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就环太湖地区史前社会演进过程与该地区史前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这一课题而言,长期以来学界始终将探索与讨论的时代焦点置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因为,这一时期(即崧泽文化晚期-良渚文化时期)环太湖地区史前社会经历了革命性的变化,而且在文化繁荣程度、社会复杂化水平等方面均达到了中国大陆史前文化的巅峰.从研究内容上来看,多数研究者关注的重点是自然环境变迁在环太湖地区社会变迁过程中的作用机制与影响方式.  相似文献   

2.
考古学文化与文化生态陈淳(复旦大学文博学院)一文化与文化类型在我国史前研究中,考古学文化是一个关键性分析概念。讨论这一概念所涉及的种种问题,自然涉及到史前学的一些关键问题。纵观史前考古学的发展,其理论和分析方法的变化大致可以分为:多元说——单元说——...  相似文献   

3.
中国史前的乐舞艺术。是史前人类体育文化原始娱乐形态的表现形式之一。根据考古发现的资料和相关的研究。史前的乐舞艺术见之于史前人类的生产劳动、生殖崇拜、宗教祭仪以及史前战争等人类生活形态中。  相似文献   

4.
王潇慧 《沧桑》2009,(4):5-5,25
考古发掘获得的遗迹、遗物是探索文明起源信息的第一手材料。史前玉器的发现与研究,是探求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线索。史前玉器在红山文化、良渚文化等文化中极为发达,传达出了重要的社会信息。本文拟以史前玉器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史前玉器的制作技术、文化与社会背景等方面的研究,探讨史前玉器所表现出的文明因素,分析史前玉器所传达出的史前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信息。  相似文献   

5.
史前东方大口尊初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对史前东方大口尊这一具有丰厚文化内蕴的代表性器物作了全面深入的讨论,在类型划分、功能判别、刻划符号分析等方面得出了新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山东地区史前文化发展序列及相关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伍人 《文物》1982,(10)
山东地区史前文化的考古学研究,是从五十多年前龙山文化的发现开始的。其后发掘曾一度中断。近三十年来的考古工作成果,使我们能以科学的资料建立起该地区史前文化的发展序列,并对其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社会历史情况有了较多的了解。本文将首先概述山东史前考古的发展进程,由此来阐明我们对该地区史前文化发展序列的最基本的认识,并提出几个与之相关的问题,与同志们讨论。一我们的工作历程山东地区的考古工作是由不同系统的几个业务单位分别开展的,由于彼此能很好地协作,及时进行学术交流,因此对山东史前文化的探讨,步调基本一致,经历了大体相  相似文献   

7.
依据田野考古发掘材料,研究者亲自动手模拟史前生产工具与生活用具等的制作及其使用,以期深入了解史前社会生产生活的真实情景,从不同角度阐明史前社会发展规律,是史前考古实验的主要目的。因此,考古实验是史前研究领域中的一项实践性和技术性都很强的研究工作。长期以来,这一方面的研究工作一直为欧美等国家的研究者所重视,并且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产生了一定影响。而在我国,这一研究工作则较为薄弱,尚需大力开展。西安半坡博物馆一直较重视史前考古实  相似文献   

8.
大溪文化是分布在长江中、上游地区的主要史前文化之一。对这一考古学文化已有较多的同志从各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与此同时,在分析探讨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同的意见,如大溪文化的属性、范畴和分期等。这些不同意见,是分析探讨中出现的正常现象,有利于推动学科的发展,进一步对大溪文化进行深入的认识了解。有关大溪文化各方面的问题,学界还在继续讨论中,本文拟就有些问题谈点认识,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面对我国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新形势,如何适应新的文化要求和推动未来可持续发展,是当下每个史前遗址博物馆从业人员需要思考和研究的。本文从我国史前遗址博物馆当前的发展状况和模式入手,通过对史前遗址博物馆文化含义和社会定位的再认识,提出史前遗址博物馆创新发展需要突出自我特色,注重信息技术和新媒体以及拓展文创思路,提升文化产品创新能力等措施。  相似文献   

10.
石器是史前社会的主要生产工具,与其相关的石器工业也是史前社会的主要经济部门之一,并在史前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区域环境和社会发展程度的区别,石器工业在不同地区不同文化中扮演的角色也不相同。陶寺遗址的石器工业以大崮堆山的变质砂岩石料为主,产品以石镞的数量最多,其次为斧、锛、凿、铲、刀等日常工具。矛形坯成器可能是石镞,是一种有力武器。陶寺遗址的石器工业产量较高,产品可能输出到其他遗址,精英阶层对石器工业的控制和管理可能更多地表现在对石料资源和产品分配上。因此,陶寺遗址的石器工业可能同时助力其社会的经济发展和军事实力。这种以石料资源为基础,以石镞生产为主,兼有日常石器生产的石器工业模式也成为陶寺石器工业区别于其他文化石器工业的独特模式。  相似文献   

11.
史前人口的统计与分析是复原史前社会发展进程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考古学理论与方法的不断发展与深入,史前人口统计分析的实践也越来越多,文章对国内外史前人口统计的理论与实践方法进行了分析和梳理,试图找到适合中国史前人口数量分析的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12.
何德亮 《文物春秋》2022,(6):13-21+57
北辛文化因首先发现于山东滕县(今滕州市)北辛遗址而得名。该文化的发现与研究,不仅使山东史前考古学文化的年代提前千年以上,而且使该地区史前文化的研究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利用田野发掘所获取的大量北辛文化考古资料,对该文化的考古发现、认识过程、地方类型、分期与年代、文化源流、相互关系以及社会经济形态等学术问题进行了简述,同时也期望对北辛文化在相关学术领域的研究有所突破和取得进展。  相似文献   

13.
户晓辉 《华夏考古》2001,1(1):98-101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考古学已经开始步入一个辉煌的时代.它在青春期曾被人指出的一些缺点和弱点(如自以为是、神秘主义、依附史学、缺乏反省)①已得到一定程度的克服,在史前考古学领域,特别是对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的大量发掘、整理,已经使史前文化的多元一体格局较清楚地显现出来,中国文明起源的问题也获得了新的认识,考古学也日益得到公众更多的瞩目.笔者正是由于近年来研究史前文化艺术的需要而对考古学给以较多关注,本文在此要讨论的不是考古学的有目共睹的成绩,而是中外考古学尤其是史前考古学在研究方向及方法论上的一种"偏失",也可以说是史前考古学所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即史前考古学与诗性智慧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史前考古学从一开始就关注着中国文明的起源问题。如果说20年代仰韶文化的发现确立了“中华远古之文化”的地位,那么,30—40年代一系列龙山文化遗址的发现则将中国文明起源问题的讨论引向深入。尽管由于发现上的缺环和认识上的局限性使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陶器纹饰类型学分析的基础上,对成都平原史前文化陶器纹饰进行分期,揭示其早晚变化规律,结果显示纹饰分期同以器物群和器物形态为主要依据进行的文化分期之间并不同步,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纹饰变化的滞后性。这一差异表明纹饰在文化的传承上更具有保守性,更能反映文化间的传承关系。在此认识的基础上,对宝墩文化四期遗存的文化归属、成都平原史前文化的渊源等问题做了相关的讨论。  相似文献   

16.
金盼 《东方收藏》2023,(12):44-46
文章旨在探究我国东北黑龙江地区史前玉器的历史演变及其文化意义,通过系统梳理黑龙江地区的考古背景,明确了玉器分布的地理特点与时间框架。文章详细论述了史前玉器的类别与功能,分析其在不同社会结构和文化背景下的用途变迁。研究重点聚焦于黑龙江地区史前玉器经历的四个发展阶段——发生期、发展期、繁荣期与低谷期。此外,文章还重点分析了鸡西刀背山墓地出土玉器,揭示了该时期社会文化与经济背景对玉器造型和功能的影响。本研究不仅对黑龙江地区史前玉器的系统分类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理解东北地区史前社会的复杂性与文化特征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7.
在70年代末以前,关于中华远古文化的发祥地,不论学者或是普通大众,都会认为是黄河流域。但随着各地新石器时代考古发现的大量增加和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对“单一中心”起源论提出了质疑。迄至今日,中华史前文化有若干个起源和发展的中心,并且均自成系统,已成为无可争辩的事实。长江中游即是中华远古史前文化起源的中心之一。本文旨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在大量考古学物质文化材料中,就长江中游史前文化系统形成和发展的内在机制、变迁的状况作一个粗约的讨论,以期寻出这一系统所代表的氏族部落文化形成和发展的一些规律。一、氏族…  相似文献   

18.
淮河流域的原始经济是淮河流域史前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基础,采集与渔猎经济是淮河流域史前重要经济形态,本文主要依据考古发现的资料,对淮河流域新石器时代的采集与渔猎经济进行深入考察和分析,以求有助于我们更客观更全面的认识整个淮河流域史前采集和渔猎经济。  相似文献   

19.
本文拟就现有的考古资料对渭河流域的史前石斧进行考古类型学分析,梳理其形制的演变,并就石斧的用途和社会意义等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20.
生态环境对史前文化的影响张之恒生态环境包括气候、植被、上壤、山脉、河流等因素.这些生态环境因素对古代文化.尤其是史前文化发生很人影响.生态环境不但影响占文化的性质.而且影响占文化的发展速度和人类社会前进的步伐.一、生态环境对史前文化性质的影响1、对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