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正面条和米粉都是线状淀粉类食物,不同的是,面条是用小麦磨制的,米粉则是用大米磨粉、滤浆制作。北方人说"下面条",南方人尤其桂林人喜说"上米粉"。而这米粉与面条的事情,绝不是一南一北这么简单,二者有着源远流长的关系。米粉与面条制作同出一辙先前,米粉不叫米粉,而是叫"南方米面"。面条在宋朝以前也不叫面条,而是叫  相似文献   

2.
一面之缘     
有个祖籍河南的朋友,每年11月11日必自办“面条节”,以吃各种面条为主题,邀请大拨无聊人士到家,至今已开办三届矣。那日收到短信,说是“2006第三届中华面条节拟做大做强,时间仍为11月11日,主题为‘一根面条引发的夜宴’,欢迎献计献策”。2004年第一届“面条节”创办时,由于缺乏承办大型活动的经验,现场混乱不堪,我去得稍晚,但见客厅中人头汹汹,人手一碗,或坐或立,各自埋头,苦吃不已。当天的面条品种有三:河南烩面、杂酱面、汤面。大概北方人口重,总的来说,面条的口味都偏咸了,结果整根的黄瓜大受青睐,简直供不应求,下手慢的同志只能两三人分食一根。我趁兴题词:“一面之缘”。  相似文献   

3.
根据中国西北部喇家遗址出土的面条状遗存,面条的历史被追溯到4000年前。喇家面条被描述为由带壳的小米磨成的粉制成面团并通过反复拉伸或挤压的方法制作而成。为了了解这种面条制作工艺,我们进行了面条试制实验和煮面实验,并记录了面条中的淀粉粒在烹调过程中发生的形态变化。研究表明,纯的粟黍面粉制成的面团不能拉伸成面条,煮过的粟黍淀粉粒形态也与喇家"面条"遗存中的"淀粉粒"不符。我们认为来自喇家"面条"的小米颖壳植硅体及似淀粉粒的颗粒是否来自面条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正起源于中国的面条,在1900年前的东汉已有史料记载。而据最新考古证据,中国4000年前就有了面条。"面"在中国北方指包括面条在内的所有面粉制品,而南方的"面"仅指面条。当面条爽滑有韧性时,北方人夸有筋道,贵阳人讲有嚼(jiáo)头,广东人则说弹牙。诸种说法中,北方  相似文献   

5.
吃面啰     
《湖南文史》2008,(1):1-1
这一筷子长长的面条或许并不是这个男孩童年的全部记忆。但在他的记忆深处,肯定有一份温馨的感动,感动面条长长带给他的乐趣,感动生活简单带给他的满足,感动阳光灿烂带给他的温暖,感动小狗好奇带给他的勇气。  相似文献   

6.
吃面啰     
《文史博览》2008,(1):1
这一筷子长长的面条或许并不是这个男孩童年的全部记忆。但在他的记忆深处,肯定有一份温馨的感动,感动面条长长带给他的乐趣,感动生活简单带给他的满足,感动阳光灿烂带给他的温暖,感动小狗好奇带给他的勇气。  相似文献   

7.
日本 在除夕钟声敲响108下之际,各家各户就竞相吃起长面条来。据说,这个岛国的人相信,谁家面条长,来年的运气就好,而且,幸运程度大小与面条的长度成正比。  相似文献   

8.
意面好姻缘     
邱琲钧  Angel  申易  邢峥摄 《世界》2012,(9):132-141
电影《碧海蓝天》里的大块头JeanReno取得潜水奖项后,做的第一件事便是邀请亲朋好友,分享一顿由妈妈亲手做的意大利面。在他心中,意面也许就是从小到大最幸福的味道。创想不断的意大利人在7个世纪前就把一个由小麦粉、水和鸡蛋制成的粉团,变化成了千姿百态的面条,究竟谁能带给这些不同形状的面条最幸福的口感?随我们问一问酱料吧!  相似文献   

9.
话碗     
丁山 《收藏家》2007,(3):31-36
碗,通常是吃饭用的,还是民间通行的计量单位,不论碗大碗小,反正两碗米饭、一碗面条,谁听了都不会误会。辞书上的书面语言大体会如下描述:一种敞口的日用器皿。  相似文献   

10.
幽默三则     
正居 《旅游》1995,(11)
筋道面 一天,在一个旅游景区个体餐馆里,一个顾客一边吃着面条一边称赞说“这面条真筋道”。老板听后喜滋滋地说:“还真让您说着了,这面就是筋道,可您知道是怎么和的吗?”“怎么和的?还不是用手和的?”“您这可就外行了,手和不出这么有劲的面”“啊,这面难道是用脚和的?”  相似文献   

11.
面条自问世之后,在中国得到了最大发展,而在西方,除了意大利之外,传统上的主食都是面粉制成的另一种食物——面包. 众所周知,面条和面包的原料都是面粉(无论是小麦、大麦、养麦还是黑麦磨成),而要制成面粉,自然首先得有麦子和石磨——这两样一般认为都源于中东.甲骨文中表示麦子的“来”字,本是外来语,这也是农史上的常识;而石磨在中国的推广一般认为迟至秦汉之际.  相似文献   

12.
<正>昆山奥灶面以其独特的风味而闻名遐迩。这话并不夸张,因为味道确实独特,所以不管是旅游的、走亲的,还是参观的、采风的,只要到了昆山,就会慕名奥灶馆,品尝奥灶面,一睹老店风采,一饱驰名到美食。2009年,昆山奥灶面入选江苏省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3年在第二届中国饭店文化节暨首届中国面条文化节上被评为“中国十大面条”之一。  相似文献   

13.
杨雪梅 《风景名胜》2015,(1):162-170,14
虽然日本的米才是最骄傲的主食,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称日本为面条的国度也不足为过。如果去日本旅行的话,请一定不要错过各种面条,每一种都会成为惊喜的回忆。每当走在异国一定要吃当地的特产,我在日本的每个城市中穿梭、遍尝美食的时候,也渐渐地发现了其中的玄妙。不说日本各种名贵又华丽的料理,只谈最市井最家常的名物的话,就要当属各种面制品了。最为国人广为知晓的,应该是厚重的猪骨白汤、香气浓郁的日式拉面。旅居日本,我几乎遍尝了它的每一种面制  相似文献   

14.
青海民和的喇家遗址,几年前因为发掘出4000年前一场突发的灾难现场,曾引起关注。最近又因为灾难现场出土一碗古老面条的被确认,喇家遗址再次受到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5.
说起吃饭,南方人和北方人脑海里的饭一定大不相同。南方人说的饭,必定是米饭加菜,而北方人的则是馒头、包子、大饼、面条等面食。  相似文献   

16.
<正>麦不刀"吃板刀面,还是吃馄饨?"如同是梁山好汉的一声吆喝,让我想起了当年的面食"麦不刀"。迫不得已。水渐沸,面条未成。也许,"赶美超英"的出工号子太急,灶下的干柴热情万丈,而灶台上的面条还是一团面糊。是可忍孰不可忍。于是,就有了急就章"麦不刀"。何谓"麦不刀"?一个字就是"赶"。既然铁锅等不得了,那我"面"也不在乎了——糊一糊,捏一捏,用刀那么一削,甚尔一劈,卟嗵卟嗵,奋不顾身,跳水,潜泳。于是,煮沸了,翻腾成浪里跳"麦  相似文献   

17.
武汉人忙碌的一天是从吃热干面开始的。“老板,来一碗热干面。”这也许是每天清晨在武汉街头出现频率最多的一句话。接下来就是下面的师傅的一连串熟练动作,先将备好的面条装进竹捞子里,在沸水中烫上几遍,盛人碗中,浇上芝麻酱,加入少许盐、酱油、味精、胡椒,再佐以葱花、萝卜干,一  相似文献   

18.
包立民 《世纪》2020,(2):85-87
我是朱东润教授上世纪60年代前期的学生,屈指算来已有半个世纪,可算老学生了。朱老将书法的笔道比喻成面条我在复旦大学中文系五年求学时,朱老是系主任。每年系里的"迎新"开学典礼,他是必到的。朱老师是一位古典文学批评家、传记作家。他在系里开过《中国文学批评史》《传记文学》,均是为高年级开的课。  相似文献   

19.
天下怪树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这些罕见的树种,给人们带来了大自然无穷的妙趣。 夜光树 北美洲的原始森林里,有一种夜光树。这种树的树皮含有大量磷质,到了晚上,荧火闪耀,极其明亮。晴朗的夜晚,甚至可以在树下看书。 面条树 马达加斯加的山区,有一种树每到六、七月间,结出条状果实,长达2米,其果实采摘晒干后可  相似文献   

20.
李维思  鱼儿 《世界》2008,(5):118-118
惊心动魄的泰国面条;瞠目结舌的韩国烧烤;奇特的巴黎奶酷火锅;哭笑不得的斐济西餐;无从下咽的炒菜;恐怖的辣椒陷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