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国时期的日书汉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中国近代翻译史上,自甲午至抗战前夕,汉译日书数量一直处于各语种译书之领先地位。晚清之际,这一领先地位居于压倒性优势。民国初期,受国家政局的影响,出版业整体衰落,汉译日书事业亦大大退步。五四时期杂志繁荣而图书冷淡。战前十年堪称民国出版业的黄金十年,也是日书汉译的鼎盛时期。近代以来,中国人对翻译日书一直存有某种矛盾心态:一方面认为通过日本学习西方文化,因经过去粗取精的中间环节,可以力省效速;另一方面,又觉得西方文化被日本人咀嚼过后,难免掺和着日本文化的唾沫,难得西方文化的本相和真传。清末之际,尚处蒙昧状态和急于求成的中国人大多怀着前一种心态;五四以后,已被初步启蒙的中国人渐渐倾向后一种心态。在前一种心态下,认为游学之国,西洋不如东洋,译西书不如译东书。在后一种心态下,留学西洋与留学东洋有镀金与镀银之分;转译东书远不如径译西书。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近代翻译史上,自甲午至抗战前夕,汉译日书数量一直处于各语种译书之领先地位。晚清之际,这一领先地位居于压倒性优势。民国初期,受国家政局的影响,出版业整体衰落,汉译日书事业亦大大退步。五四时期杂志繁荣而图书冷淡。战前十年堪称民国出版业的“黄金十年”,也是日书汉译的鼎盛时期。近代以来,中国人对翻译日书一直存有某种矛盾心态:一方面认为通过日本学习西方文化,因经过“去粗取精”的中间环节,可以“力省效速”;另一方面,又觉得西方文化被日本人“咀嚼”过后,难免掺和着日本文化的“唾沫”,难得西方文化的“本相”和“真传”。清末之际,尚处“蒙昧”状态和急于求成的中国人大多怀着前一种心态;五四以后,已被初步“启蒙”的中国人渐渐倾向后一种心态。在前一种心态下,认为“游学之国,西洋不如东洋”,“译西书不如译东书”。在后一种心态下,留学西洋与留学东洋有“镀金”与“镀银”之分;转译东书远不如径译西书。  相似文献   

3.
刘儒 《文博》2013,(1):66-71,35
墓志撰人、书人、题额者是唐代墓志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撰人具有纯熟的文字遣运处理能力,书人、题额者拥有精湛的书法技能,三者联系紧密。唐代墓志暗含大量的撰人、书人、题额者信息,结合传世文献对墓志中职业撰人、书人、题额者进行勾稽,厘清撰文、书碑、篆额之关系,使唐代墓志之撰文、书碑、篆额工序的大体流程得以略窥,并对其中所涉及的问题考究补阙。  相似文献   

4.
《越绝书》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越绝书》是在东汉初年郡国之书编纂之风兴起的历史背景下编辑成册的,是郡书的一种,是方志源流之一。它的问世,还与当时儒生“尊古卑今”历史社会观有关。同时认为,《越绝书》非一人之作,东汉初年的编辑者自己已经交代得十分清楚。编辑者隐其姓名,并非因撰述中抄录了大量前人的成果,而是因为当时东汉王朝刚刚建立,不得不有所顾忌。后代学者对《越绝书》子贡撰和成书年代最早提出疑问的是唐朝人司马贞,而不是宋朝人陈振孙。  相似文献   

5.
钱泰吉与其堂兄钱仪吉均为清嘉道以降嘉兴地区较为突出的文人士大夫代表,因字号中皆有"石"字,而并称"嘉兴二石"。历来对二人的研究多集中于各自的诗文创作及藏书等领域,而对于兄弟之间频繁书问往来这一现象,鲜有问津者。今查考二人现存往返之书信,其内容博涉修身、理家、治学等诸多方面:如详述生活琐事以申发昆仲情谊,通过著述讹误的纠谬与学术观点的论评以砥砺学问,并由此展开对家族文集整理的探讨以达到世守清芬的家学宗奉。透过这些材料,可以明晰钱氏家学渊源之所在,同时有助于今人全面客观地评价"嘉兴二石"之学术成就,更为反观当时浙江地区世家阶层的家学风气提供了新视野。  相似文献   

6.
黄裳 《收藏家》2005,(12):41-46
聚书以来,每得一册,辄写题记于卷尾书头,或一句而止,或累千言不休。每与内人同署,实皆自书也。愚夫妇婚前婚后,游履所经,北上燕都,南至岭表,虎丘夜月,西湖烟雨,步履所至,暇必访书。汇所作题记观之,非止求书日录,实平生日记也,或赏析版刻之先后精粗,图绘之工美粗犷,相与笑乐,以为快事。丁酉以还,改买书为卖书,其得仅免于饥寒者,以此。易欢愉而为惆怅,情事迥异矣。“文革”事起,家藏抄掠略尽。老母惊疑,群儿耸伺,内人周旋其间,独支门户。辛苦万端,不堪重忆,余则羁栖干校“请室”,久不得归。母病危笃,临终亦不得归省。哀啼泣血,为生平一大恨事…  相似文献   

7.
宋代国子监既是中央教育机构,也是国家主要刻书机构,并兼有管理各地图书刻印之责。为满足其政治、思想统治,宋廷对国子监刻书之内容及其质量控制、机构设置及其管理、图书刻印发行出售等方面都订有颇为详备之制度,从而对当时各地州县官学大量印行图书,以及后世国子监刻书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8.
在讲过志书的遭遇之后,还想要来讲一讲志书的幸遇。人们在讲某件事物或在某一事件中的幸遇时总是带着一种兴奋喜悦的心情,而笔者在这里要讲的方志的幸遇,却带有浓重的苦涩之味。地方志是地情著作,修成刊行之后,它就是天下之公器,应当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部分,人人得而用之,人人亦当宝之。这里所讲志书的幸遇,都是它们经历过种种磨难之后,幸而为有识之士挽救于濒危,只能算是不幸中之幸罢了。  相似文献   

9.
把包装起来的人封为圣人一般!本身就感觉诡异!还要延续?  相似文献   

10.
陈亮与其父陈次尹系狱期间,以丞相叶衡为代表的一众官员纷纷施以援手,使陈氏父子得以全躯脱狱。陈亮脱狱之后,对叶衡等人之慷慨相救感恩备至并致书答谢。由于陈亮别集乃由其后人编定,诸多谢启书札并未严格按照作年顺序进行排列,引起后世学者诸多争议。今据史料进行辨析,认为今本《陈亮集》所收陈亮致叶衡四书之写作顺序依次为第二书、第一书、第四书、第三书。  相似文献   

11.
《后汉书》以及关于魏晋南北朝诸史西域传中多包括大秦传,这些记载反映了公元1到5世纪中国社会对于罗马帝国的了解和想象。本文以《后汉书·大秦传》为中心分析这些记载的特点,认为相关信息是经过各种中间渠道传入中国,并非国人亲眼所见。把大秦知识传入中国的中介主要是安息人、贵霜人和南印度居民。中国人大体上从东汉永元年间(89—105年)主要通过安息人和贵霜人开始了解罗马帝国。2世纪中叶之后,关于罗马帝国的新消息则是通过南印度和南海路传入中国的。  相似文献   

12.
<正>新编地方志书一般都设有"概述"(总述),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叙述一地之总体面貌,抉取大势大略,浓缩精华,勾勒特点,揭示规律,彰明因果,成全书之总览、一地之大略,并起省时捷取、方便概览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康有为《广艺舟双辑》云:“国朝书法,凡有四变:康雍之世,专仿香光;乾隆之代,竞讲子昴;率更贵盛于嘉道之间,北碑萌芽于咸同之际”。①尊董推赵,均为贴学。康雍乾嘉年间,广东书坛也承全国帖学中兴之势,出现一批杰出的书法家,宋湘便是其中名的一位。  相似文献   

14.
蒙书是我国古代童蒙教育的重要材料 ,在文化、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本文通过对敦煌遗书《勤读书抄》的校注整理 ,分析其性质 ,探讨其成书年代 ,以明其体制流变之轨迹 ,略窥唐代世俗私学教育的概貌及其对后世蒙学发展之影响  相似文献   

15.
张莎 《神州》2011,(6X):7-9
中国历代典籍,多灾多难,隋人牛弘曾概括为“五厄”,明人胡元瑞则另举典籍之“五厄”,于是,古来典籍遭受的劫难,到明代已达“十厄”之多。为了挽救珍贵的文献,历代政府和藏书家做了很多努力。古籍留存不易,今人如不珍惜,聚散只在瞬间。  相似文献   

16.
韦力 《收藏家》2013,(4):21-24
是书作者郁鼎钟字声金,号彝斋,浙江嘉善县人,道光五年中举,次年得进士,曾任江西泰和知县,听讼以诚,文望翕然,去官后主讲赣州阳明书院五年,门下土尝汇其苦论录为《课士随笔》,为士子读书入门之钥。  相似文献   

17.
悦读     
《风景名胜》2012,(6):170-171
《我在幸福之地——不丹》如果你也把旅行看作生命的重要驿站,那么不丹将是你一辈子不得不去的国度。当我们真正明白,我们不需要的是什么,可以舍弃一些东西的时候,就能获得真正的幸福。在不丹,  相似文献   

18.
"实事求是"一语,最早出自《汉书·河间献王传》,原文是:"修学好古,实事求是。"这是东汉著名史学家班固赞誉汉景帝之子河间献王刘德严谨治学态度的话,意思是做学问务必须详尽地掌握事实材料,以求得真实的知识。中国共产党人在把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批判继承了中国古代实事求是的思想精华,赋予"实事求是"以新的含义。  相似文献   

19.
在周代的规谏劝诫制度中,包括所谓“史献书”一类引人注目的特殊形式。它一方面对周王统治能起到政治上的规谏补益之效,另一方面则开启了史鉴思想的端绪。以史为鉴思想实肇始于周公,复经记事史官的载笔实践,终促使其后来发展完善起来。  相似文献   

20.
正今天我们能够看到的古代贵州以纸或绢为载体的笔墨真迹,绝大多数都产生于清代。清代中前期,"文字狱"盛行,引发了考据学的兴起,学者们把注意力放在了那些按古人字迹来镌刻的碑石上,掀起了一股觅寻碑刻和摩崖的风气,开启了碑学之风。清代中叶以后,理论家兼书法家阮元的《南北书派论》和包世臣的《艺舟双楫》,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