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物》2014,(9)
<正>悬泉置遗址历经西汉、东汉,下限可至魏晋时期,前后延续近400年。这座汉代遗址发现于1987年,发掘始于1990年,是迄今我国发现最早的邮驿遗址[1]。悬泉置纸即为该遗址出土的古纸,包括纸文书和麻纸两类,其中纸文书10件、麻纸460多件。时代始于西汉武帝、昭帝,历经两汉直到魏晋,沿用时间较长,为研究纸张的发展演变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2]。国内有许多学者对悬泉置纸进行过分析  相似文献   

2.
1990年10月至1993年10月,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敦煌汉代悬泉置遗址进行了清理发掘,共出土以简牍为主的各类文物7万余件,其中简牍有字者23000余枚,帛书、纸书、墙壁题记等文献资料也极为重要,因此,悬泉置遗址被评为1991年十大考古发现和“八五”期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  相似文献   

3.
汉源大地头遗址2004年发掘,发现新石器时代、汉代、明清三个时期的文化堆积。其中汉代遗址有房屋基址12处,灰坑4个,井1口,墓葬2座,出土汉代遗物有铜镜、陶罐、玛瑙珠等。大地头遗址汉代房基遗迹为研究当地在“西南丝绸之路”上的地位提供了材料。  相似文献   

4.
韩飞 《丝绸之路》2011,(4):29-31
对于我国造纸术的起源和技术传承问题,学术界历来争论不休。近几十年来,随着中国境内考古工作的开展,考古工作者相继在一些墓葬和遗迹中发现了若干纸状残片或类纸物,为这些问题的研究提供了大量实物资料,也引起了更多的争论。1990年,甘肃敦煌悬泉置遗址出土汉代麻纸460余件,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在分析纸张一般性能的基础上,对悬泉置遗址出土的麻纸进行了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5.
1990年10月至1992年12月甘肃省考古所对敦煌悬泉置遗址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此次发掘出土有简牍、帛书、纸文书、墙壁题记等各类重要文物7万余(枚)件,其中简牍近2万枚,是甘肃又一次大规模出土简牍的考古发现,因此,被评为1991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和“八五”期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随后陆续有少量介绍遗址概况和悬泉简学术价值的文章。经过初步整理,甘肃省考古所编写了《甘肃敦煌汉代悬泉置遗址发掘简报》(简称《简报》)、《敦煌悬泉汉简内容概述》(简称《概述》)、《敦煌悬泉汉简释文选》(简称《释文选》)等三篇资料性的文章(均载《文物》2000…  相似文献   

6.
盐仓城遗址位于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海头镇龙河乡盐仓城村,为一处近方形汉代城址。2015年9月至2016年1月,南京博物院联合连云港市博物馆、赣榆区博物馆对该遗址城址及墓地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发现城墙、建筑基址、灰坑、灰沟、墓葬等汉代遗迹,出土了一批重要遗物,为深入了解盐仓城遗址文化内涵和促进鲁南、苏北地区汉代城址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7.
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等地出土的刻字骨签,是近年来汉代考古的重要发现④。刘庆柱、李毓芳、吴荣曾、赵化成、李均明、刘振东、张建锋等先生曾分别对骨签的命名、性质、用途、年代及其刻文所见工官、书法等相关问题进行了细致地研究和探讨,多有建树,丰富了我们对于汉代历史文化的认知。笔者拟在各位前辈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对各地出土弓、弩材料的分析,就未央宫遗址出土骨签的名实、器用之性质以及相关问题,谈一些看法,不妥之处,敬请教正。  相似文献   

8.
桦树河口遗址位于于吉林省通化市二道江区桦树村,该遗址可分为二期,一期遗存发现有一段基石遗迹,出土的遗物多是在基石堆积的缝隙中获取,主要有陶器和石器。陶器以夹砂红褐陶为主,有少量夹砂黑褐陶和黄褐陶,手制,烧制火候较低。二期地层中出土了少量遗物,主要是陶器和铁镞。初步推断,遗址一期文化相当于春秋战国时期,二期相当于汉代。  相似文献   

9.
汉代,宛为南阳郡治所,是著名的商业城市,宛城冶铸业十分发达。宛城内曾不断有汉代钱范出土(图1)①,其中新莽钱范尤多,为探索汉宛城遗址内涵,了解铸钱业兴衰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本文介绍宛城遗址出土的几批新莽钱范,并就相关问题谈几点看法。一、出土情况(一)中原技校出土点1964年春发现,钱范有契刀五百、大泉五十两种数百块,其中契刀五百最多,但绝大部分破碎,均系红陶,内含少量细沙,形制可分为圆形、方形。与钱范同出的有炼渣、红烧土、铸口杯以及绳纹陶片,较完整的灰陶下水管道、陶井圈、残陶窑址等。该处是一处铸造…  相似文献   

10.
新疆新石器时代和汉代的遗址中曾出土大量不同质地纺轮。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历代织物馆展出的有喀什疏附新石器遗址出土的骨纺轮、哈密焉不拉克新石器时代铜纺轮以及民丰县出土的汉代木纺轮等等。各种形式和质地不同的纺轮,就是古代西域先民毛织的历史见证。1977年,新疆博物馆考古队在木垒四道沟新石器遗址进行试掘,出土了大量的陶纺轮和骨纺轮。在早期遗址(距今约3010t105年)中发掘出陶纺轮分三种:一种算珠形,制作粗糙,器表凹凸不平。二种扁圆形。三种也是扁圆形。用陶片改制,由两面对钻孔。早期遗址并出土骨纺轮2件,器形…  相似文献   

11.
2019年10~12月,为配合工程建设,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驻马店市文物考古管理所对东高庄遗址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发现战国晚期及汉代的灰坑、灰沟、水井等遗迹17处,个别遗迹内出土有与冶铁有关的炉渣和铁矿石,其中4座灰坑为堆积冶炼废弃物炉渣的堆积坑,经检测与冶铁有关.该遗址至迟在汉代已出现冶铁活动.  相似文献   

12.
半世纪来,苏、蒙两国出土了不少的有关中国的考古材料;像诺音乌拉出土的汉代漆器与绢绘,阿巴干出土的汉代建筑遗址,鄂尔坤河畔发现的突厥阙特勤碑、回纥比伽可汗碑,伯力发现的明代奴尔干都司永宁寺碑等,已经是我国考古学界所熟知的事了。最近作者借着到苏联学习博物馆工作的机会,在莫斯科物质文化研究所C·B·吉谢列夫、Л·  相似文献   

13.
《文物》1979,(9)
1978年12月,陕西省扶风县图博馆的文物考古工作者在该县太白公社长命寺大队中颜生产队工地一处汉代窖藏中发现了古纸。窖藏位于汉代建筑遗址范围内包含汉代文化遗存的地层中,由一个陶罐盛装铜器、麻织物、钱币等。古纸填塞在作为漆器附件的带扁钉铜泡中间的  相似文献   

14.
福建省崇安县城村汉代城址于1958年发现,次年进行了试掘;1980年以来迄今,义对此城址作了一系列的钻探发掘,在城内外遗址中先后出土了大批的文字资料。参加发掘的同志曾就82年以前的出土资料进行过报导。由于近年来不少新资料相继出土,我们觉得有必要从整个遗址出土的文字资料方面作一报导,并对其中一部分较难辨或有争议的文字作一些初步的考释。由于水平所限,文中难免有错误和不足之处,还望识者指正。  相似文献   

15.
《文博》2019,(6)
本文对西安古桥遗址出土的两件大型铸铁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两件大型铸铁件应为浮桥的地锚,其名称应为"桥敦",渭河古桥遗址出土的桥敦材质为灰口铁,制作方法为地坑立式倒浇法一次性浇注成型;涝渭河古桥遗址出土的桥敦材质为过共晶白口铁,制作方法可能为泥范法。在对样品进行金相组织观察及夹杂物分析后,本文初步探讨了两件大型铸铁件的重量、制作工艺与用途等问题。汉代不同地区出土的浮桥桥敦器形基本一致表明汉代对桥敦的形制、重量和规格都有严格的规定。  相似文献   

16.
<正> 1988年4月,三河县错桥村农民将取土中发现的铁质农具、工具、车器等交县文保所收藏。市县文物部门对遗物出土现场进行了调查,并对出土铁器进行了整理,现简报如下: 现场情况: 错桥村位于沟河的西岸,调查时发现村西地表暴露有较多的泥质灰陶罐、瓮、钵、筒瓦等遗物,器表多为素面或局部饰有细绳纹和弦纹,分析当为一处汉代遗址。铁器出土地点在遗址的东南部,土坑呈不规则长方形,面积约18平方米,距地表深约0.5米发现铁器,坑深约0.8米,铁器摆放无一定次序,均为使用过的旧器。应为与遗址时代相同的窖藏遗迹。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济南运署街汉代铁工场遗址的性质和冶炼技术,应用X-射线荧光、X-射线衍射、热膨胀测温等方法,对遗址出土的部分遗物进行了相关分析。结合出土实物和测试结果,可以推断运署街遗址是汉代一处兼有冶炼和铸造的铁作坊。陶范、耐火砖、铁渣及矿石原料等冶铸遗物的分析指出,当时的矿石分选、加工、冶炼、铸造技术已经十分成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汉代冶铁业的工艺水平。  相似文献   

18.
2007年6~10月,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会同大同市考古研究所,对操场城二号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共发现各类遗迹100余处,包括房址、粮窖、灰坑、墓葬等,时代为汉代至明清。出土遗物以建筑材料为主,亦有普通陶器、瓷器、骨器等生产、生活用具。本次发掘的5座圆缸形建筑,底部残留有木板、草垫及炭化的粮食,应为一处大型粮仓遗址。结合出土的"平城"瓦当及粮窖遗址位于宫殿遗址东北的情况来看,它应为北魏平城宫城重要的附属部分。该遗址的发掘为研究北魏时期的皇家仓储制度提供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19.
火山埠遗址位于寿光县孙家集镇胡营村东北0.5公里,1977年冬季平整土地时,出土陶器、石器、骨器、蚌器等二百余件。从出土遗物观察,这里是一处有大江口、龙山、岳石、商、两周至汉代多层文化堆积的遗址。同年11月9日,在遗址东端发现一件陶罍(编号351),卷沿,口微侈,高领,折肩,最大腹径偏于下部,小平底。通体磨光,黝黑有光泽,腹部有旋纹数周。器壁厚  相似文献   

20.
李晓岑 《文物》2012,(7):93-96
中颜纸是1978年在陕西省扶风县太白乡中颜村出土的。当时在一处汉代文化层的建筑遗址区瓦片堆积层下的圆形坑穴内,清理出窖藏陶罐。据参加清理发掘的考古工作者介绍,他们打开盖在罐口的铜盘后,发现罐内装满铜器、货币(半两、四铢和五铢钱)等器物90多件。其中有漆器的装饰件铜泡,在铜泡中填塞有揉成团的古纸。最大一片为6.8×7.2厘米,乳黄色,柔韧,上面带有铜锈斑。由于考古地层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