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在塑造华夏正统过程中,北魏太庙制度的构建在胡汉问题、南北正朔之争、皇权等因素主导下,呈现出较为复杂的历史层面。北魏前期先祖祭祀以东庙为主,至孝文帝改革先祖祭祀制度,太庙祭祀的地位始得以凸显,彰显出北魏先祖祭祀由胡汉杂糅走向以华夏制度为主导的历史转变。北魏太庙制度的构建经历了孝文帝之前"天子七庙"的形成以及孝文帝以后太庙制度的确立两个阶段。中古时期宗庙制度的构建在经学理论上主要以郑、王礼说为依托,两晋南朝宗庙制度采用王肃学说,而道武帝所立太庙,分置始祖、太祖,具有缘饰经典及郑玄学说的明显迹象。此后在学说的择从上,北魏太庙制度的构建呈现出由兼采郑玄、王肃学说到全遵郑玄学说的趋势,并在孝明帝时期最终确立相对完备的宗庙制度。北魏以承继西晋自居,而在太庙制度的构建上,并未依从两晋南朝之制,显现出与东晋南朝争正统的态势。  相似文献   

2.
唐宋时期太庙庙数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先秦以来,在宗庙祭祀方面,“天子七庙”是人们普遍接受的观念。但是,就七庙的构成,却是众说纷纭,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郑玄和王肃的解释,两者有很大的不同。郑玄模式和王肃模式的天子七庙引发了激烈的争论,并在很大程度上主导了中古时代太庙制度的变迁。唐宋时期太庙礼制的运作逐渐超越了郑玄和王肃之争,传统的七庙制遭到了破坏。结合这一时期郊祀礼仪的争论焦点从郊丘之争转向天地分合之争,国家祭祀的两大支柱都摆脱了郑王礼学之争的支配性影响,这象征着国家礼制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相似文献   

3.
建安二十一年(216)春,曹操在曹氏宗庙举行祭祀曹氏祖先的祭礼,而不是在皇家宗庙祭祀刘氏祖先。两晋皆以庙号为"高祖"的司马懿,而不是以庙号为太祖的司马昭为具有"始祖"含义的皇家宗庙"太祖"。西晋、东晋政权的更嬗,未导致宗庙"太祖"改易。两晋南朝皇家宗庙"太祖"虚位现象的出现,并非因历代无法确定宗庙"太祖",主要是在宗庙"太祖"确定标准问题上究竟应重"孝"还是重"功",这一冲突难以兼顾所致。  相似文献   

4.
周人的宗庙制度营建,发轫于先周晚期,彼时古公亶父率民营岐周庙室,终结于战国时期,大体皆遵循"一主一庙"之"都宫制"。同时期的姬姓诸侯国宗庙仿效周王室,故基本类同。周王室继承商王室的五庙成组及宗庙不毁制度,即以太祖庙室居中于南,依次往北布局二昭庙室于西,二穆庙室于东,然后以一大圈都宫墙垣将此五庙围护在一起,成为一个大的宗庙建筑群组合。西周金文中的"京宫"与"康宫"即此类大的宗庙建筑群组合。第六代去世的先王之子则另起一大的宗庙建筑群组合,并以其父庙为此大组合的"太祖"。如京宫内五位"满员"后,周昭王另起"康宫"。每位周王先祖均独立拥有一组宗庙建筑组合,即最南面有较为开敞的"庙",可呼为前殿;居中是"大室"所在的中殿,为较为常规礼仪活动的举行地;最北面或曰最后面是后殿,可呼为"后寝"。  相似文献   

5.
王晖 《史学月刊》2022,(12):5-17
从西周春秋时期的古文献、金文资料以及考古发掘的天子诸侯宗庙遗址来看,西周春秋时天子诸侯代代更替的近亲三庙是父考庙、祖父庙、曾祖父庙。周天子实行七庙制,是在近亲三庙制之上加上周文武王“周庙”以及高祖上帝、后稷庙。西周春秋时期鲁国经周王朝特许,实行七庙制,是在近亲三庙制加上太庙周公庙、世祖伯禽庙以及郊祭上帝、后稷等四庙。云塘、齐镇西周建筑遗址应是西周后期修建起来的西周两座王室宗庙群,齐镇宗庙群是西周王室近亲曾祖父、祖父、父考三座宗庙,云塘宗庙群可能是王室重臣一座近亲三庙,这为周代近亲三庙制提供了考古学证据。  相似文献   

6.
明代庙制建立于洪武时期,以后屡有变革。而藩王继统是引起庙制变革的主要因素,如永乐、嘉靖二朝,尤以嘉靖朝的庙制变革为巨。永乐篡权夺位的政治斗争,反映在庙制变革上首先是永乐皇帝排除建文一系,重构宗庙象征的帝系传承,明代宗庙帝系残缺由此开始;其次,永乐迁都也造成“一国二庙”的双庙制出现。嘉靖时期庙制变革以“大礼议”为起点,持续了二十多年。嘉靖庙制变革包括两个阶段:世庙与太庙并存;兴献帝“称宗入庙”。与此相联系,宗庙形制经历了“都宫之制”和“同堂异室”的轮回。  相似文献   

7.
周代建立的天子庙数制度及亲尽迁祧制度一直被后世奉为圭臬。清朝皇太极建太庙时将追封四祖直接供奉进了祧庙。清入关以后,太祖庙以降的皇帝宗庙是否亲尽迁祧,一直存在争议。一方面是尊奉不祧的惯例:清前期皇帝因功勋卓著,宗庙均百世不祧,以致形成了历史惯性,后期皇帝虽惨淡经营,但同样获得了宗庙百世不祧的尊崇。另一方面又是试图建立迁祧制度的传统:康熙帝赞同宗庙迁祧,乾隆帝定原庙迁祧制度,道光帝首次提出宗庙迁祧,咸丰帝限定郊坛配位,光绪朝议制度化的宗庙迁祧措施。但直到清朝国祚终结,始终未能建立皇帝宗庙迁祧制度。  相似文献   

8.
胡进驻 《华夏考古》2020,(1):65-73,122
周人在战国以前没有毁庙制度,坚持践行宗庙都宫制。天子七庙制度可能是战国以降才逐渐确立的。两周姬姓诸侯多以所出之周王为庙尊太祖。  相似文献   

9.
从我国佛教的发展中可以看出在金代时,佛教在上京地区得以广泛的传播,虽然金代在我国佛教发展史上并不具有十分重要性,但其佛教与南宋相比具有自身的堵多特点,所以文章通过对金初佛教的传入和发展,对金代上京地区佛教的传播和发展进行了具体的阐述。  相似文献   

10.
<正> 金初的都城在上京,故址在黑龙江省阿城市南郊,俗称“白城”。金上京始建于金太宗天会(1123~1137)初年,主持上京城修建的是辽朝故吏卢彦伦。金熙宗即位以后,卢彦伦又于天眷元年(1138)、皇统六年(1146)两次扩建金上京城。海陵迁都  相似文献   

11.
试论明朝太庙的功臣配享及其变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朝继承前代以功臣配享太庙的礼制,洪武、洪熙时配享之典基本定型。以洪武开国、永乐靖难的武臣配享,形成了与前代文、武兼配太庙的不同传统,终明不变。嘉靖时,明世宗对太庙功臣配享进行了较大的变革,先黜祀了姚广孝,再添祀了刘基和郭英,但这也是在祖制约束下的变动,反映了明代的政治变迁和权力斗争对国家宗庙祭礼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郑州小双桥商代遗址属于"白家庄"期的遗存,1999年冬至2000年夏,发现了宗庙基址和与宗庙基址相关的大量人骨埋葬.与安阳殷墟的发现相比较,这些人骨是仲丁、外壬(甲骨文中作"卜壬")时期举行庙祭时的杀牲.祭祀时杀死人牲的方式有砍头、肢解、击杀等,极为残酷.被用做人牲的人有俘虏也有奴隶,与安阳殷墟时期相似."人祭"是盛行于商代晚期即安阳殷墟时期的一种制度,小双桥的发现,把商代这一制度实施的时间,向前推了一百多年.  相似文献   

13.
金初,为巩固扩大新生政权、继续推进对外战争等,作为统治民族的女真人在南下中原前的不足二十年时间里,于东北地区进行了规模大小不等的人口迁徙,呈现出了以上京为中心向周边地区辐射和周边地区互迁等特点,形成了发散互动的空间分布状态.女真人在东北地区的迁徙是金初国家治理的必要举措,在控制管理占领区,实现灭辽逐宋、巩固边疆等方面,...  相似文献   

14.
明代皇家祭祖宫殿外有太庙,内有奉先殿。二者功能同为祭祖,但各有侧重,太庙祭祖重在四时祭享,奉先殿则是皇帝与皇室成员的晨昏瞻谒之所。明代实行两京制度,在南、北两京皇宫内各建有一座奉先殿,南京奉先殿初创于洪武二年,永乐迁都北京之后,复建奉先殿于北京紫禁城,两京奉先殿并存。明清更替之际,两座奉先殿先后毁于战乱,其建筑形制遂不可考。祭祖活动既关乎人情,也关乎国家制度,奉先殿作为重要的皇家祭祖场所,梳理其历史沿革,追溯其形制布局的演变脉络,既可以考察明清宫廷祭祖制度,亦有助于了解紫禁城宫殿布局的变迁和规律。  相似文献   

15.
<正>黑龙江省内一些地名都深深地熔铸了远自唐代近至现代的历史印记。它们或以曾经辉煌过的国名作为自己的地名,或以曾经建立的驿站为名,或源自异域称谓,或与当时火红年代相关。宁安县渤海镇,渤海镇为唐代渤海国都城上京龙泉府所在地。公元755年(唐天宝十四年),渤海国三世王大钦茂迁都于此地,称上京龙泉府,又称忽汗城。肇州县,金初,金太祖阿骨打于出河店(今肇源县茂兴镇南的"昂喇勒"古城)以"兵胜辽,肇基王绩于此,遂建为州",因名"肇州"。设治时,以"该处有  相似文献   

16.
唐长安官、私庙制及庙堂的地理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品官员立庙奉祖历朝历代均有成规 ,唐代仍然如此。这种立庙制度大致可分官立与私立两种。官立庙堂为皇室宗庙 ,如赠皇帝、太子、皇后庙 ;私立者为品官自立。由于长安乃国之首都 ,是皇族及高品官员集中之地 ,故也是官私庙堂集中之地。其制度主要来源于宗庙制度。地理分布上 ,官立庙堂分布规律反映出统治阶级等级、亲疏关系的差别。百官家庙的地理分布上则表现出 :唐前期多分布在近城里坊 ,唐后期多集中街西及城南四坊较荒僻之地。由于长安人口的膨胀 ,唐代官员多于城北近城地段营宅 ,城南偏僻之处立庙 ,导致官员宅、庙分离制度上的变迁 ,有异于汉晋。  相似文献   

17.
张敏  木一  雷发林  赵燕平 《旅游》2005,(3):8-11
北京的坛庙太多,最出名就是天坛,另外,城东有日坛,城西有月坛,城北有地坛.城中有社稷坛和太庙,都是昔日皇帝祭祀之所。这些都是向游人开放的,而同样是皇家的坛庙,为什么都开放着,惟独先农坛始终封闭着呢?它有什么特别的?说开放了,却不是以先农坛自身的名义,而是以古代建筑博物馆的名义。这座与明代的北京城同时建起来的先农坛究竟是怎么回事?得去看看。  相似文献   

18.
南宋自建炎元年(1127年)康王赵构于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至德祐二年(1276年)元军侵入临安(今浙江杭州),凡一百五十余年。南宋太庙始建于绍兴四年(1134年),它是南宋封建皇帝的宗庙,是  相似文献   

19.
王莹  刘伟 《世界》2007,(2):54-56
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世界第一批入选《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名单,韩国的皇家宗庙祭祖仪式及神殿歌舞入选。——题记如果您在新鲜树叶的清香弥漫于空气的5月去韩国,有一场盛典不可错过,那就是韩国超越了500多年时间和空间的精神文化遗产,也是现今世界范围内都罕见的综合性礼仪文化——韩国皇家宗庙祭祖仪式。  相似文献   

20.
据考古发现,周代宗庙整体坐北向南,院落内建筑呈“品”字形分布,其中主体建筑多为前朝后寝的“凹”字形,院落南墙正中有门塾,东、西墙或留侧门。西汉至新莽时期,宗庙整体平面为四向“回”字形,院落围墙四面各辟一门,中心建筑为四堂八个共一太室,其四面各开三门,有强烈的四时、五行色彩。从宗庙乐舞、月游衣冠礼制看,西汉诸帝庙形制基本相同,且袭自秦代。秦二世元年的宗庙改革是周至汉代宗庙形制转变的节点,礼县四角坪遗址反映了秦代祠庙类礼制建筑的结构布局。秦始皇所建极庙本为明堂,二世元年将其性质改为始皇庙,其形制又被汉庙继承,遂使秦代西汉宗庙具有一种“明堂式”风格。极庙的设计当以《吕氏春秋·十二纪》为蓝本,后者吸收、整合了战国时列国的月令明堂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