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兀良哈三卫指泰守卫、朵颜卫、福余卫,是明代设置的带有羁縻性质的军事机构。卫设指挥使、指挥同知、指挥佥事等,皇帝赐给敕书印记,以管辖本地的蒙古族部落和协助朝廷的军事行动。由于三卫叛服无常,迁  相似文献   

2.
兀良哈三卫朝贡制度被明朝视为防范北部蒙古部的首道藩篱,自明成祖永乐二年建立后,各种制度、规则逐步完善健全,由中央礼部、兵部和地方辽东都司、永平府共同管理,各种制度、规则逐步建立健全,明朝为守住这道藩篱,花费即便大量钱财也在所不惜。然而兀良哈三卫朝贡制度在运行过程中不断受到北方蒙古部干扰,往往是朝贡与掠边交替进行,甚至是两者同时并行。明世宗后期,蒙古诸部吞并了兀良哈蒙古后,兀良哈人的"朝贡"活动,成为蒙古部变相索取明朝财物的渠道。  相似文献   

3.
清代科尔沁的垦荒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正> 本文所说的科尔沁,系指内蒙古自治区的赤峰市(旧称昭乌达盟)和哲里木盟一带而言。由于地处内蒙古的东部,因而过去又有东蒙古之称。 元代这里是外戚宏吉刺氏的封地,明代是兀良哈三卫的牧  相似文献   

4.
史书多言明永乐帝废弃大宁,悉以其地赏给兀良哈.陈鹤《明纪》:“(永乐元年)壬子复以北平行都司为大宁都司,徙之保定,……悉以其地畀兀良哈。”《明史·成祖纪》:“(永乐元年)改北平行都司为大宁都司,徙保定,始以大宁地畀兀良哈。”中央广播电大《中国通史讲稿》中册231页:“兀梁哈属于蒙古族,……靖难之役中,明成祖曾得到三卫蒙古兵的协助,事后,割大宁以赏其功.”这段话大概就是根据以上二书的记载而来的,一些图籍,也多同意以上说法。史实并非如此,有加以辨析的必要。永乐帝为明代英主,在位时(1403—1424)不断加强北边防卫,对逃往北方,继续与明廷对抗的  相似文献   

5.
正一、当战争成为儿戏元朝灭亡之后,蒙古人只得退回旧居,并就此分裂为鞑靼、瓦剌和兀良哈三个部分。其中,瓦剌居于西部,实力最为强大。到了正统年间,他们已经控制了鞑靼和兀良哈,基本统一蒙古三部。正统四年(1439年),贪婪狠毒的也先继承汗位。瓦剌在他的带领下,开始与明廷叫板。他们不时南下,掳掠边民,抢劫财物。  相似文献   

6.
《李朝实录》中的兀良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朝鲜李朝实录》把当时女真人区分为斡朵里、兀良哈、女真、兀狄哈等部种,其中兀狄哈又区分为骨看兀狄哈、具州兀狄哈、速平江兀狄哈、火刺温兀狄哈等等。《李朝实录》其中,对朝朵里、女真和诸种兀狄哈的由来和分布,说的比较明白,但对兀良哈,则记载的不大明确。日本学者安部健夫认为,兀良哈是从满语的uJan也就是蒙语的uriyan,即“边界、边沿、田边”而来的“边人、藩胡”的意思;三田村泰助认为,兀良哈属奥罗奇族,而“奥罗奇”的原义有多种,兀良哈可解释为从具有“座席、场所、领域”之义的“奥罗”而来的“土着者”,也就是说,兀良哈就是“土着民”。我们说,《李朝实录》所说的“藩  相似文献   

7.
《委兀儿译语·地名》中嘉峪关以西的地名都分布在明代所设哈密、沙州、赤斤三卫地面,《委兀儿译语》中的委兀儿指哈密卫畏兀儿。这份地名录反映了三卫以哈密卫忠顺王为首,受明朝委任,维护明朝与西域地面交通往来的历史事实。地名录反映的交通路线与陈诚《西域行程记》所载相同,都是取道今甘肃肃北县马鬃山区北上。地名的汉译虽有明显的伊斯兰文化色彩,但尚处于伊斯兰教本土化的早期阶段。《委兀儿译语》可能是与《西域行程记》同一时期的文献。  相似文献   

8.
今天的辽宁省地域,在中国历史上的元代,属于辽阳行省和大宁路;因此,蒙古族人曾在此活动过,当是历史事实。明王朝时,先是蒙古民族的朵颜、泰宁、福余等兀良哈三卫蒙古人,后是蒙古民族的喀喇沁部、土默特部(含蒙郭勒津部)、科尔沁部(其中一部分)等蒙古人,都更在今天辽宁省内的西部和西北部游牧;换一句话说,在今辽河流域、大凌河流场游牧。后来则是驻牧。自清王朝建立起,喀喇沁部、土默特部(含蒙郭勒津部);科尔沁益(其中一部分)等蒙古人已经在今辽宁省内的西部和西北部定居下来。他们的后裔便是今天辽宁省内蒙古族的绝大多…  相似文献   

9.
喀左蒙古族的来源及喀喇沁左翼旗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居住于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境内的蒙古族人的来源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明初从北方南下的兀良哈部的蒙古人,一部分是明末从鄂尔多斯东迁过来的喀喇沁部的蒙古人。他们主要通过联姻的形式融合到一起,沿用喀喇沁之名,后金天聪三年,喀喇沁部归附后金。天聪九年后金将喀喇沁分为左翼和右翼旗,色棱为喀喇沁左翼旗第一任札萨克。从此这里的蒙古人结束了狩猎、游牧和战争、抢掠的生活,开始在喀左地区定居农耕至今。  相似文献   

10.
清初五大臣之一费英东家族所出自的苏完部的来源及早期活动历史目前还比较模糊。本文比对和考订了苏完瓜尔佳氏七代先世中主要人物在传世谱书和《朝鲜实录》两个史料系统中的人名及活动轨迹,经辨析可知,苏完部前身应为图们江流域的毛怜兀良哈,而非海西女真。明代毛怜卫在中朝疆界两侧反复迁徙,被朝鲜多次进攻后逐渐西迁,在建州女真中仍以半独立状态存在,其分支温河卫是明末苏完部之前身。经朝鲜中宗时代对歧州卫、温河卫的打击,苏完瓜尔佳氏先世最终迁至富尔江流域与建州三卫融合,演变为明末建州女真诸部之一的苏完部。而温河卫其余部分也大体融入建州女真。  相似文献   

11.
乌梁海和历史上的“乌梁三海”虽有相近的内涵,然而却是两个不尽相同的概念。前者是我国一个古老部族的名称,后者则是清廷用行政手段划分的三个藩部名称,不能混为一谈。 作为部族的乌梁海,早在明代曾被叫作“兀良哈”或“兀良海”……意为“饲养驯鹿的人”。他们世业采捕,散居山林,向有“林木百姓”的别称,是阿尔泰较早的居民之一。该部子民自称“其先祖为元宗室”,并依附西蒙古额鲁特部,然而他们与蒙古却系两个完全不  相似文献   

12.
王煜 《巴蜀史志》2009,(4):41-43
古代西北地区氐羌系族群的南迁,对川西高原山地乃至云贵高原的民族分布和文化都造成了深远影响。对比相关的文献.氐羌系族群明确地大规模南迁的时间在西汉以后、汉晋之间。西汉以来川滇西部石棺葬文化的消失正是这次南下的结果,石棺葬民族的族属并非氐羌.虽然它与西北地区的古代文化有一定的源流关系.但族属和族源应该是两个问题。  相似文献   

13.
元代史料多次记录纳怜驿道之枢纽站点黄兀儿月良,但是关于其位置却语焉不详,学者大多以为在甘肃行省境以西,本文利用清代《朔漠方略》和其他相关史料证明,黄兀儿月良在今天阿拉善左旗北部的洪格日鄂楞。基于此,作者拟测纳怜驿从黄兀儿月良至亦集乃的驿道经由阿拉善左旗和右旗北部的狭长凹槽地带,这也是拉铁摩尔1926年的旅行路线。  相似文献   

14.
契丹人南下原因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0世纪初是中国历史上的契丹人突破古长城的藩篱大举南进的时期。在某些西方学者看来,包括契丹人在内,历史上北方少数民族的南下是当时气候恶化的结果。其实,这种认识是不全面的。对此,有必要作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和研究。本文拟就契丹人南下的原因作些粗浅的探讨,谬误处敬祈教正。众所周知,气候是人类生存环境优劣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气候的恶化,往往会直接造成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在北方则会使草原向低纬地带退缩,使北方少数民族原赖以生存的草原畜牧业经济受到摧残和破坏。他们在这种情况下希望向低纬地带寻求新的牧场和生栖地,也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但根据竺可祯对中国近5000年来气候变迁的研究,契丹人大举南下的时  相似文献   

15.
元朝帝王巡幸上都的原因东湖出于政治、军事、经济诸方面的考虑,历代帝王除首都之外,还要营建一些暗都。元朝同样也实行陪都制度。蒙古初起时的政治中心是在漠北的和林(今蒙古哈尔和林),中统元年(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后,为了南下经略,将都城迁到了深水北...  相似文献   

16.
在建州女真中,有个被称为“杨里人”的群体,他们散居于今朝鲜会宁及控城一带,与当地的斡朵里、兀良哈人杂居,关系密切。对于这部分人的由来去向及其身份地位,学者们曾有所研究,提出过一些不同的见解①,其中有的看法并不符合史实,故有必要重新作~番考究。“杨里人”是朝鲜李朝的称呼,始见于《李朝实录》世宗二十七年九月已亥条载:“咸吉道都节制使报:吾都里(即斡朵里)指挥斜老秋也、豆磨等推刷杨里人,奉敕出来。其敕日:皇帝敕谕斡木河居住建州左卫指挥额黑里男、锁儿哥帖木等,近闻往年杨木答兀带去辽东土民十家,见在尔等处…  相似文献   

17.
蒙元时期的畏兀儿人为蒙古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领域做出了贡献,早已引起国际学术界的关注,一个多世纪以来,研究不辍。相对而言,海外学者的研究比国内起步要早,加上国外学者精通多种语言,而且拥有国内难得的资料,推出了数量丰富而学术价值甚高的研究成果,内容涉及畏兀儿家族及其变迁、宗教活动、文化素养、畏兀儿与蒙古关系等多个领域。对这些学术成果进行简略评介,有利于促进国内这一领域研究的进展。  相似文献   

18.
黑龙江省自古以来是一个多民族生活的地方,西部以大小兴安岭、嫩江流域为中心的地区是阿尔泰语系东胡(蒙古)语族各兄弟民族(东胡、鲜卑、乌洛侯、乌古、敌烈、蒙古、阻卜、兀良哈、达斡尔等)生活的地方;东部地区以三江平原为中心,是阿尔泰语系通古斯-满语族生活繁衍的地方(肃慎、挹娄、勿古、靺鞨、渤海、女真、满族、赫哲、恰喀拉、乌第改等);  相似文献   

19.
先商文化研究是商文化研究的深化。上甲微假师于河伯以伐有易和先商文化南下是先商历史上两件具有转折意义的大事。上甲微假师于河伯以伐有易在历史上确有其事,但河伯绝非商远祖冥或为商先公。先商文化南下是因为气候原因,但客观上为商人自身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契机,并为商族最后夺取夏王朝政权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若阝)(以下代以字母r)国是先秦时期一个历史悠久、具有一定影响的古国,也是春秋初叶楚国始兴之时,最先与之发生往来的诸候国之一,在春秋时期秦、楚、晋列强的争霸中,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后来南迁,故地作为楚之要邑大县,在春秋后期以及战国阶段楚国的政治、军事活动中,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对r国历史地理的深入研究,是探讨楚国历史发展及其地理变化的一个重要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