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唐·柳公权书墨迹,世已失传。明、清以来,屡见著录中被鉴藏家们称誉备至、至今仍有人信以为真的所谓柳书,有《兰亭诗》长卷、《蒙诏帖》短幅两种(并藏故宫博物院),实均非是。《兰亭诗》卷无名款,应是讹传;《蒙诏帖》有款,则为临仿伪本。两帖的书法也并不一样,前者与柳书根本毫不相干,后者因有来历(出于临仿),所以倒还保存一些柳书梗概。本文对这两帖分别详加考辨,以明真相。  相似文献   

2.
清代后期的岭南书坛,碑学逐渐兴起,大有推波助澜之势,帖派书法日渐式微,帖派代表书法家有:罗天池、陈澧、陈良玉、孟鸿光、居廉、汪琼、陈璞等人,陈璞也是很有代表性的一位。陈璞与陈澧、陈良玉同为学海堂学长,他们的书法以“古典雅正”为尚,书风相互影响,同时影响到学海堂的一批学子,形成了岭南帖学的流派。从而,影响了近代的岭南书坛。  相似文献   

3.
刘军 《收藏家》2023,(2):69-79
“康熙书坛四家”之一的陈奕禧好临古,上追晋唐,喜临《来禽馆帖》,由此帖学晋人法。陈奕禧尊唐法宋,在书法创作中多抄录唐诗和南宋诗文,并直接取法“宋四家”,尤其是米芾。陈奕禧自作诗文书法创作往往出精品。此外,他视野开阔,观念超前,还开启了清人学习北碑的序幕。南京博物院收藏陈奕禧书作十余件,多为行草书,皆为代表作;赏析、解读这些书法作品,亦可了解陈奕禧的书法取法、书法特征、创作题材和书学观念。  相似文献   

4.
成洪燕 《收藏家》2004,(12):16-20
清代中期,随着湮没于荒野千年的碑版的出土,书坛兴起碑学之风,出现了一批碑派书家,他们将秦篆、汉隶、北碑的书写技法和意韵融入书法创作中,形成一种异于宋元以来帖学传统的“碑派书法”。岭南书坛的走势与全国基本一致,在阮元首倡碑学后,政治维新派人士康有为写成集碑学理论之大成的书学著作《广艺舟双楫》,倡碑抑帖,发出了振耳欲聩的变革书坛的呼声,岭南书家风从,出现碑学中兴局面,但是一部分书家仍旧坚守传统帖学阵地,创作出绚丽多姿的法书作品,正如  相似文献   

5.
远宦帖     
王羲之  何怀德 《文史天地》2005,(6):i004-i004
作为开一代书风的“书圣”王羲之,其书法面目是多种多样的。《兰亭序》以妍美为主,骨力寓于姿媚之中,自然中又蕴涵匠心《姨母帖》以古朴为主,笔势道劲,略带隶意《丧乱帖》、《得示帖》以潇洒为主,欹侧取势,用笔灵活……《远宦帖》与王羲之的其他书迹相较,既具有其书法超逸俊爽、妍美流畅的审美共性,又以其顿折峻利,以方破圆的笔法与利落、劲健、  相似文献   

6.
明代书法是继宋、元帖学书法的又一发展阶段。明代的书法,仿古之风很盛。明代历朝皇帝和外藩诸王,大都爱好书法,以书法自娱,导致全国帖学大盛。以沈度、沈粲为代表的、规整一律的“台阁体”书法,由于受到封建统治者的赏识和推崇,沈度竟被明成祖朱棣夸称为“我朝的王羲之”,一时竞相行效,学书者甚多,逐渐形成俗的风气,使书法日益失去了艺术情趣和个人风格。“台阁体”的泛滥,  相似文献   

7.
黄自元是清末著名书法家,以楷书名重一时,有“字圣”之誉。其书学继承传统,帖学风范流美纯正,兼及很强的实用功能。他编写刊刻的书论、字帖,开当地书写刻印字帖之先河,对中国书法的基础教育和普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因时代书风转变而受到金石碑派批评与攻击,甚至被贬为“馆阁体”,至今仍缺乏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8.
笔帖式是清代品级不高但很重要的职官,是继承和转化后金时期“巴克什”群体职能后的产物,且只能由旗人(主要是满族人)担任。康熙时期,出于政治、军事需要,始有派出之笔帖式。有清一代,笔帖式设置遍及中央和地方各个部门,并设有专门考试用于铨选。笔帖式升迁较之他途为快,乃旗人重要的进身之阶,是清代“首崇满洲”的具体体现。从其职掌考察,笔帖式具有沟通满汉关系、联系中央和地方的两大作用,与清王朝同兴衰共荣辱,在清代职官系统中极为独特,颇值得一书。  相似文献   

9.
金煜 《收藏家》2003,(11):28-30
明代书法承续元人之风,崇尚“二王”与“赵体”,大体上有早、中、晚期之分。其中地域书风似更为突出。明初之“三宋”(宋克、宋璲、宋广)各有千秋:宋克与倪瓒、杨维桢相友善,书有“二王”意,章草尤佳,为“三宋”之首;宋璲兼善诸体,笔法沉雄而挺健;宋广则善草书,笔势连绵,书宗张旭、怀素。“二沈”兄弟(沈度、沈粲)之书风靡朝野,更由于明成祖朱棣将沈度誉为“我朝王羲之”,使“台阁体”逐渐成势,书风严整而婉丽,虽大有可观之处,而于丰富流派,个性竞起之势则不逮中期。而后吴门书派声势浩大,这是由于沈周,李应祯等承宋克(苏州人)余风,传至祝允明、文征明而蓬勃发展起来,其书法骨干亦是画坛精英,这种书画合流与  相似文献   

10.
历史上,素有“道南第一人”之称的杨时并不以书法知名于世,传世的书法作品数量亦甚为罕见。南宋淳熙十五年(1188年),朱熹的《书杨龟山帖后》一文,可能是现存最早的提到杨时书帖的跋文。描述的是对杨时与陈瑾有关《易经》不同见解的探讨。其文曰:  相似文献   

11.
明末徽州人张潮著有《幽梦影》一韦,书中文字,每则短不及十字,长不过数句,却包罗万象,富含哲思;且除了张潮的“主帖”外,每则文末均有他人的“跟帖”,少则一语,多则数言。一并算来,“跟帖”之人竟达百余,即兴评说,随意周旋,妙趣横生,而不失风雅,颇有当下微博之风。如:  相似文献   

12.
《冠军帖》(即《知汝愁帖》)在各种书法论著中多被列为东汉草书家张芝所书。包括较有影响的《中国书法大辞典》(香港书谱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与《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大地出版社)亦将此帖列于张芝名下。《鉴赏大辞典》虽稍有异词云:“我们自信,(冠军帖)不管是否为张芝书.抑或如人所言是张旭书,它的‘冠军’地位是至今无人可以企及的。”但无非是借题发挥,旨在确立张芝的“冠军”地位。然而作者尚未能定论,便就帖中“冠军”二字而要确定其“地位”.是颇为简单草率了。张芝被誉为“草圣”在王羲之之前,其草书成就被王羲…  相似文献   

13.
《语石》一书碑版石刻的研究始于叶昌炽对石刻书法的关注,在对古今书学史融会贯通之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南北朝以“书仙”“书圣”为典范的石刻碑版“如筚路蓝缕,进于文明”、隋碑融汇南北书风与唐代书学迁流之辉煌、宋元石刻碑版书学之“榛芜”的石刻学视阈书学史观。叶昌炽书学史观的形成以“汉魏古法”作为评价石刻书法的标准,论石刻之书并没有局限于碑版一系,比起阮元、康有为等对碑版书学的研究在晚清更具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14.
正在尚武之风盛行的清代宫廷,帝王的文化艺术生活还是相当丰富的。清朝帝王深受汉族文化的影响,非常重视对于汉文化的学习,勤于攻读传统典籍,或热衷诗书文章的琢磨与创作,对于堪称汉文化精髓的书法艺术,更是尤为喜爱,因此,清代多位帝王都有着相当深厚的书法造诣。尤其是康熙、乾隆两位皇帝对于董其昌、赵孟頫等历代书  相似文献   

15.
《六月十一日帖》是元代著名文人黄溍传世墨迹中的唯一单帖。但因同黄氏其他题跋文稿书法不类,致使专家怀疑此帖非黄溍书。本文从文字内容和书法风格两方面论证此帖为黄溍书,上款德懋即赵孟(兆页)代笔人章德懋,元人中只有黄溍与之交厚。比较黄氏其他题跋可知,这些所谓黄氏手笔,竟各不相同。不足以之否定此帖。而徐一夔《始丰稿》中黄氏弟子王祎所说黄氏有代笔的记载则揭示了黄氏题跋文稿各不相同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明清之际,官私刻帖成风,《快雪堂法书》帖,虽卷数不多,却是当时诸多汇帖中颇为重要的一部,由于后来拓本较少,流传不是很广,所以一些人并不太了解此帖,以致有在报刊介绍者竟称之曰“北海北岸有王羲之书法碑”!解放前只影印过一种,还是缩印的“内府拓”本,已是很普通之物。近日又有印本,更是新拓本。至于帖中所摹各帖的真伪优劣及流传情况,虽前辈名家多有论述,则  相似文献   

17.
王元军 《收藏家》2004,(2):17-22
米芾曾称王羲之两件作品为“天下第一法书”,一是《兰亭序》,另一件是《王略帖》(又名《桓温破羌帖》)。米芾尤其推重《王略帖》,说:“吾阅书一世,老矣,信天下第一帖也。”并认为王羲之草书除《王略帖》之外,其他都是伪帖。可见老米对《王略帖》崇重的程度。  相似文献   

18.
《收藏家》2017,(4)
<正>仿古瓷,即"后朝模仿前朝的名瓷品种而烧造出来的瓷器~(1)",或"后朝仿前朝青铜器、陶器、瓷器、漆器而烧制的瓷器~(2)"。由此可知,仿古瓷概念包括仿前朝或仿工艺两个方面,二者相互关联,不可分割。其中,仿前朝体现的是仿古瓷的基本特征,而仿工艺则是仿古瓷的特定追求。仿古瓷之溯源器物的仿古之风始于宋代,当时的文人热衷于通过古器物来考证古代的典章制度,好古之风应运而生。就古陶瓷而言,两宋时期仿古之风萌芽,如当时  相似文献   

19.
李艳霞 《收藏家》2005,(5):15-18
董其昌(1555-1637年),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上海松江人。是中国书画史上一位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书画家和书画理论家,其书风影响了明末清初近两个世纪的主流书法,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与邢侗有“南邢北董”之称,与邢侗、张瑞图、米万钟合称“晚明四大家”,一生中创作的书画作品不可胜数,但不免有赝品或代笔之作流传于世,“鱼目混珠”的现象大量存在,然而也不乏有精品之作。  相似文献   

20.
董其昌(1555-1637年),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上海松江人。是中国书画史上一位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书画家和书画理论家,其书风影响了明末清初近两个世纪的主流书法,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与邢侗有“南邢北董”之称,与邢侗、张瑞图、米万钟合称“晚明四大家”,一生中创作的书画作品不可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