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 衮代的身世及获罪大归真相 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继妃衮代,于天命五年(1620)被遣令大归(休回母家),其事散见于官稗野史之中。 《清史稿·列传一·后妃》中记叙衮代曾辅佐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全文如下:“继妃,富察氏。归太祖亦在孝慈皇后前。岁癸已,叶赫诸部来侵,上夜驻军,寝甚酣,妃呼上觉曰:‘尔方寸乱耶?惧耶?九国兵来攻,岂酣寝时耶?,’上曰:‘我果惧,安能酣寝?我闻叶赫来侵,以其无期,时以为念。即至,我心安矣。我若负叶赫,天必厌之,安得不惧?  相似文献   

2.
科尔沁左翼中旗首领索诺木收继祖父莽古斯之妻科尔沁大妃时,莽古斯与大妃育有一女,此女后为后金汗且系两黄旗领主皇太极的中宫大福晋。索诺木收继大妃后,至少生一男二女。1633年大妃等赴沈阳探亲时,皇太极之异母弟正白旗领主多铎请求娶大妃之女。皇太极与众贝勒商议后,准多铎所请,故1634年多铎娶之。1635年多铎之同母兄镶白旗领主多尔衮亦娶大妃另一女。以这两次联姻,多尔衮、多铎跟皇太极一样成为大妃之婿,据此这三位领主互相确认结为一个派系,而且这种关系已为众贝勒认知。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宋代以来信仰海上守护神天妃.伴随着后来航海的频繁,更见其兴隆.于明末传入琉球(明嘉靖四十一年册封使郭徐霖等建祠称之,现在将上下天妃宫址迁入那霸的久米村).在清初带来日本.(康熙十六年即延宝五年,心越禅师归化之时将至,后崇祀于水户侯德川光固领内.现在常陆国茨城郡石(石叉)滨祝镇有天妃神社.在同国多贺郡矶原之天妃山有天妃祠).天妃即天后,民间所谓妈祖是也.关于天妃的解析,赵翼《陔余丛考》天妃条所记,颇简明扼要,曰:“江淮之间,操舟者率奉天妃,而海上尤甚.张燮之《东西洋考》云:天妃,莆(福建兴化府莆田县)之湄州岛人,五代时闽都巡检林愿之第六女,晋天福八年生,宋雍熙四年二月二十九日化去,后尝衣朱衣往来海上,里人虔祀之.宣  相似文献   

4.
太仓刘家港天妃宫是妈祖信仰北传的重要标志,同时也在郑和下西洋中扮演着极为重要角色,现已成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然而今人对这一重要历史遗迹始建时间与变迁等历史地理的认知多有错误。文章从史源的角度对这些问题考证后认为:路漕天妃宫即刘家港天妃宫,刘家港天妃宫始建时间为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而非官方宣称的北宋宣和五年(1123年),也不是一些地方史专家认为的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亦不是一些史料记载的至正三年(1343年)或明永乐初年。至正二年(1342年)刘家港天妃宫迁建的原因是刘河河道"北徙"而非长江南岸崩坍,不能用张寅《海塘论略》中所言元代刘家港天妃宫三迁来论证明末清初长江口南支南岸的崩坍。  相似文献   

5.
5月3日,南京重建的天妃宫落成开放。这为纪念郑和下西洋首航600周年、弘扬民族文化、促进海内外尤其是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及友好往来,增添了一处盛景。但是在有关新闻报道中,却把天妃官碑错写为始立于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回国后。其实,关于南京天妃宫的建宫、立碑时间的错误由来已久,时而有见。早在纪念郑和首次下西洋580周年的1985年,笔者发表于《南京史志》总第11期的文章已初步指出这个错误。但在新版有关介绍南京历史的书籍中,仍如其旧的表述为:“天妃宫……建于永乐十四年(公元1416年),  相似文献   

6.
在郑和航海史料中,碑刻是重要的一部分。而在现存的碑刻中,南京《御制弘仁普济天妃宫之碑》(简称《南京天妃宫碑》)又占有突出的地位。最近,《南京天妃宫碑》的所在地下关区有关部门,将《御制弘仁普济天妃宫之碑帖》编辑出版,是十分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7.
《元史》卷一九《成宗纪》大德二年 (公元 1 2 98年 )五月己酉条载 :“诸王念不列、妃扎忽真诈增所部贫户 ,冒支钞一万六百余锭 ,遣扎鲁忽赤同王府官追之。”同书卷二○《成宗纪》大德五年六月条又载 :“赐诸王念不烈、妃札忽而真所部钞二十万锭。”大德五年七月条又云 :“给诸王妃札忽而真及诸王出伯军钞四十万锭。”《元史·成宗纪》这几处提到的诸王念不烈 (列 )及其妃扎忽 (而 )真不见于《元史·宗室世系表》和《元史·诸王表》 ,限于资料 ,中外学者也从未涉及这一问题 ,其世系所出、分地所在始终是治元史者存疑的问题之一。笔者在研究…  相似文献   

8.
从有关古籍记载中,人们只知道清代以前南京有三座祭祀妈祖的庙宇,两座名为天妃庙,一在安德门外的大胜关,一在江东门外的上新河。还有一座就是永乐五年(1407年)建在仪风门外的天妃宫。现今这三座庙宇均无存。此外在定淮门外明代宝船厂中有座妈祖庙,当地居民称其为“娘娘宫”。解放后尚存庙屋数间,殿内有神像和一只宝船模型,当时庙内有一老和尚姓孙,法名龙本,现已去世。娘娘宫完全拆除是在1976年前后,现遗址上多为住宅,临街部分今为“南京中保木材经营部”。  相似文献   

9.
秦玉牍索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秦玉牍,近年出土于陕西华山地区。2件同文,双面镌刻或朱书文字。本文就其中五个问题钩沉索隐,论证了玉牍所属为秦惠文王(前337—前311年),牍文提到了两件惠文王认为可能获罪于神的事件,希图籍祭秦国之望——华山以使病体痊愈。由此推断玉牍之作当在秦惠文王末年。  相似文献   

10.
一、从容妃墓谈起容妃墓(图一)座落在河北省遵化县清东陵的裕妃园寝之中。这座园寝背靠郁郁葱葱的昌瑞山,左依乾隆皇帝的裕陵,右傍慈禧太后的定东陵。裕妃园寝始建于乾隆十年(1745年),初称妃衙门,按妃园  相似文献   

11.
《郑和研究》2007,(3):3-4
由省郑和研究会倡议的郑和遗址遗迹单位领导座谈会于2007年7月20日在南京金汇大酒店召开。出席会议的单位有:南京宝船厂遗址、南京静海寺、南京天妃宫、南京郑和纪念馆、南京郑和墓、南京浮泥国王墓、南京净觉寺、南京大报恩寺筹备处和省郑和研究会等单位的负责人及有关专家学者共20多人。座谈会特邀南京市政协常委会副主席俞明和南京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郑凤翔两位领导出席会议指导。[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南京下关天妃宫在历史上称为龙江天妃宫。自从郑和下西洋回国,以海上平安,为天妃神灵感应所致,奏闻于朝,建龙江天妃庙之后,沿江沿海一带,如太仓、长乐、贤良港、泉州、湄州等地,普遍建立天妃庙宇,并遣使致祭。在明代,南京奉祀天妃的庙宇,共有三处,一在下关,一在上新河,一在大胜关,而以下关天妃宫规模最为宏丽,廊下宫内都画满了精美的壁画。  相似文献   

13.
1900年,英、法、俄、德、日、意、美、奥八国列强组成 联军,打着剿灭义和团“匪乱”的旗号侵略中国,7月 14日攻陷天津进行了最疯狂最野蛮的大屠杀、大焚烧、大洗劫,犯下了滔天罪行,罄竹难书。在俄军火烧大直沽中,闻名世界的天津妈祖庙被焚烧得成了一片焦土,荡然无存。 天津大直沽天妃宫是中国最著名的三大妈祖庙之一。第一是建于北宋的福建湄州妈祖庙,即祖庙;第二是建于元代的天津大直沽天妃宫;第三是建于明代的台湾台北妈祖庙。天津大直沽妈祖庙由于位居第二而在世界享有盛名。多年来不时有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到天津旅游…  相似文献   

14.
淮安地区的天妃宫最早建于南宋,来源于福建籍军士征戍两淮的地域流动,此后天妃宫庙在淮安地区的空间展布与当地河道变迁密切相关。山阳、清河的个案研究表明旧城天妃宫曾作为一亦游亦祀的胜境,国家漕粮的转运导致了淮安地区天妃信仰中心的转换,清口惠济祠逐渐成为运河沿线的重要天妃宫庙,从天妃宫到惠济祠的转移,与山阳、清河城市变迁的轨迹基本一致。官方对天妃神灵的标榜和塑造,使惠济祠内呈现泰山娘娘与天妃混祀的信仰生态,而对其庙会的分析则显示出民间信仰意涵的延展。  相似文献   

15.
关于明洪武三十五年(1402)何人为使节出使琉球的问题,正史无载,学界阙疑。在钩稽《宝应县志》和《扬州府志》等几种地方史志资料,并比照《明实录》《明史》等正史文献的基础上,认为陈晟即为该年奉命出使琉球的使臣之一。同时对陈晟的生平、何时出使琉球以及文献中有关他借出访之便私自市马获罪,到底是只出使琉球还是同时出使日本等问题进行考释,以求对深入认识明初中琉关系某些具体史实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6.
商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史载殷先世事迹曰:“殷契,母曰简狄,有娥氏之女,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契长而佐禹治水有功。帝舜乃命契日:‘百姓不亲,五品不训,汝为司徒而敬敷五教,五教在宽。’  相似文献   

17.
超世拔俗语卓尔不群—杜甫《秦州杂诗二十首》之十六评析程天启公元759年秋,安史之乱第五年,两京虽复,中原正乱。诗人杜甫以左拾遗硫救房琼获罪,又遭关中大饥,便携妇将雏,随难民奔于秦州(天水),觅堂侄杜佐以求安身之地。谁料烽烟不断,仅住三月,又奔蜀地。但...  相似文献   

18.
1956年发掘清理的湖北蕲春荆端王次妃刘氏墓出土一批银器,有银壶、盂、盏、盒、葫芦瓶及银钱、银锭、银法子等,其中银壶、银盏及银锭、银法子等皆有铭刻。荆端王次妃刘氏墓银器现藏湖北省博物馆,属目前湖北出土最重要的明代银器。本文对这批银器进行了较全面的整理,以期为研究明代蕲春荆王府历史及相关制度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9.
<正>黑龙江省和浙江省早期的文化交流,继金代之后,在清朝是一个大发展、大融合的时期。当时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清代统治者将大批所谓"获罪"的汉族文人墨客,流放到黑龙江地区。据《大清会典事例》记载:从顺治十四年(1657年)到嘉庆十七年(1812年)的150余年间,发配到黑龙江地区的人犯达6100余人,致使黑龙江地区文化逐渐繁荣起来,  相似文献   

20.
王志敏 《炎黄春秋》2008,(10):15-20
1959年7月,由庐山会议发起的反右倾运动,已经过去49年了。这场运动大大加剧了由大跃进引起的全国性大饥荒,造成几千万人非正常死亡的惨剧;也是继“反右派”之后,把阶级斗争由党外引入党内,进而导致文革历史悲剧的重要转折点。我当年由于工作的关系,也被卷人这一运动,成为“因言获罪”者之一,留下了难忘的记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