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鸫鸣  李韶芬 《神州》2013,(31):237-237
傅雷的艺术教育理念,集中体现为在《傅雷家书》中对儿子傅聪的成长所倾注的心血,在培养儿子成人、成才,成为世界级“钢琴大师”和“钢琴诗人”的过程中,傅雷所提倡的先为人,后为艺术家;注重文化底蕴的培养;在艺术中对儿子人格修养的培养等等,所有这些都对后世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窦红彦 《神州》2014,(5):7-7
《傅雷家书》中傅雷夫妇的教子艺术、高深的艺术修养等令人震撼和感动,在培养子女、教书育人、为人处世等方面深受启发,学习傅雷夫妇的成功做法。  相似文献   

3.
当地时间2020年12月28日,钢琴家傅聪因感染新冠病毒在英国逝世,享年86岁。1981年,《傅雷家书》由三联书店出版,轰动一时,长销不衰。40年来,我们透过封封家信,仰望着作为父亲的傅雷,却不免忽视了信件对面的另一人一那个7岁半学琴、20岁只身赴欧,名满天下又漂泊一生的“钢琴诗人”“中国的肖邦”傅聪。  相似文献   

4.
"父亲性格太直,也太天真,他的最大缺点就是不会做人。""新版的《傅雷家书》中,增加了一封父亲写给哥哥的信。"……4月7日,傅雷诞辰100周年,其次子傅敏向本刊讲述了许多不为人知的往事。  相似文献   

5.
正在当今这个时代,"家书"已经成为一个陌生的词。我们习惯了手机、电话、社交网络,但我们与家人的距离,却并没有比以前更近。而今,读到新近出版的《董必武家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6年7月第1版),能从中体会到"朴诚勇毅"的传世家风,并且深刻理解这才是民族复兴的精神力量。《董必武家书》共4辑,分别是董老的"致妻子信""致子女信""致同辈信""致子侄辈信",共收录家书68封,同时附录董必武夫人何连芝家书10封。董必武夫妇育有一女二男,同时抚养教育了多名侄女、侄孙等后辈,书中的多数书信即是董老写给子女和后辈的家书,主要是对  相似文献   

6.
傅雷与母亲     
傅雷的名字是与法国文学大师巴尔扎克和罗曼·罗兰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中国读者正是通过他的翻译,才得以阅读和欣赏这些文学大师的著作。除却这些大师皇皇巨著的翻译外,他在美术史、音乐理论、文艺评论等方面都多有建树。他身后出版发行的《傅雷家书》,更是一版再版,受到一代又一代人的欢迎。这样一位至今仍然广有影响力的文化大师,又有着怎样的童年和怎样的母爱呢?  相似文献   

7.
正傅雷先生是一代翻译巨匠,他留学于法国的巴黎大学,1931年回国后即致力于法国文学的翻译与介绍工作,译作丰富,行文流畅,文笔传神,翻译态度严谨。他翻译巴尔扎克作品多达15部,是法国巴尔扎克研究会的外籍会员;他译介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深深地影响了几代中国人;作为音乐鉴赏家,他写下了不少对贝多芬、莫扎特和肖邦作品的赏析文章;作为父亲,他写给儿子的《傅雷家书》自20世纪80年代出版至今,已经震撼感动  相似文献   

8.
胡适家书选     
继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国史研究室整理出版的《胡适来往书信选》,《胡适的日记》之后,《胡适家书》也已整理就绪,准备付梓。在此书尚未面世之前,应《安徽史学》编辑室之约,挑选一部分先予公布,以飨读者。这部分家书,上起1908年,下迄1946年,以胡适在美国留学和任驻美大使期间的为多,内容大都为向家人报告他在外的学习、生活、工作、见闻等情况。但从中可以看出胡适的世家观念以及他对政治有极大兴趣。他以后步入国民党营垒并把自己的命运同国民党联在一起,同他年青时所受的家庭教育及留学时的思想动机是分不开的。从家书所反映的胡适思想的一个侧面,对我们了  相似文献   

9.
一1966年9月2日夜,著名翻译家傅雷与他的妻子朱梅馥在经过四天三夜的批斗会后,决定不再苟活人世。傅雷一生,以其优秀的文学素养,忘我的奋斗精神,翻译出33部外国文艺名著,将巴尔扎克、罗曼·罗兰、伏尔泰、梅里美、丹纳等文学巨匠的作品介绍给中国读者,由于他出色的翻译,使《约翰·克里斯朵夫》、《巨人三传》等作品深入人心,影响了无数的中国人。可是,在当时的特殊年代,知识分子的尊严却受到无情的践踏与侮辱。傅雷无法摆脱这样的遭遇,他又是那样一位视人格为至高、性情如烈火般的人,又是那样存有“死谏”之精神、能敏感而冷静地看清这个世…  相似文献   

10.
读者论坛     
2006年1月号长城已经融入了每一个中国人的血脉,没有人会不去关注它。1月号的《谁毁了我们的长城》的大专辑引起的重大反响就是最好的证明。每一封读者来信中都洋溢着对长城的关注之情,对过往行为的反思以及对长城所代表的中华民族的象征意义的肯定。但更让我们欣慰的是,长城大专辑的刊  相似文献   

11.
我们迎来了2000年,迎来了21世纪。 在这喜庆的日子,我向《炎黄春秋》的编者、作者、读者致以良好的祝愿。 《炎黄春秋》是一本以普及当代和近代中国历史知识为重点的刊物,是一个创办多年、深受读者欢迎的刊物。它的作者大都是他所叙述的那一段历史的见证人,或者是对那一段历史作了一番深入研究的人。它的读者是对增进自己历史知识有兴趣和愿意接受历史教育的人。既然《炎黄春秋》是这样的刊物,我就想在这里讲一下写历史、读历史、对待历史的基本原则。这个原则我认为就是题目上的:崇尚真实、崇尚独立这八个字。 恩格斯在《费尔…  相似文献   

12.
正胡林翼(1812—1861),晚清名臣,与曾国藩并称"曾胡"。民国十四年(1925)上海共和书局出版的《胡林翼家书》,已流传近百年。然而,经笔者考证,这本书是彻头彻尾的伪书!胡林翼家书的两个去向民国十四年上海共和书局出版的"清朝十大名人家书",收入《胡林翼家书》一册,署"虞山襟霞阁主编次",内收胡氏自清道光二年(1822)至清咸丰十年(1860)家书88封。其后民国二十三年、民国  相似文献   

13.
高宁 《贵阳文史》2013,(6):39-43
翻阅《国家记忆》,给人的视觉冲击是如此强烈。一帧一帧的照片,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一个听得到枪炮声和“一个嗅得到硝烟,触得到军人体温的战争场面”(《国家记忆》编者语)。每一张照片,都会让人产生发自内心的震撼力。特别是那么几张,令人刻骨铭心。  相似文献   

14.
侨批又称番批,就是指海外华侨通过民间渠道寄回母国,连带家书或简单附言的的汇款。作为一种行业,它是出国谋生的华侨寄回家乡赡养胞亲和粜报平安的一种“银信合封”,即所渭“汇款家书连襟”的民间寄汇;作为一种化,侨批却是一种以以金融流变为内核,以人递播为外象,心心交感为纽带,以商业贸易为载体综合性、流动型化形态。关于侨批的学术价值,国学大师饶宗熙教授曾说过“侨批等于徽州契约,可以和它相媲美”。侨批相关国家、地区的政治、经济、化的发展变化情况或多或少地反映在批封或侨信里,是我们研究华侨、侨乡、我国及东南亚的政治、经济、化的重要史料,是亟待开发“富矿”。  相似文献   

15.
王舒蓉 《收藏家》2000,(10):41-43
一通“家书”能为藏家所珍,不是缘自大家名人之手,便是它与重大的事件相连,若两相兼备就愈显得难能可贵。本文所涉的这一通家书,就是出自一个很不普通的人,讲述着一件很不普通的事件,因此,更是弥足珍藏。家信系醇亲王载沣亲笔所书,写于光绪二十七年庚子七月二十三日(1901年9月5日),讲述了他使德之旅中所发生的一件天大尴尬事,讲述了中华民族百年前的  相似文献   

16.
20年前,当《土地的变迁》①(正文以下部分,将该书简称《变迁》)出现的时候,它为环境史学科所展示的广阔希望就在于说明“何物非我”及“我是何物”。它不是另一部关于资源保护运动的书,不是一个重复追述从进步时代到新政,再到战后环境保护主义的故事。那是一种业内每个人都能够  相似文献   

17.
正自然界的萌动,总是带着沉寂而又不可抗拒的力量,让人心生希冀,这种希冀绝非只生长于一处,它遍布每一条街道,每一座屋宇院落,每一株草木,一丛丛生机盎然地舒展,带给人们希望和勇气,每一处都充满新生的力量,让每一个春天都值得期待。丰子恺在散文《春》中写道:春是多么可爱的一个名词!自古以来的人都赞美它,希望它长在人间。诗人,特别是词客,对春爱慕尤深。试翻词选,差不多每一页上都可以找到一个春字。"春!"你听,这个音读起来何等铿锵而惺忪可爱!这个字的形状何等齐整妥帖而具足对称的美!这么美的名字所隶属的时节,想起来一定很可爱。  相似文献   

18.
割肉的学问     
这段日子,相信有不少人因为眼红牛市开始炒股。那么在1月19日股市暴跌中,你有没有被套牢?套牢是每一个炒股的人都经历过的悲剧,而如何应对套牢,也是从菜鸟到老手都苦苦思索过的。我每一个炒股的朋友都问过我这类问题,最悲惨的一个是前两天遇到的朋友,他问我:“我5年多前15块买了中国石X的股票,现在它的价格为6块多,我该怎么办?”我们把卖掉套牢的股票形象地称为  相似文献   

19.
王阳明家书信札见诸《阳明全书》数量不少,而未收入者,散落民间,时有发现。我馆原藏王阳明家书手稿一篇,是王阳明在京时写给居家绍兴父亲王华的信札。新近,我馆又征集到王阳明家书信札四篇。其中三篇是寄给其弟辈的手迹,一篇是给友人的答谢书。这五件书信手札,均为竹纸草书,除“此间家事尚未停当”札未署年月日外,其余四篇仅署月日。各篇保存完好,无字迹缺漏。上述信札是不可多得的珍贵文物,也是研究王阳明家庭、生活、政治、思想及明代书法的重要材料。  相似文献   

20.
《光明日报》离休干部殷毅,与我曾为同事,在70岁之际,学会了使用电脑,在键盘上一个字一个字地敲出了10余万字的《回首残阳已含山》一书,书中叙述了自己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这是一个老记者的故事,也是55万人的故事。而它的牵涉面,却广及55万个家庭及几百万亲友。这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