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苍柏(1888~1970年)系中国第一代银行家。曾任湖北省第一、二、三届政协副主席。周小燕,著名花腔女高音歌唱家,声乐教育大师。此稿写于1985年。我父亲周苍柏去世15周年了。15年来,我深深地怀念着他。虽然他曾经是银行界实力人物,可他身后没有留给我什么财产。他留在我记忆中的,是他那颗热烈纯真的爱国忧民之心,是他那坚定不移地跟着共产党走的政治信念。  相似文献   

2.
曾国藩写于中年时期的《浪淘沙》组词,一为调友,二为抒写情志,表现曾氏不得志时期的郁闷和抵御外侮、爱国忧民的情怀。  相似文献   

3.
六十年代初期,学术界对包世臣的思想曾有过讨论。然而,探讨包世臣一生所走过的道路,揭示其思想发展所经历的几次飞跃,这不仅有助于深入地了解他的思想,且有益于认识当时立志救世的知识分子的必由之路。在鸦片战争前夜,包世臣作为知识界率先走这条道路的代表,他上承顾炎武,下启龚自珍、魏源,实为近代启蒙思想家的先驱人物。一、走经世致用道路的抉择乾隆四十年(1775年),包世臣出生在安徽径县农村一个贫寒的知识分子家庭。他天资聪颖,家教良好,少年时在乡里便颇有名声。由于家境困窘,彭世臣年幼失学,靠四处借书阅读。后来回忆…  相似文献   

4.
林则徐与王鼎同为道光时期著名的爱国贤臣,他们为国家民族利益,不计个人得失宠辱,排除万难,坚守为国为民的宗旨。文章着重通过两人多次事业上合作,相互扶持,共同进退,进一步了解两人以爱国、忧民为基础的浓厚情谊。  相似文献   

5.
钱英 《神州》2013,(12):1-2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总是关注民间的疾苦,同时也充满着无限的爱国情怀,对现实生活进行最为真实的呈现。通过那些那沉郁顿挫的语言,蕴含的是其现实、真实、高度的爱国主义情怀,在诗歌的海洋中荡漾这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这条大船,达到了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顶峰。在其现实主义代表作"三吏"、"三别"中,其深沉忧民意识以及爱国情怀更能打动我们,其作品值得炎黄子孙进行虔诚的品读。本文主要探讨杜甫爱国情怀的形成以及其爱国情怀的具体内涵,在此基础上品析其"三吏"、"三别"中所蕴含的悠悠爱国情怀。  相似文献   

6.
包世臣与嘉道年间的学风转变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包世臣是嘉道年间学风转变的代表人物之一.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是他的经世思想形成早.早在1800年前后包世臣的经世思想即已形成并趋于成熟,其标志是1801年他<说储>上下二篇的成书.这至少要早于龚自珍和魏源的经世思想的形成20年左右.第二,是他的经世思想具有代表性.就包世臣的经世思想来看,具有两个显著的特征:一是批判旧学,摆脱汉学、宋学的束缚;二是强调学以致用,重视社会实践.这两个特征也正是嘉道时期学风转变的显著标志.第三,是他的经世思想影响较大.包世臣的经世思想主要通过三条途径发生影响:一是入幕;二是交友;三是著述.包世臣对于嘉道时期学风的转变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所谓"承上",是继承了"清初诸老"的"实用之学".所谓"启下",是开启了嘉道时期的"经世之学".  相似文献   

7.
包世臣认为,为文除要严守文法,做到“其言有序”外,还要做到“其言有物”,而且就“其言有序”和“其言有物”比较而言,后者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他的一个基本观点是认为,“文字之教”的基本功能是“成其俗”。因此,他主张文学家要介入社会,关心国计民生。与此相联系,他主张为文要“崇实”而反对“致饰”。包世臣诗论的核心,是儒家的诗教原则。当然,作为嘉道年间的重要诗人,包世臣也特别重视诗的艺术性。首先,他认为写诗要直抒胸臆,“言为心声”;其次,他主张华实结合,朴质得宜,反对华而不实,尤其反对“侈于声色”;第三,他虽然反对“侈于声色”,但不反对韵律,认为写诗要讲求平仄。基于上述见解,包世臣将诗分成上、次、下三类。包世臣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文,二是诗。尤其是他的诗,无论形式的多样性,还是题材的广泛性,以及内容的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在嘉道年间的诗人中都是一流的。  相似文献   

8.
12.《安吴四种》包世臣手稿本包世臣,泾县人.在政治史、学术史、艺术史上,是安徽近世史上杰出的人物.他的最大成就,是在如下这些方面开辟了风气:清代的学者,康雍以来,都不敢谈政治,更不敢讨论现实问题.包世臣、周济起,开始议论时政,对礼、法、兵、农、刑政,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主张.龚自珍、魏源受了这个影响,从此后有所谓"经世"派的学者出现了.尽管包世臣的谈礼乐刑政是站在统治阶级立场,但是风气之开,对社会文化是起了进步作用的.在书法方面,由于清代帝王提倡馆阁体,书法家一般在"帖学"上打圈子,"董思翁"成为一时风气.那里能谈到汉、魏、六朝.包世臣开始提倡北碑、一扫一二  相似文献   

9.
时移势变:论包世臣与常州士人的交往及经世思想的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立望 《安徽史学》2005,4(5):39-45
嘉道之际,考据学仍在发展,经世思潮正在兴起.作为经世思潮初期中心人物,包世臣并非孤独的独行者,他与常州士人关系极为密切,自视"常州同党",他的用世精神得到常州士人的呼应,从而在江南形成了颇有声势的经世思潮.包世臣经世之道以取得实效为宗旨,故他不愿持论过高,而是主要针对具体时政而论,正因为如此,随着社会矛盾焦点的转移,他思考问题的重心也随之改变,相应的对策也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故宫博物院藏一件包世臣肖像画题跋的分析和研究,对包世臣的卒年及其晚年事迹作全新的考证,得出了与以往不同的结论。此外,作者还对画像的作者、题跋者的身份及其相互关系等作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西施,尽管被某些人誉为花容月貌,爱国忧民,但翻检资料,略加推敲,便可发现原来“子虚乌有”。作为美女的西施,先秦和西汉典籍的确常见其芳踪。但有一点值得注意,凡言及西施的,她的生活年代均十分模糊;凡叙写吴、越史事的,也未把西施和吴、越的战争与兴亡拉上关系。《左传》、《国语》  相似文献   

12.
编读往来     
新晃县读者余竹轩来信:《湖南文史》上刊载的英勇抗日的史实不在少数,希望贵刊今后继续对抗日战争的英烈史实多登载,无论共产党的,国民党的。在这个和平时代,更要教育青年人莫忘国耻。编辑部:有不少读者也反映了相同的愿望,在此,我们对广大读者爱国忧民的赤诚之心表示敬意。《湖南文史》的办刊宗旨就是存史、资政、团结、  相似文献   

13.
冯时行考     
冯时行(公元1100~1163年),字当可,号缙云先生,四川江北县洛碛人。北宋宣和六年进士。出仕为政清明,爱国忧民。因坚决反对权奸卖国求和,几经贬官削职,于南宋隆兴元年,卒于雅州知州、成都路提点刑狱任内。卒后,蜀人为之塑像立碑颂其德。时行幼年求学于缙云山,后学于谯定。精易学,著《易论》二卷,《缙云集》四十五卷。对这样一个人物,《宋史》没有为其立传,而四川人民则习以状元尊之。明清以来,四  相似文献   

14.
费孝通同志以95岁的高龄离开了我们。2005年4月29日上午,我们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含泪送别了这位卓越的民盟领导人。费孝通是1987年1月民盟全国代表会议后召开的民盟五届四中全会上当选为民盟中央主席的。当时,民盟老一辈领导人史良、胡愈之相继去世,楚图南年高退居二线。在这种形势下,费孝通以他在知识分子中的崇高威望和对盟的事业的高度热忱,走上了民盟工作的领导岗位。费孝通是1942年在昆明加入民主同盟的。当时他在云南大学、西南联大执教,青年学生风起云涌的爱国民主运动激起了他的爱国激情,他坚定地和爱国青年学生站在一起,投身于民…  相似文献   

15.
梁廷枏(1796一1861),字章冉,号藤花亭主人,广东顺德伦教乡人。历任澄海县教谕、广州越秀书院监院、学海堂学长、广东海防书局总纂、《粤海关志》总纂、内阁中书等职,曾参与林则徐主持的禁烟运动以及广州人民的抗英斗争。梁氏毕生致力于学术与教育,著述等身,治学领域颇广,其中以广东地方史为主,以岭南人记岭南事,为后人研究岭南地区文化留下了弥为珍贵的史料,是我国近代史学史上一位爱国忧民的史学家。  相似文献   

16.
李济深先生是我国近、现代史上有过重大影响的历史人物,他一生致力于爱国的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事业,爱国统一思想贯串于他的整个人生过程。他天资通颖,有儒将之称,一生写了很多洋溢着爱国激情的诗、联。沿着这些诗、联,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他充满爱国主义思想的人生轨迹。  相似文献   

17.
王厚宇 《收藏家》2008,(10):49-50
陈潮(1801—1835年),字宗海,别字东之,江苏泰兴县霞幕圩(今泰州曲霞镇)人。他幼承家学,勤奋苦读,治学广泛,于经学、文字学、音韵学、算学都有深入独到研究,著有《四元细草》二卷。陈潮先以廪生游太学,道光十一年(1835年)中举,由于学识才华而显名都下,当时,京城有十二子,陈潮为其中之一。同时代的龚自珍、魏源、包世臣对他都很推崇。但由于勤奋治学,积劳成疾,撰《缀术辑补》未成而卒于北京寓所,享年34岁。  相似文献   

18.
包世臣与近代前夜的“海运南漕”改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岩 《近代史研究》2000,(1):127-153
雇商海运漕粮,是清代道光年间漕运制度中具有新意的重大变革。包世臣的雇商海运思想虽非首创,却有着更加鲜明的时代特色。雇商海运最终能在道光年间付诸实施,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化综合发展的产物,更是经世派官僚士子上下一致共同努力的结果。身为幕僚的包世臣为此奔走呼吁,付出了大量努力,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和务实精神,开启了道光朝大政改革重视私商力量的先河。包世臣在近代前夜的“海运南漕”改革中所起的实际作用,远超魏源。  相似文献   

19.
中国人民在遭受外族的压迫和侵略时,是从来不屈服的。在鸦片战争整个过程中,除了极少数的投降分子以外,都能暂时地团结起来反对侵略者。抵抗派的领袖林则徐被革职以后,仍念念不忘反对侵略者的斗争,要求“带罪前赴浙省,随营效力。”六十一岁的老将关天培在无有援兵的情况下,孤军奋战,身受伤数十处,最后壮烈战死。镇海三总兵葛云飞,王锡朋、郑国鸿奋战七昼夜,同时殉难。《南京条约》签订前夕,包世臣正旅居南京,他连夜写下《歼夷议》,建议清政府发动南京城内的清军,对侵略者进行突击,封锁长江,以防止英国船舰逃走。他们这种捍卫国家民族独立利益的民族气节,为国捐躯的献身精神,永远激励着中国人民。在此后的反侵略战争中,涌现了大批的爱国  相似文献   

20.
李超同志逝世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原文化部教育局副局长、离休干部李超同志(回族),因公务赴广州,于1995年1月21日15时15分猝然逝世,终年81岁。李超同志1914年10月生于河北省迁安县。青少年时期受爱国进步思想的影响,他以强烈的民族自尊和爱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