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梦林 《神州》2012,(35):187
竹笛的历史久远,产生于新石器时期的骨哨和骨笛。中国考古工作者在距今约7000年的浙江省余姚河姆渡古文化遗址发现了大批的骨哨。所以笛子是所有管乐的鼻祖。而1987年在河南省舞阳县贾湖古文化遗址出土了一批骨笛,与中国  相似文献   

2.
宋爽 《东南文化》2006,(4):89-93
前人对骨笛、骨哨的研究大多将其作为一种乐器,单纯从音乐的角度探讨当时的音乐水平。尝试从另一个角度即年代、种类和材料等方面,对中外出土的史前骨笛、骨哨进行比较,分析出国内具有代表性的贾湖骨笛的发展历程和选料上鲜明的偏好性。  相似文献   

3.
浙江河姆渡遗址经过1973年与1977年两次考古发掘,出土了一百余件用禽类肢骨加工的带孔骨管。当时经音乐工作者鉴定,认为是作为乐器使用的哨、笛。数十年来,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管状带孔骨器是一种乐器——骨哨(笛)的观点被学界和社会广为接受。但最新的微痕研究表明它不是作为乐器使用的器具,很有可能是一种古老的原始纺织器具。  相似文献   

4.
山东史前乐器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何德亮 《中原文物》2003,2(4):14-23
本文主要根据最近几年山东地区的田野考古资料,对发掘中出土的一些史前时期的陶鼓、笛柄杯、陶响器、陶(骨)哨、陶号角、陶铃、陶埙等乐器作了介绍,并就与此相关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贾湖遗址出土的一批骨笛,为研究我国音乐、乐器发展提供了十分宝贵的实物资料,许多学者包括发掘者本人对这批骨笛的结构性能、音乐发展水平、骨笛拥有者之身份等都做了不同程度的分析研究。“骨笛的主要功能当是施行巫术的法器,次要功能才是乐器”。“贾湖骨笛和龟铃是中国音乐文明之源”。单从贾湖出土骨笛本身分  相似文献   

6.
1986年,在兴隆洼遗址的发掘中发现了一支骨笛。这支骨笛经研究、修复、测音,能准确演奏完美的乐曲,从而把中国古代音乐乐器制作史提前到距今8000年,是中国音乐乐器史上的一项重大发现,对推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有着极为深刻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爱尔兰哨笛     
正爱尔兰哨笛是传统凯尔特乐器的一种,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地位在凯尔特音乐中相当于中国民乐中的竹笛、箫等。它是一种很特别的乐器,可以让听者领略到真正的爱尔兰气息,或是任何一种美妙的风景。哨笛起源于中国的箫,十一世纪传入欧洲。十五世纪爱尔兰宫廷就有关于御用哨笛手的记载,哨笛有六个孔,俗称六孔箫笛,或者六孔哨笛。十九世纪前页,一个叫Clarke的人在曼彻斯特开办了一  相似文献   

8.
贾湖骨笛是迄今为止我国历史上最早、形态完整、现今仍可演奏的吹管乐器,是9000~7500年前中国古代科技文明最重要的实物载体之一。由于骨笛经历数千年的埋藏,出土时多数已经破损。如何对破损的贾湖骨笛进行精确复制,是学界急待解决的难题。我们巧妙地利用CT扫描、数据处理、三维模型重建、虚拟复原与激光快速成型技术,复原出与M494:2号骨笛实物十分接近复原品。这种利用计算机虚拟修复的思想与技术为破损贾湖骨笛的复原开辟了一条新的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9.
新疆新石器时代和汉代的遗址中曾出土大量不同质地纺轮。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历代织物馆展出的有喀什疏附新石器遗址出土的骨纺轮、哈密焉不拉克新石器时代铜纺轮以及民丰县出土的汉代木纺轮等等。各种形式和质地不同的纺轮,就是古代西域先民毛织的历史见证。1977年,新疆博物馆考古队在木垒四道沟新石器遗址进行试掘,出土了大量的陶纺轮和骨纺轮。在早期遗址(距今约3010t105年)中发掘出陶纺轮分三种:一种算珠形,制作粗糙,器表凹凸不平。二种扁圆形。三种也是扁圆形。用陶片改制,由两面对钻孔。早期遗址并出土骨纺轮2件,器形…  相似文献   

10.
叉形器是贾湖遗址出土的较为特殊的一类骨制品,多与骨笛、龟甲组合共同出土于遗址墓葬中,经分析,三者可能皆为某种宗教仪式用具。显微观察的结果表明,贾湖叉形器的制作集切割、打磨、抛光、穿孔等多种工艺于一身。叉形器的使用方式是手持,双叉戳插,钩形钩悬物品,刀状部分环护;叉形器的所有者以贾湖先民中具有较高社会地位的男性为主。形似叉形器的骨制品在大汶口文化和龙虬庄文化诸遗址中均有发现,贾湖文化对大汶口文化和龙虬庄文化皆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内蒙古敖汉旗榆树山、西梁遗址出土遗物综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8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发掘了敖汉旗孟克河右岸的榆树山和西梁(千斤营子)两个遗址.所出遗物与兴隆洼文化同类器相比,筒形陶罐与之相差较大,石器、骨器中有许多相同的器物,如石锄、石刃骨鱼镖等.西梁遗址所出的钻孔石器和环状器很有特色.艺术品中陶塑人头像和骨笛令人瞩目.根据其碳-14数据测定,两处遗址年代均为距今5000年以前.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通过对长野县绳纹时代中期(距今4000年前左右)到江户时代(距今250年前左右)的8个遗址中出土的38块人骨进行碳、氮同位素分析和无机成分的微量元素分析,探讨了本地区居民长达约4000年的食物结构演变过程。结论有以下两点:1.由同位素分析可知,本地区居民从绳纹时代中期到江户时代初期基本上以C3植物作为主食,与从绳纹时代到中世纪的大致完全依赖于C3植物相对比,在江户时代显示出有利用海产品的可能性。这次分析的样品中没有发现以属于C4植物(杂粮,一般认为是内陆地区的日常主食)为主食的个体。此外,通过对北村绳纹时代遗址出土的17块人骨的碳同位素比值分析,还发现当时男女食物结构并不完全一致。2.通过对北村绳纹时代遗址出土的1块人骨样品进行的微量元素分析,反映出同位素分析所表明的C3植物可能主要是锥栗属和板栗属。  相似文献   

13.
刘欢 《南方文物》2014,(1):78-81,64
<正>在新石器时代,随着对猪驯化的开始和饲养的发展,逐渐出现有关猪形象的装饰或器物。不少新石器遗址中都发现有泥塑或陶塑的猪,如在安徽蚌埠双墩遗址距今7300~7100年的地层中便出土有泥塑猪①,浙江河姆渡遗址距今7000~6500年的地层中出土有陶猪②,北京上宅遗址距今7000~5000年的地层中发现有陶猪头③等。此外,在山东章丘  相似文献   

14.
位于湖南道县的玉蟾岩遗址包含大量灰烬,丰富的动物遗存,砾石和石片石器以及骨角器。从出土遗物,特别是人工制品来看,该洞穴应是一处旧石器晚期狩猎采集者的营地。洞穴堆积反映出人类的一系列短期活动或栖居,其间穿插着遗址被废弃的时期。微形态学研究显示堆积中的红色粘土条带是当时人类从洞外搬进来的。该遗址还出土了若干陶片,可以复原成2件或更多的陶器。多数陶片出自于1993和1995年的发掘。另有10多件陶片在2004和2005年的发掘中被发现。我们将在本文介绍该洞穴堆积的年代研究过程和结果,包括样品的采集、预筛选和前处理过程,以及最后对保存好的炭屑和骨头样品的测年。玉蟾岩遗址的年代为距今21000~13800年(校正后,后同),年代数据表明下层堆积中存在人类栖居的间断,陶片的年代为距今17,000~18,000年。这些陶片是在中国发现的制造陶器的最早证据之一。  相似文献   

15.
仰韶文化陶鼓辨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河南地处黄河中游,是我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建国以来,在这一地区开展了大规模的考古调查与发掘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例如:1977年在新郑发现了裴李岗文化,1986年在舞阳贾湖发现了8000年前的契刻符号和骨笛。1987年在濮阳西水坡出土6000多年前蚌塑龙虎,这就为研究古代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提供了极为重要的资  相似文献   

16.
正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吉林省就不断有玉器出土,其年代从新石器时代至清代。新石器时代的早期玉器。主要发现在西北部的草原沙丘地带,以距今7500多年前的玉器为最早。1987年,在镇赉县聚宝山砂场遗址出土一批大型玉器。遗址位于吉林省西北端的镇赉县镇南镇聚宝山屯西南2公里的一处独立小砂丘上,经文物考古工作者调查、试掘,玉器主要出土在砂岗东南坡和中部区域1,同时发现有人骨、陶器残片及石板。此处应为一处  相似文献   

17.
走进上海博物馆陶瓷陈列厅,展柜里一件件历朝历代精美的陶瓷器,展示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展台上有江西省万年县仙人洞出土的距今约8800年的早期陶片;有浙江省余姚县河姆渡出土的距今约6800年的灰陶器,有仰韶文化繁盛时期的代表陕西半坡型彩陶器;还有上海本土发现的距今5500年  相似文献   

18.
正中原自古为礼乐之邦,这片丰厚的土地上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文明、灿若星河的文物遗存和丰富多彩的音乐文化。2000年,河南博物院组建了华夏古乐团。华夏古乐团的成立与发展,是河南博物院对文物陈列延伸、考古成果复原研究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一种创新与尝试。我们针对史前至唐宋古代乐器进行了复制研发,史前骨笛,骨哨,陶鼓、陶埙;商代陶埙排箫,特磬铜铙;两周的编钟编磬、木鼓木瑟;汉唐时期的琴筝阮笛、琵琶箫管等,共有十  相似文献   

19.
《文物》2015,(6)
<正>商周遗址出土骨器相当普遍,制骨作坊在都邑性遗址中也屡有发现。郑州商城曾多次发现制骨作坊遗迹,并出土大量骨器成品、半成品和废骨料[1]。安阳殷墟也发现多处制骨作坊,出土数以吨计的废骨料[2]。扶风县云塘村揭露的西周制骨作坊,出土两万多斤废骨料和半成品[3]。但由于受学科发展的局限,以往对骨器和制骨作坊的研究多为定性描述,缺乏技  相似文献   

20.
舞阳贾湖骨笛的测音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1987年11月3日,我们一行五人,携带Stroboconn闪光频谱测音仪,在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对舞阳县贾湖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一批远古竖吹骨笛,选取检测对象,作了测音工作。由于这一批文物极为珍贵,研究价值重大,测音工作始终是集体进行的。吹奏者:副研究员肖兴华、工程师徐桃英。仪表操作:工程师顾伯宝。监测则由武汉音乐学院院长童忠良教授和我担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