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作家、诗人、学者而兼书法家的郭沫若,对中国传统绘画有着精辟独到的鉴赏力。他与齐白石、徐悲鸿、傅抱石、李可染、刘海粟等中国20世纪各领风骚的国画家们,携手造就了一个美不胜收的艺术世界。在这些国画大师中,傅抱石当属与郭沫若结识较早,友情甚笃,合作最为默契的画家之一。初识东瀛得奖勖郭沫若与傅抱石的友情始于30年代的日本。自幼喜爱篆刻书画的傅抱石,曾在江西省立第一师范读完了艺术课程。1932年江西省政府决定选派专人去日本考察,以改进景德镇瓷器制造业。正在江西省立一中艺术科执教的傅抱石,在此关键时刻得…  相似文献   

2.
国画大师徐悲鸿早在1942年的重庆《中央日报》上即撰盛赞傅抱石:“抱石先生,潜心于艺,尤邃于金石之学。于绘事在轻重之际(古人气韵之气)有微解。故能豪放不羁。抱石年富力强,倘要致力于人物、鸟兽、花卉,备尽造化之奇,充其极,未可量也。(张)大千(黄)君璧之外,又现一巨星,非盛世将至征乎?”画坛巨擘,慧眼识才,傅抱石果然成为中国杰出的国画家、篆刻家、美术理论家和美术教育家。被誉为画、、书、印“四绝”的一代宗师。今年是傅抱石诞辰百年,谨以此纪念先师。  相似文献   

3.
在南京汉口西路132号,有一幢建在山坡上的二层小洋楼.独门独户.周围树木环绕,郁郁超葱。恬静闲适,这就是国画大师傅抱石的故居。60年代傅抱石在这里生活了几年时间,直到去世。1985年,这里被辟为“傅抱石纪念馆”。 傅抱石是画坛公认的一代宗师。其画名鱼追齐白石老人。人称”南北二石”。生前曾任全国政协常委、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簧术家协会主席、江苏省国画院院长。  相似文献   

4.
《百年潮》2007,(10):F0003-F0003
张世简1926年出生于浙汀省,后来得到了潘天寿、傅抱石、黄宾虹、黄君璧诸大师的指导。现为中国书画函授大学教授兼国画部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际文人画家联谊会常务理事,中央书画院名誉副院长,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北京国艺轩书画院艺术顾问。出版有《写意花鸟画技法》、《写意花鸟画构图浅说》、《国画辅导》。  相似文献   

5.
正傅抱石结识郭沫若是在1933年春天。当时,傅抱石刚入而立之年,东渡日本考察工艺美术,而郭沫若正流亡日本,蛰居于东京乡下从事中国古代史和甲骨金文研究。他由南昌旧友朱洁夫引荐而得见郭沫若,十分投契,遂成莫逆之交。他时常登门拜访郭沫若,求学讨教。郭沫若则十分喜爱傅抱石的聪明能干和勤勉好学,很信赖他的诚恳忠厚和认真踏实。1935年5月,傅抱石在日本银座松板屋举办为期三天的个展,高朋满座,好评如潮,其中也得益于郭沫若的力荐和奔走之功。  相似文献   

6.
"新金陵画派"是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画坛最具影响力的绘画流派之一。1960年9月在江苏省国画院首任院长傅抱石先生的带领下,以画院画家为主体的"江苏国画工作团"在建院当年就开创了二万三千里写生的壮举。此次写生在确立"思想变了,笔墨就不能不变"观念的同时,随团画家们激情饱满,呕心沥血地创作了一大批既有鲜明时代精神又有纯净  相似文献   

7.
桑任新 《东南文化》2003,(12):19-21
《潇潇暮雨》图作于1945年6月。初到重庆时,傅抱石还是一个三十多岁的热血青年,至作此画时已经42岁了。1939年复,日寇入侵的炮火烧到了江西,傅抱石携家人千里迢迢赶,庄重庆、在郭沫若主持的三厅工作。后三厅改组,傅抱石又到迁往重庆沙坪坝的中央大学任教,并潜心于艺术史的研究,完成了大量的著述。迁居重庆八年,是傅抱石画风大变的时代,也是他的绘画成熟即风格形成的时代。了解傅抱石这一时期的绘画,便基本了解了傅抱石的整个绘画。他的这一段绘画之所以成功,主要是  相似文献   

8.
杨飞 《文史博览》2013,(4):18-19
傅抱石(1904—1965),原名长生、瑞麟,号抱石斋主人,汉族,江西省新余县人,著名画家、国画大师、“新山水画”代表画家。他的作品《杜甫诗意图》曾在香港佳士得2009秋季拍卖会上,以6002万港元成交。  相似文献   

9.
一直以来,日本因素对傅抱石的影响在其研究中众说纷纭、各有见解。本文试图从傅抱石留日经历的史实入手,结合近代中日美术交流等历史情境和社会背景,从三个方面(日本画坛影响下的傅抱石绘画思想之流变、日本画风影响下的傅抱石与岭南画派之比较、日本艺术理论对傅抱石绘画思想之内在影响)探讨傅抱石留学日本的经历对其绘画观念乃至风格造成的实际影响和深层原因,并作出合理的历史阐释,挖掘傅抱石绘画思想中对日本绘画复杂而微妙的文化心态。  相似文献   

10.
<正>傅抱石是20世纪中国画坛最杰出的艺术家之一,他为中国画艺术留下了一批不朽之作。本文围绕傅抱石创作的人物画,探析其作品师古而不泥古、革故鼎新的特征与内涵,反映出画家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  相似文献   

11.
《世纪》2014,(2)
<正>北京人民大会堂的经典国画《江山如此多娇》,是著名画家傅抱石和关山月于1959年国庆十周年之际专门为人民大会堂创作的。画面体现了毛泽东主席词《沁园春·雪》中"江山如此多娇"的词意。画面中,一轮红日照耀祖国锦绣山河,近景是江南青绿山川、苍松翠石;远景是白雪皑皑的北国风光;中景是连接南北  相似文献   

12.
卷首语     
今年,恰逢两位与南京有密切关联的文化名人百年诞辰,一位是开创新金陵画派的艺术大师傅抱石,一位是著名报人、作家、学者张友鸾,他们或开宗立派,或办报著述,与南京结下了不解之缘。为纪念两位文化名人的杰出成就,本刊特刊发《一代艺术大师傅抱石》与《张友鸾的传奇人生》二文。前文作者借参加“傅抱石年”大型纪念系列活动的契机,在采访傅抱石次子二石先生的基础上,对纪念活动的盛况,傅抱石苦学成才的经历,其命维新———抱石精神的核心,以及新金陵画派的创立与艺术思想,作了全面介绍。傅抱石对人文精神的极其推崇,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  相似文献   

13.
牧歌是新疆山水画的探索者、开拓者、奠基人,在中国西部山水画坛享有盛名。 牧歌出生书香世家。自幼酷爱艺术的他,中学时代即与同学合办《抗战画刊》,高师毕业当美术老师仅一年,就在家乡办个人画展。1950年,牧歌考入西北艺术学院美术系深造,受到邱石冥、石鲁、赵望云等国画大师的深切教诲,文艺思想大大提高。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在中国传统绘画人文积淀最为丰厚的江苏大地上,崛起了以傅抱石、钱松嵒为首,亚明、宋文治、魏紫熙为中坚的新金陵画派。以他们五人为主体的“江苏国画工作团”在60年代初,创造了跨越六省的二万三千里写生的壮举,既实现了以中国画这一古老画种反映新时代现实生活的命题,又实现了中国画笔墨语言与时俱进的丰富发展,他们冲破保守主义和虚无主义的双重干扰,走上了传统艺术与现实生活相契合的创  相似文献   

15.
一、早年在画坛 尽显风流 伍蠡甫(1900-1992)是我国著名的艺术理论家。画家和翻译家,他出生在上海,幼年时代随父亲、著名的翻译家伍光建辗转于北京和上海,在北京的汇文附小和上海的圣约翰大学附中受到了良好的学校教育。他很早就对绘画产生了特殊的兴趣,在中学时代每次上图画课,他总是细心临摹,特别追求形似。先是学西洋画,后来渐渐对国画产生兴趣,于是疯狂地买书,像邓秋枚主编的《神州国画集》、狄平子主编的《中国名画集》等许多单本画册,几乎搜罗殆尽。后来他在近代著名的国画大师黄宾虹的指导下学习国画,他的绘画…  相似文献   

16.
近代中国,广州成为我国华南地区最早与国外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口岸。有不少游学海外归来的画家聚集在这里,他们大胆融合西洋画法,革新国画,形成一种独特的画风,称为“岭南画派”。偏居广东的岭南画家虽然人数上不足与“海派”、“京派”相匹敌,但他们以“折衷中外,融合古今”为宗旨,在提倡革新中国画和推动新艺术运动的过程中,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尽管人们对岭南派褒贬不一,但它毕竟以崭新的面貌雄立于中国画坛,以它独具神采的风格给中国绘画注入了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17.
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研究和撰写中国古史始于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重视考古材料,将实物史料与社会经济形态理论、传说记载相结合,从而致力于建立科学、可信、系统的中国"古史",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家历史撰述中"古史"建构的主要特点。应对学术之需,关注时代主题,亦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家古史建构的旨趣所在。在共同遵循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的基础上,吕振羽、范文澜、翦伯赞等人与郭沫若在古史分期等问题上有较大分歧,他们各自的古史撰述亦有特色,由此反映古史建构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8.
赵启斌 《收藏家》2014,(11):12-20
今年是傅抱石诞辰110周年。通过举办绘画专题展览、学术研讨和出版画集的形式来纪念我国一代伟大的艺术家——傅抱石先生! 9月26日,南京博物院、江苏省国画院联合举办了傅抱石诞辰110周年纪念活动,推出了“大匠踪迹傅抱石绘画发展历程”绘画特展、“大匠踪迹傅抱石绘画发展历程研讨会”以及《大匠踪迹——傅抱石绘画发展历程》大型画集。  相似文献   

19.
李西峰 《丝绸之路》2010,(12):95-96
傅抱石是中国山水画向现代转型的杰出代表,其作品对国画艺术发展提供了许多启示。本文通过对傅抱石作品及理论的赏析,揭示了形成其山水画风貌的主要因素,以期对中国当代山水画创作提供一些可资借鉴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万新华 《南方文物》2014,(2):150-154
<正>1935年6月,傅抱石留学东瀛归来,任教于中央大学教育学院艺术科,讲授中国美术史。受日本学术的启发,傅抱石在教学之余开始了其持续数年的石涛研究之路,开启了现代中国石涛研究之先声。几年来,傅抱石笔耕不断,不断考证和论叙,锲而不舍地寻根探源,对石涛生平和艺术进行了深入的探究。随着《石涛年谱稿》《石涛上人生卒考》《石涛丛考》《石涛再考》《石涛三考》《石涛画论之研究》《大涤子题画诗跋校补》的相继脱稿或发表,傅抱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