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唐妍 《南京史志》2023,(37):86-87
<正>具身认知是心理学中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具身认知理论主要指生理体验与心理状态之间有着强烈的联系,强调身体和心理的统一。在教育领域,具身认知强调重视身体经验对于心理认知的作用,根据具身认知来寻找合适的教学和学习方式。坚毅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坚毅品质的培养对幼儿的身心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拥有坚毅品质的幼儿能够更好地面对问题,更专注地投入日常活动中。为了培养幼儿的坚毅品质,教师要从幼儿的兴趣出发,在具身认知理论的指导下,为幼儿创设适宜的活动,激发幼儿内在的驱动力,培养幼儿的坚毅品质。  相似文献   

2.
康婧  郑霞 《东南文化》2023,(4):164-171
科普展览如何最大程度发挥其教育功能,目前博物馆学界尚缺乏学理支撑。具身认知理论为科普展览的学习体验设计提供了新视角。然而,部分科普展览由于对观众学习体验的设计思路和实现方式的认识不清晰,以至于将观众学习体验的具身化设计简单理解为“动手做”与“互动式”。为解决上述问题,策展方应基于具身认知理论深入分析身体作为媒介与展览场景之间的关系,构建感知层、交互层、映射层和意义建构层的设计思路,从整合感官元素、鼓励兴趣驱动的现象性体验,优化互动展品、引发问题驱动的探索性体验,激活身体图式、加强先验知识驱动的解释性体验,以及重视反思观察、支持个人意义驱动的相关性体验等四方面,来实现科普展览学习体验的具身化设计。  相似文献   

3.
认知科学的具身认知理论,被运用至博物馆展览阐释,是博物馆展览强调观众体验的全新探索,也是构建展览基础理论的初步尝试。在厘清具身认知理论及其与博物馆展览关系的基础上,从观众身体的感知觉及其与环境的强耦合两方面,探究美国9·11国家纪念博物馆如何运用具身认知理论来深化展览阐释,并从中寻绎突出认知逻辑中的形象思维、重视观众的物理身体、强调观众的环境体验以及构建阐释系统,模糊认知边界作为运用该理论进行展览阐释的四点原则,以促成观众在观展时获得强烈的穿越感和逼真的沉浸体验,推动符合现代阐释要义的展览理论和实践发展。  相似文献   

4.
旅游具身体验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樊友猛 《旅游科学》2020,34(1):1-19
20世纪90年代初,受具身理论启发,学界开始关注旅游与身体的关系,旅游具身体验研究取得长足进展,但系统的研究评述与反思尚付阙如。基于知识社会学视角分析,旅游具身体验研究经历了酝酿、探索和拓展3个阶段,研究成果分布在两个维度、六大领域,其中视觉、其他感官知觉、躯体觉体验构成具身体验的共通性层面,主要由生理身体决定;性别分异、身体障碍和身份认同下的具身体验则属于具身体验的差异化层面,强调了身体的建构性。这些成果推动了旅游体验研究的范式变革。针对当前在成果系统性、主题集中度和方法适用性等方面的不足,未来的研究迫切需要明确具身化对于旅游体验研究的范式意义,围绕“遭遇”“栖居”“展演”和“实践”等范畴建立核心命题,并且注意中西方理论资源的会通和新兴与传统研究方法的结合,以具身体验、具身实践、具身景观和具身营销为探索重心,完善和深化旅游具身体验研究的知识体系。  相似文献   

5.
谢瑞云 《神州》2013,(15):122-122
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新课程改革数学目标中有体验性目标:强调学生参与,强调"活动",强调"操作",强调"实践",强调"考察",强调"探究"和"经历"。所谓体验,是指由身体性活动与直接经验而产生的感情和意识。体验使学习进入生命领域,因为有了体验,知识的学习不再是仅仅属于认知、理性范畴,它已扩展到情感、生理和  相似文献   

6.
张娜 《东南文化》2023,(4):157-163
现象学倡导的具身认知理论更新了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在具身认知理论视角下,科技馆科普展示的“策划—设计—参观—教育”的展教生命周期,也呈现为“抽象—具象—具身—体验—感知—认知”的感官化叙事过程。科技馆科普展示具有感官的缺席、在场与超越三类形态,其中在场形态可分为元感官、原感官、他感官、多感官四种。梳理科技馆科普展示的感官化叙事方法及案例,可以建构科技馆科普展示的感官化叙事模式,探索科技馆科普展示的感官化叙事形态及观众的“感知—认知”机制,同时将具身认知理论纳入科技馆感官化叙事视域,研究相应科普展示设计理念与方法。  相似文献   

7.
郝小斐  陈瀚晖 《人文地理》2021,36(4):61-71,79
旅游作为休闲活动为空间中的身体实践提供了特定情境,且伴随技术迭代,旅游者可“置身”于地理实体空间与数字虚拟空间。本文选取90后中国女性为研究对象,探究其身体于旅游异地空间和虚拟异质空间中的自我建构;采用深度访谈法并对访谈文本进行扎根理论分析,研究发现:①90后女性具身化模型由内外两个维度构成,身体唤醒、身体建构等构成内部维度,场域空间、自他认知等构成外部维度;②尽管90后女性逐步唤起身体的自我意识,打破女性身体在消费主义影响下产生的“商品化”“神话化”现象,但其身体仍受到日常审美标准与他者监视的压迫。  相似文献   

8.
从漠视到觉醒:西方旅游研究对身体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少燕  陶伟 《人文地理》2019,34(4):1-12
旅游是一个身体体验的过程。旅游中的身体是物质性的身体和社会建构的身体的统一体。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人文社科领域“身体转向”、“感官转向”和“非表征转向”的到来,西方旅游学界的研究者开始关注到旅游者的身体和具身性话题。在梳理西方旅游研究关注与身体话题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总结了旅游研究关注身体话题的几个发展阶段和相应特征,并从身体与旅游目的地形象表征,身体政治与性旅游、医疗旅游,身体展演与旅游节庆仪式,身体、感官与旅游景观,具身性与旅游体验五大议题进行了归纳和探讨。提出了基于身体理论视角下的旅游研究的路径和框架,并进一步提出了国内未来研究需要重点关注的话题。以期推动国内旅游研究对身体的进一步的关注。  相似文献   

9.
正一、调查的提出认知策略是学习者内部组织起来的、调控学习和思维等活动的内部定向技能,它是科学学习方法的精华,是学习者学会学习的最重要的技能。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实施与课程改革的进行,"教会学生学习"在教师的教学活动中早已被提上日程,认知策略作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种能力就越来越被学生、教师及家长所重视。高一年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高一年级和其他年级相比整体表现为一种过渡性特点,在  相似文献   

10.
通感现象的身体化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感是一种认知现象。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一个基本命题出发,即人的生理结构及身体活动是决定人的一切认知活动的前提和基础,探讨了通感发生的方向及其认知理据:通感总是用体现身体化特征较多的感知来表达体现身体化特征较少的感知。文章还发现,从视觉向其他感官的感知迁移同样受身体化特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邢晓宇 《神州》2012,(15):196-197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进行学习管理策略的培养对学生英语学习成绩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通过培养与指导学生掌握学习管理策略可以使学生对英语更加感兴趣。学习管理策略包括认知活动管理策略和情感活动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12.
李健伟 《神州》2012,(13):314-314
所谓体验,是指“由身体性活动与直接经验而产生的感情和意识”。对学生体验的重视,其实就是将学生的内心世界以及生活世界纳入到学生的学习当中来,发挥它们对学习的促进作用,引导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成长。  相似文献   

13.
《清史研究》2021,123(1):80-97
和朱熹思想体系中对于"气质"的负面认知不同,清初北方思想家颜元坚持气质本善的观点。而这和他自身的身体观有关。身体被他视作一个儒者"作圣"的基础和工具,为此,他对于身体做出了种种积极正面的界定与评估。这既出自他身为一个医生的认知惯习,也可以看作他对自己经历的各种身体不适的逆向反应。身体经验为他理解"气质"范畴提供了一个认知"原型",并以此来审视和构思有关"气质"的概念与命题。  相似文献   

14.
赵俊霞 《神州》2012,(6):329-329
体育课的教学是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过程。这个过程不仅是进行各种身体练习的过程,也是思维的过程。既要通过体育活动增强学生体质,也耍发展学生的智力,启发和培养他们的正确学习动机,学习兴趣与注意,启发他们积极思维,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5.
孙建海 《神州》2011,(8X):244-244
体育课的教学是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过程。这个过程不仅是进行各种身体练习的过程,也是思维的过程。既要通过体育活动增强学生体质,也耍发展学生的智力,启发和培养他们的正确学习动机,学习兴趣与注意,启发他们积破思维,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6.
沈伟华 《神州》2014,(5):55-56
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是认知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发明创造的源泉。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好动力就是对学习的兴趣。"学生只有对学习内容有兴趣,才会以最佳的学习状态投入到学习之中。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千方百计地激发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一名初中美术教师,我们要从实际出发,认真仔细地探索研究,大胆地进行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创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充分激发初中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7.
正心理学中,把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称为学习动机,这种内部动力是由学生的学习需要"我要学"所引发的。学习动机对学习活动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然而,目前相当数量的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仍处于被动地位,由于教师忽视学习情境的创设,忽视学习兴趣、动机的培养,导致学生出现"苦学"、"厌学"现象,严重影响了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如何尊重儿童的天性,让儿童乐学,笔者认为开设活动课程是一种极为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吕睿  毛若寒 《东南文化》2023,(3):179-184
在媒介哲学的视野之下,对博物馆元宇宙展示的媒介性考量,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突破“博物馆讲好故事”的表征性研究范式。探索元宇宙展示的媒介物质性和非表征性,一方面从媒介“符号-表征”的结构转为“物质-社会”关系的认知范式,阐释其本质是一种社会聚合的过程。另一方面,揭示博物馆元宇宙展示的生成机制是经由物与展览的再媒介化而生成新媒介的动态演绎过程,以实现人主体性的递归,完成人的具身认知到生成认知的转变,从“权力-文化”表征性思维转向“身体-实践”。媒介哲学视野不仅树立了元宇宙展示的理论框架,在方法论层面也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张宝霞 《神州》2012,(24):177-177
英语新课程标准提出要“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的过程”,“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在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通过设计新颖、有趣的活动,以活动为载体激发学生的积极学习情感,符合小学生的认识规律和情感规律特点。当然,这些活动的设计要紧扣相应的教学内容,也要符合英语教学本身的特点,使认知活动和情感体验同步协调地进行。  相似文献   

20.
陆惠英 《神州》2011,(7S):107-107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具有两种功能:一是信息功能,二是调节功能。所谓调节功能就是指情感具有支配、维持运动方向的作用。情感认知活动的启动、发展和维持的动力,对个体的认知过程具有组织或瓦解的效能。它能直接作用于学生的课堂行为,并会微妙地影响和改变学习质量。积极、愉悦的情感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热情。促进他们主动地建构和调节自己的学习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