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博物馆时空研究是一个崭新的课题。首先从其内涵和特点这两个角度出发对博物馆时空进行具有抽象意义的界定,进而具体化为博物馆时空的四种形态:传统博物馆的时空、遗址博物馆的时空、生态博物馆的时空和虚拟博物馆的时空。从宏观上看,时空作为划分博物馆类型的依据具有意义,同时也体现出了不同类型博物馆之间在时空上的联系;从微观上看,在研究具体问题时,时空可以作为一个新的切入点和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2.
作者在考察了日本的一些博物馆后,认为其博物馆十分重视博物馆与公众之间关系的研究,他们“以人为本,把参观者当作朋友;广开渠道,让博物馆走近公众”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3.
在博物馆数量迅速增长的今天,地方博物馆特别是中小型博物馆的质量却不容乐观。中小型博物馆的生存与发展问题近年来已经成为博物馆界关注的焦点。本文以笔者所在的东莞市博物馆为例,阐述了中小型博物馆走出活力之路的一些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4.
多年来,唐山博物馆除积极开展博物馆业内的馆际交流之外,还加强了同文化系统内其他单位的合作、同教育系统的合作、同旅游系统的合作、同社会团体的合作以及同观众的合作,改善了博物馆资源有限的局面,促进了博物馆与社会各界的互动,更好地满足了所在地区民众精神文化的多元化需求。实践证明,开展多渠道、多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不仅能够实现文化共享,还能够提高自身的文化创造力和综合效益,对于中小博物馆而言,尤其受益良多。  相似文献   

5.
本文论述了博物馆事业的性质、功能和 起源及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尤其较为准确、清晰地论 述了我国文博事业的几个转型阶段,科学地预测了我国 博物馆今后美好前景。  相似文献   

6.
21世纪以来,中国博物馆事业快速发展,提升展览的传播效益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与其他媒体相比,博物馆学习是观众在特定空间行走、站立过程中,通过对展物的观察、体验和参与而学习,因此以观众学习的认知特征为前提制定的传播策略更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博物馆展览策展人与设计者应该着重考虑加强对展品实物的阐释,增强展览的叙事能力,帮助观众适应以实物为介质的学习;采用相应的技术增强故事线的逻辑性,更好地营造信息空间,帮助观众在特定空间的站立与行走中进行更有效的学习;引入多种媒体,充分作用于多种感官,以提升观众的学习效益。  相似文献   

7.
李勤  梁小凌 《丝绸之路》2012,(14):93-95
地域文化是博物馆展陈文化的重要内容,本文介绍了地域文化的形成原因和主要表现形式,剖析了博物馆与地域文化之关系,提出应该重视博物馆建设中的地域文化因素,使博物馆成为弘扬优秀地域文化,服务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  相似文献   

8.
汪春美 《丝绸之路》2012,(18):103-104
人类社会迅速发展,为了迎接新的发展时期并力求自身的全面发展,博物馆必须进行改革创新,寻找新的科学发展机制。博物馆文化正是博物馆改革的突破口,是博物馆的一种深厚的发展机制。全方位提倡博物馆文化,树立博物馆工作新概念,更广泛、更深入地发挥其社会职能,为社会提供多种服务,满足社会和大众的需求,可进一步推动博物馆事业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9.
虚拟博物馆是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而存在的博物馆,它既是传统的实体博物馆面向新世纪、适应信息时代发展要求的产物,又是现代博物馆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利用信息时代的先进科学技术对博物馆业务的有益探索和尝试。虚似博物馆与实体博物馆共同生存、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10.
展品说明牌作为博物馆展示陈列设计中的一部分,所占空间虽小,但在辅助展品的信息传达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助于参观者的理解。然而,如今设计者对于展品说明牌的关注度不高,导致信息传达不足,专业化强、形式单一缺乏细节设计等问题的出现。本文从博物馆说明牌文字内容与表现形式两方面入手,归纳总结现有说明牌的特点,提出直观、多元、精简、变换、互动的设计原则。引发设计者对于博物馆说明牌的内容和形式等细节方面的关注。  相似文献   

11.
赵兆 《文物世界》2011,(4):79-80
在整个博物馆事业中,基层博物馆不仅占有比重较大,同时也有较大的社会影响与文化效应。基层博物馆置身于中小城市文化建设的最前沿,如何进二步发挥基层博物馆作用,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当地文化建设,成为摆在每一个博物馆人面前急需解决的问题。笔者就基层博物馆管理的研究与发展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于晖 《神州》2014,(6):257-258
由美国新媒体联盟(NMC)与学习创新协会(ELI)合作出版的年度报告The Horizon Report中指出:当今科技的发展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学习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方式,且进一步指出信息的可及性、不受时空限制的学习和工作、重视团队合作是教育科技走向成功的关键因素。随着Web 2.0概念的社交媒体(Social Media)的出现,博物馆的变革也许将要或者已经发生。美国史密森机构于2009年策略发展会议中主张博物馆应做出改变,以适应社交媒体对社会造成的影响。本文将就社交媒体对博物馆的影响与馆际间的合作做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3.
于萍 《丝绸之路》2009,(18):92-93
博物馆这座神圣而高雅的文化殿堂,承载着人类发展的记忆,它是一部我们祖先创造的物质与精神文明的百科全书,也是一个国家、一个城市的胎记和文化脉络。目前,全国博物馆面向社会为公众免费开放,大量的观众涌入博物馆,我们有责任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博物馆。本文主要介绍了博物馆的产生和博物馆文化传播。  相似文献   

14.
旅游业和博物馆业的融合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旅游业的迅猛发展,给博物馆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空间。与此同时,博物馆事业的蓬勃发展又极大地丰富了旅游资源,两者相互渗透、融合和促进的趋势日益明显。博物馆应与旅游界密切合作,共同创造美好明天。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博物馆当中,苏州博物馆是一个另类,也是一个典范。它的设计特立独行,却处处散发着江南水乡婉约的气质,低调而谦和。建筑大师贝聿铭用一个极具现代感的空间,完美典藏了超越时间概念的中国传统文化韵味。  相似文献   

16.
与纯粹的观赏性艺术雕塑相比,博物馆陈列展览中的雕塑在展现题材、艺术方法、运用区域、功能效用、时间概念等方面显示出自身的特点与规律,与它所依托的陈列展览比较,展览雕塑艺术形象的感染力更具持久性。  相似文献   

17.
博物馆观众是博物馆教育研究的核心问题。研究的进步依托于理论的成熟,但是目前学界有关博物馆观众这个定义的理论研究还处于一个发展阶段。本文作者对以往有关博物馆观众的若干流行定义进行了质疑和辨析,同时对博物馆观众的定义进行了新的探讨,提出了自己对于博物馆观众的理解,即博物馆观众是博物馆环境的直接体验行为人的集合体。文章结束部分进一步对博物馆环境、博物馆体验以及人的集合体等信息点进行了必要的深化补充。  相似文献   

18.
张乐 《东南文化》2021,(3):155-160
公共空间是博物馆为观众提供社会教育活动、休闲服务、艺术观赏的场所,也是展陈空间的衔接与延续.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的展陈空间与公共空间两者在设计与功能上相互影响、和谐共生,共同构成了博物馆的整体形象.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根据运河文化与地方特色设计打造每一处空间,将艺术氛围与服务设施巧妙结合,处处体现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为观众提供...  相似文献   

19.
新时代构建博物馆高质量发展新格局愈加重要,《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等系列重要文件,为博物馆事业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也提出了相关要求,因此如何搞好搞活博物馆文物的陈列展览意义重大,而博物馆场所精神的构建无疑为其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场所精神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和渗透力,通过正确认识场所的特性,合理地组织场所的物质空间,建立起人与场所的关联,便可实现博物馆展陈空间从物质空间向精神场所的转化,这样所构建的场所精神就对实践有着具体的指导意义,通过意识营造和巧妙的设计让历史文物激发起参观者的兴趣、方向感和认同感,进而产生更深刻的思考。  相似文献   

20.
博物馆宣传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近年来博物馆宣传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从宣传定位、宣传对象、宣传载体等几方面提出了对策,以更好地把握时代脉搏,使博物馆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