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房四宝”即笔、墨、纸、砚。此语在宋代即已通行;北宋苏易简著有《文房四谱》一书,南宋尤袤《遂初堂书目》作《文房四宝谱》。笔居文房四宝之首,没有毛笔,就没有中国的书法和国画这两件瑰宝。  相似文献   

2.
早在秦代,制笔就采用劲健之毛作柱,软毛为被,二者刚柔相济,便于书写。而连云港市网疃汉墓出土的单管短套毛笔,其制作工艺及笔之性能已步入成熟期。从短笔套、笔杆、笔头分析,汉代毛笔不仅具有“四德”而且具备“五善”。  相似文献   

3.
我国秦汉以前玺印,黄宾虹曾盛赞有加,称其“丰神流动,端重渊雅,位置合宜,不失笔法”,其“用刀之法后人难到”,“分朱布白,未可端倪,是称绝技”。古人制印,何以至此?清代印学大家、收藏家陈簠斋(介祺)先生曾说:古人文字,其浑厚者杵书,其清刚者刀书。“杵书”、“刀书”具体是指什么?窃以为,这是理解古玺印艺术魅力之所以经久弥珍的关键。本文由此设问,追想古人制印规模,缘其情由,试作探究,并提出个人拙见,供艺界同好议论。与此同时,也由此可见国人文字及书写工具之变迁:从最原始的硬笔(杵笔、刀笔),至软笔(毛笔),又至硬笔(铅笔、钢笔)这一发展过程。毛笔的使用如今虽已式微,但由它催生出的中国书法(包括绘画),却成为一门殊绝有伦、可与世推移的独立艺术,这是我们中华民族对人类艺术的一大贡献,毛笔功莫大焉。  相似文献   

4.
湖笔,是毛笔中的佼佼者,其制作工艺精湛,品质优良,与微墨、端砚、宣纸一起被称为“文房四宝”的珍品,是中国毛笔发展到最高水平的产物。  相似文献   

5.
太仓,从“田畴半辟,居民尚不满百”的沿海村落,发展成为“万家之邑”,号称“六国码头”,这不仅是太仓内陆河网密布,而且兼具对外港口的优势,在历史上曾是我国与海外通商的重要港口,明代著名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均从太仓扬帆起锚。今天,从历史的足迹中一步步走来,太仓的内外航运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太仓人也秉承了郑和的科学精神、开拓精神、创新精神和务实精神,在江尾海头书写着辉煌的发展篇章。  相似文献   

6.
随着书法艺术的迅速发展,唐代毛笔生产技术日益提高。当时,制笔材料有用“丰狐之毫”、“鼠毛”、“鼠须”、“羊毛”、“羊须”、“麝毛、狸毛”、“鹿毛、马毛”、“胎发”、“兔毫”、“鸡毛”等,其中“兔毫”最佳。宣州宣城县的紫毫笔就是用兔毫制成的,它深为当时  相似文献   

7.
《旅游》1997,(4)
笔篆江河光日月风走龙蛇卷狂沙——记燕莎微雕象牙毛笔将军试剑,文人试笔。古往今来,帝王将相,才子佳人,舞文弄墨者,皆为有一支好笔而舒怀畅想,而那些传世之作,更是“墨尽笔意尤还在,用断愁肠锁长锋。”在燕莎友谊商城五层书画部的展柜中,有一支总长约六十二厘米...  相似文献   

8.
考古工作者在武威磨咀子汉代墓葬的发掘中,发现了毛笔。此笔通长21.9厘米,笔杆竹制,杆上隶书阴刻“白马作”三字。笔尾削尖,便于插放;笔头有锋,外披短毛,便于蓄墨;包笔头处用丝线缠扎并涂上漆,以加固笔头。汉代的毛笔过去发现过,但是像这样制作精良、具有相...  相似文献   

9.
“笔有锋芒铗有声”① 潘节文,字奕敬.号离恨,永春县达埔镇新琼村人.是福建民国初年反袁世凯斗争中名载史册的英烈。潘节文生于1891年.祖父潘重、父潘吉德均为永春州庠生.在家乡私塾执教。潘节文幼时随父上私塾,“读书过目成诵,龆龀即已能文”。十三岁应州学童子试。永春是著名的白鹤拳之乡.潘节文从小也兼习武术,体魄强健。科举废除后.潘节文曾考取永春州中学堂(现永春第一中学前身).因家贫无力交费而未人校。  相似文献   

10.
双凤“维新遗址”考古显示,太仓文化的源头已经前伸至4500年前。当今郑和航海文化在太仓,已被视为太仓文化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作为与郑和航海关系密切的妈祖文化在太仓,至今尚未被认识到同样是太仓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浏河天妃宫为核心代表的太仓妈祖文化,应该而且无疑是太仓市文化建设中当之无愧的“重头戏”。如何认识并演好这部大戏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相似文献   

11.
蒋炳昌 《收藏家》2006,(11):29-35
在社会上有这样一句话:“墨陈如宝,笔陈如草”,讲此话有其一定的道理。在文房四宝中,毛笔是最不容易保存,笔以实用为主,随时生产,随时消费。使用过程中,笔毫极易磨损,使用期限不长,即使是一支未使用的新笔,而毫毛因涂有胶质又容易被虫吞食蛀掉,如放置地点不妥极会霉变受损,失去实用价值。可是,社会上收藏毛笔者并不少见,这些收藏者以笔者观察或可分为两个层面。首先是以用笔为主的书画工作者,这一个群体把笔作为使用工具,重在一个“用”字,首重的是制笔工对笔毛、笔头结扎工艺是否精良,使用能否得心应手,自身流派特色是否能得以充分体现。世…  相似文献   

12.
吴方言称蟋蟀为“赚绩”。《太仓州志》:“蟋蟀日赚绩”。苏州以前作为一个消费城市,喜欢玩耍赚绩的人很多。捉赚绩、斗赚绩、买卖赚绩,形成了姑苏一种特有的时令地方风俗。可惜,有关史料对此记载很少,应该补上一笔。  相似文献   

13.
<正>毛笔算是中国独有的品类,传统的毛笔不但是古人必备的文房用具,而且在表达中华书法、绘画的特殊韵味上具有与众不同的魅力。中国的书法和绘画,都是与毛笔的使用分不开的。毛笔是我国古代特有的写、画主要工具。从考古发现的资料看,早在新石器时代,从有些陶器绘制的纹饰中,可以看出使用毛笔特有的笔锋。自有文字以来,毛笔更成为不可缺少的书写工具。孔子作《春秋》载:"笔则笔,削则削。"《国语·晋语》记士茁与赵襄子的对话,有"臣以秉笔事君"之语。这都表明毛笔已成为当时的书写工具。商代盛行甲、骨占卜,其占卜记录往往是先用朱和墨  相似文献   

14.
笔继发现大元帅手令拟稿簿之后,又在馆藏“2188”档案中发现“总理批”一本(抄件),该批系用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专用稿纸,毛笔手抄而成。抄写字迹不佳,显得稚嫩并少学,有明显错别字。该抄写本封面有“人稿”,“(十五)批函”等字样?纸张有部分已被虫蛀,但绝大多数字仍可辨识。  相似文献   

15.
施远 《收藏家》2008,(1):29-34
笔筒一词,最早见于三国时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之“螟蛉有子”篇,按其文意,知为竹木之属。成书于明代的《致虚杂俎》云:“(王)献之有斑竹笔筒名裘钟”,不知渊源何自,聊备一说。从目前考古所得来看,秦汉时期的笔筒均为细竹管制成,其长过笔,纳笔其中,以便于保存和携带毛笔,可称为管形笔筒或笔套。  相似文献   

16.
沈鹏 《收藏家》2006,(8):53-54
笔、墨、纸、砚通称“文房四宝”。传统的文人拥有精良的“四宝”是人生乐事。 时下,毛笔书写逐渐在日常生活中隐退.社会上对“文房四宝”的观念也起了变化。练习书法的人以墨汁代墨,当然前者比后者简便。我到过一些书画家的工作室.有墨汁.却没有墨。取消了墨锭,中国书画特有的“墨分五色”的审美趣味肯定会降低。“执笔如壮士,磨墨如病夫”的感髓,还有“非人磨墨,墨磨人”的体悟等等,都大为减退。  相似文献   

17.
太仓是郑和七下西洋的重点活动地区。为隆重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太仓市从2003年起,就充分利用和发挥太仓是郑和下西洋起锚地的独特优势,按照中央提出的“热爱祖国、睦邻友好、科学航海”的郑和纪念活动指导思想,以“太仓走向世界”为主题,连续三年举办了以中国太仓郑和航海节为重点的一系列郑和纪念活动,  相似文献   

18.
湖笔名笔工追踪。始建于战国,“自东晋为善地”的古老的湖州,在其悠久深厚的历史化中,湖笔一支独秀,制笔能工巧匠代代辈出。如明代徐献忠《吴兴掌故集》所称:“湖俗出笔工,遍海内制笔皆湖人也,其地名善琏村。  相似文献   

19.
太仓地处长江人海口岸,位于我国东部海岸的中心地带,它曾于元明二代两度崛起,成为我国古代重要的海运和对外通商港口。据文献和碑志记载:太仓刘家港在元代由于海运被称为“六国码头”、“天下第一码头”。在郑和下西洋时代,太仓刘家港由于“七下西洋”出海始发港的特殊区位条件,其经济发展、港口建设和造船、航海等方面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付蔷 《文物天地》2023,(5):50-53
毛笔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书写工具。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制作技艺的提高,毛笔已从最初单纯的书写工具逐渐演变为集实用和收藏为一体的艺术品。故宫博物院藏乾隆御制花卉诗紫毫笔就体现了当时毛笔制作的超高水平。通过对毛笔上所留信息的分析,加上对相关史料的挖掘,不仅能看到这件藏品的艺术价值,更能透物见人,还原历史一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