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从东北亚视野,探索新石器时代较早阶段(距今8000—7000年前),中国东北兴隆洼遗址,俄罗斯滨海地区鬼门洞及日本福井桑野遗址出土相类似玉器,包括玦饰、匕形器、弯曲条形器等组合。由香港中文大学通过实验证实鬼门洞的玉玦是通过砂绳切割技术开口,这是一种以砂、绳子和水结合,对玉器加工的技术。同样的技术在兴隆洼和桑野出土的玦饰上被证实。因此,从空间、时间、玉器组合及制作技术,证实在7000年前后,中、俄、日上述三处的遗址可能存在共同玉器文化的因素。最后,讨论了东亚地区新石器时代玦饰的起源和传播关系:一、按现今东亚玦饰整体分布,8000多年前原生玦饰玉文化在辽海一带已经形成。在距今8000—7000年间,玦饰范围已突破辽海地区进入河海平原及山东丘陵一带,是东亚最早玦饰的分布圈。二、早期玦饰的传播,是玉器组合的扩散。  相似文献   

2.
李天明 《丝绸之路》2013,(11):58-60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即以崇尚玉器并创造了独树一帜的玉器文化而遐迩闻名。中国最早的玉器可以追溯到8200年前,如出土于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文化遗址的一对玉玦和辽西查海文化遗址所发现的管状玉玦和匕形饰等。中国西北地区的黄河流域和渭河流域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国远古三大玉文化之一——齐家玉器的重要发现地。齐家文化因1924年首先发现于甘肃省广河县齐家坪遗址而得名。分布范围东起泾、渭流域,西抵河西走廊东部及青海湖畔。玉琮一玉琮二玉琮三玉琮四  相似文献   

3.
马家浜文化玉玦小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玦是迄今所见最早的具有完整器形的非生产用的第一种玉器。以太湖流域为中心的区域,被学术界公认为中国史前玉文化发展序列最为完整、玉器工艺最为精湛与辉煌的区域。开本区域史前文化之先的马家浜文化的用玉,自然对研究这种现象具有不可替代的启示作用。近50年来,马家浜文化的发现获得重大收获,有关玉玦的信息也逐渐丰富。本文试图结合考古资料对出土玉玦比较进行分类分型,通过玉玦的出土位置分析其使用功能,从而对马家浜文化玉玦作一些基础性的探索。  相似文献   

4.
<正>一、红山文化兽面玦形玉器应定名为珑对红山文化兽面玦形玉器,不少学者作过研究,如孙守道、刘淑娟、朱乃诚等(1),其中以朱乃诚的专题研究最为全面。关于这些兽面玦形玉器的用途,朱乃诚根据三件发掘所得兽面玦形玉器在墓葬中的情况,作出如下两点推断:(1)兽面形式可能是具有避  相似文献   

5.
浙江瓯海杨府山西周土墩墓发掘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3年9月,考古工作者在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抢救性发掘一座西周时期墓葬。随葬品有鼎、簋、铙等青铜礼乐器和戈、矛、短剑、镞等铜兵器。同时出土的还有玦、镯、柄形器、蝉形饰、管形饰等玉器,以及绿松石饰品。该墓是在略加平整的山顶上直接堆土掩埋,为一座典型的土墩墓,墓主是西周中期越族的贵族。  相似文献   

6.
赵慧群 《江汉考古》2005,(4):52-58,68
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的玉鸟饰是对东方沿海和东南地区鸟崇拜传统的承袭和发展.这些玉鸟型饰有单体鸟型饰和组合型饰,亦即直接用玉制成鸟形饰或鸟与其他动物的组合型玉器,或将鸟纹和以鸟为部分构成单元的组合纹饰刻画其上.它们主要分布于良渚文化、龙山文化、石家河文化、红山文化以及凌家滩玉器中,既体现了各种文化不同的表现手法和特征,又表达了社会化人格化功能差异性与文化内涵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7.
说珙     
玉块器型的样式古文献已有注释:《说文》释为“玉佩也”;《广韵》注为“佩如环而有缺”。我国文物、考古界均从《广韵》。凡圆形玉器中切割有缺口者皆被称作玦,这似乎没有多大分歧。至于它的功能,古人说法不一,但从正式发掘的墓葬中找到的例证则有:四川巫山大溪遗址128号墓出土的玉块,它位于头骨的两侧,显然是饰于耳垂的耳环之类的装饰品;又在台湾卑南古文化遗址B763号墓死者的头部两侧也发现有玉块,不过此玉块较大溪128号墓出土玉块在器形上发生了很大变化,这就是由单纯的圆形块增饰了六个突出的乳丁,  相似文献   

8.
这是一篇区域民族关系史的考古学研究,作者通过环南海的华南大陆、台湾、中南半岛、东南亚群岛地带相对集中分布的凸纽形玦的整理分析,探讨该区域史前、早期历史时期土著文化的交流。凸纽形玦是新石器晚期至早期铁器时代出现于环南海地区的一类特殊的玦形佩饰,是反映该时空民族文化特殊性的重要物质文化因素之一。作者首先系统收集了环南海各地凸纽形玦的发现与空间分布,并根据形态变化的规律,参考地层或已有的年代资料,对凸纽玦做初步的分类,探索可能的时空演变规律,并提出该地区土著民族文化间的内在相关与互动的看法。本文符合从考古学探索民族关系史的一般方法,得出的结论也与国内外学者已经关注的环南海甚至更大范围分布的有肩与有段石器、树皮布石拍等文化因素时空分布吻合,基本上就处于凌纯声先生建构的"亚洲地中海文化圈"范围。  相似文献   

9.
红山文化玉兽面玦形饰,俗称玉猪龙,是红山文化晚期典型遗存之一。长期以来,对这种玉兽面玦形饰的渊源未曾展开讨论。近年来,受安徽含山凌家滩遗址大墓(2007M23)发现的启发以及对有关问题认识的深化,  相似文献   

10.
目次一兽面玦形玉饰的发现情况二兽面玦形玉饰的形制分析三兽面玦形玉饰的形制演变四兽面玦形玉饰的年代五三星他拉玉龙的年代六红山文化兽面玦形玉饰的用途七结语红山文化兽面玦形玉饰,曾称为兽形玉、玉猪龙或玉雕龙。以往所称的玉猪龙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玦形,另一种是C字形。通常认为C字形玉猪龙是由玦形玉猪龙直接演变发展而来,并根据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C字形玉猪  相似文献   

11.
<正>在还没有任何金属工具产生的新石器时代,我们的先人就制作出了造型复杂、加工精美的玉器。玉器由此成为五六千年前的文化奇迹。尤其是地处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玉器,更加独领风骚,在中华玉文明历史上占有极高的地位。那么它们是如何被琢制成功的呢?请看考古学家们为我们解谜。从跨湖桥文化到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长江下游地区玉器的种类和工艺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除了管、珠,还出现了玦、璜等新的种类。玉器的原料以硬性的石英、玛瑙,软性的萤石、叶腊石等为主。一般采用打制成坯,然后磨制抛光。而到了凌家滩文化、北阴阳营文化、崧泽文化,琢玉工艺已经非常成熟,由于透  相似文献   

12.
吕波  杜会平 《文物春秋》2000,(5):57-57,49
中国素有“玉石之国”的美称,出土过许多装饰玉,玉剑饰就是众多装饰玉中的一种。它是镶嵌在剑上的玉器的统称,始见于春秋晚期,盛行于战国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渐衰落。一套完整的玉剑饰主要由四部分组成:剑首、剑格、玉琥、玉珌。定州市博物馆1969年7月在定州北陵头村发掘的东汉中山穆王刘畅墓中,出土了三件精美的玉剑饰,现分别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二里头遗址墓葬出土玉器探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二里头文化的玉器制造业并不十分发达,表现在尚未形成规律性的用玉制度。玉器在二里头文化各期之中的使用情况差别很大。二里头一期仅见少量绿松石饰;二期为发展期,玉器数量和种类均有增加;三期的玉器数量和种类都达到高峰,这一现象与三期二里头遗址夏代王都文化繁荣的景象是密不可分的;四期的玉器出现明显衰落的趋势,数量和种类大大减少,体现了夏商政权交替对手工业生产所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2012年结项的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项目"中华文明探源的神话学研究"得出结论:伴随华夏文明产生的神话想象有其深远的史前根脉,远远不是汉字出现的年代所能局限。华夏神话之根的主线是玉石神话及由此而形成的玉教信仰。从神话学视野看东亚地区的玉器起源,每一种主要的玉器形式(如玉玦、玉璜)背后都有一种相应的神话观念在驱动。考察出土玉器的年代及地域分布,可以大致勾勒出玉教神话信仰传播的路线图。  相似文献   

15.
<正>红山文化弯板状玉臂饰,是红山文化玉器中极为少见的一种器类,目前经考古发掘出土的仅有一件。因为少见,没有引起研究者的重视,所以学术界迄今没有对它进行过专门的研究。然而,这件弯板状玉臂饰蕴藏着有关红山文化晚期后段玉器的大量信息,并涉及红山文化晚期后段玉器的发生发展及其在红山文化之后的演化延续等许多重要问题。本文试作探索。一红山文化弯板状玉臂饰的形制特征及使用方式与功能  相似文献   

16.
石家河文化玉器最早是在50年代发现的。195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天门石家河罗家柏岭遗址发掘时,出土石家河文化玉器44件,种类有人头像、蝉、龙形环、凤形环、璜和管等。1981年荆州博物馆在钟祥六合遗址清理了25座瓮棺葬,发现多数瓮棺中都随葬有数量不等的玉器及玉料残片,总数达20件,种类有人头像、蝉、璜、玦、管、笄、坠和纺轮等。1988年和1989年,石家河考古队在天门石家河肖家屋脊遗址的发掘中,出土玉器99件和大量的玉片以及边角废料,绝大多数玉器出自瓮棺葬中,少数出自文化层  相似文献   

17.
杨俊艳 《收藏家》2000,(12):34-37
中国是世界上著名的产玉大国,华夏民族创造了历史悠久、精美深沉的玉文化。迄今发现最古老的玉器,是新石器时代的兴隆窪文化基葬出土的一对白玉玦,距今已有8000年的历史。玉文化发展到明清时期可谓达到了历史的顶峰。此时,玉器多用于陈设或供玩赏,有着鲜明的装饰性、欣赏性,并形成了真实细腻、俗而艳丽的时代风格。伴随着鉴赏收藏古玉的社会风气的兴盛,仿古玉器经久不衰,持续高涨。时作玉与仿占玉同步发展,共同创造了中国玉文化史上  相似文献   

18.
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与殷商西周玉雕中,有一些形制特殊的齿牙形玉器,基本器型有牙璧、牙璋、玉戚和玉刀四种。关于牙璧(也称玉璇玑),夏鼐先生曾作过深入的研究,澄清了玉璇玑是天文仪器的讹传,并指出: “它的用途,当和璜、玦一类相似,作为装饰物,可能也带有宗教或辟邪的作用。”也有学者对相当于二里头文化的传世长方形多孔玉刀作过探讨。而牙璋、玉戚是齿牙形玉器的大宗,考古报告和资料虽有所论及,但过于简略。因此,对它们的起  相似文献   

19.
鱼形饰是中国古代玉器的一个重要门类,但史前鱼形饰出土很少。内蒙古巴林右旗那(日)斯台遗址发现了一件红山文化鱼形饰,然而其材质的观点多样且缺乏科学数据的佐证。借助拉曼光谱和X-荧光光谱等便携式仪器对该件鱼形饰进行了无损测试分析,结果显示该件器物系萤石材质。由于这是北方地区唯一一件经科学检测的史前萤石质玉器,进一步结合南方地区出土的史前萤石质玉器,对材质、造型、加工工艺等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文物》2014,(8)
<正>斜口筒形玉器是红山文化晚期玉器的典型器类,也是牛河梁遗址考古发掘出土数量最多的一类玉器。这类玉器,虽然光素无纹,却用料甚大,掏大而长的中孔也甚费工费时,说明其在当时是很受重视的[1]。但关于这类玉器的功能,历来说法不一,有人认为是臂饰或腕饰,有人认为是舀米的实用之器,也有人将其称为"箍形玉"、"玉箍形器"或"马蹄状玉箍",认为是一种具有束发功能的玉箍[2]。之后,郭大顺依照这类玉器自身的造型和形制,将其定名为"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