提出商榷意见,以期对语言文字研究、出土文献整理及辞书编纂等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张森材 《陕西史志》2006,7(2):38-44
清俞樾《古书疑义举例》凡7卷,其中近30条用来分析古籍句读失误的原因。近人杨树达《古书句读释例》分4类15种,共收例句168个,专门研究古籍句读和标点的讹误问题。近人孙德谦《古书读法略例》,今人张舜徽《中国古代史籍校读法》、王迈《古标点例析》、徐仁甫《广古书疑义举例》、段喜春《古书标点释例》、汪耀楠《注释学纲要》、宋子然《中国古书校读法》等,也都在古籍标点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工作。根据各家的研究,产生古籍标点错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因不明词义而误、因不明语法而误、因不明章法而误、因不明礼法而误、因不明史实而误、因不明情理而误、因失于校勘而误,等等。他们虽然讲的是古籍的标点,但旧地方志是古籍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同样也适用于旧方志的标点。  相似文献   

6.
惠栋荀学思想刍议--以《荀子微言》为中心的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惠栋是乾嘉汉学吴派宗主,经学熟洽,著述等身.《荀子微言》是他的一部重要荀学著作,也是汉学家专治《荀子》的肇始之作.惠栋节选《荀子》篇章,作案语阐述微言.他以《易》理解《荀》义,以"绘事后素"释"礼后",由"尊儒"论重"师法",由辨"危、微、精、一"以驳程朱,均透露出松崖的学术旨趣,体现了《荀子微言》真正"微言"之所在.在《松崖笔记》、《九矅斋笔记》、《易微言》、《九经古义》等著作中,惠栋多处论及《荀子》,反映其"尊荀"思想.在清代中叶的荀学复兴运动中,惠栋占有重要一席.  相似文献   

7.
荀子伦理-政治思想的-贯之道是"分"的思想."分"的要义是如其分而治理.普遍的"区分"或"分"的方法论,是荀子思想中非常具有启发性的重要方面.分治的理念体现了荀子对伦理-政治融合关系的思考,其关键在于由人而政,关注人的自我完善,强调伦理道德在政治中的作用.荀子学说彰显了正名与尚学等儒家传统的主旨和政治意义.  相似文献   

8.
作为清代考据学吴派创始人的惠栋在校勘经书方法上独具一格.以《尚书古义》为例,惠栋汇集了不同版本,以对校为基础,从各类文献材料中广征博引,重视金石碑刻的利用与传世文献的比勘,以此可见其校勘方法之娴熟、考证功底之深厚.在惠氏汉学思想的影响下, 《尚书古义》校勘又有崇古尊汉,强调师法,缀次古义,鲜下己见等鲜明特色.以惠栋为首...  相似文献   

9.
王念孙是清代考据学派代表人物之一,他著作丰富,精通校勘、训诂,善用多种方法进行校勘,他的校勘理论和校勘思想对于丰富校勘学理论,完善校勘学的有很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清人王琦的《李太白全集》在校勘方面取得了较大成就,王氏校勘方法可归纳为对校法、本校法、他校法、理校法和综合校勘法五种,其校勘虽不无可议之处,但大多持之有故.言之成理。  相似文献   

11.
明清白话萆作多俗字俗语。有白话作整理过程中,由于不明俗字俗语,常常出现失校、误校、擅改的情况。本择取近年出版的明清白话作中有关校勘问题的二七例进行讨论,利用近代汉语俗字俗语知识辨其正误,明其所以。这样做,一是想还古书以本来面目,二是想借此说明俗字俗语研究对于校读明清通俗学作品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2.
严可均在长年的辑佚工作中专心研索,形成了一整套辑佚的方法,并具有以下一些特点:一、精校勘以辑佚1.校勘的范围《全文》这部巨著的取材是相当广泛的,正如《总叙》中所云:“广搜三分书与夫收藏家秘笈金石文字,远而九译,旁及释道鬼神,起上古迄隋,鸿裁巨制,片语单辞,罔弗综录.”对于这些来源不同、性质各异的材料,严氏逐一进行校勘,力求准确无误.现仅就释藏论之.  相似文献   

13.
北宋中后期官府校勘述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对北宋仁宗后纷繁的朝廷校勘状况进行了爬梳 ,首次勾勒出 30次校勘的概况 ,并对史籍中不少相舛的记载进行考证 ,解开了若干疑团。又从两千年校勘学史的角度对北宋全貌进行考察 ,首次提出校勘记独立成书是在北宋 ,并揭示出北宋校勘与“小学”互相促进的状况。第一次从学术风气与校勘的关系、军政大事与校勘的联系之角度考察北宋校勘 ,揭示出它们是如何对其产生影响 ,以及影响的程度。望本文对文献学理论体系的完善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4.
作为著名文献学家的欧阳修 ,曾长期任职馆阁 ,对校勘者提出了见多识广、吃苦耐劳、博采精择、久任专一的条件和要求 ,见解精辟 ;校勘中信守“慎改”原则 ,采取阙疑、存异作法 ,为后世树立楷模 ;探索“文物校勘法” ,集录金石铭刻对传世古籍进行校勘 ,成果显著 ;校勘遍及四部 ,质量精审。欧阳修在校勘学史上应当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5.
郑文焯是晚清著名词人,又是一位校勘名家,柳永的<乐章集>是他着力批校的一部重要词集.<乐章集>的批校体现了他从旧本、齐声律、擅评论的校勘特点.他对柳永词的批校对我们认识他的词学思想有着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算经十书》的校勘,是自清乾嘉以来中国数学史界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这次由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郭书春、刘钝研究员校点的《算经十书》,是在总结和吸取前人经验和教训,并对各校勘本深入研究,加以甄别基础上的新校勘。此校勘本的出版,标志着《算经十书》校勘的工作达到了一个新的更高阶段。  相似文献   

17.
卢文、顾广圻在长期的校勘实践中,注意到版本好坏对校勘的影响,认识到校勘时随意改动原文对古籍带来的严重危害,对妄改原文深恶痛绝。他们校勘不仅校字词的讹倒衍脱,而且指正所记史实的明显错误,特别是顾广圻还主动考辨所载内容的正误。顾广圻指出的“不校校之”的校勘原则,已成为校勘者至今仍恪守的重要原则。  相似文献   

18.
徐干,字伟长,汉末北海人,建安七子之一.所著《中论》二卷,虽经前人校勘,尚有许多值得商榷的地方.今以明嘉靖四十四年杜思刻本(即《四部丛刊》本)为底本,重新校勘.略举校记十则.  相似文献   

19.
《老子》大约成书于春秋末至战国初年,距今已有两千多年了,各代均有翻刻,其版本不下几十种,文字差异较大.历代学者作了大量校勘工作,部分舛讹之处得到了纠正.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两种写本的《老子》帛书,今称之为甲本、乙本.甲本抄写年代可能至晚在汉高祖时期,即公元前二○六至一九五年间;乙本的抄写年代可能在汉文帝时期,即公元前一七九至一六九年间.帛书甲、乙本,是目前所能见到的《老子》最古本,以帛书本为据,观诸校勘家语,不难发现,他们的论断相当多数不符《老子》原文.即便是各家公认校勘精当,推之为校勘典范的论断,今与帛书相校,亦证其非.例如王念孙校勘《老子》三十一章“夫佳兵者”句,通行本皆作“夫佳兵者”,“佳兵者”于义不通,各家强为之解、王念孙谓“佳”乃“隹”字之讹,通“唯”,作  相似文献   

20.
自清末至今,《韩非子》一书了出现了多种校注本,均是以影宋乾道本为底本,用其他版本对其进行校勘,纠正了不少讹误,但也存在着误校的现象。误校的原因有二;一是不知字词古义,二是不明通假。本文对部分误校的字词提出了商榷,做了较为详细的考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