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试述鄂尔泰对西南的社会改革王缨鄂尔泰(1680-1745年),字毅庵,姓西林觉罗氏,清朝满州镶蓝旗人。其祖上曾为清王朝开疆拓土,谒尽忠诚。鄂尔泰自幼勤奋,胸有大志,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二十六岁中举。进入仕途后,他在皇权机构中经过了默默于职守二十...  相似文献   

2.
鄂尔泰治理西南期间,治苗思想不断演变,其中在黔东南地区的苗疆治理因耗时耗力最多,最具代表性。鄂尔泰治苗始终坚持"剿"、"抚"并行,但不同时期侧重点有所不同。谬冲之战后的诸苗归化让鄂尔泰自信通过"招抚"即可管理苗疆。八寨事件发生后,鄂尔泰"以抚为先",只对个别闹事苗寨的头人进行了严惩。丹江之战时张广泗动用了大兵,其中"以苗制苗"的手段既节省了朝廷兵力,又实现了苗寨之间的制衡,同时期方显在清水江地区的招抚顺利进行。治苗后期,由于部分归顺苗寨的反复起事,再加之来自雍正皇帝的质疑,急于求成的鄂尔泰开始迷信武力,治苗政策转为"以剿先行"。  相似文献   

3.
鄂尔泰的西南治理对象,除了少数民族土司与普通民众外,还有一个特殊群体——“汉奸”。由于“汉奸”既威胁到清政府在西南地区的统治深入,也暴露了西南地区特别是贵州地区吏治的松弛,鄂尔泰在雍正帝的支持下对其进行了两次集中打击。同时,鄂尔泰企图通过实行“民族隔离”政策,在贵州苗疆地区杜绝“汉奸”的进入,但是这种极端做法不仅没有消灭“汉奸”。而且影响了民族之间的正常交往。  相似文献   

4.
正雍正帝在位十三年期间,以较大的政治魄力开启多项改革。在此过程中,选用了大批官员充实各级队伍,在众多的官员中,尤以鄂尔泰、田文镜、李卫为代表的督抚,其共性是此前仕途受挫,雍正帝登基后,三人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快速使用,在雍正一朝的改革做了急先锋,成了当时政治风向标,最终实现了完美收官,创造了古往今来并不多见的君臣从一而终的典范。一、鄂尔泰的弯道超车四十二岁的鄂尔泰写了一首感叹仕途不顺的话:"揽镜人将老,开门草未生。"  相似文献   

5.
秋阳 《贵阳文史》2012,(3):49-49
时龙年春分,闻《筑城广场诗选》有鄂尔泰《甲秀楼》(二首),有感而作。 封疆鄂公讳尔泰,治苗有功铁柱载。铁柱已去诗作代,恍若金戈声又来。地下苗骨非铁身,那容铁马再踏践。甲秀古楼已蒙羞,客厅怎可落尘埃。  相似文献   

6.
鄂尔泰,姓西林觉氏,满洲镶黄旗人。康熙年间举人,官佐领、侍卫。于雍正四年巡抚云南,寻兼云贵总督。观察西南形势,奏请平定苗疆,并建议实行“改土归流”之策,雍正帝许之。铸三省总督印,发交鄂尔泰,同时兼制广西。 自雍正四年至九年,用兵六年而后苗疆以改流归化。先川边,继之滇边,而终于黔  相似文献   

7.
鄂尔泰在雍正朝就已担任军机大臣。乾隆帝即位之初曾得到他鼎力相助,故此一度对他青睐有加。那个时候,乾隆帝信不过宗室,信不过亲兄弟,却信得过他。乾隆帝重设军机处,允禄、允礼两位皇叔都被排除在军机处之外,而鄂尔泰却可以稳稳地做着军机大臣,而且是首席。当然,一段时间之后,尤其是当乾隆帝对朝政有了足够的掌控力之后,这位首席军机大臣的命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高其倬(1676-1737)是清朝雍正年间较有作为的云贵总督之一,他两次出任云贵总督,革除土司承袭弊端,在丽江、姚安、中甸、鲁魁山等地进行了改土归流,为鄂尔泰进行大规模的改土归流铺平了道路;他妥善处理好了鄂尔泰改流的善后事宜,平定普洱等地的民族起义.巩固了改流成果,完成了改土归流后云南社会的平稳过渡和发展,为云南的开发和发展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9.
更正     
正本刊2013年第4期第62页刊登的《鄂尔泰对西南地区"汉奸"的认识及治理》一文的作者为张姗,原文作者"刘姗"处有误,应更正为"张姗"。  相似文献   

10.
正一、雍正式用人清世宗胤禛带着巨大的争议走进了历史,但他在选人用人方面的独特方法和驾驭大臣的能力,有清一代皇帝中首推一指。首先他高度概括用人在政治中的极端重要性。在给大臣鄂尔泰的批示中说:"治天下惟以用人为本,其余皆枝叶事耳"。这话不仅仅和近臣鄂尔泰说,在给署理江苏巡抚尹继善的奏折中强调:"朕之责任,不过擢用汝等数员督抚而已"。《朱批谕旨》把自己的工作职责定位为吏部,这种简单而  相似文献   

11.
(一) 《国朝宫史续编》(以下简称《宫史续编》),是清入关后的第五代皇帝嘉庆帝顒琰于嘉庆五年命大学士庆桂、王杰、董诰、朱珪、彭元瑞、纪昀等编纂,十一年十二月书成。在此之前的《国朝宫史》(以下简称《宫史》),系乾隆七年乾隆帝弘历命大学士鄂尔泰、张廷  相似文献   

12.
烫金精装的乾隆《八旗满洲氏族通谱》(以下简称《通谱》)光彩夺目.这是一部长达百余万字的中国东北地方古文献中的典籍文献.在八千多种东北古籍中,《通谱》属于大型古籍的一种.《通谱》八十卷,弘昼、鄂尔泰、福敏、徐元梦等奉乾隆皇帝弘历之敕纂的一种谱牒.其发端可追溯到清初,雍正十三年(1735)即已着手,弘历继康熙玄烨积极提倡文治,宏扬传统文化,几乎同时督促以鄂尔泰为首的写作班子编纂《八旗通志初集》和《通谱》两部大书、根据近几年来东北史学术界的意见,这两部书都属于东北古籍.《八旗通志初集》二百五十卷,始于雍正五年(1727),至乾隆四年(1739)成书.而《通谱》乾隆九年(1744)才竣工.  相似文献   

13.
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整理我国古籍的指示》,东北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于1983年4月成立了《八旗通志》点校组。 《八旗通志》是一部民族古籍,全书十六八十册二百五十三卷,三百余万字。雍正五年(1727)十一月,保和殿大学士鄂尔泰等奉敕纂修,乾隆四年(1739)四月成书。点校组经过近两年的努力,截至1984年十一月底,点校完毕,交稿付印,计划于本年六月出版。 古籍整理是一项“救书,救人,救学科”的重要工作。点校这样大部头的民族古籍,对全组大多数同志说来,又是第一次。由于水平有限,经验不足,缺点错误在所难免。但是,通过这次尝试,我们也获得一些体会,认识到在今后的古籍整理工作中,特别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 选择书目 中国现存的古籍浩如烟海,如何选目,这是古籍整理者遇到的首要问题。今以《八旗通志》为  相似文献   

14.
郑磊 《文史春秋》2006,(5):M0002-M0002
李卫,字又,江苏铜山(今徐州市)人,雍正时期的名臣。由于其政绩卓著,与鄂尔泰、田文镜被雍正誉“为模范三总督”。李卫的先祖在明朝曾担任过锦衣卫,他出身于军人世家,没读过多少圣贤书,因而走不通科举入仕之路,于是在康熙五十六年捐资为兵部员外郎,两年后升任户部郎中。由于不是  相似文献   

15.
酒店     
《风景名胜》2010,(2):92-92
北京:在四合院过春节 春节期间,在全球订房网HRS.cn上预订北京中堂旅馆和北京德胜中堂客栈可享受住三晚付两晚的优惠。今年春节把家搬到北京四合院,和家人过一个京味十足的北京年。北京的中堂旅馆曾是清朝重臣鄂尔泰的宅邸。如今改建为主题酒店后依然保留了浓郁的中国古典特色。  相似文献   

16.
清代川汉铁路股票夏详烈川汉铁路股票是清光绪政府批准商办川汉铁路,“川省川汉铁路有限公司”发行的股票(插二)。光绪二十九年(1902年)。清政府筹建连接川、鄂两省的川汉铁路,自成都途经重庆、万县,进入湖北,再经宜昌达汉口,这是我国首批兴建较长的铁路。总...  相似文献   

17.
清代雍正年间,鄂尔泰在贵州推行"改土归流"政策。在这场关系贵州前途与"苗疆"广大民众命运的大事中,镇远知府方显高瞻远瞩,力主"先抚后剿",反对滥杀无辜,从而避免了更多的杀戮。方显在"开避苗疆"中,以消弭民族矛盾、增进汉、苗和解为己任,从而为黔东南的改革开放铺平了道路。  相似文献   

18.
清朝在对贵州“改土归流”的过程中,鄂尔泰发现了从事贩卖人口并借机蛊惑“苗民”的川贩,并与之产生了尖锐的冲突,由此着手对这些川贩采取惩治行动。川贩这一现象有着其自身的社会、经济、吏治、伦理道德乃至历史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的许多情况,对当今社会规范和治理也有借鉴和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9.
从清雍正六年到乾隆元年(公元1728—1737年),以鄂尔泰、张广泗为首的封疆大臣在贵州“生界”苗疆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战争。战争的结果,设置了八寨厅(今丹寨县)、丹江厅(今雷山县)、清江厅(今剑河县)、古州厅(今榕江县)、都江厅(今三都县)、台拱厅(今台江县),总称“新设六厅”或“新疆六厅”。它的设置对贵州的历史影响极为深远,特别对贵州黔东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史学界至今对这场军事行动的评议多有分歧。有的同志认为:清王朝对“千里苗疆”的  相似文献   

20.
“川盐古道”是源于四川(包括重庆)东部及南部,对川、鄂、湘、黔交汇地区产生过巨大影响力的千年古道。它因盐而兴,成为推动经济、传播文化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