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清代殿试卷     
殿试卷是历代封建王朝科举考试最高规格——殿试的考试卷。殿试为皇帝在殿廷之上亲自主持考试,始于唐时武则天,至北宋初年成为定制。在清代,科举考试分为由各省学政主持的童试,中者为生员,俗称“秀才”;钦派考官于各省会主持的乡试,中者为“举人”;礼部主持的全国性的会试,中者为“贡士”;由皇帝主持的殿试,中者为“进士”。进士分为三甲,一甲三名,分别为状元、榜眼、探花,二三甲各若干  相似文献   

2.
状元一词,最早见于汉代。汉代实行察举,辟召贤才,时有举状,但不排列名次。凡是被辟召的人,都可以状元相称。科举制度建立后。状元被赋以新的含义。唐、宋两代,人们往往称进士科首选之人为状元、有时、进士科的第二名,甚至第三名也被称为状元。明代初年,政府才明文规定,状元是一甲一名进士的专称。《明史·选举志》说:“三年大比:以诸生试之直省,曰乡试。中式者为举人。次年,以举人试之京师,曰会试。中式者,天于亲策于廷。曰廷试,亦曰殿试。分一、二、三甲以为名第之次。一甲只三人,曰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若…  相似文献   

3.
王凡 《文物天地》2021,(1):34-38
从北宋的科举考试开始,按照考试排名将进士分为一甲、二甲、三甲,此三等,明清时期沿袭前制。其中,每榜的二甲、三甲的进士人数不固定,但一甲只有三名且为每榜进士的前三名——状元、榜眼、探花,似鼎有三足,故称之为“三鼎甲”。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藏有“三鼎甲”匾额各一件,分别为:清陈初哲“状元及第”匾、清钱福昌“榜眼及第”匾、清王文在“探花及第”匾。  相似文献   

4.
《文史天地》2009,(5):72-72
中国为什么把七日一周叫“一星期”呢?这得从袁嘉谷说起。1903年,袁嘉谷参加科举考试,殿试中二甲六十二名,赐进士出身。同年,云贵总督魏光熹又保荐袁嘉谷参加“经济特科”考试,袁嘉谷复试获一等一名,授翰林院编修,派赴日本考察。1905年,袁嘉谷奉命调入学部筹建编译图书局,后任该局首任局长。编译图书局下设编书课、译书课,任务是研究编写“统一国之用”的官定各种教材。  相似文献   

5.
凡游历过长江三峡的人一定难忘夔门之险 ,而最难忘的恐怕还是镌刻在瞿塘峡峭壁上巨大的“夔门”二字。那一笔一画 ,一勾一折无不显示出其险峻。 1 95 8年 3月 ,毛泽东主席经过长江三峡 ,盛赞“夔门”二字 ,遒劲洒脱、风格独具 ,堪与明朝肖显所书“天下第一关”媲美。这二字谁人所书 ?恐怕鲜有知者。这二字的作者便是清末民初著名书法家、金石家、文学家刘心源。光绪皇帝亲赐九龙杯光绪二年 (1 876年 ) ,2 8岁的刘心源进京参加殿试 ,名列二甲第二十七名 ,赐进士出身 ,授翰林院庶吉士。翌年庶常馆散馆。光绪皇帝授刘心源翰林院编修 ,国史馆协…  相似文献   

6.
赖晨 《湖南文史》2013,(10):26-26
1811年春,26岁的林则徐第三次参加会试,榜列第74名,复试第一等,殿试二甲第四名,朝考第五名,赐进士出身。不久,他请假回乡接家眷。直到1813年6月4日,他才带着妻子郑淑卿来到北京,并以庶吉土身份入翰林院庶常馆。从此,开始了连续7年多的学习和官宦生涯,直至1820年外放任职,  相似文献   

7.
陶易 《文史天地》2023,(6):48-53
<正>“进士”是我国古代科举考试殿试及第者之称,也是君主专制时代的最高学位。它考中的概率极低而社会地位显赫,比如今的博士可要吃香多了。进士一科自隋朝创立,经过唐代近300年的奠基,到北宋时期基本达到制度的完善。三年大比,三级考试,每个能金榜题名的考生几乎都经历过“十年寒窗无人问”的苦读,以及落榜失意、屡败屡考的磨砺。  相似文献   

8.
丘崇(约1140-1208),字宗卿,南宋江阴军(军相当于州)人。宋隆兴元年(1163)进士,殿试取一甲三名(探花)。历任华亭知县、平江知府、四川安抚制置使兼成都知府、建康知府、刑部尚书、江淮宣抚使、资政殿学士、同知枢密院事等重要职务。史学家缪荃孙纂修的《江阴续志》记述了丘崇家族,  相似文献   

9.
张锋 《收藏家》2005,(10):21-24
张瑞图,字无画、号二水、长公、果亭山人、芥子居士、白毫庵主、白毫庵道者。生于明隆庆四年(1570年,庚午)二月,卒于崇祯十四年(1641年,辛巳)三月。福建晋江人,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癸卯),张瑞图应乡试考中举人。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丁未),三十八岁的张瑞图赴北京参加会试,以殿试第三名(探花)获进士出身,授翰林院编修。后累官少詹事,  相似文献   

10.
(一)《明史·选举志》卷七十载:“嘉靖八年已丑,帝亲阅廷试卷。手批一甲罗洪先、杨名、欧阳德,二甲唐顺之、陈束、任瀚六人对策,各加评奖。”按:“欧阳德”误,应作:程文德。欧阳德是嘉靖二年癸未科进士(见《明清进士题名碑录》、《明史》卷285《儒林传》)。据《明清进士题名碑录》、彭贻孙《明朝纪事本末补编》卷2《科举开设》,嘉靖八年已丑科一甲三名是罗洪先、程文德杨名。《明史》卷285《儒林传》:程文德“登洪先榜进士第二。”李贽《续藏书》卷20《程文德  相似文献   

11.
周起渭(1664-1714),字渔璜,贵阳黔陶骑龙村人。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贵州乡试第一名,三十三名(1694)殿试取三甲进士,入翰林院授检讨,四十四年(1705)任浙江主考官,顺天学政,升侍读学士,詹事府詹事,五十二年(1713)奉命祭禹陵、明孝陵,并检阅江淮驻兵。 周渔璜为著名诗人,少年时所作《灯花诗》曾广为传诵,为官京师后,以《分咏京师古迹得明成祖华严经大钟》名噪一时。周曾参  相似文献   

12.
林岷 《北京文史》2000,(1):19-21
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位开眼看世界,坚决抵抗外来侵略的“民族大英雄”林则徐1811年27岁以殿试二甲第四名朝考第五名成进士。金榜题名不久便返回故乡福州,于1813年初夏携夫人郑淑卿抵达北京,直住到1820年。七年京官,林则徐在宣南的活动主要从三方面体现。  相似文献   

13.
“庶吉士”一辞,取《书·立政》篇中“庶常吉士”之意,其职称肇始于明朝洪武十八年。该年三月,廷试擢一甲进士丁显等为翰林院修撰,二甲马京等为编修、吴文为检讨,进士入翰林院任职即自此始。洪武年间,庶吉士分设于六科,练习办事。当时在翰林院、承敕监、中书署等衙门任职的进  相似文献   

14.
在辽朝科举制度发展演变过程中先后出现了乡贡进士、前乡贡进士、前进士、殿试进士等与"进士"身份相关的称谓。乡贡进士、前乡贡进士指获得礼部贡院科举考试资格而落第的士人;前进士指擢第之后释褐授官之前的进士;殿试进士指殿试合格的进士。  相似文献   

15.
宋代殿试诗、赋始于开宝六年,对进士是否黜落、排定名次至关重要.殿试诗赋论题目现多可考.礼部正奏名进士一般考有三题,特奏名等一般只考诗、论,要求也较低.多在儒家经典中出题,也有出自道经、史书的题,宋初还曾以时事为题,试题常换用、重复.在殿试中赋的地位最重要,其次是诗,论则无关紧要.  相似文献   

16.
洪武四年殿试日期现有两说:一是以《洪武四年进士登科录》为代表的“二月十九日”说(天一阁藏明代科举录选刊本,宁波出版社2006年版),二是以《明太祖实录》为代表的“三月乙酉朔”(三月初一)日说(卷六二,洪武四年三月乙酉朔)。笔者同意二月十九日说,理由有三:一是《登科录》具有相对原始档案性质,且所记十九至二十三日的诸事日期环环相扣。二是该年会、殿试时间前后衔接。据载,二月十八日会试结束,中书省将结果禀奏皇上(《明太祖实录》卷六一,洪武四年二月壬申条)。因此,次日殿试完全可能。三是处于明初草创时期科举制度尚未定型。如洪武三…  相似文献   

17.
科举悲喜录     
<正>自科举创立以来,其中不乏此悲彼喜的事,尤以明清为多。本文撷取其中数例,以飨读者。姓名的悲喜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癸卯科考,第二年是慈禧七十大寿,主考官孙家鼐等人,为讨好慈禧,决意在进士中找一个祝寿的名字做魁首。殿试之后,原拟一甲第一名是左霈。光看名字,“霈”有“甘霈流滋,五谷丰登”之意,还有“仁育为心,霈泽无涯”的雅意,可其姓氏却是“旁门左道”的“左”字,不理想。  相似文献   

18.
状元百态     
新科进士们殿试过后,要在皇帝面前听候宣布名次,这一仪式叫“传胪”或“胪传”。  相似文献   

19.
明代科举各级考试的规模及其录取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培贵 《史学月刊》2006,(12):24-31
明中叶后,各省直的科考规模在四五千人至数万人之间,平均录取率估计在10%上下。乡试录取率,明初一般在10%上下;成、弘间定为5.9%;嘉靖末年又降为3.3%;而实际录取率又低于此。会试录取率,自洪武至万历中平均为8.6%;其中,洪武至永乐二年平均为21.7%,永乐四年至万历中期平均为8.4%。殿试规模和录取数在理论上皆等于同科会试录取数。永乐二年后,明廷共在51科14938名二、三甲进士中考选了1277名庶吉士,平均录取率为8.55%。上述录取率,都是在朝廷调控下形成的,并非完全自由竞争的结果。而之所以进行调控,又是由官缺的有限性和科举取士用途的单一性矛盾造成的。  相似文献   

20.
杨胜祥 《清史研究》2020,118(2):151-156
"补殿试"是清代科举考试中的重要现象。这一特殊现象对进士的排名有没有影响?学术界关心不多。研究清代进士题名的专家江庆柏《清科举考试中的"补殿试"、"未殿试"问题》一文,a对补殿试的原因、未殿试的情况以及相关的名称、著录问题进行了全面详细的说解。但在清代科举补殿试对进士名次有无影响的问题上,该文因《郎潜纪闻初笔》记载清"初状元多补应殿试",以为"没有什么影响"。b笔者考察的结果是,补殿试对进士排名是有影响的。现予讨论,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