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器物定名可按器物自铭称之,可依古籍文献相关记叙称之。法门寺唐塔塔基地宫出土的香炉,在地宫的衣物帐碑上有明确记载,其一还在内底錾为"香炉",可知为礼佛香具,在唐代称香炉。出土于浙江黄岩灵石寺塔的北宋越窑青瓷炉,同为礼佛器,亦当称香炉。  相似文献   

2.
龟兹石窟新考证出了"频婆娑罗王迎佛"、"伊罗钵多罗龙王礼佛"、"佛履三道宝阶降还"等佛陀重大教化事迹,丰富了龟兹石窟佛陀教化事迹的内容,对龟兹佛教思想理念的认识又深入了一步:一、对龟兹佛教说一切有部"佛陀观"认识的深化;二、对说一切有部"过去佛"思想的深刻理解;三、龟兹石窟佛陀事迹的丰富多彩,是部派佛教经量部"譬喻师"影响的结果;四、新考证的佛陀重大教化事迹,是对龟兹佛教与石窟艺术运用"毗昙学"考察与解读所取得的初步成果。  相似文献   

3.
郑颖 《文物天地》2023,(3):39-47
长柄香炉出现于南北朝,盛行至唐宋时期。现存实物及石刻、壁画呈现了长柄香炉的主要使用场景,包括礼佛及行香、说法与听经、修行观想等。南宋以降,长柄香炉实物阙如,却仍在元明寺观壁画及水陆画中有其图像,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探讨空间,可以从用香习惯、香器审美及功能转变等视角来思考长柄香炉式微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文博》2016,(2)
陕西扶风法门寺唐代塔基地宫出土的银棱叠顶檀香木函,是安置佛指舍利的八重宝函的最外一层,但由于发现之时已经朽成碎块,未引起人们的关注。《法门寺珍宝》图录中将其残片首次全面公布。笔者在认真观察和比对之后,对残片上的纹饰题材进行了综合考证,认为其题材包括梵王及帝释礼佛、药师佛、释迦牟尼说法以及西方净土世界等。  相似文献   

5.
《佛说孝顺子修行成佛经》是仅存于敦煌石窟的一种早期佛本生故事经典,唐代以后国内无传本。经过考察发现,明清宝卷中的《金牛宝卷》也讲述着同样的佛本生故事,二者内容性质、情节结构十分相近。此文依据中、韩所存相关文献与壁画材料,考察了《佛说孝顺子修行成佛经》与《金牛宝卷》的关系,认为《金牛宝卷》与韩国存《释迦如来十地修行记·第七地》都是承接唐代《佛说孝顺子修行成佛经》而来,是该典籍在中国民间通俗演变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四川汶川出土的南朝佛教石造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9年12月,四川省汶川县出土一批南朝佛教石造像,因出土地点为唐代仁寿寺的旧址,故判断这批造像原供奉于该寺院。这是继1921年四川茂县出土南朝齐永明造像之后,又一次在岷江上游地区出土南朝佛教造像,因此具有重要意义。造像中有或为一释迦二弥勒佛的三佛题材,以及双观音的组合形式,这为研究四川地区南朝佛教造像样式、题材内容以及传播路线等问题提供了新的重要图像资料。  相似文献   

7.
通过梳理七佛造像的发展历程,我们发现南石窟寺第1窟和北石窟寺第165窟将七佛置于正壁、弥勒置于前壁的做法借鉴自克孜尔石窟第80窟;而将七佛分散于三壁来表现的做法则是参考了云冈石窟第13窟七佛,并略作改动而成。可见,南石窟寺第1窟和北石窟寺第165窟的七佛造像布局既受到来自西部的影响,同时也接受了来自东部的影响。东、西两个方向的七佛造像布局方式在河西走廊与中原交界处的古泾州之地相遇,使得南、北石窟寺的七佛既有继承也有革新,形成了独特的陇东地方特色。  相似文献   

8.
大足法华寺第1窟,开凿于唐代。该窟规模较小,窟内造像以主尊四佛结合左右壁众小佛及释迦说法龛等为主,其布局奇特,在早先或同期石窟中所鲜见。经初步分析,该窟正壁趺坐四佛尊格或为贤劫四佛,左右壁小佛共五十三身,属五十三佛。贤劫四佛与五十三佛组合非出于大正藏经,亦无造像先例,应是佛教在民族化、地域化演进过程中的独创。从造像意涵而言,这种配置旨在表达法脉相延、递代师承的佛学思想,同时也反映了施资人或造像者特殊的信仰诉求。  相似文献   

9.
陈亮 《文博》2002,4(2):46-49
唐代是中国佛教的鼎盛时期,随着佛教社会化和世俗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从魏晋以降迅速发展起来的修寺造像之风到唐代日益兴盛,而善业佛作为佛教造像的一种特殊形式,在当时亦有了发展。本文仅就扶风出土的善业佛及其渊源、用途等问题略作考述。  相似文献   

10.
唐代是中国佛教的鼎盛时期,随着佛教社会化和世俗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自魏晋以降迅速发展起来的修寺造像之风到唐代日益兴盛,而善业佛作为佛教造像的一种特殊形式,在当时亦有了长足发展。本仅就陕西扶风出土的善业佛及其渊源、类型、用途等问题略作考述。  相似文献   

11.
鹊尾式长柄香炉的实物最早出现于南北朝时期,同时在佛教的石窟造像和壁画等载体中,也存在较多使用此器的图像,南朝墓葬的壁画中也有少量发现。南北朝时期新出现的这种长柄香炉,经与域外同类器物相比较,基本没有发现受到外来影响的迹象,反而在器物造型、工艺、内涵等方面与中国固有同类器物有种种关联,因此,这种器物应当是本土发明创造的。  相似文献   

12.
云冈石窟第3窟遗址发掘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3年7~8月 ,为配合云冈石窟保护工程 ,由云冈石窟文物研究所、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和大同市博物馆组成考古队 ,对云冈石窟第3窟窟前和窟内进行清理发掘。共揭露面积约900平方米 ,发现北魏开凿石窟时遗留的未完工的基岩地面 ;唐代整理的窟前地面及修筑的台基 ;金代修筑的殿堂建筑遗迹的夯土柱基等。出土了大量陶片、瓷片、石雕、钱币和建筑构件。为云冈石窟诸多领域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3.
巴中石窟分为隋、初唐,盛唐,中晚唐,宋至民国四个时期.巴中石窟的龛窟多为双重龛,外龛呈长方形,内龛有素面圆拱形龛、带纹饰龛楣的圆拱龛、佛帐龛三种形式.外方、内二重檐的佛帐龛存在于巴中石窟各个时期.盛唐时期巴中石窟精美的佛帐形窟龛与精湛造像相结合,形成了巴中石窟独有的艺术风格,被专家学者誉为——“巴中样式”.  相似文献   

14.
1987年,在陕西扶风法门寺唐代大圣真身宝塔地宫中出土了数百件供奉佛指舍利的珍贵文物,在这批唐代文物中,发现了具有明确记载的唐代秘色瓷十三件.在此十三件唐秘色瓷中,有两件是饰银棱金银装秘色瓷碗.这批唐代秘色瓷的发现在我国均属首次,它们的出土,因其意义重大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和认真研究.本文仅就这批唐代秘瓷中的两件银棱秘色瓷及相关问题谈点学习心得,不妥之处,请学界先辈和学友指正.  相似文献   

15.
佛、菩萨、缘觉和声闻是佛教的四圣,龟兹石窟中有许多的相关图像,这些图像中包含着丰富的佛学思想,它们的演变反映出了龟兹佛教的变迁。龟兹石窟早期奉行唯礼释迦的观念,菩萨是佛修行阶段的身份,声闻是佛的弟子,辟支佛是自证成道的修行者。佛的十八不共法是菩萨、缘觉和声闻不具备的。公元7世纪以后,汉传大乘佛教传入龟兹,龟兹石窟中,反映多佛、十方佛以及菩萨代佛传法度人等大乘观念图像流行。  相似文献   

16.
今年2月,国务院公布了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象征着经历了十年浩劫的我国文物事业在发展,在前进。石窟,是指人工开凿的具有一定空间的石室,是古代建筑的组成部分。石窟寺,则是在这些人工石室中,安置象征性的宗教偶像,诸如佛像、菩萨、护法等,作为供佛徒僧众礼佛和修行的神圣场所。石窟寺同时又是集绘画、彩塑和石刻造像之大成的艺术宝库。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的石窟寺有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洛阳龙门、天  相似文献   

17.
千佛呼救──玄奘笔下的石窟赵海洲在库车,碰上中国美术家协会组织的丝路考察团。县里宣传部门自然很乐意邀请我们湖南期刊考察团与他们一道参观古龟兹国的文物艺术。“我们有两个尚未对外开放的千佛洞:一个是中国最早的在木撒姆石窟,还有一个是唐代高僧玄游过的库木吐...  相似文献   

18.
云冈石窟主要雕凿于北魏中后期,分为三期。第一期及第二期造像为太和改制以前流行的佛衣,多沿袭印度传统,其中勾联纹覆肩袒右佛衣可能是在云冈形成的样式。第二期太和改制以后及第三期盛行的佛衣,偏重汉地传统,大概多与南朝的影响有关。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与敦煌莫高窟早期洞窟中流行勾联纹覆肩袒右佛衣,推测两地早期洞窟中佛像始凿的时间不早于云冈第一期。北魏迁都洛阳后,云冈的佛衣在龙门石窟继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文物》1984年第10期所刊《西安发现唐代礼佛奏乐图石刻佛座》一文谓,该佛座正面博山炉旁之二僧,"执勺向炉内添香"。又谓佛座右侧刻纹中,"第一人拨‘阮’,第二人弹琵琶,第三人挟‘抚拍’,徒手作按节指挥状"。按以上解释均有可商。正面二僧拿的不是勺,而是柄香炉,又名鹊尾香炉,本身就是燃香之器,不能用于添香。右侧第一人是在弹曲项琵琶,不是拨阮,阮的音箱是圆形的,与琵琶的音箱之作梨形不同。第  相似文献   

20.
元代青花瓷一直是陶瓷考古和古陶瓷学术界研究的热点,江苏镇江京口闸遗址出土的两件元代青花鼎式香炉,迄今为止尚属首次发现。通过对香炉的出土地点、工艺特征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可以对其生产年代、性质等问题作出初步的判断:香炉是元代中期景德镇窑生产,且属于浮梁瓷局的产品;香炉出土地点元代应该为一座庙宇,很可能即为天妃庙,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