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利 《丝绸之路》2015,(6):22-23
关于石寨山M12号墓出土的祭祀贮贝器(石M12:26)主祭人性别问题,学术界有三种考释:一为男性,二为女性,三为性别不详,并没有形成统一的共识。下文针对祭祀贮贝器主祭人的性别问题,应用对比研究的方法,通过与同时期的其他贮贝器进行比对,得出祭祀贮贝器主祭人为女性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龙山时期的祭祀活动一直是学界关注的重点之一.本文在聚落考古"共时性"的指引下,对河南禹州瓦店遗址龙山时期WD2F1建筑的相关遗存进行分析归纳,认为WD2F1建筑是祭祀之墠,重建其时社祀的祭祀场景,并对WD2F1建筑祭祀的形式和季节等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付琳 《东南文化》2015,(3):68-76
土墩墓中所见的器物祭祀遗存一般都出现在丧葬过程中相对固定的环节,而且在土墩内摆放祭祀器物或挖掘祭坑的空间位置也存在一定规律可循。江南地区土墩墓中常见四类器物祭祀遗存形式,即"墓下祭祀"遗存、"墓前祭祀"遗存、"墩上祭祀"遗存和"墩脚祭祀"遗存。土墩墓中的"墓下建筑"遗存、人骨祭坑和燎祭遗存等可能与丧葬祭祀活动相关。  相似文献   

4.
突厥人曾经信仰祆教,祭祀祆神时不立祠庙,而是将"刻毡为形"的祆神像悬挂在竿上进行祭祀,这种祭祀方式与突厥人的游牧生活相适应。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一些突厥人也在祆祠中祭祀。"刻毡为形",就是以缂毛工艺织造出祆神的图像,这种图像可能与敦煌等地祆祠和赛祆仪式中悬挂的祆神画像类似。突厥人以"脂苏"涂抹祆神像的做法,源自波斯祆教徒以麝香和苏涂抹祆神像的祭祀仪式,突厥人通过粟特人学习到这种仪式。  相似文献   

5.
田天 《史学月刊》2014,(4):39-51
太一是西汉重要的国家祭祀。秦及西汉武帝前的国家祭祀体系中并无"太一"神,自武帝初年,太一逐渐进入国家祭祀体系。元鼎五年武帝在甘泉宫修建泰畤,专祀太一,太一祭祀从此成为西汉最高国家祭祀。甘泉泰畤的设立,不仅为西汉王朝引入了全新的至上神,也带动了西汉早中期国家祭祀的最大变革。通过对至高祭祀对象与结构的改革,武帝全面变更了秦的旧祭祀格局,建立了汉家法式。  相似文献   

6.
秦代山川祭祀格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川祭祀在中国古代国家祭祀体系中地位显要,秦代首创了统一王朝山川祭祀的大格局,将名山大川整合为一个体系,其中又有"崤以东"与"华以西"的区分。西汉中前期对秦的格局既有延续也有调整。本文逐一梳理了秦至西汉初年"名山大川"的地望,考证其祠庙具体位置及设立时间。同时,本文考察了秦至西汉中期的国家山川祭祀格局,并分析了这一格局形成的原因及其意义。秦汉的山川祭祀不仅是国家祭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政治地理格局的一种反映,承担着宣告王朝正统性及皇帝控制力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田天 《中华文史论丛》2011,(1):105-134,399,400
西漢末年郊祀制初創,遍佈全國的祠畤祭祀被罷廢,國家祭祀格局在空間上劇烈收縮,作爲國家祭祀重要組成部分的山川祭祀也隨之發生變革。本文關注郊祀制成立後的東漢國家山川祭祀,將之分爲"嶽瀆之祭"與"郡國山川祭祀"兩類,以石刻史料爲中心,探討東漢山川祭祀的儀制、性質與分層。在東漢,國家不再控制名山大川的祭祀,基本交由地方管理。五嶽四瀆外的絶大部分山川祭祀都進入了地方祭祀行列。同時,國家也不再以祭祀手段控制地方。因此,在整個山川祭祀體系中,國家祭祀退向邊緣,地方色彩漸趨濃厚。山川祭祀隨整個國家祭祀格局的變遷,擺脱了先秦遺風,進入了全新的時代。  相似文献   

8.
《历史研究》2021,(2):47-67
"支子不祭"是战国礼学家抽绎的祭祀规则,主旨在于重嫡抑庶,维护宗法家族的长治久安。勘诸两周社会,可见"支子不祭"确为通常情况下的祭祀原则。但是在社会流动加大、宗法家族既衍生又分化、支庶实力超越嫡长等情况下,支子完全可以独立祭祀,且祭祀范围远超礼书所谓"庶子不祭祖"、"庶子不祭祢"的限定,也非"大夫三庙"、"士二庙"所能概括。对"支子不祭"历史实践的考察,不仅展现了两周时期家族祭祀制度的变迁过程,也加深了对宗法制内部"尊尊"和"亲亲"之间张力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诗经》中祭祀建筑词汇的运用共有十四例,关涉祭祀建筑词汇九个。其中除"宗"(既燕于宗)和"冢土"两个祭社建筑词汇外,其他各词皆为宗庙建筑词汇。在尽可能多地查阅《诗经》相关传注资料的基础上,考释《诗经》祭祀建筑词汇的全部词例,并重点分析存有异说的几例。借此探究先秦汉语祭祀建筑词汇概貌,以及周代社会的礼治特征。  相似文献   

10.
祖先崇拜是中国古代极为普遍的宗教现象,是常规性的祭祀活动。在祭祀祖先的过程中,一般会以"尸"为"像",即以活人来扮演祖先并接受祭拜。因此,"扮演"是"尸祭"的核心特点。本文通过对《仪礼》中《少牢馈食礼》和《有司徹》中祭祖仪式的分析,揭示了"尸祭"仪式的"演出"过程,俨然就是一场"祭祀仪式剧",具有强烈的戏剧性特征。  相似文献   

11.
"天"字在中山王器铭文中频繁出现,为探寻白狄中山对天人关系的认识提供了殊为可贵的材料。铭文中反应了"天"赐忠臣的缘由、白狄中山的祭祀对象以及祭祀方式等。最后我们认为白狄中山的天命鬼神观念源于华夏文明的同化。  相似文献   

12.
三星堆古国具有神权国家性质,不仅大量器物是祭祀用品,而且一些重要遗迹现象,可能也与祭祀有关,包括室内外的祭拜场所和埋藏祭器的方式等。其中三星堆土堆可能为具有祭祀性质的土台;青关山一号大房子可能是三星堆神权古国时期一座重要的专门用来摆放神像和祭器,并进行经常性的祭祀仪式的"神殿"或"神庙";三星堆遗址中曾出现过多种形式的祭祀坑,是三星堆文化时期这里经常进行祭祀活动的产物和实证。  相似文献   

13.
镇花祭、道飨祭和疫神祭是日本古代国家神祇祭祀体系中的与疫病有关的祭祀。本文主要是分析这三个祭祀中蕴含的与疫病有关的鬼神观念。镇花祭体现了日本传统的"神作祟"观念,道飨祭是一个混合了中日两种文化因素的祭祀,一方面其思想依据是鬼魅、特别是中国的疫鬼观念;另一方面,道飨祭对于鬼魅的态度并非中国式的暴力威胁,而依然采取日本原有对待神的恭敬态度。疫神祭中的"疫神"则是把中国的疫鬼改造为日本式的"神",纳入日本原有的神祇信仰的话语体系。文章的创新之处在于从疫病祭祀的角度对三个祭祀进行整体把握,发现道飨祭和疫神祭的鬼神观念均来源于中国的"疫鬼",以及日本原有的"神"观念对中国的"疫鬼"观念的改造,从而形成国家的神道祭祀中本国文化与外来文化融合共存的状态。  相似文献   

14.
《文博》2014,(5)
近年来关于秦始皇陵出土铜车马的属性问题有多文予以讨论。本文从葬字的本义、丧葬中的祭祀行为、祭器与明器的区别、秦陵丧葬的礼仪等方面入手,认为有学者将陪葬品与祭祀品的区别定位为"是否出现在祭祀仪程"是不正确的。秦二世时期形成的铜车马载体——竖穴椁匣式遗迹的存在,不过是一种孝道的礼仪体现,本意仍是遵循春秋以来从"生死有别"转变为"事死如生"的丧葬活动原则。  相似文献   

15.
杨坤 《中原文物》2020,(2):137-144
判定西周金文人物是否为宗子可以依据人物称谓、行事,以及在族墓地中墓葬等级高低等线索。西周时期宗子主导宗族祭祀,"宗子主祭"表现在很多方面,如宗族祖庙设在宗子之家,宗子可祭祀自始祖而下的多代祖先;宗子是祭祀活动的主导者,族人有助祭的义务;宗子通过为族人作器,或是赠予族人祭器、祭品等方式指导、督促族人祭祀;族人祭祀活动会出现仿效宗子的现象。  相似文献   

16.
<正>"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乃研究中国上古社会的重中之重。有学者甚至认为"不了解中国上古的祭祀就无从知晓中国古代社会"①。商周时期是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更是祭祀大发展的时期,并且考古发现的祭祀遗迹不在少数。动物作为文化象征物,在祭祀活动和遗迹中常常出现。研究这些动物,对理解祭祀制度和礼制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旨在回顾以往研究,明晰目前研究  相似文献   

17.
在宗教和神学思想笼罩的汉代,世人相信通过祭祀鬼神能够佑福避害,否则便会逢祸遇灾,故信鬼神、重祭祀之风盛行,以致劳民伤财、家破人亡。王充怀着"疾虚妄"的精神,批判地树立了"报功、修先"的祭祀观,即祭祀并不是为了求取福寿,而是为了报答和崇敬地对待对人类有功劳的自然万物、贤圣及祖先。  相似文献   

18.
《文物》2016,(9)
正在古代,俎和豆是祭祀或宴飨时常用的两种器具。《说文》:"俎,礼俎也";"豆,古食肉器也"[1]。后世常将这两类器物并称,用来泛指各种祭祀场所使用的礼器,并几成祭祀礼仪行为的代名词。《论语·卫灵公》:"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何晏集解引孔安国注:"俎豆,礼器。"[2]《史记·孔子世家》:"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张守节正义:"俎豆以木为之,受四升,高尺二寸。大夫以上赤云  相似文献   

19.
在二里头遗址宫城以北地方发现几处祭祀遗迹,包括圆形地面夯土"坛"、长方形浅穴式"墠",根据其相关遗迹现象,结合殷商卜辞和古文献记载,推测上述遗迹可能是当时的祭祀场所"社",其中圆坛可能是祭祀天神的"天坛",长方形墠则可能是祭祀地祇的"地坛"。其源头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其流变则直至明清时期。二里头坛墠遗迹的发现和认知,在二里头遗址和二里头文化研究以及早期国家研究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社会,所有礼仪中比较重要的活动就是祭祀,它是"五礼"的核心。祭祀文化历史悠久,被称之为文化活化石,古代祭祀与我国传统文化互相验证,水乳交融,研究我国古代祭祀文化对挖掘古代文化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基于此,本文对我国古代祭祀文化的对象和场地进行分析,总结古代祭祀文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